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

(重定向自炎黃子孫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術語,意指追認炎帝黃帝為先祖的族群。這個術語源於中國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被認為是中國人的始祖。炎帝和黃帝被視為中國文明的遠祖,象徵著中國人的血脈和傳統。這個詞彙在中國文學、歷史和文化中經常被引用,代表著中國人的身份和共同的歷史記憶。

武氏祠黄帝浮雕

黃帝炎帝爲中国古代文獻記載的人物,儘管尚未有考古學證據,華夏民族的血緣先祖常被認為是黄帝炎帝的後代[1]。傳統中國帝王爲天下思想,所謂「蒞中國而撫四夷也」[2],後來,不論是虞夏商周的華夏部族,還是先秦夷蠻戎狄的“四夷”部族,都視黃帝為“高祖”,自稱為“黃炎之後”、“炎黃後裔”[3]

部份中國及日本皇朝的儀祀中亦有祀拜黄帝炎帝或炎黄合祀的記錄[4][5][註 1][註 2]

中國國民黨中國共产党都曾以此做為汉族中華民族的代称或另稱。[6][7][8][9][10][註 3]

炎帝黄帝與華夏文化

编辑

在中國古代文獻及傳說中,炎帝黄帝都被视为始祖。炎帝黃帝之後形成华夏族,在汉朝以后亦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

炎帝和黄帝也被認為是華夏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農業方面神农炎帝制作农具,並教導农耕技术。如醫療方面,黄帝擅长针灸,神农则擅长本草中医。名下的书籍有《針灸甲乙經》、《明堂針灸圖》、《黄帝内经》、《黃帝針灸蝦蟆忌》。草屨是黄帝之臣所做,即草鞋[11][12][13]

其中黃帝時代尤其被視爲華夏文化以及技術的源頭,如文献记载,“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14]。”黃帝時代的發明創作,再如,嫘祖發明種桑養蠶和抽絲,倉颉創造文字,黃帝發明輪車,伶伦创制音律,等等[15]。考古學家还没有直接證據證明這些初創為炎帝黃帝或相關人物的作品,但也不能證明這些不是他們的作品,而且也沒有具有說服力的否定理由。

歷史上以炎黄为祖的非族群

编辑

自古以來,許多非漢人族群也聲稱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16]

以黄帝为祖的非族群

编辑

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

按《史記》記載,黃帝之後的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是黄帝的直系子孙。鮮卑为了确立统治中国漢地的正统,帝王家族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17]。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蛮夷,如匈奴鮮卑等等,也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17]

以炎帝为祖的非族群

编辑

如《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然而苗族則是以蚩尤炎帝為其神話祖先,和漢族以黃帝炎帝為其神話祖先不同,可能和涿鹿之戰黃帝蚩尤的對戰神話相關。

炎黄國族建構

编辑

清末革命党人,即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在清朝末年,炎黄为祖的觀念隨著中國民族主義的建構更加廣泛地流傳。特別是黃帝被称为中国人的祖先,有學者以文獻證據認爲是始於晚清知識分子的推動下,從中國遠古傳說的三皇五帝中脫穎而出,被尊奉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華民族的祖先[18]

炎黄为祖的血緣說包含的族群範圍不一,激进的革命派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而温和的改良派则认为“我国皆黄帝子孙”[註 4][註 5]。為了政權及政治正當性,爲了全體中國人團結起來抵抗侵略瓜分中國的外敵列強,个别满洲贵族亦以黄帝子孙的象徵來破除滿漢的族群界限[註 6]

因此在晚清內政外交失利及漢人海外移民的擴張的背景下,“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

辛亥革命之後

编辑

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同樣地用來做為为中华民族的政治共同體代稱[19][20]

由於炎黄子孙一詞從晚清以來對漢族有血緣論的論述凝聚力[18],在香港澳門地區与海外华人中仍有其文化政治力量,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外华人大陆之外地區(台湾香港澳門)的政治宣傳有利用的“炎黄子孙”做為宣傳元素[21]

然而在處理大陸境內的民族問題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注意到少数民族对‘炎黄子孙’的不同意见,而傾向以“中华民族”來取代“炎黄子孙”一詞的說法[22]

於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由取代趙紫陽的新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所發起並推行的愛國主義教育運動,則將炎黄二帝用為愛國主義的主要文化素材,修正原中國共產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23]

在2000年至2008年民進黨執政时期,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派內政部主持“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在兩次總統就職演說以炎黃子孫來代稱中華民族。並在2009年、2012年、2013年三次以總統身份主持“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中華民國前副總統連戰在多個場合都將大陸人、台灣人称為炎黃子孫。中國國民黨名譽主席吳伯雄多次強調臺灣人與大陸人的炎黃子孫屬性。[24]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孫大川於2012年在立法院直言自己作为台湾原住民不是所謂的「炎黃子孫」,蒙藏委員會蒙事處處長海中雄也表示他和蒙古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都不是「中國人」或「炎黃子孫」,而是「蒙古人[25]

2024年4月,時任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詹志宏表示,「炎黃子孫」只是中國古代的傳說,不必套在現在每一個身上,台灣社會多數人沒辦法理解與接受這個概念[26]

