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 (四庫全書本)/卷051
玉海 卷五十一 |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五十一
宋 王應麟 撰
藝文
玉牒圖譜
周用中士奠繫世漢晉用九卿典屬籍唐開成以玉名牒與史冊並驅玉牒如帝紀而特詳於國書最為嚴重〈漢有玉版圖籍〉
漢諸王世譜
後百官志宗正注胡廣曰又歳一治諸王世譜差序秩第 晉志宗正統皇族宗人圖牒 隋志齊帝譜屬十卷梁有齊梁帝譜四卷梁帝譜十三
卷
唐宗正屬籍
舊史宗室𫝊髙祖廣封宗室以威天下太宗即位因舉宗正屬籍問侍臣曰遍封宗子於天下便乎右僕射封徳彞對曰兩漢已降唯帝子及親兄弟若疎逺非有大功如周郇滕漢賈澤不得濫封所以别親疎也先朝睦族一切封王非至公之道於是以屬疏降爵為郡公唯有功者數十人封王 世系表宗室四十一房定著三十九房自定州刺史至惠宣太子
唐皇室新譜〈又見上〉
志柳芳永泰新譜二十卷柳璟續譜十卷〈見上〉李衢大唐皇室新譜一卷〈崇文目同〉 㑹要㑹昌六年十一月禮官集議按神堯本紀及皇室圖譜開成四年正月敕大理少卿李衢修撰皇后譜牒 後周武帝敇鮑宏修皇室譜分為帝緒疎屬賜姓三篇
唐玉牒
志皇唐玉牒一百一十卷開成二年李衢林寶撰〈舊紀冊府元龜云三年四月癸丑進 舊史作一百五十卷屯田郎中李衢沔王府長史林寶等 開成元年閏六月乙未召宗正卿李𢎞澤問圖譜對以自肅宗已來並未修續癸卯敇沔王府長史林寶同修七聖玉牒〉 㑹要開成二年六月修玉牒官屯田郎中李衢等奏切以聖唐玉牒與史冊並驅立號建名期於不朽伏乞特創嘉名以光帝籍敕㫖宜以皇唐玉牒為名宗正寺有知圖譜官一人修玉牒官一人〈開成後始置修玉牒官一人〉 志李匡文玉牒行樓一卷〈崇文目二卷 書目一卷李匡文編次唐室宗屬子孫各附以院額後目之為天房鑑槩〉唐書總紀帝系三卷〈崇文目同〉
唐皇室維城録 天潢源派譜
志唐皇室維城録一卷〈崇文目同 國史志云李衢〉李匡文天潢源派譜一卷〈史記天官書咸池曰天五潢〉又皇孫郡王譜一卷元和縣主譜一卷 書目皇孫郡王譜一卷唐宗正卿李匡文撰起髙祖訖憲宗諸王封孫又元和縣主昭穆譜一卷記元和至開成三年所封五十九人
唐圖譜院
㑹要大中六年十二月宗正寺奏修圖譜官李𢎞簡狀徳明之後興聖已來宗祊有序昭穆無差請宗子常參州縣官等各具始封建諸王及五代祖見在子孫録一家狀送圖譜院每房納於官最髙處昭穆尊即送本寺奏可 六典司封凡皇家五等親及諸親三等皆立簿籍三年一造除附之制並載於宗正寺宗正寺掌屬籍以别昭穆九廟之子孫其族五十有九
至道修皇屬籍 咸平屬籍樓 新修屬籍
太宗至道初詔刑部郎張洎史館修撰梁周翰編皇屬籍未成咸平初猶未備宗正卿趙安易請纂修命於祕閣㕔編纂又詔於宗正寺建屬籍樓以嚴奉之四年正月辛丑〈二十六日〉修玉牒官趙安易〈宗正卿〉梁周翰〈知制誥〉上新修皇屬籍三十三卷〈周翰創意為之頗有倫貫 一云二十卷〉詔送宗正寺續修
祥符皇宋玉牒〈咸平宗正寺〉 玉牒殿屬籍堂〈祥符重建宗正寺〉 康定重修祖宗玉牒 紹興玉牒所屬籍堂 累朝玉牒 祖簿 凡例 元豐宗正寺牒譜圖籍
皇朝修玉牒昉於至道其官掌帝籍玉牒及皇族昭穆之序〈唐本宗正之職開成始置官〉凡玉牒書以銷金花白羅紙黄金軸銷金紅羅褾帶複墨漆金飾匣紅錦裏金鎖鑰十年一進〈神宗時詔為黄金梵夾以軸大難披閱也〉后徳始末附載卷後〈重天合章母道也〉祥符六年〈癸丑歳〉正月辛酉判宗寺趙世長可封等請於皇屬籍之上别崇懿號詔名皇宋玉牒〈又令屬籍别録一本藏祕閤五月癸巳世長請以御製聖祖降臨記藏于玉牒樓詔可 國史志皇宋玉牒三十三卷〉先是咸平二年正月甲申徙宗正寺於延和坊建樓以藏宗籍〈舊在闕前廡下以湫隘徙之〉祥符八年二月乙卯詔鹽鐵副使段𤍞擇地營建徙于福善坊建殿堂于寺九月庚午〈二十三日〉賜殿名曰玉牒殿堂曰屬籍堂〈天禧元年二月乙亥賜宗正寺板本經史以備修撰玉牒〉十一月宗正卿趙安仁請以聖祖降臨記并皇宋玉牒諸王屬籍自玉清昭應宫移於堂殿内秘藏從之〈初命安仁重修玉牒屬籍 先是二月丁巳奉安于昭應宫之齋殿 趙安仁𫝊請依唐故事置修玉牒官奏劉均夏竦楊億宋綬宋庠等初梁周翰創其制而未備安仁重加裁定〉景祐元年李淑請以編修院㕔西閤修纂玉牒康定元年四月庚子重修祖宗玉牒成既而五月甲子玉牒所請自今歳一貼修十歳一編録送宗正寺以其副留中奏可〈熙寧三年六月玉牒所於三班院置局後徙編修院〉南渡有司失職盡弃江滸紹興二年七月丁亥宗正少卿李易請編次玉牒二十年二月九日始作玉牒所〈以舊車輅院為之〉二十六年閏十月二十七日御書玉牒殿及殿門祖宗屬籍堂牓〈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詔宰臣提舉修玉牒所侍從一人兼修玉牒官宗正卿少咸與修纂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詔玉牒所併入宗正寺不置修玉牒檢討以少卿及丞編修宰臣提舉修書官一人〉
太祖玉牒 紹興二十七年四月己未沈該等上太祖今上玉牒登進于垂拱殿藏玉牒殿〈副本藏龍圖閣〉
太宗真宗玉牒 乾道三年林劭言太宗朝已成真宗至欽宗七世未加一筆五月戊戌上太宗真宗玉牒〈真宗四十卷淳熙元年十二月乙巳復進真宗〉
