方形的影评 (317)
政治正确、荒诞与冷漠下的真实——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艺术?
欧洲戛纳获奖:呈现政治正确的两面 往大了说,有着深刻基督教传统的欧洲(或欧美)也有着赎罪的传统;宗教精神潜移默化决定了一种世俗习惯,即审思、反省历史或当下的罪过或不足。因此,为清除近代历史上由欧洲主导的各种殖民、侵略活动,二战后的欧洲,历经反思与赎罪,成为了...
(展开)
这部影片打了所有人一记耳光,大家也只能捂着脸叫好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有句话叫:“美国电影是商品,欧洲电影是艺术品。” 虽然奥斯卡的知名度更胜一筹,好莱坞大片票房吸金能力更强,但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往往能给影迷带来更超前、更有深度的作品。 瑞典影片《方形》(原名《自由广场》)是第7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获得者,影片还入围了第90届奥... (展开)你享受视奸自己吗?——《方形》内外的犬儒症候群
首先,讲一个笑话: (1):我从来没有向你借过水壶 (2):我还你水壶的时候它没有破 (3):我从你拿到这水壶的时候,它已经破了 以上三段式是弗洛伊德用来阐释梦的奇怪逻辑,但是,这种“即使.....然后......”的话语结构不正是《方形》这部影片构成的前提吗? 《方形》应被...
(展开)
多棱镜里的《自由广场》:影片的四种解读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北大百年讲堂观看《自由广场》(又名《方形》)的那个晚上,人山人海场面火爆,因为这是今年“欧盟影展”的闭幕影片,也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折桂金棕榈的最佳影片,观者无不慕名而来。而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奇妙的观影体验。 伴随着不断的笑声,以及长久沉默的深思,这部近两个半... (展开)导演亲自解读“方形”灵感的来源
金融时报3月10日报道:"The dark side of the joke" 我是看了这篇采访才对这部电影以及这位导演感到十分好奇的,其中对于“方形”灵感的解读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摘抄如下: "The topics that we are trying to deal with are very important but I didn't want to make it a p...
(展开)
不喜欢《方形》的三点
1、生活化失效的尴尬对白 由社交网络兴起的“尴尬”美学在电影中也常以场景化的形式出现,尴尬是人和人对话不对接所造成的隔空,本该作为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洪尚秀电影的对白以及去年的《托尼厄德曼》都通过电影传达出这种尴尬的氛围,实质是对生活的贴近。而《方形》...
(展开)
《方形》抽象的形式,普世价值的内容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方形》很牛,是少数在片尾放出字幕时让你有种“不明觉厉”的影片。你可以利用撒泡尿或者泡杯茶的功夫,摘除它令人费解、分神的因素,反应过来它的好,回甘。 我对感兴趣的影片,观后会立即查找背景信息,帮助消化。《方形》中的方形,竟是导演本人创作的实体艺术,导演有艺术... (展开)你看懂这部“装逼”片了吗?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难民、罗姆乞丐、性别平等、家庭关系、特定阶层的伪装、当代艺术的故作姿态、公关的悖论。。。Ruben Östlund在2个半小时中要说的内容太多太多,有些是其从瑞典社会内部看到的问题,有些则是更具普遍意义的思考和投射。与更有聚焦、主题更脚踏实地、手法更大众化的前作《游客... (展开)人类种族、宗教、阶级之间的藩篱是否能被突破?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导演创作了《方形》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应该了解一下瑞典的社会背景以及由社会背景所决定的接纳叙利亚难民的政策。首先,瑞典的执政党是左翼政党(社会民主党以及绿党),他们以崇尚和平、环保、人道以及服务型著称。不仅如此,瑞典的人口构成一大部分来源于外来移民。瑞典...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