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蒙古國
大蒙古國(粵拼:daai6 mung4 gu2 gwok3,蒙古音:Ikh Mongol Uls;蒙古文:Их Монгол улс),舊時一國,起自蒙古,四方征伐,國土橫跨歐洲與亞洲,國土史上最大。本質係帝國,包含歐亞各種各族,國有過一萬萬人。位於歐亞大陸,疆域最大時,有成三千三百萬平方公里,佔全球土地面積百分之廿二。
ᠶᠡᠬᠡ ᠮᠣᠩᠭᠣᠯ ᠦᠯᠦᠰ |
蒙古文寫法
|
近年又有按英文Mongol Empire倒譯,叫蒙古帝國(粵拼:mung4 gu2 dai3 gwok3)。
蒙古於史書,有其他對譯,如蒙兀、盲骨、朦古等。 蒙古部族,大唐時歸入室韋。當中蒙兀室韋,居於今日大興安嶺以北、額爾古納河下游以南。過住漁獵生活,後尾先西遷入蒙古草原,轉為遊牧,先後喺遼同金統治之下。
蒙古人鐵木真,即後來稱成吉思汗,出自斡難河,統一蒙古草原上各部族。一二〇六年,成立大蒙古國,一直四方征伐。鐵木真,仔窩闊台,孫旭烈兀,先後三次西征,征服西夏、金國、高麗、西遼、花剌子模同西域諸國,去到歐洲打敗波蘭、佔領亞剌伯各國。
一二七一年忽必烈打敗阿里不哥,滅大宋,立大元,稱自己為蒙古大汗,其他弟兄唔承認佢宗主地位,大蒙古國分成大元同四大汗國,即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窩闊台汗國畀大元同察合台汗國瓜分,雖則最終大元皇帝做宗主,不過大明打敗大元,大元退守蒙古草原,史稱北元。汗國各自瓦解,蒙古大汗由各部承繼,不出蒙古草原。最後大清擊敗蒙古大汗,蒙古歸順大清,奉皇太極為大汗,大蒙古國正式消亡。
史
[編輯]源出室韋
[編輯]蒙古之名,最早見於唐時。當時有所謂室韋各部,大大小小部落,位於南至狃越河,即今日洮兒河,西至俱輪泊,即今日呼倫湖周圍,東至那河,即今日嫩江,北至黑龍江。當中,有一大部,稱為蒙兀室韋,居於今大興安嶺以北、額爾古納河下游以南。十三世紀,蒙古人傳說祖居地,稱為「額爾古納昆」,與古代史專記載相吻合。南宋初洪皓《松漠記聞》首寫,「盲骨子,《契丹事跡》謂之朦古國,即唐之蒙兀部。」
室韋諸部,本以漁獵為業。到唐末始過大興安嶺,到西面草原,漸習遊牧。隨部落分衍,地盤擴大,有一部漸至三河之源,不兒肯山,即肯特山,鐵木真所屬之乞顏(Kiyat)部,即屬此部分。
蒼狼白鹿
[編輯]阿蘭豁阿感天光所生三子,三子後裔稱為「尼倫蒙古」,即蒙古嘅尼倫部,其他則稱迭列斤蒙古。前者為蒙古人中高貴者,其中當然以黃金家族最為高貴,而後者則為一般蒙古人。兩部分人係蒙古正源。
未有大蒙古國之前,草原上有幾個其他部落,克烈部、汪古部、乃蠻部、塔塔兒部、蔑兒乞部等。
克烈部,遼、金時,蒙古高原突厥部族。九世紀中葉,隨黠戛斯南下到謙河,回鶻汗國滅後,留居本地遺民,遼金時突厥部族。蒙古人起源傳說,同克烈無關。居住地喺土拉河黑林、鄂爾渾河與克魯侖河之間。亦或譯作克列夷、怯烈、怯里亦、客列亦惕、凱烈等。《遼史》稱之為「阻卜」或「北阻卜」,亦作「達旦」。
汪古部,古代文獻記載,為沙陀突厥後裔。
蒙兀國
