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戰役 (1807年)
1807年哥本哈根戰役(Battle of Copenhagen (1807))或稱炮轟哥本哈根(Bombardment of Copenhagen)是發生於1807年8月16日至9月5日的一場戰役,屬於砲艦戰爭中的戰役。這場戰役是一次先發制人攻擊,英國進攻丹麥-挪威首都哥本哈根,以奪取皇家丹麥-挪威海軍為目標。
1807年哥本哈根戰役 | |||||||
---|---|---|---|---|---|---|---|
拿破崙戰爭和砲艦戰爭的一部分 | |||||||
哥本哈根在炮轟中起火。 | |||||||
| |||||||
参战方 | |||||||
英國 | 丹麥-挪威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詹姆斯·甘比爾 卡斯卡特伯爵 | 恩斯特·裴曼 | ||||||
伤亡与损失 | |||||||
42人被殺、 145人受傷、 24人失蹤[1] | 5,000名士兵、民兵和市民[1] |
背景
编辑丹麥以往曾是一個力量不弱的歐洲國家,擁有什列斯威-好斯敦、挪威和冰島。在此時,大部份丹麥軍隊正防衛南部邊界,以抵擋可能而來的法軍進攻,因此哥本哈根的防守力量變得很弱。
此時英國則憂慮,拿破崙一世會試圖強逼丹麥對英國船隻封鎖波羅的海,更有可能派兵進駐丹麥首都所在的西蘭島。英國人相信連接波羅的海是「對英國至關重要」("vitally important to Britain"),因為波羅的海在貿易上重要,並作為提供建造和維修戰艦的木材主要來源,以及維持與盟友瑞典和俄羅斯(在蒂爾西特和約前)的聯繫。[2] 英方亦認為,在普魯士慘敗於第四次反法同盟後,丹麥的獨立在法國的威脅下,變得更加岌岌可危。英國外相查爾斯·格雷因此試圖遊說丹麥,加入英國與瑞典的秘密同盟之中,但卻遭到拒絕[3]。
1807年1月,利物浦伯爵通報上議院,他接收到大陸的情報,表示"在蒂爾西特和約中有秘密協約,可僱傭丹麥及葡萄牙之海軍來對付此國。"("that there were secret engagements in the Treaty of Tilsit to employ the navies of Denmark and Portugal against this country")。他拒絕公開情報來源,表示此舉會令情報提供者性命受威脅[4]。英國政府開始感到憂心,並於1807年7月中時認為,法國意圖侵略好斯敦,以逼使丹麥對抗英國。一些報告亦指出,丹麥人暗中準備接受[5]。英國內閣決定行動,並在1807年7月14日,馬爾格雷夫伯爵(Lord Mulgrave)取得國王的准許後,派遣約21至22艘艦隻前往卡特加特海峽監視丹麥海軍的行動,並在必要時作出"迅速並猛烈的行動"("prompt and vigorous operations")。內閣稍後於7月18日派人再次遊說丹麥政府,把其艦隊轉交給英國。同日,英國海軍部亦派遣超過50艘艦隻給司令詹姆斯·甘比爾進行"特別任務"。7月19日,陸軍及殖民地大臣卡蘇里子爵命令駐軍施特拉爾松的英軍將領-卡斯卡特伯爵帶兵前往厄勒海峽以獲得增援[5]。
在7月21或22日的晚上,喬治·坎寧從蒂爾西特獲得情報,表示拿破崙試圖遊說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與丹麥和葡萄牙組成海上聯盟,對抗英國。
25,000名步兵集結,第一隊於7月30日出發。坎寧再度向丹麥提供盟約及共同防禦,以及一道條約表明戰後即歸還丹麥艦隊,並為英國駐軍於丹麥進行補貼。31日,拿破崙命令塔列蘭提醒丹麥預備投入對抗英國的戰爭,否則貝爾納多特將侵略好斯敦[6]。無論法國人或英國人均未能說服丹麥放棄中立,因此英國艦隊在8月15日集結於厄勒海峽。英國人公佈一個聲明,要求丹麥交出艦隊。丹麥人則回應“此無異於宣戰”("what amounted to a declaration of war")[7]。
戰鬥
编辑英國步兵在威靈頓公爵的指揮下,在哥本哈根以南的克厄擊敗了弱小丹麥陸軍。在數日之內,哥本哈根被完全圍困。丹麥人拒絕英國的招降,因此英國艦隊在甘比爾上將的指揮下,由1807年9月2日開始連續炮轟城市三日。9月7日,丹麥海軍英勇戰鬥後,城市與艦隊一同向取得壓倒性勝利的英國、漢諾威軍隊(英王德意志軍團,King's German Legion)投降。丹麥艦隊中,18艘戰列艦(Ship of the line)、11艘護衛艦、2艘較小型船隻、2艘戰鬥用帆船、7艘雙桅縱帆船、2艘橫帆雙桅船、1艘縱帆船和26艘砲艦被俘。
