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六事件: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使用DisamAssist清理消歧義連結:財閥(改連結至日本財閥)。 |
|||
(未显示29个用户的44个中间版本) | |||
第7行:
{{Infobox military conflict
| conflict = 二二六事件
| image = [[File:
| caption = 1936年2月26日的[[第1師團 (日本陸軍)|第1師團]]叛軍士兵們,左立者為[[丹生誠忠]]中尉(後遭處死刑)
| date = 1936年2月26日
| place = {{JPN-EMP}}[[東京府]]
| result = 政變失敗<li>
| combatant1 = {{flagicon image|226 Hi no Maru.svg|size=22px}} [[皇道派]]
| combatant2 =
| commander1 = {{flagicon image|226 Hi no Maru.svg|size=22px}}{{flagicon image|War flag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svg|size=22px}} [[野中四郎]]<br>{{flagicon image|226 Hi no Maru.svg|size=22px}}{{flagicon image|War flag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svg|size=22px}} [[香田清貞]]<br>{{flagicon image|226 Hi no Maru.svg|size=22px}}{{flagicon image|War flag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svg|size=22px}} {{tsl|ja
| commander2 = {{flagicon image|Flag of the Japanese Emperor.svg|size=22px}} [[
| strength1 = 1,558人{{cfn|信夫清三郎|y=1985|p=322}}
| strength2 = 23,841人{{cfn|茶園義男|y=2001|p=146|loc=此數未計入日本帝國海軍的成員}}
| casualties1 =
| casualties2 =5名警察身亡,1人重伤(主要被刺杀者伤亡状况不详)
}}
'''二二六事件'''({{jpn|j=二・二六事件|hg=ににろくじけん|rm=niniroku jiken}}),又名「'''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cfn|日本の歴史巡り}},是指1936年2月26日發生於[[日本]][[東京]]的一次失敗[[政變]],[[日本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數名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意識形態對手與反對者進行刺殺,最終政變遭到撲滅,直接參與者多判死刑,間接相關人物亦非死即謫,[[皇道派]]因此在軍中影響力削減,而同時增加了[[日軍]]主流派領導人對日本政府的政治影響力{{cfn|Huffman 226|y=2013}}。二二六事件也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亂行動{{cfn|二・二六関係文書}}{{cfn|茶谷誠一}},也是19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發展的重要事件{{cfn|Huffman facism|y=2013}}{{cfn|Sims|y=1982}}。
1936年2月26日,數位青年軍官率領士兵分別前往東京各地展開刺殺,並取得相當成果(其中有兩名前[[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首相]]遇害身亡),還一度佔領了東京市中心。然而
有別於先前數次類似的青年軍官刺殺政府要員的從輕發落判例,二二六事件中的主謀起事者多受處重刑。在歷經一系列的非公開審判後,共有19名
==背景==
第78行:
===決定行動===