注释

编辑
  1. ^ 炎黄合祀,始自秦灵公。《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黄帝成为中央之神,炎帝成为南方之神,是五方上帝之一,天子以太牢郊祀之。黄帝的祭祀日是先立秋十五日,祭品黄琮;炎帝则是立夏,祭品赤璋,祭服为玄衣纁裳。
  2. ^ 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每年的5月的第四个周日,日本汤岛圣堂大成殿上要举行祭祀“公孙轩辕黄帝”的“针灸祭”。秋季汤岛圣堂毗邻的神农庙则祭祀神农。
  3. ^ 見「炎黃子孫,復興中華」的說法。(黃復興黨部
  4. ^ 例如康有爲:「滿洲雲者,古爲肅慎,亦出於黃帝後」,「我國皆黃帝子孫,今各鄉裏,實如同胞一家之親無異」。
  5. ^ 例如嚴複:滿漢「同是炎黃貴種,當其太始,同出一源」。
  6. ^ 例如满洲贵族盛昱称:“起我黄帝胄,驱彼白种贱,大破旗汉界,谋生皆自便。”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鲧、禹与夏人之后,以及共工、四岳与各姜姓国,「皆黄、炎之后也」。周王室和鲁、晋、郑、卫、韩、魏、燕、虞、虢等姬姓国;齐、申、吕、许等姜姓国。徐、黄、郯、江、赵、秦等嬴姓国、子姓宋国。
  2. ^   《孟子·梁惠王上》. 维基文库 (中文). 然則王之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3. ^ 霍彦儒. 炎黄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陕西日报. [201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4). 
  4. ^ 周禮·春官宗伯·禮官之職·大宗伯之職》“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5. ^ 杜佑,唐,《通典》
  6. ^ 叶介甫. “海内外中华儿女”提法的由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5). “炎黄部落”集团是汉民族的主源,汉族世代自称“炎黄世胄”、“炎黄子孙”。……宣传中华文明史要多提‘中华民族’的概念,慎用‘炎黄子孙’的概念,注意表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7. ^ 高強. “炎黃子孫”稱謂的來龍去脈. 光明日報. 2008-02-04 [201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炎黃時代沒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這樣的名詞,但卻為後世此類名詞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炎黃子孫”稱謂與其說是一個血緣符號,不如說是一個文化符號。海內外華人自稱“炎黃子孫”實際上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文化尋根”和“文化自覺”的需要。因此,祗要這種認同心理繼續存在,“炎黃子孫”稱謂就會繼續使用下去。 
  8. ^ 曾惠櫻. 黃帝神話的流傳與 「炎黃子孫」的美好想像. 教育部歷史文化學習網. [2024-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4). 辛亥革命前的十幾年,中國各大報章雜誌處處可見黃帝的各類論述,例如將黃帝事蹟作為歌謠以供兒童唱誦,一時‘炎黃子孫’、‘軒轅世胄’的說法風行草偃;又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同盟會人士在東京遙祭黃帝陵寢,說到:‘是我皇祖在天之靈,默默保佑革命事業’。……民國二十四年(1935),中國國民黨致祭‘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之靈’,民國二十六(1937)中共的陝西蘇維埃政府則代表蘇區人民致祭黃陵,也說:‘赫赫始祖,吾華肇造。’到了今天,各地華人的日常生活、自我意識,依然有‘炎黃子孫’這樣的重要組成要素,例如錢穆肯定‘我們自稱炎黃子孫,是很有道理的。’ 
  9. ^ 蔣介石為學之目的與教育之要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我們民族,自黃帝以來,已有五千年光榮的歷史,和最高尚的文化,我們黃炎華胄,實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
  10. ^ 王明珂. 〈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 (PDF).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2-09, 第七十三本 (第三分): 583–562 [2024-08-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8-14). 简明摘要. 
  11. ^ 李时珍,明,《本草纲目·服器部》
  12. ^ 《傷寒雜病論序》“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
  13. ^ 孔颖达疏《礼记》:“,「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又云夫子《脈訣》。若不習此三世之書,不得服食其藥。”
  14. ^ 张守节,唐,《史记正义》
  15. ^ 《史记》:“嫘祖始蚕。”
  16. ^ 許倬雲. 我者與他者: 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 [25 October 2012]. ISBN 978-962-996-41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1). 
  17. ^ 17.0 17.1 《魏書》、《北齊書》、《周書》等
  18. ^ 18.0 18.1 沈松僑. 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 [201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7). 
  19. ^ 国民政府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中指出:“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
  20. ^ 中国共产党在给中国国民党的电报中称:“我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
  21. ^ 鄭臺往來, 高舉炎黃旗幟 深化愛國主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 1990年3月10日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在共同商讨研究进一步稳定边疆民族地区座谈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稳定边疆民族地区的几点情况和意见》的报告:“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观的宣传教育,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知识界以及青少年。对于容易触发群众性冲动的敏感问题,要慎重对待,及时妥善处理。要从增强民族团结、稳定大局出发,做好宣传舆论工作。比如,部分少数民族对‘炎黄子孙’等提法提出不同意见,可以研究在国内用‘中华民族’、‘中华儿女’这样的词,以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感召力。”
  23. ^ 高舉炎黃旗幟 深化愛國主義. [201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24. ^ 许信良祭拜黄帝陵. [2013-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25. ^ 炎黃子孫?孫大川:我不是, 自由時報, 2012-5-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6. ^ 「中華民族」成馬習二會關鍵詞 陸委會:沒必要的陷阱. Yahoo News. 2024-04-11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4) (中文).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