[編輯]大遼,契丹人所建之國,蒙古各部,係大遼臣民。一一二五年,金滅遼,大舉南下,攻克北宋京都汴京,擄徽、欽二帝,此為靖康之難。再而揮兵南下,直衝臨安。金軍捷報頻傳,然而無暇北顧。蒙古草原,孛兒只斤部落酋長,合不勒趁機自立,拓土開疆,威勢日盛。一一二七年,各族推舉為蒙古部長,遂稱「合不勒汗」。
無耐,皇帝完顏晟召佢入朝,席間合不勒汗酒醉失態,冒犯龍顏,自此便與金廷構隙。而金廷,一直為蒙古崛起,感到不安。合不勒汗回國後,金使前來誘他投降,一怒殺死來使,整兵抗金。金廷先遣胡沙虎往討,大敗而還。咁啱金太宗死,熙宗即位。合不勒汗起兵連寇金境,攻取西平、河北等二十七團寨。金又遣名將兀朮,即完顏宗弼,出征蒙古,兩年未分勝負。一一四八年,金同合不勒汗議和,割二十七團寨,歲給衣食,冊封合不勒為「蒙兀國王」。
合不勒死後,王位傳畀堂弟俺巴孩。蒙兀同塔塔兒有衝突,塔塔兒嘅巫醫,醫死蒙兀部親眷,俺巴孩族人斬佢首。金國內弱,急於借衝突削弱蒙兀。一說塔塔兒人興兵復仇,戰敗,遂佯裝乞和,藉機擄走俺巴孩父子數人。為發泄怨氣,塔塔兒人竟將俺巴孩釘喺木驢遊街,俺巴孩慘死。兩族從此結下恩怨。另一說,合不勒汗時期,後俺巴孩即位,與合不勒有仔帶女去塔塔兒部聯姻,結果途中捉咗,送交金廷,金廷釘死佢喺木驢,蒙兀與金結下仇恨。
俺巴孩汗死前,命其子合達安要報仇。合不勒汗四仔忽圖剌汗,繼任汗位,同合達安為復仇打仗。打仗時忽圖剌汗個侄,也速該,嶄露頭角,擊敗塔塔兒人。妻訶額侖喺戰時生咗個仔,咁啱嗰陣,俘獲咗敵方將領帖木真兀格。紀念勝利,也速該同仔起名鐵木真,後來做咗成吉思汗。
一一七〇年,也速該死於宴會,蒙兀國遂分崩離析。也速該之子,鐵木真要逃亡。
按,塔塔兒部,未必同後來塔塔爾人有關。
社會制度
[編輯]蒙古帝國跟住匈奴以嚟嘅蒙古遊牧國家嘅傳統,將佢哋統治下嘅遊牧民編入兵政一體嘅社會制度。喺蒙古,遊牧集團嘅基本單位叫做千人隊(千戶),即係話可以攞到大約一千個士兵嘅遊牧集團,而管理呢啲集團嘅將軍或者部族長就會被任命做千人隊長(千戶長)。
千人隊入面有百人隊(百戶),即係可以攞到大約一百個士兵嘅單位。百人隊入面又有十人隊(十戶),即係可以攞到大約十個士兵嘅單位。每個單位嘅領導都由所屬千人隊長嘅近親中嘅有力人士擔任。十人隊長以上嘅遊牧戰士就成為蒙古帝國嘅統治階層,即係遊牧貴族(諾顏)。有啲有力嘅千人隊長仲可以管理多過一個千人隊,成為萬人隊長(萬戶),喺打仗嘅時候仲要做方面軍嘅司令官。
成吉思汗同佢細佬嘅後代被叫做「黃金家族(阿勒坦·烏魯克)」,佢哋係分配畀佢哋嘅千人隊、百人隊、十人隊呢啲集團嘅上級領主階級。蒙古皇帝(可汗)就係擁有最大部分嘅大小烏魯思(烏魯思)嘅盟主。可汗同王族嘅大本營叫做奧爾杜,有勢力嘅皇后都有自己嘅奧爾杜。每個奧爾杜都有叫做格勒·闊溫(包嘅民)嘅領民,由管理奧爾杜嘅皇后負責。
仲有,蒙古帝國有個慣例,就係打仗攞到嘅人口同土地會成為征服呢度嘅皇族或者功臣嘅財產。當時嘅漢文史料將呢啲皇族同功臣擁有嘅領民同領地叫做「投下」(蒙古話叫做愛瑪克)。不過,第四代皇帝蒙哥死咗之後,西邊嘅投下就畀朮赤家族、察合台家族同旭烈兀家族佔咗,淨係喺東邊嘅大元烏魯思領土入面,投下制度先保持咗原本嘅樣。所以,關於投下嘅記錄主要都係嚟自東邊嘅漢文史料,容易畀人誤會成係中國內地特有嘅制度。但係其實呢個制度原本係喺蒙古帝國所有征服咗嘅地方都有嘅。
行政制度