國體原理派人士長期以來一直支持以政治暴力手段來對抗政府,而之所以選在1936年2月展開行動主要是出於兩個原因:一為1935年12月時宣佈,陸軍[[第1師團]]將在隔年春季轉調到滿洲,而絕大多數的國體原理派軍官都隸屬於這個師團,這意
政變行動起初在傳到北一輝和西田耳裡時兩人皆一致的反對,在這個時間點的近幾年間,兩人與這些叛亂軍官的關係較為疏遠,且前者反對付諸直接性的行動。不過,一旦局勢明朗化、軍官們不計代價採取行動的話,他們倆將會轉向支持。政變行動的另一道障礙是安藤輝三,此人曾向其上級發誓將不會讓部下涉及任何叛變行動。安藤是否加入行動對計畫有決定性的影響,他手下控制著政變部隊中最大編制的[[步兵第3連隊]]第6中隊,故村中和野中多次嘗試說服他,最後成功將安藤拉攏過來{{cfn|Shillony|y=1973|p=114-115}}{{cfn|北博昭|y=2003|p=53-55、84-88}}。
===計畫與宣言===
「起義」行動的時間,於2月18日至22日期間由西田、栗原安秀、安藤、河野壽、村中孝次和磯部舉行的一系列會議中決定,計畫相當簡單,軍官們將會刺殺大部分的「國體之敵」、控制首都的行政中心與[[皇居]],接著提出他們的訴求(解除某些人的職務,並另組由真崎所領導的新內閣)。
這群少壯軍官相信可透過一些非正規手段爭取一些高級將領的支持,包括陸軍大臣[[川島義之]]、荒木、真崎、[[山下奉文]]少將、[[石原莞爾]]大佐、[[本庄繁]]大將(預備役)以及他們的直屬上級長官——[[香椎浩平]](東京警備司令官兼東部防衛司令)與[[堀丈夫]](第1師團師長)。後來川島的陸軍大臣繼任者則言,若將所有支持過政變的軍官全都解職的話,留下來的高級將領根本不足以彌補(職務)空缺{{cfn|Shillony|y=1973|p=118-119}}{{cfn|Storry|y=1957|p=183-185}}。
{{Quotation|日本國體乃在於[[天皇]]之施治,自遠古以自萬億斯年,永矢弗替,以期日本國家天賦之美傳遍[[八紘一宇]],使普天之下人類盡情享受其生活。日本此種基本使命,實為日本之光榮,故得自遠古以傳於今。目前時代,正為日本擴張實力,發揚國威之時。頃來,私心私慾不顧民生與繁榮之徒簇出,致使帝國主權大遭蹂躪,國民生靈塗炭,痛苦呻吟,目前日本國家遭遇如許困難問題,實皆由此而來。一般元老、重臣、軍閥、財閥、官僚、政黨均為破壞國體之元兇。[[倫敦海軍條約]]之簽訂,及近年來日軍士兵屢次發生之不幸事變,在此可作明證。佐郷屋捨身暗殺[[濱口雄幸|濱口]],[[血盟團]]之產生,[[五一五事件]]之爆發,以及去夏[[相澤事件|相澤之刺死永田]],均非事出無因。不幸此等事變,竟未能鎮醒負責之輩,最近日本與[[蘇聯|露]]、[[中华民国|支]]、[[英國|英]]、[[美國|米]]關係之緊張,亦因若輩在此景況中不克採取適當對策所致,日本已屆危急存亡之秋矣。故我等之責任乃[[清君側]]奸臣,粉碎重臣集團。我等在出發[[滿洲]]前後,不得不藉直接行動,起而舉事,以達到我等目的,此係天皇陛下臣民之義務。祈[[天照大神|皇神]]、皇宗,保佑我舉成功,拯救祖先國土。|昭和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陸軍步兵大尉野中四郎及全體同志上{{cfn|托蘭|y=1994|p=26-27}}{{cfn|高橋正衛|y=1965|p=25-27}}}}
共有七人
{| class="wikitable" width="100%" style="background:#ffffff;"
|-
第133行:
西園寺的名字後來從刺殺目標中移除,有種常見的說法是部份軍官認為留下西園寺可對天皇任用真崎為內閣總理大臣起到正面作用,然而根據磯部的證詞,之所以沒去行刺西園寺只是因為分配到此任務的軍官([[豐橋市|豐橋]]軍校的一位教官)不願讓自己的學生執行這種行動才作罷{{cfn|Shillony|y=1973|p=123-124}}{{cfn|北博昭|y=2003|p=74-76}}。
===
[[File:226 Hi no Maru.svg|thumb|right|180px|
