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
紙幣,又稱為鈔票,粵語稱為銀紙,閩南語稱為銀票(gûn/gîn-phiò),是指以柔軟的物料(通常是特殊的紙張)印制成的特殊貨幣凭证,通常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一种货币符号。纸币本身不具价值,虽然作为一种货币符号,但其不能直接行使价值尺度职能,而是由国家对其面值进行定义。相比起硬幣,紙幣的面值通常較高。
上级分类 | 現金、版畫、state symbols and signs、艺术作品、收藏品 |
---|---|
得名自 | 銀行、門票 |
描繪內容 | banknote security feature、banknote series、replacement mark of banknote、Q28810808、面值 |
发现或发明时间 | 618 |
特性 | 面值、design of a banknote or a coin |
表现概念 | 貨幣 |
MCN code | 4907.00.10 |
相對概念 | 硬幣 |
歷史
编辑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紙幣,唐代的飞钱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纸币的雛形[1][2][3],作為類似今日匯票的功能,是紙幣的前身。到了宋代,官方紙幣作为地方货币在中國四川省出现,宋朝的交子、會子由於最初由民間素質不一的交子鋪(類似銀行的前身)自行印發、兌銀產生很大亂象和訴訟,益州知州於是整頓,限定特許16戶富豪才能經營交子鋪,信用由官府背書,成為世界官方紙幣首例。
至於正式發行廣泛流通的紙幣是在元朝,被称为钞,但在元末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由於印紙鈔過量,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明朝发行大明宝钞(1375年始造),清朝1853年发行了两种纸币,一种大清宝钞,一种叫户部官票,合起来就叫“钞票”。钞票名称就是从那时候叫起来的。
現時的鈔票是要有足夠的儲備才可以發行,香港的鈔票便使用了外匯儲備來支持它的幣值。由於外匯儲備有一個固定數目,所以鈔票發行量亦受控制,最佳方法便用一個編號去計算鈔票的發行量。故此鈔票上會有鈔票編號。若發行量太多而外匯儲備不足夠支持,這個地方的貨幣便會貶值。另外,鈔票持有人只須將鈔票拿到發鈔銀行,發鈔銀行便有責任給持有人「憑票即付」等值的外匯,所以鈔票編號亦是一個統計和防偽的資料。
紙鈔的平均壽命
编辑由於紙幣是由紙張製作而成的貨幣,在不斷的流通使用後,會發生汙損或破損,因此紙鈔一般的平均壽命只有兩年[4]。各國的貨幣發行機構均與銀行業者合作回收這些紙幣,以1:1等值兌換的方式,以全新的連號紙幣換回這些紙幣去銷毀。以新台幣為例,中華民國境內台灣銀行規定:紙幣破損其餘留部分在四分之三以上者,全額收兌;破損僅餘留部分在二分之一以上,四分之三以下者,按紙幣剩餘部分照半額收兌;餘留部分不及二分之一者,不予收兌。另有新發行之紙幣與舊版紙幣之兌換,按其舊版新臺幣(按西元2000年7月1日以前由台灣銀行發行之貨幣,目前由中央銀行印製)之面額1:1等值兌換。[5]
相關條目
编辑图册
编辑-
来自不同国家的纸币
外部链接
编辑資料來源
编辑- ^ Ebrey, Walthall, Palais, (2006). East Asia: A Cult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g.156.
- ^ Bowman, John S. (2000). Columbia Chronologies of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g.105
- ^ Gernet, Jacques (1962). Daily Life in China on the Eve of the Mongol Invasion, 1250-1276.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47-0720-0. pg.60.
- ^ The Banknote Lifecycle – from Design to Destruction. De La Rue. [2012-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3) (英语).
- ^ 台灣銀行. 存档副本. 舊版新臺幣之兌換. 台灣銀行. [2020-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延伸阅读
编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