仁宗英宗玉牒 寶元二年十月甲子〈六日〉李淑上新修皇帝玉牒二卷皇子籍一卷熙寧元年十一月癸酉〈四日〉玉牒所上仁英二帝玉牒各四卷淳熙四年三月己酉重進仁宗〈五年十月戊戌七年四月丙戌又進仁宗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進仁英玉牒先是七年四月三日進慶厯二年至皇佑三年二十七日詔續修并修英神玉牒從王希吕之言也〉
神宗哲宗玉牒 崇寧三年十月重修紹興七年汪藻鮑延祖編哲宗玉牒上之淳熙五年八月十九日宗正簿胡南逢言藻失紀事之體詔重修七年四月丙戌上哲宗玉牒慶元三年二月五日進神宗八十卷
徽宗欽宗玉牒 淳熙四年三月己酉進徽宗嘉泰三年四月十七日又上一百二十卷開禧元年閏八月二十四日上欽宗二十冊〈并憲聖慈烈后聖徳事迹十卷〉
髙宗玉牒 紹興二十七年四月己未始進乾道六年五月己未〈八日〉進〈庚申恭進于徳壽宫〉九年九月六日又進〈一本云八月丙申〉
孝宗玉牒 始進于乾道九年八月丙申淳熙四年三月己酉又進于紹熙元年八月戊戌〈己亥恭進〉三年十二月壬寅〈并聖政㑹要癸夘恭進〉
光宗玉牒 四十卷進于慶元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又進于嘉定十三年五月
寧宗玉牒 嘉泰四年八月九日進五十卷嘉定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刋正辨誣之書上之〈嘉泰至開禧〉淳祐二年上寧宗玉牒
玉牒祖簿 舊止二十一袠本支不分世系難别政和六年六月戊寅〈十六日〉許份請增廣編録以命宗正少卿閭丘籲八年九月二十日籲以宣祖之後分三祖編纂修至政和六年太祖下九十九袠太宗下二百六十九袠魏王下一百四十八袠詔付宗寺〈先是六年八月乙亥籲奏玉牒屬籍太祖下以徳惟從世令子伯師太宗下以元允宗仲士木善汝魏王下以徳承克叔之公彦以昭穆分位從之〉玉牒凡例 赦令御札聖㫖親筆處分郊祀行幸大臣拜罷試賢良大議論更革廢置大祥瑞災異戸口増減官雖卑因事賞罰關治體者 紹興十二年奏請九事一親祠天地宗廟一皇子出閤公主下降一宰臣除罷一巡狩行幸一大慶一臨軒冊后妃封皇子一蕃國入貢一大賞罰一官雖小事係大體 嘉定四年十月一日〈己夘朔〉修玉牒章頴等言玉牒體制未定凡例乖牾蓋玉牒書一代大事視遷固帝紀而元降格目内分十條若盡用帝紀之體則為太簡然金牋寶匣藏於秘殿若㳂襲案牘之詞登之簡策似不雅正至於事有當書而不書有細事而累書今欲定體制開列某事當書某事不當書編成一冊定為玉牒之凡例官吏遵為成式先後編集不至異同至非常之事則自立言辭鋪敘本末隨事刪潤以為成書從之
志修玉牒官〈以學士典領〉掌修玉牒序宗派紀族屬歳撰宗子名以進元豐改制宗正卿少丞簿各一人掌修纂牒譜圖籍凡編年紀帝系厯數政令因革為玉牒序同姓五服之戚疏者為屬籍具官爵功罪宗婦族姓男女者為仙源類譜推其所自出列子孫名位者為宗藩慶系録攷定世次支分派别而歸於本統者為仙源積慶圖録一歳圖三歳牒譜籍十歳修纂以進置大宗正司統皇族故長貳不専以國姓〈至和元年十二月丙戌詔故事屬籍十年一修今雖及八年而宗支蕃衍其増修之建炎三年四月庚申併宗寺于太常紹興三年六月復置少卿五年閏二月辛未復置寺〉
玉牒每朝為一牒載人主系序及歴年行事如帝紀而差詳其後附以皇后事迹其親王宗室則有録譜圖三書詳焉玉牒奉安于本殿類譜等書安于屬籍堂
祥符仙源積慶圖〈天源録先天紀〉
祥符八年十月壬辰〈十五日〉知制誥盛度上聖祖黄帝天源録五卷〈詔王曾晏殊與度増纂〉乙巳〈十八日〉樞密使王欽若纘聖祖事蹟十二卷請御製序名曰先天紀十二月欽若又言所集天源録於經史道藏諸子書中取其事之本始續成二十卷〈九年三月戊午上之〉九年三月癸亥趙安仁〈宗正卿〉言唐故事祖宗玉牒皆首載混元皇帝請以御製聖祖降臨記冠于列聖玉牒及别修皇朝新譜如唐天潢源派譜製為美名詔名曰仙源積慶圖〈歳寫一本藏龍圖閣〉請御製序從之〈藝文志八年進積慶圖與此不同 以劉筠夏竦為修玉牒官〉紹興二十七年四月十五日詔修三祖下積慶圖二十八年三月丁卯〈七日〉上之乾道三年五月戊戌〈六日〉上十八軸淳熙五年十月戊戌又進 書目積慶圖一卷紀帝系起僖祖迄哲宗凡諸王公主諡號陵廟配侑樂舞等事皆載之〈安仁重修玉牒屬籍又為是圖皆統例精簡〉
祥符仙源類譜
兩朝志仙源類譜三十卷祥符八年建玉牒殿屬籍堂于新寺趙安仁重修玉牒屬籍因上仙源積慶圖歳寫一本藏龍圖閣明年又請御製降臨記冠玉牒别修皇室新譜賜名仙源類譜二十卷景祐五年歳寫皇族名位一編黄綾裝題宗藩慶緒録與仙源積慶圖同上並在有司 書目祖宗屬籍譜一卷紀帝系太祖太宗秦王以下子孫凡六百六人公主附之仙源類譜一卷王鞏撰〈見下〉
慶厯仙源類譜
元祐元年正月戊戌玉牒官黄履奏修熙豐玉牒屬籍類譜十月己酉宗正丞王鞏奏宗正寺條例玉牒十年一進修玉牒官以學士典領自熙寧中范鎮等進玉牒之後神宗玉牒未修仙源類譜自慶厯八年張方平進書之後〈慶厯三年七月壬午命張方平修玉牒補綴失亡為書數百卷〉僅五十年並無成書請更立法玉牒二年一具草繳進類譜亦如之十年類聚修纂從之〈二年五月修濮安懿王以下屬籍宣和四年二月二十九日少卿趙子崧請纂神哲兩朝帝系類譜九月書成命藏于玉牒殿〉紹興十二年六月十一日修玉牒楊愿請自宣祖後編修九朝宗派二十七年四月己未〈二十四日〉宰臣沈該上宣祖太祖魏王下仙源類譜〈并玉牒等共三百七十六冊用黄麾細仗教坊樂前導六月甲午官吏進秩〉先是修玉牒陳康伯言先修太祖今上玉牒太祖今上皇后命氏之源三祖類譜五世昭穆〈三月四日詔涓日登進〉 淳熙五年十月戊戌進第六世類譜 嘉定六年二月二十五日修玉牒臣之柔請進第七世仙源類譜從之 書目天源類譜一卷起僖祖訖英宗以熙寧廟系圖附其後