[編輯]蒙古皇帝(可汗)嘅宮廷有啲叫做怯薛嘅皇帝側近,佢哋既係皇帝嘅親衛隊,又組成咗一個叫做怯薛騰(kešigten)或者怯薛帖嘅家政機關。怯薛分做好多職位,有郭爾赤(箭筒士)、兀魯赤(太刀持)、昔巴兀赤(鷹匠)、必闍赤(書記官)、巴爾海赤(門衛)、博爾赤(廚子)、打剌赤(管酒嘅)、兀剌赤(車夫)、莫里赤(馬夫)、速古爾赤(裁縫)、特迷赤(駱駝飼養員)、闊你赤(羊飼)等等。呢啲職位都係由諾顏(貴族)嘅仔女,或者畀可汗親自提拔嘅人擔任。呢個家政制度喺朮赤家族同拖雷家族等其他王室都有,負責呢啲職務嘅怯薛都係喺各個王室嘅首領可汗身邊做事,管理烏魯思嘅各種事務[1]。
蒙古帝國啲王侯嘅軍隊,由成吉思汗開始,就有個以中軍(闊勒 qol)為中心,右翼(巴剌溫·哈剌 bara'un qar)同左翼(扎溫·哈剌 ja'un qar)嘅「三翼結構」做基礎。成吉思汗喺1206年登基之後,將軍隊分成129個千戶隊(蒙古話叫做 minqan/minγan)。佢自己嘅大本營叫做大中軍(yeke qol),係中軍同腹裏(qol, qol-un ulus)嘅核心。右翼(巴剌溫·哈剌 bara'un qar)就由朮赤、察合台、窩闊台等佢嘅仔仔負責,左翼(扎溫·哈剌 ja'un qar)就由朮赤·合撒兒、合臣(同佢個仔阿剌赤答)、鐵木哥·斡赤斤等實弟負責,呢啲人就係所謂嘅「東方三王家」。佢哋都係由成吉思汗分配咗啲千戶隊同埋牧場同領地(yurt),各自形成烏魯思(ulus),同時又構成成個蒙古帝國嘅領土[2]Template:Sfb。(拖雷本人嘅烏魯思喺邊度一直都係蒙古帝國研究史上嘅一個問題。《集史》等史料講,根據成吉思汗嘅遺言,拖雷分到129個千戶隊中嘅101個,但係成吉思汗仲在生嗰陣拖雷本人分到同擁有嘅千戶隊有幾大就唔係好清楚。)
講到成吉思汗嘅大本營,《集史》嘅成吉思汗紀嘅「成吉思汗嘅軍團」一節就講,成吉思汗嘅中軍(qūl)係「成吉思汗直屬嘅千戶隊(hazāra-yi khāṣṣ-i Chīnkkīz Khān)」。呢個「成吉思汗直屬嘅千戶隊」有幾個百戶長(amīr-i ṣada),書入面列咗其中8個嘅名[3]。《元朝秘史》就講,有一千個負責夜間值班嘅「宿衛(kebte'ül)」,一千個負責日間公務嘅「箭筒士(qorči)」,仲有八千個「侍衛(turqa'ud)」,總共一萬人組成親衛隊同怯薛(kešigten)(第9卷 §224)。睇嚟以成吉思汗為中心,由「宿衛(kebte'ül)」「箭筒士(qorči)」「侍衛(turqa'ud)」組成嘅蒙古帝國中樞(即係成吉思汗直屬嘅千戶隊群)就係叫做「大中軍(yeke qol)」(第7卷 § 170)[4]。
蒙古帝國雖然係個遊牧民族嘅聯合國家,但係中央政府同埋佔領地嘅統治機關都係皇帝直接管轄,所以呢啲機構都係由怯薛派嚟嘅人組成。喺中央,有啲由怯薛入面嘅蒙古貴族委任嘅扎魯忽赤(斷事官)負責行政實務同審訊。佢哋嘅最高負責人係大斷事官(也可·扎魯忽赤),第一個大斷事官係成吉思汗個老婆孛兒帖個契仔失吉·忽都。喺地方,每個城市都有一個叫做達魯花赤(監督官)嘅官,大多數都係蒙古人擔任,負責管理佔領地。
仲有,幫手扎魯忽赤同達魯花赤處理實務,負責基層文書同財務行政嘅重要職位就係必闍赤(書記官)。必闍赤要識得佔領地嘅當地語言,所以有好多漢族、西夏人、契丹人、女真人等漢人,同埋回鶻人、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等色目人入咗呢行。
