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 (明朝):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34行:
[[元朝]]时,为[[集庆路]],属[[江浙行省]]。[[至正]]十六年(1356年、太祖丙申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三月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至正二十四年(1364 年)即吳王位,王都應天府。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拓建建康城。<ref>《明太祖实录》“丙午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ref><ref>南宋建康知府史正志、馬光祖前後浚濠增筑建康府城</ref>。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稱帝,仍以建康城為京城,二年九月始建新京城,六年八月建成。都城内的[[宫城]](即[[明故宫]])称[[紫禁城]]。洪武十一年,称京师。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反叛他的姪子[[建文帝]],發動了[[靖難之變]],建文四年(1402年)燕兵破應天府城,朱棣[[登基]],是為成祖,明年改元永樂。永樂元年(1403年),朝廷決定首都由南京應天龍興之地北平(今[[江蘇]][[南京]])遷往[[燕京]]改為[[順天府]](今[[北京]]),人稱立為[[永乐迁都]],應北京<ref>相當中都鳳陽府及後來的承天府仍称南京<ref>。十九年(1421年)[[朝廷]]正式迁都,人稱[[永乐迁都]],南京應天府成为[[陪都]]。
 
== 行政区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