熙寧宗藩慶系録 〈紹興太祖慶系中興聖統〉
熙寧三年〈一作元年十一月十八日〉六月十八日宗寺言每歳正月一日裝寫仙源積慶圖宗藩慶緒録〈元祐六年八月十二日己亥改慶系〉
〈録〉送龍圖天章寶文閣〈如漢宗正歳上名籍〉今祖宗非袒免親不賜名授官請定所修圖冊詔太常禮院詳定禮官言聖王於其族上殺而殫於六世以明親疎之異記其源流百世不紊以著世系之同親疎異則恩禮不得不異世系同則圖籍不得不同系以姓而不别綴以食而弗殊周道然也鄭元注系之以姓謂若今宗室屬籍葢據宗正歳上名籍又 今皇宗祖廟雖毁子孫皆於宗寺附籍歳送宗寺逺近之恩有差而譜牒之紀不可不存况皇族授官之制不與匹庶 法則屬雖疏而恩禮不絶請仍舊修入圖録在外者宗寺歳時取附籍從之 紹興五年六月丁巳〈十五日〉宗寺上編修太祖慶系四冊八年續修十年閏六月續修上之〈又捜訪慶緒録及宗正班位宗女宗婦簿十五冊送宗寺〉二十年五月己丑〈八日〉玉牒所王曮等上皇帝中興聖統〈權奉安於景靈宫天興殿其後建玉牒殿二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奉安聖統于殿〉淳熙元年十二月乙巳〈十六日〉進三祖下五世慶系録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一云九月甲子〉又進嘉定十三年五月又進〈并憲聖慈烈皇后聖徳事迹〉 紹興八年五月六日柴宗愈上中興聖統博采𫝊記序次詳明
元豐宗室世表
元豐四年八月二十七日趙彦若司馬光同修百官公卿表十卷彦若又修成宗室世表三卷上之賜銀幣 紹興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大宗丞謝伋請下州縣索名籍修玉牒或先為宗室世表攽天下從之 楊傑作宗室世系表首著諡號名推爵徳也屬次之親親也子孫次之源深而流長也
宗室撰名並用兩字内一字相聨以别源派異昭穆熙寧二年十一月甲戌詔非袒免以下並罷賜名授官而天支訓名皆無定制元祐七年九月甲午宗寺建言於是聨名之制始定 屬籍諸王書以銷金白綾紙銀軸紅錦褾帶黒漆塗銀匣銀鏁鑰公侯以下白綾紙牙軸它如諸王 漢有王子侯表唐有宗室世系表漢表止於王侯王侯以降族裔不可得知唐表略於明皇明皇以後本支不可得詳 慶仙源之逺則親親之誼不可忘思祖烈之貽則繼繼之心不敢怠
紹興仙源慶系屬籍總要
紹興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少卿范冲等修纂仙源慶系屬籍總要一太祖太宗一秦王一母氏一始生一宗婦一宗女一宫院一官爵一壽考一賜諡十一月辛未上之〈宗丞孫緯進秩 分類書之各為一條〉八年十二月十七日少卿張絢請續修從之十一年十月戊寅〈十三日〉宗丞邵大受言周官小宗伯掌三族辨親疏小史奠繫世辨昭穆漢唐以來建寺設官循古制也國朝宗寺舊掌之書有四曰皇宋玉牒曰仙源積慶圖曰宗藩慶系録曰宗支屬籍建炎南渡四書逸於江滸比命蒐訪闕遺重加修纂賜名總要合圖録屬籍三者而一之而玉牒獨闕請裒次以備中興盛典從之 九年正月少卿鄭剛中言三京宗司所報與舊書牴牾請新舊俱存從之 十二年五月命起居舍人楊愿兼修玉牒十一月丁未范雩為校書郎兼檢討 裳裳者華其葉湑兮氣相屬潤相滋也常棣之華鄂不韡韡體相親意相承也
典故 〈㑹要〉
古者朝廷之政發號施令百司奉之藏于宫府各修其職守而弗忘周官御史掌治朝之法太史掌萬民之約契然則百官庶府各藏其事太史之職又總而掌之漢時定律令制章程定儀法條流派别制度漸廣
夏政典
書𦙍征政典曰先時者不及時者殺無赦注政典夏后為政之典籍若周官六卿之治典先時謂厯象之法四時節氣望晦朔先天時則罪死不赦不及謂厯象後天時雖治其官茍有先後之差則無赦況廢官乎疏𦙍侯夏之卿士引政典而不言古典則當時之書〈禹有典有則貽厥子孫〉 周禮大宰建邦六典四曰政典以平邦國正百官均萬民
殷冊書典籍
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注殷先世有冊書典籍康誥罰蔽殷𢑴注用殷家常法請典刑故事 晉語陽人有夏商之嗣典
周六典
周禮大宰掌建邦之六典治教禮政刑事乃施典于邦國 小宰掌邦之六典之貳 司書掌邦之六典 大史掌邦之六典
周政 周法
漢志儒家周政六篇周時法度政教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河間周制十八篇河間獻王所述
魯象魏舊章 魯故事 晉故府 周記府〈象魏制〉
左傳哀三年夏五月〈辛卯〉司鐸火火踰公宫季孫至御公立於象魏之外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忘也注周禮正月縣教治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之故謂其書為象魏晉士伯曰吾視諸故府 禮記檀弓夫魯有初注初