士兵方面,有70%的人僅受訓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而已,在政變行動發起前也根本沒獲知任何事情,叛變軍官表示,儘管如此,他們在行動展開後仍「發自內心、熱情地加入了行動」{{cfn|Shillony|y=1973|p=133}}{{cfn|北博昭|y=2003|p=63-64、71-74}},而根據栗原安秀中尉的說法,動員下級士兵加入政變行動才可以「代表全體國民的發言」,「如果認為只有軍官才希望維新,這就將陷入軍部的獨裁……如果陛下的軍人上至[[元帥]],下至一兵一卒,均能在陛下之下任其行動,則將成為肅清現在之腐敗階級之原動力。只由軍官來幹時,那正是「[[法西斯]]」。同下級軍官和士兵一起幹,就能代表全體國民的聲音。這就是不僅由軍官出身而且還要帶領下級軍官和士兵一起行動的理由」{{cfn|信夫清三郎|y=1985|p=323}}。對於將部隊用於政治目的、不惜干預天皇的[[統帥權]]之指責,村中曾表示就193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件]])的情形來說,儘管確實干預了天皇統帥大權,卻是對日本有益、扶植滿洲國之基礎,也得到「天皇陛下之嘉納」,故認為本次政變出於對天皇之精誠,同樣也會為後者所默許{{cfn|信夫清三郎|y=1985|p=324-325}}。
參加政變的部隊主要為[[第1師團]]的[[步兵第1聯隊]]的456人、[[步兵第3聯隊]]的937人以及來自[[近衛師團]]的64人。合計軍官、民間人士和來自其他單位者,共有1,558人作為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2" style="width:100%;font-size:90%"
|-
第369行:
==行動展開==
[[File:226 Attacks zh-t.svg|180px|thumb|right|1936年2月26日凌晨3點30分至6點30分的
2月25日晚,東京下起了大雪,這使
{{cfn|茶園義男|y=2001|p=113、117、120、123-25、127-129}}。
第398行:
| caption2 =[[牧野伸顯]]
}}
殺害岡田的任務由栗原安秀中尉指揮的步兵第1連隊280人負責{{cfn|茶園義男|y=2001|p=113}}。
岡田的秘書、同時也是他女婿的[[迫水久常]]在事發後得到
清晨5點45分,河野壽大尉指揮的一支7人行刺隊(其中包括6名民間人士)抵達了牧野所在的[[神奈川縣]][[湯河原温泉旅館]],他們派駐兩人待在外面,然後持槍進入館內和駐守的警察交火,爆發了槍戰,河野胸部中了彈。一名警員前去通知牧野並把他領到後門逃走,
另一方面,[[香田清貞]]大尉在村中與磯部等人的陪同下領軍160人攻進了[[陸軍省]],並進入陸軍大臣官邸要求會見陸軍大臣[[川島義之]],清晨6點半,川島與
在
===行刺高橋和佔領皇居未遂===
{{see also|高橋是清}}
[[File:Korekiyo Takahashi 2.jpg|thumb|right|
近衛步兵第3連隊的中橋基明中尉率領120人前去刺殺高橋,中橋向上級謊稱是帶士兵們去參拜[[靖國神社]](一說為[[明治神宮]]),一行人往高橋的寓所出發。叛軍迅速制服了警衛人員,然後分成了戶外警戒組和入屋組,高橋本人正在臥室睡覺,中橋用手槍對高橋射擊,一次把所有的子彈全部打完,另一位叛軍軍官則拔刀一刀砍去高橋的右臂,又往他的肚子猛刺,有一說是高橋在沒有醒來的情況下就這樣喪了命{{cfn|Shillony|y=1973|p=135-136}}{{cfn|茶園義男|y=2001|p=120}},另一說是高橋在叛軍踢開棉被時還不忘罵對方「白痴」{{cfn|托蘭|y=1994|p=21}}。高橋死亡後,中橋將參與過行刺的人馬派到首相官邸和其他叛軍合流,然後他本人與其他人則往皇居移動{{cfn|茶園義男|y=2001|p=120}}。▼
[[File:Motoaki Nakahashi.png|thumb|right|180px|[[中橋基明]]中尉]]
中橋與手下75名當日排班的「[[赴援隊]]」士兵於早上6點從西側的[[半藏門]]進入皇居,他告訴皇居守衛長本間健太郎大尉自己是因為天亮前不久發生攻擊事件,而調來增援門口守備,本間也獲悉了叛軍的攻擊,故對中橋的言論不感懷疑。中橋奉派至皇居的主正門——「坂下門」留守{{cfn|Shillony|y=1973|p=142-143}}{{cfn|茶園義男|y=2001|p=121}},他計畫掌控該門後再用手電筒通知[[警視廳]]附近的叛軍展開行動,以後者「排除」所有障礙,再與天皇直接見面,侍從武官[[本庄繁]]大將以及其他人也都同情叛軍。不過,中橋難以聯繫到他的政治盟友們,而到了早上8點,本間終於知道中橋正進行著政變行動,於是舉槍命令中橋離開皇居,後者也如是照作,改前往栗原所在的總理大臣官邸。中橋的部屬們則就這樣一直留在大門口到下午1點,後來歸隊回營,也因為這樣,後來官方未將這75名士兵正式計入叛軍當中{{cfn|Shillony|y=1973|p=142-143}}{{cfn|茶園義男|y=2001|p=121、130}}{{cfn|北博昭|y=2003|p=164}}。▼