英國人轟炸哥本哈根的三日,殺死了超過2,000名市民,並且有30%的建築物被毀於戰鬥中。炮轟時英軍亦使用了康格里夫火箭(Congreve Rockets),引起大火。9月5日,丹麥人尋求和平,並於7日簽訂停戰條約。丹麥同意放棄其艦隊及海軍儲備,換取英軍在6星期內撤離。1807年10月21日,英國艦隊離開哥本哈根,返回英國本土。但戰爭繼續持續至1814年,直至簽訂基爾條約。
戰後
编辑直至1807年9月16日,戰事才傳到坎寧的耳中。他對一個牧師寫道:“我不是告訴過你,我們將會把普林斯迪從炮轟中解放出來嗎?”("Did I not tell you we would save Plumstead from bombardment?"),一星期後他又寫道:“沒有事情比起(在哥本哈根的)成功更美好、有益和有效。”("Nothing ever was more brilliant, more salutary or more effectual than the success [at Copenhagen]"),而英首相斯賓塞·珀西瓦爾亦表示出與坎寧差不多的情緒[8]。英國國內有不同反應,泰晤士報表示,這次征用丹麥艦隊,是“赤裸裸的自保行為”("a bare act of self-preservation")。威廉·威伯福斯表示此遠征可辯護是為了自保。而格倫維爾勳爵的兄弟,湯瑪斯格倫維爾則表示,他不禁感到“若在他們(政府)的立場,我們也很可能發出同樣命令,而不能向議會表示,因為我們相信丹麥已經想與英國敵對。”("that in their [the government's] situation we should very probably have given the same order without being able to publish to Parliament the grounds on which we had believed in the hostile mind of Denmark")[8]。但是厄斯金勳爵卻譴責此行動,“如果地獄以前並不存在,神現在也會因為這個該死的行動,來創造地獄來懲罰這些大臣們。”("if hell did not exist before, Providence would create it now to punish ministers for that damnable measure")。
反對聲音表示,民族聲譽因此而玷污。坎寧亦於議會中宣讀上屆政府的計劃,意圖於1806年阻止葡萄牙海軍落入法國手中。坎寧及卡蘇里均希望繼續佔有西蘭島,並應該在撤離後立即重新進行佔領。但是此舉被威爾斯利大力反對,重新佔領行動最後未有落實。[9] 反對聲音亦表示,這次攻擊將丹麥由一個中立者變成一個敵人。坎寧則回應,英國人在整個歐洲都被厭惡,所以英國可以掀起一場對抗法國的全面海上戰爭,而不怕開罪任何國家。[10]
反對聲音未有立即發起一次投票來譴責這次戰役,但於1808年2月3日要求公開所有英國駐丹麥大使的信件,關於任何丹麥海軍備戰的資料。坎寧以3小時的演說來作為回應,帕密斯頓和查爾斯格雷均表示坎寧的演說十分有力。因為坎寧的演說,三個關於此行動的議案均被否決,並於3月21日反對派提出議案譴責這次戰役,但投票後224票比64票否決此議案。[11]
參戰艦隻
编辑下列船隻在1807年7月26日與甘比爾上將一同由英格蘭出發:
於8月5日加入的艦隻:
於8月7日加入的艦隻:
於8月8日或以後加入的艦隻:
陸軍將領卡斯卡特伯爵稍後於8月12日到達非洲號,並取得地面部隊的指揮權。另外,亦有另36艘較小型的艦隻加入這支英國艦隊,並有大量商船或徵用的船隻運載著步兵或補給品。
註腳
编辑來源
编辑- Smith, D. The Greenhill Napoleonic Wars Data Book. Greenhill Books, 1998.
- Winfield, Rif. British Warships in the Age of Sail, 1793 - 1817. Chatham Publishing,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