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 (大乘佛教):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机器人:多次引用同一个参考文献只需定义一次(2个新参考文献,以及调用了2次新参考文献。)
何蜀光留言 | 贡献
 
(未显示2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3行:
{{trivia|time=2013-10-13}}
{{Expert|subject=大乘佛教|time=2015-12-14T03:30:24+00:00}}
{{copyedit|time=2017-07-20T11:08:11+00:00}}
}}
{{佛教}}
{{Otheruses|中道|subject=[[大乘佛教]]<ref>《法華經》卷第一 〈方便品〉第二:「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大乘)法,無二(乘)亦無三(乘),除佛方便說。」 </ref>劃分的[[三乘]]中的'''中道'''|other=同名或類似名的其它條目描述}}
{{otheruses|中道 (佛教)}}
佛教術語,佛教所稱的'''中道'''([[梵語]]:{{IAST|madhyamā-pratipad}})係指有別於常見外道的常邊與斷見外道的斷邊,即法界實相不落於相對二邊(一異、生滅、有無、權實)之任一邊,非兩邊。故如著此中道持相對二邊之任一邊即非中道,如: 凡夫常著''''''之一,聲聞常執持無邊,因此凡夫行以及聲聞行皆非中道。法界實相:不落空有兩邊,亦不離空有二邊<ref>如《長阿含經》卷十,第十三經《大緣方便經》的「名色(有兩邊)緣識(無兩邊的如來藏心體)」</ref>。[[佛]]教的中道有二乘的中道與大乘不共二乘的中道。<ref>《法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乘)。」意即二乘是大乘的一部份。故當知二乘的中道共大乘,然仍有大乘的中道不共二乘者。</ref>
 
*[[二乘]]的[[中道 (部派佛教)|中道]]依[[五陰]]十八界的'''有兩邊'''而說離兩邊,意即因有五陰十八界,故必有如苦樂、來去、空有、生滅、垢淨、增減、生死、有無、....種種相對的兩邊,離此兩邊即是二乘的中道,意即將滅(五蘊、無明)止生入涅槃即無兩邊。二乘的中道又可分為[[聲聞]][[菩提]]的中道及[[緣覺]][[菩提]]的中道<ref>二乘修行者觀五陰十八界的苦、空、無常、虛幻,以四聖諦、八正道、因緣觀而斷除五陰十八界我,斷十八界已,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亦即聲聞乘的'''本際''',亦為緣覺乘中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不能過彼的'''識''')獨存,故二乘解脫果(涅槃)非斷滅空。</ref>。
第95行 ⟶ 第94行:
[[Category:佛教小作品]]
[[Category:佛教术语]]
[[Category:需要大乘佛教专家关注的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