▲近衛步兵第3連隊的中橋基明中尉率領120人前去刺殺高橋,中橋向上級謊稱是帶士兵們去參拜[[靖國神社]](一說為[[明治神宮]]),一行人往高橋的寓所出發。
▲中橋與手下75名當日排班的「[[赴援隊]]」士兵於早上6點從西側的[[半藏門]]進入皇居,他告訴皇居守衛長本間健太郎大尉自己是因為天亮前不久發生攻擊事件,而調來增援門口守備,本間也獲悉了
===行刺齋藤、鈴木、渡邊和進攻警視廳===
第443行 ⟶ 第445行:
| caption3 = [[渡邊錠太郎]]
}}
坂井直中尉領著120人前往齋藤實位在[[四谷]]的寓所,
安藤輝三大尉帶著第3步兵連隊200人從皇居前往鈴木貫太郎位在[[麴町]]的侍從長官邸。
早上7點,高橋太郎少尉與安田優少尉領兵20人乘兩輛卡車抵達到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大將所在的東京[[荻窪 (杉並區)|荻窪]]寓所,儘管此時各地
野中四郎上尉手下控制著全部
{{-}}
==政府的反應與鎮壓行動==
===天皇的態度===
步兵第1連隊副官、同時也是
上午9點30分,川島謁見裕仁,宣讀了
===陸軍大臣告示===
第462行 ⟶ 第464行:
當天下午,[[軍事參議院 (日本)|軍事參議院]]召開非正式會議,香椎、山下、川島和參謀次長[[杉山元]]皆出席。這個組織是陸軍重要機關,回覆天皇在軍事方面的諮詢,在承平時期僅有相當小的作用,但也因為如此,即使是沒有實權的高級將領也能成為其成員,故就算是1936年時已經下野無權的荒木和真崎等皇道派高級將領,也成了該機關的成員{{cfn|Shillony|y=1973|p=152}}。本次會議的正當性有所爭議,通常狀況下應是由天皇所召開,但本次不然,統制派的杉山因而宣稱本次會議沒有任何權力,荒木則反駁叛亂一事,「陸軍的元老」在道德義務上必須介入與解決,會上也呈現皇道派成員佔主導地位的局面{{cfn|Shillony|y=1973|p=153}}。
縱然天皇給川島的命令是「鎮壓
告示書內容如下:{{cfn|北博昭|y=2003|p=110}}
第474行 ⟶ 第476行:
#其餘一切有待天皇聖裁。
此告示一出,山下即將訊息通知佔領著陸軍省的
有兩項事件使
===統制派與海軍方面的行動===
[[File:226 Japanese navy Marines.jpg|thumb|180px|二二六事件發生後不久出動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士兵]]
儘管局勢如上發展,
參謀本部以下轄的參謀總長、參謀次長和教育總監三人為中心運作,由於教育總監渡邊遇刺身亡、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因病未能履行職務,身為參謀次長的杉山對事件處理有著完全的決策權。杉山本人是統制派成員,他打一開始就亟欲將
海軍對
===談判與僵局===
時至26日晚,「起義」行動陷入了僵持。天皇與杉山的反對成了
因此,荒木、真崎以及其他軍事參議院成員出面,於26日晚與栗原和村中會面,他們再次向
事態至27日
===平定叛亂===
[[File:226 Imperial Command.jpg|left|thumb|180px|大本營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下給[[香椎浩平]]的命令,要求後者令
然而香椎、真崎與
早在26日當天,天皇即已下令鎮壓
參謀本部與戒嚴司令部於28日早上5點決定發布大本營命令,從此刻起,所有正式文件上皆統一將「起義」之名由「叛亂」所取代{{cfn|茶園義男|y=2001|p=151}}{{cfn|北博昭|y=2003|p=131-132}}。早上8點,名義上為
清晨,川島、香椎和杉山等幾位陸軍首腦舉行會議(荒木與真崎曾試圖參加,但獲知兩人不具實權而拒絕)。川島和香椎嘗試避免暴力衝突的發生,但10點過後,
山下於中午12點前去陸軍省,他告訴
並未所有
===落幕===
[[File:February 29 map 1936.jpg|thumb|right|250px|政府軍包圍
時至29日早上,不到1,500人的
從早上8點開始,[[日本陸軍]]就一直在對
'''告下士官兵'''
第520行 ⟶ 第522行:
二月二十九日 戒嚴司令部
寫著「敕令已頒,勿抗軍旗」標語的大型氣球也高掛了起來、[[日本广播協會]](NHK)也發出一系列的[[心理戰|心戰]]廣播,播報員[[和田信賢]]以哽咽的語調說道:「你們真心誠意地服從你們的長官,相信他們的命令是正義的。但是現在天皇[[敕令]]你們歸隊,如果繼續頑抗,你們就成了違抗敕令的[[叛國|國賊]]。你們曾相信自己做得對。現在,你們既然知道錯了,就不該繼續背叛陛下,成為國賊,遺臭萬年。回頭是岸,為時不晚。你們過去犯的罪行將會得到[[赦免]](後來成了個爭議點)。你們的父母兄弟、全國男女老少都真誠希望你們回頭。立刻離開現在的陣地,回原部隊。{{cfn|托蘭|y=1994|p=40}}」由於政府軍的心戰作為,加上毫無希望的情勢,
