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威道: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Wpcpey留言 | 贡献
标签修改數值
 
(未显示8个用户的1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NoteTA
|G1 = Unit
}}
{{Infobox Hong Kong Road
| 中文街道名稱 = 高士威道
| 英文街道名稱 = Causeway Road
| 圖片 = Image:Causeway Road.jpg
| 圖片說明 = 日間的高士威道
| 路段總長度 = 0.53
| 車速限制 =
| 行車線數量 = 三線雙程
| 所在地區 = [[香港]][[香港島]]
| 起點 = [[灣仔區]][[銅鑼灣]]<br/>[[怡和街]]/[[告士打道]]/[[禮頓道]]/[[銅鑼灣道]]
| 終點 = [[灣仔區]][[天后 (香港)|天后]]<br/>[[英皇道]]/[[興發街]]/[[銅鑼灣道]]
| 通車日期 = 1883年
}}
[[File:Causeway Road at night.JPG|thumb|250px|高士威道夜景(中段向西南望)]]
[[File:Causeway Road-night.jpg|thumb|250px|高士威道夜景(中段向東北望)]]
[[File:Causeway Road2007.JPG|thumb|250px|位於高士威道上的灣仔海岸線歷史徑指示牌]]
'''高士威道'''({{lang-en|'''Causeway Road'''}},意思為「海堤道」),是[[香港]][[灣仔區]]的一條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天后 (香港)|天后]],西接[[怡和街]],東接[[英皇道]],長約530米。
 
==歷史==
[[香港開埠]]之初,高士威道只為一條用石塊砌成的石堤路,而當時連接海灣兩端的正式道路則為[[銅鑼灣道]]。1883年,[[香港殖民地時期#香港政府|香港政府]]於銅鑼灣[[香港填海工程|填海]],並重新建造[[石堤]]。石堤上的道路被命名為高士威道。「高士威」是[[英文]]Causeway的[[粵語]]譯音,意思為海堤,銅鑼灣道的英文名反而被音譯為 Tung Lo Wan Road,幸而兩條街道最接近的距離只有幾公尺的路口。<ref>[{{Cite web |url=http://programme.tvb.com/lifestyle/sidewalkscientist/episode/ |title=TVB - 《學是學非》第一集] |access-date=2013-04-22 |archive-date=2020-03-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302154038/http://programme.tvb.com/lifestyle/sidewalkscientist/episode/ |dead-url=no }}</ref> 而當時的高士威道處於海邊,而[[香港電車|電車]]則在堤邊行駛。[[香港日佔時期]],高士威道曾被改名為「'''冰川通'''」。到了1951年,高士威道以北的海面被填,成為今日的維多利亞公園。
 
==事件==
第29行 ⟶ 第32行:
*[[銅鑼灣運動場]]
*[[火龍徑]](前[[大坑明渠]])
==交匯道路==
*[[英皇道]]
*[[銅鑼灣道]]
*[[興發街]]
*[[摩頓臺]]
*[[信德街]]
*[[銅鑼灣道]]
*[[伊榮街]]
*[[禮頓道]]
*[[怡和街]]
 
==參見==
第36行 ⟶ 第49行:
==實景==
{{gallery
|File:HK CWB Causeway Road 2 Tung Lo Wan Road Short Cut 1.JPG|前[[大坑明渠]]為高士威道來往[[大坑 (香港)|大坑]]的捷徑
|File:Fire Dragon Path (Hong Kong).jpg|火龍徑
|File:HK CWB Causeway Road Tram n Bus Stop 601.JPG|[[銅鑼灣運動場]]外的巴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