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杂志: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tw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加入{{Unreferenced}}标记
 
(未显示6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Unreferenced|time=2024-03-21T11:01:18+00:00}}
[[File: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民国三年(1914年)第十一卷第一号.png|alt=与《新青年》观点对峙的《东方杂志》(图)|缩略图|与《[[新青年]]》观点对峙的《东方杂志》]]
{{Infobox Newspaper
《'''东方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刊于1904年3月11日,停刊于1948年12月(后曾于1967年在台湾复刊,于1990年停刊,是民国时期的人文综合杂志。先后辟有社说、谕旨、内务、[[军事]]、[[外交]]、[[教育]]、实业、小说等15个栏目。抗战中曾转移到长沙、香港。抗战后返回。徐珂、[[孟森]]、陈仲逸、[[杜亚泉]]、陶惺存、钱智修、[[胡愈之]]、李圣五、郑允恭、苏继庼先后主编。
| 名稱 = 東方雜誌
| 圖像 = 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民国三年(1914年)第十一卷第一号.png
| 類型 = [[雜誌]]
| 出版商 = [[商務印書館]]
| 創刊日 = {{start date|1904|03|11}}
| 停刊日 = {{end date|1948|12}}
| 語言 = [[中文]]
}}
《'''东方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刊于1904年3月11日,停刊于1948年12月(后曾于1967年在台湾复刊,于1990年停刊),是民国时期的人文综合杂志。先后辟有社说、谕旨、内务、[[军事]]、[[外交]]、[[教育]]、实业、小说等15个栏目。抗战中曾转移到长沙、香港。抗战后返回。徐珂、[[孟森]]、陈仲逸、[[杜亚泉]]、陶惺存、钱智修、[[胡愈之]]、[[李圣五]]、郑允恭、苏继庼先后主编。
 
==时代背景==
第34行 ⟶ 第43行:
1911年第8卷第1号出版,标志着《东方杂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其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东方杂志》的编排方法发生了变化。之前的杂志都是标“第几年第几期”,从第8卷开始以“第几卷第几号”编排。其二是在杜亚泉的主持下,《东方杂志》“扩充篇幅,增加图版,广征名家之撰述,博采东西之论著,萃世界政学文学之精华,为国民研究讨论之材料,借以鼓吹东亚大陆之文明,餍足读者诸君之希望”,各类文章以“启人知识助人兴趣为主”。办刊宗旨与早期略有变化,启导国民更加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加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和中西文化的探讨。这次改版标志着《东方杂志》开始告别早期的选报性质,走上撰述为主、栏目设置更加科学的现代刊物之路。
===外界影响===
1915年之后,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新青年]]》的激进立场相比,《东方杂志》显得过于持重与保守,因而受到[[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的攻击。在外界持续不断的压力之下,[[商务印书馆]]被迫将[[杜亚泉]]撤换,对《东方杂志》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版。1919年12月第16卷12号《东方杂志》发表变更体例公告,提出为适应时势变化,决定变更体例,但“宗旨无甚改变“,”,只是给读者带来更多便利。
===重新定位===
1943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停刊的《东方杂志》再次复刊,编辑者换为苏继庼。[[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王云五]]在《复刊词》中为《东方杂志》做了重新定位,表明“阐明学术成为《东方杂志》新的指导思想。同时他还指出:刊物之品质,乃随一国之学术与其国民知识之进展而进展着”,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东方杂志》开始以发表学术性研究性文章为主,成为一个综合性学术刊物。但是只剩下严肃学术文章的《东方杂志》已经失去了先前的朝气和活力,开始变得老气横秋。仅从这样的气象看来,《东方杂志》已经走入了末路,停刊也只是早晚的事情了。
 
==意义==
第47行 ⟶ 第56行:
 
==外部連結==
*卢淑樱:〈[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46037150 图像、杂志与反日情绪——以《东方杂志》(1928—1937)为例]{{Wayback|url=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46037150 |date=20180325232305 }}〉。
 
[[Category:商务印书馆]]
[[Category: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已停刊杂志]]
[[Category:新文化运动时期刊物]]
[[Category:1904年創辦的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