最終在下午1點,安藤亦命令部隊回營,並試圖開槍自殺,但並未成功。
==結果==
第533行 ⟶ 第535行:
}}
3月4日,天皇簽署法令,設置「特設軍法会議」來審判政變參與者。1,483名
對政變主謀者(19名軍官、磯部、村中和兩名民間人士)的主審於4月28日召開,這場審判是秘密進行的,被告不具法定[[辯護人]]、[[上訴]]、傳喚[[證人]]之權利。法官們也對於被告的動機與意圖不表興趣,僅強迫後者敘述事件的流程,與幾個月前的相澤審判大不相同。受起訴的軍官得到叛亂罪名,而他們則駁斥自己的行動已從陸軍省宣佈的事項中得到了許可,也與戒嚴部隊有合作,也沒有從大本營那裡得到任何正式的通知。6月4日,陪審團正式裁定,7月5日,正式宣佈判決,全數有罪,共17人判處死刑{{cfn|北博昭|y=2003|p=173-174、178-179}}{{cfn|Shillony|y=1973|p=200}}。
依照被告身份與行動區別,法庭開了四場以上的審判來處置涉案者
北以及西田兩人也遭指為叛亂領導人,法庭專開一庭來審理本案,但這兩人在事件中只有間接參與(主要是透過電話表示支持)的程度而已,軍事法庭首席法官[[吉田悳]]少將也對陸軍省的指控表示不認同,但當時陸軍省內部已為統制派所控制,後來吉田收到了另一位法官的信,後者寫道無論證據是否不足,這兩個人都非死不可。吉田後來寫道北與西田的作用為「幫助主謀者的利敵行為」,作為「略有利敵或對我軍稍有不利」,「其最高限度為三年與極刑的中等以下之懲罰」,但是因為有來自陸軍領導機關的指示,遂不得不枉法宣判死刑{{cfn|信夫清三郎|y=1985|p=334-335}}。1937年8月14日,北和西田遭處死刑{{cfn|北博昭|y=2003|p=188}}{{cfn|Shillony|y=1973|p=202}}。
唯一一位遭訴涉案的陸軍高級將領為真崎大將,他被控與
1937年7月15日,15名
===政府結構異動===
儘管二二六事件的政變沒有成功,但依舊對整個日本政府和軍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月9日,岡田內閣解體,後由岡田的外務大臣[[廣田弘毅]]任新總理,組織新內閣。不過因為受到新任的陸軍大臣[[寺內壽一]]的壓力,廣田不得不做出一些人事上的讓步,例如選擇[[有田八郎]]為外務大臣,而非自己看好的[[吉田茂]]{{cfn|北博昭|y=2003|p=206}}。此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二二六事件發生後,
===陸軍內部的派系肅清===
儘管高級將領裡只有真崎一人遭控與
===歷史意義===
二二六事件為日本在1930年代的[[日本法西斯主義|法西斯主義]]發展的重要事件{{cfn|Huffman facism|y=2013}}{{cfn|Sims|y=1982}},推動了日本法西斯主義,也使日本逐漸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後政治學家[[丸山真男]]認為二二六事件標誌著日本法西斯主義運動第二階段成熟期結束(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6年二二六事件),展開了第三階段的法西斯運動完成時期,日本軍方以支持由上至下的法西斯主義,創造了由官僚、壟斷資本家及政黨的統治聯盟,執行了和歐洲法西斯政權類似的政治主張,如對外擴張、讚頌擴軍、反個人自由主義、反國會政治
==紀念與大眾文化==
[[File:Memorial_February_26.jpg|150px|thumb|位在東京澀谷的二二六事件慰靈碑]]
日本政府禁止受刑者父母、遺孀、子女以各種形式紀念處死的
1952年,[[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GHQ)的[[軍事佔領]]結束,佛心會成員於東京[[麻布十番]][[賢崇寺]]内立了「二十二士之墓」,安置了處決者的骨灰,這二十二人指伏法的19名