謂故事也 禮運仲尼出游於觀之上注象魏舊章之處 周語樊穆仲曰魯侯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咨於故實〈史世家作固實〉 史記𫎇恬𫝊成王觀於記府得周公旦書陳肅慎氏矢求之故府果得之 晉志熊逺奏周建象魏之制漢創畫一之法劉頌上疏夏殷及周書法象魏 魯語非故也〈注云故事也〉
楚故志 訓典
楚語莊王使士亹傅太子葴問於申叔時叔時曰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而戒懼焉〈注故志所記前代成敗之書〉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訓典五帝之書也又王孫圉曰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寡君無忘先王之業〉 戰國策楚𫎇穀負雞次之典𫎇穀獻典五官得法趙牛贊諫曰國有固籍兵有常經 左傳蒍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王子朝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吕氏春秋荆王發平府而視故記 文選王簡棲云擇方城之全典酌龜𫎇之故實〈注方城楚也龜𫎇魯也〉
漢故事詔書
魏相傳宣帝始親萬機而相總領衆職甚稱上意好觀漢故事及便宜章奏以為古今異制〈元康中〉方今務在奉行故事而已數條漢興以來國家便宜行事及賢臣賈誼晁錯董仲舒所言奏請施行之曰竊伏觀先帝〈孝昭帝〉聖徳仁恩之厚勤勞天下垂意黎庶憂水旱之災為民貧窮發倉廪振乏餧遣諫大夫博士循行天下察風俗舉賢良平寃獄冠蓋交道省諸用寛租賦弛山澤陂池禁秣馬酤酒貯積所以周急繼困慰安元元便利百姓之道甚備相不能悉陳昧死奏故事詔書凡二十三事〈見詔令〉上施行其策相又奏天子之義必純取法天地而觀於先聖髙皇帝所述書天子所服第八注如淳曰第八天子衣服之制也於施行詔書第八〈表地節三年六月魏相代韋賢為相封髙平侯〉 列傳朱博曰故事封丞相不滿千戸 孔光為尚書觀故事品式數歳明習漢制及法令 𢎞恭習法令故事 史外戚世家褚先生曰臣為郎時問習漢家故事者 陸澄曰周稱舊章漢言故事〈漢家故事常以列侯尚主〉
漢孝文故事
章紀永平十八年冬十二月癸巳有司奏言宜尊孝明帝廟曰顯宗進武徳舞如孝文皇帝祫祭髙廟故事鼂錯傳為太常掌故注應劭曰掌故六百石吏主故事
漢武帝故事
郊祀志宣帝修武帝故事盛車服敬齊祠之禮頗作歌詩 列傳何武宣帝時王褒作中和樂職宣布詩武共習歌之宣帝循武帝故事求通達茂異士召見武等於宣室 王吉宣帝頗修武帝故事宫室衣服盛於昭帝時 王褒宣帝時修武帝故事講論六藝羣書褒待詔金馬門 劉向宣帝循武帝故事詔選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達能屬文辭與王褒等進對 張放鴻嘉中上欲遵武帝故事與近臣游宴 後竇固傳明帝欲遵武帝故事擊匈奴通西域以固明習邊事 祭祀志建武三十二年求元封時封禪故事 唐志漢武帝故事二卷〈隋志同〉 崇文目五卷班固撰本題二篇今世誤析為五篇 書目五卷雜記武帝舊事及神怪之説末略載宣帝事 通鑑考異漢武故事後人為之托班固名語多誕忘非固書〈漢武故事二卷世言班固撰唐張柬之之書洞㝠記後云漢武故事王儉造〉 尚書先發副封故事也魏相白去之歳漕闗東榖四百萬斛故事也壽昌奏省焉
漢建武永平故事 〈舊制〉
列傳侯霸建武四年拜尚書令時無故典朝廷又少舊臣霸明習故事收録遺文條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於時者皆施行之每春下寛大之詔奉四方之令皆霸所建也 張純在朝歴世明習故事〈前𫝊云明習漢家制度故事〉建武初舊章多闕每有疑議輒以訪純自郊廟昏冠喪紀禮儀多所正定〈六年純奏漢舊制三年一祫〉 郭賀建武中為尚書令在職六年曉習故事 陳寵初為尚書是時承永平故事吏政尚嚴切尚書決事率近於重子忠建光中尚書令奏光武絶告寧之典宜復建武故事忠上疏云云 帝紀明帝遵奉建武制度無敢違者後宫之家不得封侯與政論曰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達内外無倖曲之私在上無矜大之色斷獄得情號居前代十二故後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 順帝永建四年二月戊戌詔以民入山鑿石發泄藏氣敕有司檢察所當禁絶如建武永平故事 桓帝永興二年二月癸卯詔輿服申明舊令如永平故事 唐志建武故事三卷永平故事二卷又漢建武律令故事三卷紀光武建武元年即位告天地采用元始中郊祭故事十三年詔曰漢家舊制丞相拜日封為列侯 章帝元和二年五月戊申詔神爵甘露屢臻祖宗舊事或班恩施其賜爵建初五年夏五月辛亥詔曰朕思遲賢士仄席異聞其先至者皆已發憤吐懣略聞子大夫之志矣皆欲置之左右顧問省納建武詔書曰堯試臣以職不直以言語筆札今外官多曠並可以補任 列傳劉祐補尚書侍郎閑練故事 杜林議郊祀曰祖宗故事所宜因循 伏湛拜尚書使典定舊制 班固北單于求和固議曰建武之世復修舊典宜依故事復遣使者襄楷上疏永平舊典先請後刑 