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这是艺术吗 ?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1965年生,一个会说“单口相声”的艺术评论家,曾被纽约《创意》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有创意的50位思想家之一。贡培兹在泰特美术馆担任媒体主管达七年之久,并在BBC的邀请下,担任新成立的艺术频道的第一位主编。他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 ,为《泰晤士报》和《卫报》撰写了很多艺术评论,并担任知名艺术批评网站 culturecritic.co.uk 的总编辑,也是英国众多前沿艺术机构的专业顾问。
  •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Top 100。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本书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 2014年《故事》中文版全新修订升级,译者周铁东拥有深厚的国内外影视行业实践经验,文风犀利。新增58条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注释,补充了未被原书整理进附录部分的剧作资料,同步更新458条所涉及影片、作品的中文信息,采用特殊开本和全新的封面材质。 《故事》不同于其他流行的讲述银幕剧作手法的专著,它所论及的是形式而不是公式。麦基以一百多部影片作为示例,向读者传授了一种银幕剧作的原理,它超越僵死的教条,发掘出名品佳作中那些使其卓越超群却又常常被人忽略的组成部分。麦基从基本概念入手——何谓节拍?场景?场景序列?幕高潮?影片高潮?——不仅精辟地阐释了标准的三幕戏剧结构的奥妙,而且还揭开了非典型结构——如两幕、七幕、甚至八幕影片——的神秘面纱,指出了每一种类型的局限性,强调了主题、背景和气氛的重要性,以及人物和人物塑造作为一对相对概念的重要性。 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生于1941年1月30日,剧作家、编剧教练。 因连续剧《起诉公民凯恩》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 1981年,受美国南加州大学邀请,开办“故事”培训班,随后创办全球性写作培训机构,学员超过6万名。 其中,60人获奥斯卡金像奖,170人获美国电视艾美奖,30人获美国编剧工会奖,26人获美国导演协会奖。 被《指环王》《霍比特人》编剧兼导演彼得·杰克逊称为“上师们的上师”,长期担任迪斯尼、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等机构的专业顾问。
  • 体验引擎:游戏设计全景探秘
    1972年,雅达利公司推出了街机游戏Pong。之后,游戏行业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几许轮回,依然方兴未艾。多少年以来,无论是俄罗斯方块,还是魔兽世界,游戏制作者面临的挑战都始终如一,即如何为玩家展现出最佳的游戏体验。 从表面上看,本书的重点在于游戏的设计、规划、平衡性、界面、营销等要素。然而实际上,本书的核心是游戏体验。如何通过游戏设计来创造丰富多彩的游戏体验,以及如何真正从内心打动玩家,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虽然涉及了许多游戏行业的专业课题,内容却轻松易懂,耐人回味。而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开始,逐层深入。所以,无论读者是游戏行业的从业者,还是游戏爱好者,都不妨一读。说不定在某一页,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 泰南·西尔维斯特(Tynan Sylvester)自2000年开始从事游戏设计工作,曾就职于Irrational Games公司,并且参与过《生化奇兵:无限》的游戏设计,也独自制作过一些小游戏(包括游戏设计、编程,以及美术工作)。如有任何宝贵意见,请在网站tynansylvester.com留言,或者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秦彬(Black Qin,昵称小黑),1984年开始接触电子游戏的骨灰级玩家,出于对游戏的热爱于1999年开始自学编程,并且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本专业(英语),立志投身于游戏行业。现就职于腾讯公司魔方工作室担任高级工程师,曾经开发过“洛克王国”,“TNT”,“火影忍者Online”等游戏。有一句话与热爱游戏的诸君共勉:生命不息,游戏不止。
  • 书法课
    书画家林曦从自己十年来面向零基础成年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将多年来对于书法的认识、思考、体悟凝练成书,为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了系统学习和实践的可能。 本书全面呈现了学习书法的方法,将“心手相应,知行合一”的理念贯穿于始终,涵盖具体技艺的练习、学习的步骤、功夫的积累与精进、学习心态的调整落定、书法的内涵与意义、艺术欣赏的方法等各个方面。随着学习的深入,“书法”这个词便渐渐从一个平面的概念,生长成一整个系统。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技艺的修习,帮助我们形成新的视角,亲近传统文化,感受艺术之美,通过学习和实践和所得滋养自我与当下的生活。 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文心的修炼与养成。 学习书法,不只是为了把字写好,而且要经由它、经由专注自律的日课精进,在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往来交流中,学习为人的修养、风骨和趣味,学习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难得的抽象之美,去到更为细微及更为远大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林曦 林曦,水墨画家,1983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她是暄桐教室的创办人与授课老师,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人生活方式的转译与传播。在她看来,写字是一种生活,学习传统的重要意义在于启发当下。
  • 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