1938年,高橋是清紀念事業會將他生前的寓所捐贈給東京市政府,其後住所原址被改建成{{link-ja|高橋是清翁紀念公園|高橋是清翁記念公園}},於1941年啟用。而主體建築則被移至{{link-ja|多磨靈園|多磨霊園}}並改造成休息所「仁翁閣」,之後再移送至[[江戶東京建築園]],並於1993年開園當天重新開放。<ref>{{cite web |author1=松井かおる |title=江戸東京たてもの園高橋是清邸における歴史展示 実施報告 |url=https://edo-tokyo-museum.repo.nii.ac.jp/record/217/files/kiyo6_161-213.pdf |date=2016-03|language=ja}}</ref>
1965年,佛心會於當年澀谷刑場原址設置了一尊[[觀世音菩薩]]雕像,紀念叛軍軍官和由其殺害的受害者們{{cfn|茶園義男|y=2001|p=209-210}}。▼
; 紀錄片
第601行 ⟶ 第605行:
* 《[[閃光的夜襲]]》,導演:[[松本淳]]、編劇:大西信介
==
*[[日本法西斯主義]]
*[[五一五事件]]
*[[超國家主義 (日本)|超國家主義]]
*[[軍國主義]]▼
*[[極端民族主義]]
*[[三島由紀夫]]
▲*[[軍國主義]]
*[[下剋上]]
*[[
==
{{reflist|3}}
第632行 ⟶ 第634行:
|publisher=上海译文出版社
|year=1985
||isbn=9787532702442
|ref={{sfnRef|信夫清三郎|y=1985}}
}}
第689行 ⟶ 第692行:
*{{en}}{{cite book
|title=''Revolt in Japan: The Young Officers and the February 26, 1936 Incident''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revoltinjapanyou0000shil
|last=Shillony
|first=Ben-Ami
第795行 ⟶ 第799行:
*{{en}}{{citation|author=丸山真男|title=Thought and Behaviour in Modern Japanese Politics|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9aebNAEACAAJ|year=1963|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978-1-59740-596-6|chapter=The ideology and dynamics of japanese fascism|ref={{sfnRef|丸山真男|y=1963}}|accessdate=2013-12-04|archive-date=2014-01-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04152840/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9aebNAEACAAJ|dead-url=no}}
{{refend}}
==外部連結==
* [https://www2.nhk.or.jp/archives/tv60bin/detail/index.cgi?das_id=D0009060037_00000 二・二六事件 「兵に告ぐ」 | NHK放送史(動画・記事)] {{Wayback|url=https://www2.nhk.or.jp/archives/tv60bin/detail/index.cgi?das_id=D0009060037_00000 |date=20201211091029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AdbSO6VXo 二・二六事件 - No.ED-002(動画)] {{Wayback|ur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AdbSO6VXo |date=20201211091031 }}・[http://chunichieigasha.co.jp/ 中日映画社] {{Wayback|url=http://chunichieigasha.co.jp/ |date=20201211091037 }}
{{Commons category|
{{226}}
{{Japanese conflicts}}
第817行 ⟶ 第822行:
[[Category:铃木贯太郎]]
[[Category:石原莞尔]]
[[Category:1936年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