服侍蒙古皇帝(可汗)嘅必闍赤係怯薛嘅一員,佢哋要喺主君身邊工作,將皇帝畀被統治者嘅命令,即係詔令(札令)記錄落嚟、翻譯,然後用文書發出去。由中央發出嘅命令會經過叫做站赤嘅驛站制度,以每日超過100公里嘅速度喺帝國嘅主要道路上傳遞,可以好快咁將命令傳到帝國嘅每個角落。
除此之外,蒙古帝國唔單止皇帝有,連王族、貴族,甚至皇后嘅奧爾杜都有類似怯薛嘅組織。呢啲組織入面有將官、領民,仲有成日出入嘅商人,各種背景嘅人都有。佢哋嘅小宮廷都有同皇帝一樣嘅行政機關,有權發出叫做言語(烏格)嘅命令。仲有,喺14世紀初期之前,啲王族仲可以派自己宮廷嘅達魯花赤同徵稅官去自己分到嘅定居地區嘅城市同鄉村,參與當地嘅行政。
軍事制度
[編輯]蒙古帝國嘅軍隊係用十進法單位組織嘅,有萬人隊(呢啲叫做「特門」Tümen)、千人隊(呢啲叫做「明安」minqan/minγan)、百人隊(呢啲叫做「扎溫」ja'un/jaγun)同埋十人隊(呢啲叫做「哈爾班」harban或者「阿爾班」arban)[5]。千人隊(明安)都係游牧民嘅社會單位,平時每隊都以佢哋首領嘅帳篷(包【譯者註:即蒙古包】)為中心,部下嘅包圍住佢形成一個圓圈,叫做「庫連」(küre'en),咁樣過游牧生活。佢哋一齊游牧,有時仲會集體圍獵,咁樣就可以加強團結同紀律。
決定要遠征嘅時候,每個千人隊都要抽一定數目嘅士兵,每個士兵要自己準備馬、武器、食物同埋軍中用嘅日用品。軍隊有好嚴格嘅上下關係,士兵要絕對服從十人隊長,十人隊長要絕對服從百人隊長,百人隊長要絕對服從千人隊長,千人隊長要聽大汗或者王族、萬人隊長嘅指示。如果違反軍規,會受到好重嘅懲罰,例如畀人裝入皮袋裏面,用馬踩到變平,或者直接煮死。(不過啲叛變嘅將領通常都係畀斬頭,唔係次次都用咁嘅方法。)
蒙古軍嘅主力原本係游牧民,生活方式都係游牧,所以喺南方嘅濕地、西亞嘅沙漠或者水上作戰嘅時候,佢哋就要從被統治嘅定居民族裏面徵兵,例如喺羅斯、安納托利亞、伊拉克、伊朗、中亞、欽察草原同中國咁。
被統治民族嘅軍隊,拎東亞嘅元朝嚟講,就係從世襲農地同免稅特權嘅軍戶裏面徵兵。呢個軍制係將游牧民嘅千戶制搬到定居民度用,軍戶分做百戶所、千戶所,一個地方嘅幾個千戶所就歸萬戶府管。每幾個軍戶就要派一個人做兵,冇派兵嘅戶就做奧魯(奧魯克,即係後方隊嘅意思),負責供應武器同食物。
編制
[編輯]蒙古帝國啲王爺嘅軍隊,好似頭先講咁,由成吉思汗開始就分做三個軍團:右翼(巴倫噶爾 bara'un qar)、中軍(忽兒 qol)同左翼(扎溫噶爾 ja'un qar)。中軍入面都有自己嘅左右翼。呢個「三翼結構」係跟蒙古草原平時游牧嘅樣嚟嘅,即係大汗喺中間向南,西邊嘅游牧集團做右翼,東邊嘅做左翼。每個軍團都再分做三隊:先鋒隊(阿爾金赤 arginc)、中軍(忽兒 qol)同後方輜重隊(奧魯克 a'uruq/aγuruq)。
先鋒隊主要係輕裝嘅騎兵,好機動,負責喺前線偵察同埋打擊遇到嘅敵軍。中軍喺先鋒隊搞掂敵人之後先入去戰場,負責佔領陣地、掃蕩殘敵同搶掠戰利品。最後面係後方隊,一路放牧一路慢慢跟住前面嘅部隊,喺後面支援前線。後方隊有士兵嘅家人同埋其他唔打仗嘅人,當攻佔咗新地方之後,佢哋就會喺後方駐紮,過同喺蒙古本土差唔多嘅游牧生活。前線部隊打完一輪之後就會返去後方隊度補給。啲部隊之間有騎馬信使傳遞消息,就算係王族貴族見到信使都要讓路畀佢。