    惠及全球无数脱口秀达人的经典之作,拿来就能用的完全脱口秀表演指南。资深脱口秀表演专家格雷格·迪安,通过观察和挖掘知名喜剧演员的表演,发明了一套专门针对脱口秀表演的学习方法。诸多喜剧大咖都承认曾受益于这套方法。《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从基础的段子写作开始,一步一步教你写笑话、组段子,从排练方法到表演技巧,从麦克风使用到增加舞台经验,可谓面面俱到。《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让新手入门,让老手更上一层楼,让平凡的普通观众发掘自己的无穷幽默潜力! ●从创造段子到舞台表演,全面解析脱口秀表演的各个环节; ●完善的脱口秀创作表演体系,让你从搞笑到爆笑,一路笑成大明星; ●造就《吐槽大会》首席编剧们的脱口秀圣经;脱口秀入门指南; ●《吐槽大会》编剧程璐、梁海源,逗伴脱口秀创始人冯立文倾情翻译,主持人张绍刚作序力荐; ●一本书轻松提升你的演讲能力、社交能力,让你成为一个真正有趣的人。 格雷格·迪安 ●美国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曾出演《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担任世界三大马戏团之一的玲玲马戏团(Ringling Bros Circus)的表演领班,同时他还是好莱坞喜剧商店(Comedy Store)的主力军 ●他开创的喜剧体系惠及了很多脱口秀演员,开启了无数大明星的喜剧之路 ●被誉为是“脱口秀老师的老师”,世界各地的脱口秀老师都在使用他发明的喜剧教学技术
  • 中国艺术史
    最好的中国艺术史入门书,牛津、耶鲁、普林斯顿沿用40年之经典读本 牛津大学荣休院士、中国艺术史权威迈克尔·苏立文院士继《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之后又一重磅力作 本书通过梳理远古、先秦、秦汉、三国六朝、隋唐、五代与两宋、明清直至20世纪的中国艺术,将中国艺术的不同门类——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陶瓷等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清晰、细致、全面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作者苏立文不仅全面论述了中国艺术的特点本身,而且更加着重于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将中国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置于宏大的历史叙述之中,书写出了纵贯数千年的中国艺术之演进脉络。 这本书是最好的中国艺术史著述。除了苏立文,没有任何中国艺术史家能拥有如此广泛的知识。——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 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荣誉退休院士,曾在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及研究。荣获过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古根海姆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多所机构颁发的多项荣誉和研究基金。1940年代来到中国,并开始接触中国艺术,结识了庞薰琹、吴作人、丁聪、郁风、关山月、刘开渠等中国现代艺术家,此后一直与几代中国艺术家和诸多艺术机构来往密切。毕生专注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传播,是最早向西方引介中国现代艺术的西方学者之一,并成为这一领域的国际权威。著有《中国艺术史》《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东西方艺术的交会》等多部深具影响力的专著。 译者:徐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和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部学习,曾担任美国巴德学院访问助教授及法国高等人文和社会科学基金会爱马仕学人。研究领域包括东亚及东南亚青铜时代考古学、考古学理论和考古学史、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工艺美术和小艺术传统、濒危档案、文化和族群研究。著有《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等,译有《阅读过去》《考古学思想史》和《理解早期文明》等作品。
  •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
    本书是胡金铨导演生前的唯一口述自传,由日本电影学者山田宏一、宇田川幸洋与他展开的多次对话整理而成。全书采访形式借鉴了《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沿胡金铨漂泊四海的传奇人生与创作生涯,详解其导演观念与手法,深入追问他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独特见解、对社会万象的诸多思考,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完整的文人导演全貌,是一本走入胡金铨武侠电影世界的必备读物。 山田宏一,日本电影评论家、翻译家,东京外国语大学法文科毕业。20世纪60年代旅居巴黎期间,成为当时掀起法国电影新浪潮波澜的《电影手册》重要执笔者之一。著有《日本电影日志》、《特吕弗电影人生》、《特吕弗的最后访谈》(与莲实重彦合著)等,译著有《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与莲实重彦合译)等。其著作多次获得《电影旬报》日本年度十大电影书第一位。 宇田川幸洋,日本电影评论家。对西部片与动作片素有研究,在对香港电影的认识方面更是日本首屈一指的专家。著有电影评论集《无限地带—从邓波尔到少林寺》,译著有《李小龙传奇》。 译者:厉河,日本法政大学文学学士、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硕士,从事出版、翻译及编剧工作。电影编剧作品有《玻璃少女》《恋之风景》《情谜》;香港电台电视部编剧作品有《另一种声音》《没有墙的世界之视界良好》;电影字幕中文翻译作品(香港发行)有《五个相扑的少年》《七武士》《乱云》等日本名片九十多部。 马宋芝,香港出生,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学历史系硕士,业余翻译工作者。译著有《世界大趋势》(合译)、《香港大视野》等。