袁安上封事曰漢故事供給南單于費直歳一億九千餘萬西域歳七千四百八十萬 朱穆案漢故事中常侍參選士人 胡廣舊章憲式無所不覽 李法上疏和帝以為朝政苛碎違永平建初故事 李固對策曰梁氏子弟榮顯兼加永平建初故事殆不如此 清河王慶永元四年帝將誅竇氏欲得外戚𫝊令慶求之又令慶求索故事 濟北王壽和帝遵肅宗故事兄弟皆留京師恩寵篤密楊秉言舊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 班勇上議宜復置䕶西域副校尉如永元故事 王允集漢朝舊事當施用者奏之 蔡邕封事曰孝元策書曰禮之至敬莫重於祭又元和故事復申先典前後制書推心懇惻馬融廣成頌曰刋禁臺之秘藏發天府之官常由質要之故業率典刑之舊章 厯志孝章厯度審正宜如甲寅詔書故事 通典漢魏故事皇太子稱臣
漢南宫故事 臺閣故事
列傳陳忠為尚書令前後所奏條於南宫閣上以為故事 鄭𢎞建初中為尚書令前後所陳有益王政者著之南宫以為故事 楊賜去位帝徙南宫閱録故事得賜所上奏及侍講注籍〈楊秉曰漢世故事三公之職無所不統〉 黄香久習舊事和帝留為尚書令〈文苑〉 黄瓊隨父在臺閣習見故事及為尚書僕射練達官曹 左雄掌納言每有章表奏議臺閣以為故事雄言案尚書故事無阿母封邑之制 陽球補尚書侍郎閑達故事章奏處議為臺閣所崇信〈酷吏〉 樊準為尚書令明習故事 謝承漢書明帝條李壽前後所上便宜為南宮故事 前傳丙吉曰西河太守杜延年明法度曉國家故事 孔光曰竊見國家故事尚書以久次轉遷非有殊絶之能不相踰越光領尚書守法度修故事 陳遵日出醉歸曹事數廢西曹以故事適之故事有百適者斥注舊法令 成帝詔尚書奏文帝時誅將軍薄昭故事 尚書閻章曉舊典
漢甘露故事 石渠故事
見白虎通議
漢官禮儀故事 尚書舊事〈見律令〉
應劭傳時始遷都于許舊章堙沒書記罕存劭慨然歎息乃綴集所聞著漢官禮儀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唐志應劭漢官五卷漢官儀十卷〈中興書目今存一卷載光武以來三公百官名氏李𡌴續補一卷〉 華嶠漢書應奉著後序十餘篇子劭撰述風俗通等凡百餘篇 續漢書應劭著中漢輯叙漢官儀及禮儀故事凡十一種百三十六卷朝廷制度百官典式所以不亡者由劭記之楊惲傳遷中郎將郎官故事令郎出錢市財用給文書乃得出名曰山郎移病盡一日輒償一沐惲罷山郎移長度大司農以給財用其休謁洗沐皆以法令從事蜀志孟光長於漢家舊典 杜佑上壽樂議引漢故事上壽四㑹曲
漢丞相故事〈見辟士四科〉 馬將軍故事
馬援傳為伏波將軍所過輒為郡縣治城郭穿渠以利民條奏越律與漢律駁者十餘事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自後駱越奉行馬將軍故事 列傳陳忠上疏曰漢典舊事丞相所請靡有不聴 何敞說宋由曰二府以為故事三公不與賊盜 楊秉上疏云云尚書召對掾屬曰公府外職而奏劾近官經典漢制有故事乎秉使對曰漢世故事三公之職無所不統尚書不能詰前傳薛宣為相府辭訟例不滿萬錢不為移書後皆遵用 杜欽建九女之制太后以為故事無有
漢三輔舊事 禮儀風俗
韋彪傳〈扶風平陵人〉肅宗建初七年車駕西狩行太常數召入問以三輔舊事禮儀風俗彪因建言追録髙祖中宗功臣彪著書十二篇號韋卿子〈馬援傳善述前世行事三輔長者自太子諸王侍聞者屬耳忘倦〉 唐志故事類韋氏三輔舊事一卷地理類始于三輔黄圖一卷又有三輔舊事三卷 隋志地理類三輔故事二卷晉世撰 武帝元鼎二年春柏梁臺師古引三輔舊事 昭紀始元元年弄田臣瓚引西京故事弄田在未央宫中 儒林傳石渠閣師古引三輔故事 班固傳注文選注皆引之 唐禮志賈曾議引三輔故事祭于圜丘上帝后土位皆南面〈㑹要云三輔故事漢祭圜丘儀〉
漢蔡邕獨斷
蔡邕傳著獨斷勸學 書目二卷采前古及漢以來典章制度品式稱謂攷證辨釋凡數百事其書間有顛錯嘉祐中余擇中更為次序釋以已說故别本題新定獨斷 光武紀注引之
漢事
應奉傳注〈見雜史〉 蔡邕傳馬日磾曰伯喈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邕撰集漢事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 胡廣傳注漢雜事曰羣臣書四品 唐志故事秦漢以來舊事八卷〈隋志十卷 漢魏吳蜀舊事八卷〉雜史後漢雜事十卷 魏志注引魏武故事 班超傳注引西河舊事
晉故事 公卿故事
唐志晉太始大康故事八卷孔愉晉建武咸和咸康故事四卷〈隋志晉咸和咸康故事四卷孔愉撰〉晉建武以來故事三卷〈隋志建武故事一卷〉晉氏故事三卷晉朝雜事二卷〈隋志同 舊唐志晉諸雜故事二十二卷〉晉故事四十三卷〈隋志同〉晉諸雜故事二十二卷晉宋舊事一百二十卷 南史庾詵撰晉朝雜事五卷 晉𫝊暢為公卿故事九卷〈隋志𫝊暢公卿禮秩故事 宋禮志引故事〉
晉臺省故事
荀崧傳元帝時上疏武帝崇儒興學臺省有宗廟太府金墉故事太學有石經古文 列傳裴秀創制朝儀廣陳刑政朝廷遵為故事 刁協久在中朝諳練舊事凡制度皆禀協 王隠父銓私録晉事未就而卒隠受父業西都舊事多所諳究太興初令撰晉史 王導料檢中書故事見周顗表
唐故事十七家