每個士兵都係騎兵,用射程遠又快嘅複合弓做主要武器。游牧民由細個開始就學習喺馬上射箭,所以好叻。每個士兵出征嗰陣會帶7-8匹馬,經常換馬就可以走得好快,輕裝騎兵一日可以走70公里(中世紀歐洲步兵一日只可以走20公里)。如果有馬走唔郁,佢哋就會殺咗佢,肉、內臟、血就可以食,骨頭同筋可以做武器,毛皮可以做衫,乜都用晒,咁就唔使擔心補給嘅問題。
戰鬥
[編輯]打仗嘅時候,蒙古軍係承襲匈奴嘅傳統,主力係用弓箭同少少防具、刀劍武裝嘅輕騎兵,喺遠處圍住敵人射箭,避免肉搏戰,慢慢削弱敵人。有時仲會扮敗退,引誘遠處嘅敵人追過嚟,打亂佢哋嘅陣形。用弓箭打到敵軍亂咗之後,就會派全身披甲、用刀劍(馬刀)、錘矛(梅斯)、戰斧、矛武裝嘅重騎兵衝鋒,打散敵軍。
追擊嘅時候,如果士兵去搶戰利品就好容易畀敵人反擊,所以成吉思汗規定戰利品要等追擊完之後由中軍嘅部隊收集,然後按每個千人隊派出嘅兵力比例分配。
蒙古軍唔擅長攻城戰,因為蒙古本土幾乎冇城市,但係佢哋學咗中國同中亞嘅先進技術同埋請咗啲工程師嚟幫手。打金國嗰陣,佢哋請咗漢人同穆斯林工程師,用咗梯子、盾牌、沙包咁嘅攻城武器。打中亞嗰陣,佢哋組織咗以中國人為主嘅工兵部隊,學識咗水攻、築城、挖地道、用火藥破壞城牆咁嘅攻城技術。喺中亞遠征嗰陣,佢哋喺撒馬爾罕搞到火焰武器嘅投擲機同投石機嘅技術,好快就喺花刺子模同呼羅珊啲城市度用咗出嚟。
攻城之前,蒙古軍會先勸降,如果唔投降就會喺攻陷之後搶掠呢個城市,嚟警告其他城市。如果啲使者畀人殺咗,或者包圍期間有重要將領死咗,就算城市投降咗都可能會屠城報仇。例如中亞嘅巴納卡特城,包圍之後投降咗畀蒙古軍,但係啲居民畀趕出城之後,康里部族嘅守軍就全部畀劍同弓箭殺晒。城入面嘅工匠當咗戰利品,分咗畀打仗嘅蒙古部隊做賞賜。啲後生仔同壯年人就畀人捉去,喺後面嘅戰鬥度做包圍部隊[6]。
仲有,《世界征服者史》入面講過,成吉思汗攻陷布哈拉之前,布哈拉近郊有條村叫努爾,後來做咗第一任克什米爾鎮守軍司令嘅康各答部族將軍泰爾巴阿圖爾就去勸佢哋投降,話如果投降就保證佢哋條命,如果反抗就要報復。啲村民聽到幾次使者嚟講之後,就派代表帶住禮物去見成吉思汗投降。成吉思汗就派速不台過去,同村民講蒙古軍會保證佢哋嘅性命,唔會搶佢哋啲牲畜同農具,但係要求佢哋除咗呢啲之外咩都唔好帶,要出村。村民一出咗去,蒙古兵就即刻搶晒成條村。成吉思汗嚟到努爾村之後問佢哋以前畀花剌子模國王幾多稅,啲村民就話1,500第納爾。於是成吉思汗就叫佢哋畀呢個數目畀自己嘅先鋒軍,話唔會再多收。講開又講,努爾村畀人徵收嘅稅,單係啲婦女嘅耳環已經夠畀一半(750第納爾)[7]。
>成吉思汗打中亞嗰陣真係好大鑊,巴米揚、巴爾赫咁嘅古代城市幾乎成個畀佢打冧,之後都冇重建過,直頭喺歷史上消失埋。相反,如果有城市投降,蒙古軍就會收啲唔算好多嘅稅,要佢哋向蒙古效忠,派個蒙古帝國嘅監察官(達魯花赤)去,其他嘅統治就維持原狀,連啲人嘅宗教都唔會亂咁干涉,幾寬容。
情報戰略
[編輯]蒙古軍遠征嗰陣要搞到有條有理,就一定要做好敵情分析同埋擬定詳細嘅作戰計劃。蒙古人喺出征之前已經會搜集晒啲情報。打仗嗰陣,佢哋仲會派先頭部隊將斥候同哨兵派到最前線,以防敵人突襲。總之就係非常之重視情報搜集。喺中亞遠征嗰陣,佢哋仲會用啲已經向蒙古投誠嘅中亞穆斯林商人;去歐洲嘅時候就會搵啲逃到東方嘅英格蘭貴族嚟做斥候,幫手提供情報同做嚮導。呢啲都係有案可查㗎。[8]