  •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对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在徐小虎的巧妙追问下,王季迁尽最大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 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这本书的诞生,有赖于难得的机缘巧合——结合当代数一数二中国传统鉴赏巨擘王季迁,以及拥有双重语言背景的提问者—诠释者徐小虎——徐小虎具备知识、热情与耐心,以灵敏而尊重的态度,引出王氏的看法与感知,任何读者只要仔细阅读,并不时参考书中插图,都会发现自己对这些无价艺术杰作的欣赏,已增添一层新境界。 ——高居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吴湖帆先生……可以在他的许多弟子中求拔萃之才,我以为王季迁先生不仅能全面继承乃师,而且是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先生地下有知,必为此感到欣慰。 ——杨仁恺(著名书画鉴定家,原辽宁博物馆馆长) 高居翰曾在日本购得一幅山水,由于破损,题字和印章都漫漶难认。经过谨细的风格比较辨析后,他认为出诸谢时臣之手。另一位生活在东京的中国鉴定家费力地研究了题跋和印章后也得出同样结论。而王季迁展卷一览,即断为谢时臣。王季迁这样的法眼,举世又有几人?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 生于南京,具有中德双重血统,小学和初中学业分别完成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就读于美国班宁顿学院,之后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钻研中国艺术史,五十岁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徐小虎教授受王季迁启发,总结出“笔墨行为”(brushwork behavior)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穷三十年之心力,综合日本书画断代研究和西方的风格分析,开拓出一套清晰缜密的鉴定方法,集中体现在《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一书中。 如今,徐小虎仍在以巨大的学术热情,呼吁一部完整的“中国绘画真迹史”。 王季迁(1907—2002) 江苏苏州人,知名收藏家,先后追随顾麟士、吴湖帆学习绘画及鉴赏。1935年,当选为故宫博物院赴伦敦展览的审查委员,逐渐确立在中国书画鉴赏领域的地位。1949年,王季迁移居美国纽约,博览各大博物馆的书画精品。 王季迁在鉴定书画真伪、年代上有过人的眼力,对艺术的欣赏品味也为人称颂。在美期间,大批私人收藏的中国书画流散海外,他借机收藏了《朝元仙杖图》、《韩熙载夜宴图》、《早春图》、《竹石图》等大量书画。王季迁在中国书画方面的知识广泛渊博,与众多学者、收藏家交往频繁,为西方世界真正鉴赏并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书画,开启了难得而又可靠的门径。许多设有中国书画部门的拍卖公司,也都纷纷聘请他担任顾问。 王季迁平时撰文甚少,除本次访谈外,只留下数篇文章和吉光片羽般的书画评语。
  • 人物
    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虚构艺术三部曲”完结篇。麦基集大成之作,融会故事原理、剖析对白、揭示人性,创造只属于你的人物宇宙。“本书并非一部秘笈,而是一本箴言”。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人物礼赞,探讨人物发明的灵感源泉,并为塑造你的才华奠定基础,以创作出具有超级想象力的虚构人物。第二部,人物创作,阐述见所未见的人物创作,从“由表及里”的方法开始,过渡到“从内到外”,拓展到多维度和复杂性,最后以最为极端的角色作结。第三部,人物宇宙,书写类型人物、表演以及读者/观众/人物关系。第四部,人物关系,通过铺陈五部散文、戏剧和影视作品中的“剧中人物”来阐明卡司设计的原则和技巧。 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生于1941年1月30日,剧作家。凭借连续剧《起诉公民凯恩》获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麦基多年来致力于在全世界讲授“故事的艺术”。他的学员中,已有超过60人获得奥斯卡金像奖,200人获美国电视艾美奖,100人获美国编剧工会奖,50人获美国导演协会奖,以及普利策奖与布克奖。作为项目顾问,麦基受聘于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索尼、CBS、MTV等影视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迪士尼、派拉蒙、BBC、MNET也定期输送创意写作团队参与“故事”培训。邀请麦基开讲的机构还包括麦肯锡、微软、NIKE、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富国银行、BOLDT建筑事务所及美国NASA休斯顿总部等。 译者:周铁东,电影学者、《大众电影》《中国银幕》专栏作家、兼职教授。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审,曾任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从事电影进出口工作三十余年,拥有十年好莱坞影视工作经验,在《中国电影市场》《人民日报》、美国《好莱坞报道》、欧洲《电影通讯》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章600余篇,翻译和撰写文字累计逾800万。译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著作《号脉电影——周铁东电影杂论》及《号脉电影》(增订版)亦广受业内外好评。
  •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
    为了解释情感因素在设计领域扮演的角色,本书详细探讨情感元素的三个不同层面:包含本能的(产品的外观式样与质感)、行为的(产品的功能)和反思的(个人的感受与想法),并提出因应不同层面的设计原则;对目前越来越重视客制化与互动设计的服务产业来说,情感设计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诺曼博士的畅销书《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中说明了:为什么生活用品不应该让人困惑、恼怒,还有沮丧;《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则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也必须迷人、赏心悦目,以及充满乐趣。 唐纳德•A•诺曼(Donald A · Norman) 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设计师之一。他兼具教授、企业高级主管与顾问、主讲人、书籍和专栏作者等身份,有着工程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背景,将多种学科的知识引入到设计领域,对我们重新理解设计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作用,精准把握并实践以人为本的设计有着重要的贡献。 诺曼是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应用先驱,也是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美国心理学会(APA)、认知科学学会会员,并于2006年获颁富兰克林奖章(Benjamin FranklinMedal)。 诺曼博士的著作包括《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和《设计心理学4:未来的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