志故事類十七家四十三部四百九十六卷始於秦漢以來舊事終於王方慶南宫故事秦漢以來舊事八卷武帝二卷建武永平五卷諸王奏事十卷而韋氏之三輔舊事葛洪之西京雜記應劭之漢朝駮附焉漢魏吳蜀舊事八卷魏名臣奏事訪議南臺奏事總四十二卷廷尉決事十卷晉泰始太康建武以來故事雜議要事晉宋舊事華林故事名總二百二十六卷又有交州中興伐逆陶公郗太尉及春坊舊事而孔愉之建武咸康車灌盧綝張敞范汪之山陵八王四王東宫尚書劉道薈之先朝温子昇蕭大圜之梁魏應詹王愆期之江南襄陽上都武后之述聖紀杜正倫春坊要録王方慶南宫故事以至僧無名之天正舊事附焉〈失姓名二十五家〉不著録自裴矩馬總張齊賢盧若虚令狐德棻敬播而下及劉禕之張大業王方慶李仁實謝偃陳諫終於丘據凉公録凡十六家九十卷 隋志舊事二十五部 六典自漢武故事等二十部四百四卷 舊志列代故事四十二家 中興書目一百二十六家七百三十六卷
唐六典
志職官類六典三十卷開元十年起居舍人陸堅被詔集賢院修六典𤣥宗手寫六條曰理典教典禮典刑典政典事典張說知院委徐堅經歳無規制乃命母煚余欽咸廙業孫季良韋述參撰始以令式象周禮六官為制十九年三月蕭嵩知院加劉鄭蘭蕭晟盧若虚張九齡知院加陸善經李林甫代九齡加苑咸二十六年書成〈集賢注記云二十六年奏草上詔下有司百竂表賀至今在書院亦不行用〉 韋述傳張說既領集賢院薦述為直學士先是詔修六典徐堅造意歳餘未成疑曰吾更修七書而六典歴年未有所適及蕭嵩之引述撰定始以令式象周禮六官官領其屬事歸於職規制遂定 賀知章傳張說為麗正殿修書使薦知章徐堅趙冬曦入院撰六典 㑹要開元二十六年二月中書令張九齡撰六典三十卷成百官稱賀〈九齡二十三年已罷中書令當攷〉大要書三十卷歴十六年知院四人參撰官十二人内自省臺寺監外逮鎮戌嶽瀆關津上自三師三公至令丞曹掾簿尉貞元二年定班序每班以尚書省為首及監察涖祭元和元年十二月髙郢奏警嚴及牛僧孺奏升諫議為三品皆据六典㑹昌六年九月博士胡德章議案開元六典敕曰法以周官作為唐典〈通典以三師三公門下中書兩省為先㑹要亦以兩省為首惟六典準周禮六官以尚書省居上〉宋朝熙寧十年九月命劉摯等校六典元豐元年正
月成上之三年禁中鏤板以摹本賜近臣及館閣 曾鞏曰其本原設官因革之詳上及唐虞以至開元其文不煩其實甚備可謂善述作者此書其前有序明皇自撰篇首皆曰御撰李林甫等注〈第四一篇則曰張九齡等奉敕撰〉 書目皇朝趙氏訂正為唐典備對六卷 天禧二年正月庚戌中丞趙安仁請修國朝六典從之五月安仁卒六典不及成崇寧元年六月二十九日詔修六典亦不就〈見官名〉
唐政典 〈止戈記〉
志類書類劉秩政典三十五卷止戈記七卷〈秩至徳初為給事中〉劉秩傳著政典止戈記至徳新議〈十二卷〉凡數十篇
唐通典 理道要訣
志類書類杜佑通典二百卷 杜佑傳佑資嗜學雖貴猶夜分讀書先是劉秩摭百家侔六官法為政典三十五篇房琯稱其才過劉向佑以為未盡因廣其缺參益新禮為二百篇自號通典奏之優詔褒美儒者服其書約而詳 㑹要貞元十九年二月淮南節度使杜佑撰通典二百卷上之其書凡九門敘食貨十二篇禮百篇樂七篇兵六篇刑七篇州縣十四篇邊防十六篇識者知其必登公輔之位〈舊紀貞元十七年十月庚戌淮南節度使杜佑進通典凡九門二百巻〉 今通典食貨十二卷選舉六卷職官十二卷禮一百卷樂七卷兵十五卷刑八卷州縣十四卷邊防十六卷貞元十年表上〈中興舊目云通典貞元十年撰以事分類〉左補闕李翰序曰凡八門勒成二百卷非聖之書不取事非經國不録佑自叙曰所纂通典實採羣言徵諸人事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洪範八政一食二貨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謂矣夫行教化在乎設職官設職官在乎審官才審官才在乎精選舉制禮以端其俗立樂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職官設然後興禮樂焉教化隳然後用刑罰焉列州郡俾分領焉置邊防遏戎敵焉是以食貨為之首選舉次之職官又次之禮又次之樂又次之刑又次之〈大刑用甲兵十五卷其次五刑八卷〉州郡又次之邊防末之或覽之者庶知篇第之㫖也〈本初纂録止於天寶之末其有要須議論者亦便及以後之事〉 志雜家杜佑理道要訣十卷 佑表曰竊思理道不録空言由是累記修纂通典包羅數千年事探討禮法刑政遂成二百卷先已奉進從去年春末更於二百卷中纂成十卷目曰理道要訣凡三十三篇〈書目云三十二篇〉詳古今之要酌時宜可行貞元十九年二月十八日上佑自序曰隋季文博理道集〈唐志法家類治道集十卷〉多主於規諫而畧於體要臣頗探政理竊究始終遂假問荅方冀發明第一至第三食貨四選舉命官五禮教六封建州郡七兵刑八邊防九十古今異制議〈權徳輿以為誕章閎議錯綜古今經世立言之㫖備焉 朱文公謂非古是今之書〉
唐理典
㑹要貞元十一年八月司業裴澄撰乘輿月令十二卷理典十二卷上之〈舊紀閏八月己丑表上〉
唐典 聖典
志雜史類王彦威唐典七十卷儒家楊浚聖典三卷校書郎開元中上〈天聖四年閏五月宋綬録進〉 㑹要太和二年二月戸部侍郎王彦威以所撰唐典七十卷上之起武徳終永貞 舊史王彦威集國初以來至貞元帝代功臣如左氏𫝊體叙事號曰唐典〈紀開成二年二月戊申進〉
唐貞觀故事
㑹要神龍元年三月三日制書一事已上並依貞觀故事景雲二年七月置都督崔涖議曰貞觀故事足可依行 桓彦範傳神龍初對曰陛下龍飛下制云軍國政化並依貞觀故事 李翺傳條興復太平大略曰復髙祖太宗舊制用忠正屏邪佞改稅法不督錢而納布帛絶進獻寛租賦厚邊兵數引待制官問以時事任骨鯁正直與之修復故事 陸贄奏議人到于今論理道之崇則必慕貞觀之故事 崇文目中朝故事一卷