成吉思汗打中亞嗰陣,蒙古軍一路贏一路行,過咗阿姆河之後入咗呼羅珊同阿富汗,開始輸多啲,仲成日搞啲無謂嘅破壞同屠殺。有人話呢個係因為花剌子模王朝太快崩潰咗,搞到佢哋冇時間為伊朗高原以東嘅地方整定計劃,就咁貿貿然咁打過去。[9]
據講中亞好多城市都俾佢哋屠殺咗幾十萬人,拔都打歐洲嗰陣毀咗嘅羅斯中心城市基輔,十年之後都仲係冇人影。Template:需要來源蒙古軍殘暴嘅故事喺歐亞各地都有好多。打日本嗰陣(元寇)都有啲咁嘅例子。根據日蓮喺建治元年(1275年)寫嘅信,喺文永之役期間,對馬嘅居民俾人捉咗之後,啲女人嘅手俾人穿咗個窿,用繩穿過去綁喺船邊度。不過有啲人就話中亞嗰啲綠洲城市根本冇可能有幾十萬人口畀佢哋殺,而且好多呢啲城市喺蒙古統治之下仲繼續繁榮。日蓮講嘅文永之役對馬同壱岐嘅俘虜嘅故事,喺佢建治年間之後嘅信入面講文永之役嘅時候,雖然都有提到居民俾人捉走咗,但係就冇再提到「手穿繩」呢啲咁震撼嘅嘢。所以有人懷疑到底真係有冇咁樣對待俘虜。可能日蓮只係聽到啲唔實在嘅消息就寫低咗。[10]
而家有啲人話,蒙古軍將反抗嘅居民全部殺晒嘅形象,可能係蒙古人自己搞出嚟嘅資訊戰術,目的係想嚇死啲敵人,等佢哋唔敢反抗就投降。[11]所以啲傳聞同歷史記錄可能有好大嘅誇張。事實上,蒙古軍對於投降咗嘅城市通常都會保留原有嘅統治,只係要求佢哋向蒙古效忠、交稅同埋接受蒙古帝國派嚟嘅監察官。佢哋仲會保護屬國,例如聽到屬國吉里迷話俾骨嵬人入侵,就搞咗次庫頁島遠征。
引述
[編輯]- ↑ 箭內亙 (1916–10)。〈元朝怯薛考〉。《東洋學報》。東洋文庫。6 (3): 368–412。
{{cite journal}}
: Invalid|ref=harv
(help); Unknown parameter|CRID=
ignored (help)CS1 maint: date format (link) - ↑ 『蒙古時代史研究』,頁 24-26, 「成吉思汗嘅千戶制」.
- ↑ Rashīd/Rawshan vol.1, p. 592-594.
- ↑ 『蒙古時代史研究』,頁 41-45, 「成吉思汗嘅軍制同部族制」.
- ↑ 『蒙古時代史研究』,頁 17-40, 「成吉思汗嘅千戶制」.
- ↑ 『蒙古帝國史』,頁 196.
- ↑ 『蒙古帝國史』,頁 198.
- ↑ 加百列·羅內 著(榊優子 譯)《蒙古軍嘅英國使節 --出賣基督教世界嘅人》(角川選書262)角川書店,1995年7月
- ↑ 杉山1996A,頁 52-54.
- ↑ 若江賢三 (2006)。〈蒙古襲來嘅傳聞:日蓮遺文嘅年代研究〉。《人文學論叢》。松山 : 愛媛大學人文學會 (8): 67–77。ISSN 1346-0331。Template:國立國會圖書館書目ID。
{{cite journal}}
: Invalid|ref=harv
(help); Unknown parameter|CRID=
ignored (help) - ↑ 杉山1996A,頁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