唐貞觀開元故事
舊史蔣係曰憲宗嗣位之初讀列聖寶録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顧謂丞相曰太宗之創業如此𤣥宗之致理如此既覽國史乃知萬倍不如先聖先聖之代猶須宰輔同心輔助豈朕今日獨能為理哉自是延英議政晝漏率下五六刻乃退 官志元和四年集賢院學士直學士皆用五品如開元故事 宣宗感章武舊事振拔元和大臣子孫
唐南宫故事 官卿舊事 天官舊事
志故事類王方慶南宫故事十二卷又盧若虚三十卷職官類王方慶官卿舊事一卷劉貺天官舊事一卷雜𫝊記有劉餗國朝𫝊記三卷〈傳記凡一百九十事〉國朝舊事四十卷 集賢注記開元十九年三月盧若虚入集賢院修撰博綜墳史尤明族姓撰南宫故事〈劉鄭蘭私撰南宫故事一卷 南史梁丘仲孚為左丞撰皇典二十卷南宫故事一百卷〉
唐具員故事
志梁載言撰十卷 書目具員故事七卷鳳閣舍人梁載言紀唐朝官號歴代沿革事迹〈崇文目十卷三卷今缺〉
唐翰林故事
書目翰林故事一卷貞元二年學士韋執誼撰述貞觀以來翰苑建置沿革記云自立此院連飛繼鳴者逾三十人因以官秩名氏次叙為故事今是書名氏皆缺翰林學士記一卷長慶元年韋處厚撰論得人之意承㫖學士院記一卷元稹撰記云以十一賢名氏書坐隅今名氏皆缺 崇文目翰林盛事一卷唐張著撰記唐朝儒臣美事凡三十八
唐臺閣舊事
盧簡辭傳遷侍御史習知法令及臺閣舊事 㑹要景龍元年中書侍郎蕭至忠上疏臣見貞觀永徽故事宰相子弟多居外職 李德裕曰公卿子弟臺閣之儀不教自成
唐元和故事
通鑑大中元年六月知制誥令狐綯入謝上問以元和故事綯條對甚悉上悅遂有大用之意
唐㑹稡
鄭䖍傳天寶初集掇當世事著書八十餘篇有告䖍私撰國史䖍焚之䖍追紬故書可誌者得四十餘篇國子司業蘇源明名其書為㑹稡〈杜甫詩云薈蕞㑹要泉貨類引之〉
唐百司舉要
志職官類李吉甫元和百司舉要一卷〈元和八年二月宰臣吉甫上〉書目一卷取唐興以來百官名品集成此書 舊史
纂六典諸職為百司舉要一卷奏上之
唐御史臺雜注
舊史杜易簡撰五卷
唐文場盛事
書目一卷不知作者載唐人世取科第及父子兄弟門生座主同時者
唐開元天寶遺事
書目一卷五代唐王仁裕采摭前史不載者凡一百五十九條開元傳信記一卷鄭棨撰載開元天寳事迹
唐故事稽疑
崇文目十卷 咸鎬故事一卷唐韋慎微撰纂長安自元日至除夜朝廷慶賀事
唐㑹要
志類書類蘇冕㑹要四十卷〈貞元中杭州刺史蘇弁與兄冕纘國朝故事為是書弁先聚書至二萬卷皆手自刋正至今言蘇氏書次於集賢芸閤〉續㑹要四十卷楊紹復裴德融崔瑑薛逢鄭言周膚敏薛廷望于珪于球等撰崔鉉監修〈㑹要云大中七年十月左僕射崔鉉及修撰官楊紹復等賜物有差 中興書目云記徳宗以後至大中六年事迹補蘇冕前録之缺〉
建隆新編唐㑹要 五代㑹要 〈漢㑹要〉
建隆二年正月丁未司空平章監修國史王等上新編唐㑹要一百卷〈始於帝號終於夷狄〉文簡理備太祖嘉之詔藏史館賜物有差〈徳宗時蘇冕始撰四十卷宣宗時崔又續四十卷至是采宣宗以降故事共勒成百卷 書目云起武徳迄太和補蘇崔二書之缺 國有大政必稽焉〉又采梁開平至周顯徳事蹟為五代㑹要三十卷乾徳元年〈即建隆四年〉七月甲寅上之掇君臣事迹以類詮次詔付史館嘉定四年九月徐天麟表進所編西漢㑹要七十卷目録二卷總為十五門分三百六十有七事十一月丁卯有㫖藏秘閣三館看詳謂詳於西漢而略於東都猶為缺典寶慶三年六月天麟為武學博士表進東漢㑹要四十卷目録一卷〈總十五門〉
宋朝龍飛故事 建隆遺事
書目龍飛故事一卷集賢殿大學士趙普紀載太祖龍飛事迹建隆遺事一卷翰林學士王禹偁述太祖事迹十四條 洪䄖纂太祖創業故事十二卷凡二百三十七條不克上子興祖隨事著論訓釋又後録一卷附
乾徳名臣事迹
乾徳元年十月吏部尚書張昭上新撰名臣事迹五卷詔藏史館
咸平續修通典
咸平三年十月監修國史季沆請命官續修通典己未詔翰林承㫖宋白知制誥李宗諤編修白等又請命舒雅楊億李維石中立任隨同編修杜鎬檢討先是淳化中命翰林學士蘇易簡與三館文學之士續修此書㑹易簡等各涖官務尋罷至是復纂四年九月丙戌書成白等上之凡二百卷目録二卷詔藏祕府命中使就祕閣張宴以勞之賜白等器幣起唐至徳初至周顯徳末凡食貨二十選舉十二職官六十三禮四十樂五兵十二刑十一州郡二十六邊防十一時論非其重複不以𫝊布
景祐中書總例 元豐中書備對
景祐二年九月己酉參政宋綬編修中書總例四百一十九冊上之詔褒之〈吕夷簡奏為此書〉皇祐五年十二月續編〈二千六十八冊〉嘉祐三年閏十二月己丑詔中書五房編總例從韓琦請也六年參政歐陽修與琦同心輔政凡兵民官吏財利之要中書所當知集為總目遇事不復求之有司 元豐三年八月戊子檢正畢仲衍奏周官冡宰歳終令百官府正其治受其㑹而詔王廢置小宰受羣吏之要宰夫以八職待王之詔令可謂約而詳漢唐莫克議此故有錢穀決獄不克對者創自睿意俾加纂集〈一本云元年閏正月命檢正畢仲衍編修中書備對〉凡為一百二十五門附五十八事分為六卷事目多者分上中下共為十卷八月十二日〈庚子〉詔寫一本納執政分令諸房揭貼上以此書乃臣備君問不當奏御詔納執政大觀四年六月二十日命左右司傚前制修書十一月右僕射張商英請編熙豐政事號皇宋政典戊寅置局尚書省 書目中書備對十卷畢仲衍承詔編次國家内外官制諸道賦入禮儀法律等凡一百二十五門〈宰相吳充以聖問多出意表請為此書〉
慶厯國朝㑹要 元豐增修〈五朝〉
天聖八年七月丁巳詔史官修國朝㑹要明道二年十二月癸巳命參政宋綬看詳修纂康定元年四月己亥命綬同提舉編修景祐四年六月甲申命史館檢討王洙編修慶厯四年四月己酉修國史章得象上新修國朝㑹要一百五十卷〈一本云編修官王洙纂建隆以來止慶厯三年凡八十五年〉以編修官王洙兼直龍圖閣賜三品服〈制度沿革小大畢録〉㑹要止修至慶厯三年後事莫述 熙寧三年九月十六日翰林學士王珪請續修慶厯四年以後止熙寧三年〈時編修院修國史詔於崇文院修纂 仍詔増修至十年凡三十四年〉珪以舊書尚有遺事所載頗多吏文因略加增損凡十二年乃成〈一本云熙寧十年十二月戊子命李徳芻陳知彦修㑹要於崇文院置局先是命王存林希〉元豐四年九月己亥宰臣王珪上之〈表云禮樂政令之大綱儀物事為之細目帝后以底臣庶朝廷施于蠻夷有關討論顧無不載信疊矩重規之盛便遺訓故實之求 㑹稡之書 舉綱撮要〉續慶厯四年止熙寧十年通舊增損成三百卷總二十一類别為八百五十五門文簡事詳紀載有法後莫能及〈編修李德芻陳知彦遷秩一本云元豐四年八月二十五日進呈於延和殿〉
二十一類 帝系后妃禮〈分為五〉樂輿服儀制崇儒運厯瑞異職官選舉道釋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 元符三年十二月甲辰徽宗詔秘省修〈詔即秘書省置局〉命王覿曾肇續編元豐至元符又詔起治平四年止崇寧五年凡四十年二書皆弗克成 政和八年十二月丁未有司獨上帝系后妃吉禮三類凡一百一十一卷〈并目録〉其書通章得象王珪所編稍益以熙寧後事〈累朝已成之書通加刪改〉
皇朝衣冠盛事
錢明逸載建隆以來訖熙寧衣冠盛事一卷有景靈宫五朝繪像功臣姓名附於後
紹興麟臺故事
唐韋述作集賢注記元祐中宋匪躬作館閣録紹興元年九月十九日祕書少監程俱上麟臺故事五卷〈十二篇〉淳熙四年秋陳騤續為館閣録十卷記沿革省舍儲藏修纂撰述故實官聨廪祿職掌〈宋程皆祖韋氏而宋録後四卷俄空焉 紹興元年二月丙戌復祕書省〉
乾道續四朝㑹要
紹興三年四月靜江守臣許中上政和重修㑹要一百十卷九年詔館職續編三十一年正月庚寅上曰㑹要乃祖宗故事之統轄不可缺宜自元豐後續為之舊書分門有法不必改壬寅命館職自元豐元年以後編次乾道五年四月戊子祕書少監汪大猷言蔡攸所修自元豐至政和吉禮妄有刪改欲再刪定以續㑹要為名從之六年五月己未宰臣虞允文上之斷自神宗之初訖于靖康之末凡六十年總二百卷分二十一類六百六十六門〈綴集於㪚亡之餘十僅得其六七命宰臣提舉閲再歳乃成書〉
乾道中興㑹要
乾道九年七月自建炎初元續修成書二百卷八月丙申右相梁克家等上之進呈於垂拱殿九月秘書少監陳騤請名曰中興㑹要〈自建炎元年至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十一日〉
淳熙㑹要 嘉泰孝宗㑹要
初淳熙六年七月甲戌〈十八日〉進一百五十八卷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進一百三十卷紹熙三年十二月壬寅進八十卷計三百六十八卷事雖備載而首尾前後紛錯慶元六年閏二月二十五日秘丞邵文炳言孝宗㑹要三書統紀未壹願彚次為全書制曰可越明年嘉泰元年七月十一日書成上之凡二百卷〈藏于秘閣〉葢比而同之者六百九十有二條刪而正者二千八十有七條潤色初緒凡三千八百十八條别門析類𫝊合者九芟煩者四増多四十有六事詳文省紀綱制度粲然有章序曰孝宗憲章前烈乂我受民驟帝馳王跨越周漢
品式備具規摹宏逺詒謀垂範將億萬年天敘有典以正罔缺熙朝簡冊煒𤍞相望繼今立政立事其一以孝宗為準
慶元光宗㑹要
慶元六年二月戊寅〈二十二日〉上太上㑹要〈光宗〉一百卷京鏜等上自淳熙己酉二月迄紹熙甲寅七月總二十三類三百六十四門 禮樂兵財之大原儒術刑法之要指取賢歛才之品式設官分職之制度九州之别合四夷之叛服槩見於斯
嘉泰寧宗㑹要
嘉泰三年八月二十一日進今上〈寧宗〉㑹要一百十五卷嘉定六年閏九月二十七日進一百卷七年五月十六日詔二年一具草繳進十四年五月壬辰〈九日〉進改正㑹要一百十五卷及續修一百一十卷 淳祐二年上寧宗㑹要
嘉定國朝㑹要
淳熙七年十月九日祕書少監汝愚言國朝㑹要續㑹要中興㑹要今上㑹要分為四書去取不同詳畧各異請合而為一俾辭簡事備勢順文貫從之 將作少監張從祖類輯㑹要自國初至孝廟為一書凡二百二十三冊五百八十八卷嘉定元年四月十六日詔祕省寫進三年六月十六日上之 自昔帝王之興必有一代之制著在方冊作則垂憲若夫國有大典朝有大疑於是稽以為決操以為騐使損益廢置之序離合因革之原不待廣詢博考一開卷而盡見此㑹要之書所以不可廢也 㑹要之書典故盡在所以彌縫律令之闕相為表裏 堯舜聰明之君也首曰若稽古湯齊聖之君也而曰率厥典書至髙宗始言學而曰監于成憲詩至成王始言極治而曰率由舊章道問學而咨故實有自來矣漢魏相奏漢興以來詔書二十三事唐憲宗詔李絳等捜次君臣成敗五十事懿我國朝以百代為元龜以烈祖為寶鑑前朝事近於治道者詔儒臣日進五條慶厯故事也本朝事關治體者輪侍從日進一兩事建炎故事也王弗進楚令尹定國是之議洪适進仁宗朝久任監司之說乾道間故事也
玉海卷五十一
<子部,類書類,玉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