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TRS-41反坦克步枪: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
 
(未显示3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39行: 第39行:
|max_range=1,500米
|max_range=1,500米
|feed=5發內部[[彈匣]]
|feed=5發內部[[彈匣]]
|sights= [[機械瞄具]]、瞄準鏡
|sights= [[機械瞄具]]、[[光学]][[准镜]]
}}
}}


第46行: 第46行:


== 歷史 ==
== 歷史 ==
在大戰期間,蘇聯开始研究不同類型的反坦克[[穿甲弹]],在發現[[12.7×108mm|12.7×108毫米]]槍彈的不足後,他們開始研製更大口的[[穿甲弹]],最終得出的結果為[[14.5×114mm|14.5×114毫米]]槍彈。此後,著名的蘇聯槍械設計師[[瓦西里·捷格加廖夫]]和{{tsl|en|Sergei Gavrilovich Simonov|謝爾其·西蒙諾夫}}開始著手研製出符合該口徑的[[步槍]]。在1938年,西蒙洛夫和捷格加廖夫各自研發出自己的步槍。由於當時[[蘇聯紅軍]]急切地需要一種成本低廉,且適合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步槍,因此在步槍設計完成之後便立即被軍方測試,在通過測試後此槍隨即投入大規模生產,並在1941年正式投入服役,被命名為PTRS-41。同時,捷格加廖夫研製的步槍也獲軍方採用,並被命名為[[PTRD-41反坦克步槍|PTRD-41]]。除了是蘇軍的制式裝備之外,PTRS-41在[[苏德战争|東線]]中也廣泛地被多個陣營繳獲使用,當中包括:[[芬蘭國防軍]]、波蘭抵抗力量和[[德意志國防軍]]。
在大戰期間,蘇聯开始研究不同類型的反坦克[[穿甲弹]],在發現[[12.7×108mm|12.7×108毫米]]槍彈的不足後,他們開始研製更大口的[[穿甲弹]],最終得出的結果為[[14.5×114mm|14.5×114毫米]]槍彈。此後,著名的蘇聯槍械設計師[[瓦西里·捷格加廖夫]]和{{tsl|en|Sergei Gavrilovich Simonov|謝爾其·西蒙諾夫}}開始著手研製出符合該口徑的[[步槍]]。在1938年,西蒙洛夫和捷格加廖夫各自研發出自己的步槍。由於當時[[蘇聯紅軍]]急切地需要一種成本低廉,且適合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步槍,因此在步槍設計完成之後便立即被軍方測試,在通過測試後此槍隨即投入大規模生產,並在1941年正式投入服役,被命名為PTRS-41。同時,捷格加廖夫研製的步槍也獲軍方採用,並被命名為[[PTRD-41反坦克步槍|PTRD-41]]。除了是蘇軍的制式裝備之外,PTRS-41在[[苏德战争|東線]]中也廣泛地被多個陣營繳獲使用,當中包括:[[芬蘭國防軍]]、波蘭抵抗力量和[[德意志國防軍]]。


PTRS-41與[[PTRD-41反坦克步槍|PTRD-41]]一同成为苏德战争初期可由步兵携带的反坦克武器,2人射击组即可搬动这种重約20公斤左右的重型枪械及其配套的132发子弹,并跟随普通步兵快速移动;而当时最小口径的37毫米反坦克炮剩炮的重量也已經超过300公斤,不仅靠人力移动不便,还需要布设阵地隐藏并堆砌沙包防护。後來在更先進的[[坦克]]面世後,反坦克步槍已无法应付,1942年后苏联將数以万计的[[T-34坦克]]投入战场,步兵不再承担反坦克任务,转为保护己方坦克。在[[韓戰]]當中,蘇聯把盈餘的PTRS-41供應[[中國人民志願軍]]及[[朝鮮人民軍]]使用。
PTRS-41與[[PTRD-41反坦克步槍|PTRD-41]]一同成为苏德战争初期可由步兵携带的反坦克武器,2人射击组即可搬动这种重約20公斤左右的重型枪械及其配套的132发子弹,并跟随普通步兵快速移动;而当时最小口径的37毫米反坦克炮剩炮的重量也已經超过300公斤,不仅靠人力移动不便,还需要布设阵地隐藏并堆砌沙包防护。後來在更先進的[[坦克]]面世後,反坦克步槍已无法应付,1942年后苏联將数以万计的[[T-34坦克]]投入战场,步兵不再承担反坦克任务,转为保护己方坦克。在[[韓戰]]當中,蘇聯把盈餘的PTRS-41供應[[中國人民志願軍]]及[[朝鮮人民軍]]使用。
第53行: 第53行:


== 設計 ==
== 設計 ==
PTRS-41以[[氣動式]]退膛原理運作,內部彈匣可載入5發[[14.5×114mm|14.5×114毫米]]槍彈。當步槍子彈用盡時,其槍機會向後卡住,以實現空倉掛機。該槍使用的14.5毫米口徑[[穿甲彈]]的初速約為1,013米/秒,並能夠在100米內貫穿厚40毫米的裝甲<ref name="ptrsaction">{{cite web| title = Modern Firearms, Simonov PTRS| url = http://world.guns.ru/atr/rus/simonov-ptrs-e.html| accessdate = 2012-02-18| archive-date = 2015-11-26|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126062355/http://world.guns.ru/atr/rus/simonov-ptrs-e.html| dead-url = no}}</ref>。故此,此槍無疑地為蘇軍提供了強大的火力。然而由於它的結構较PTRD-41复杂,故可靠性也較差,當有污染物進入槍機的時候就會很容易導致卡彈,加上14.5毫米口徑槍彈在發射後會遺下顯著的彈藥殘餘物,它們會妨礙槍機正常運作。另外由於新型戰車的装甲越来越厚,[[反戰車步槍]]已無法貫穿,所以PTRS-41在戰爭後期已從反戰車的用途改為應付輕型的非裝甲載具。虽然PTRS在攜帶和使用時顯得非常笨重,但它是苏联步兵早期为数不多的反戰車武器之一。
PTRS-41以[[氣動式]]退膛原理運作,內部彈匣可載入5發[[14.5×114mm|14.5×114毫米]]槍彈。當步槍子彈用盡時,其槍機會向後卡住,以實現[[無彈後定]]。該槍使用的14.5毫米口徑[[穿甲彈]]的初速約為1,013米/秒,並能夠在100米內貫穿厚40毫米的裝甲<ref name="ptrsaction">{{cite web| title = Modern Firearms, Simonov PTRS| url = http://world.guns.ru/atr/rus/simonov-ptrs-e.html| accessdate = 2012-02-18| archive-date = 2015-11-26|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126062355/http://world.guns.ru/atr/rus/simonov-ptrs-e.html| dead-url = no}}</ref>。故此,此槍無疑地為蘇軍提供了強大的火力。然而由於它的結構较PTRD-41复杂,故可靠性也較差,當有污染物進入槍機的時候就會很容易導致卡彈,加上14.5毫米口徑槍彈在發射後會遺下顯著的彈藥殘餘物,它們會妨礙槍機正常運作。另外由於新型戰車的装甲越来越厚,[[反戰車步槍]]已無法貫穿,所以PTRS-41在戰爭後期已從反戰車的用途改為應付輕型的非裝甲載具。虽然PTRS在攜帶和使用時顯得非常笨重,但它是苏联步兵早期为数不多的反戰車武器之一。


西蒙諾夫在1943年設計的[[SKS半自動步槍]]亦採用了類似於PTRS-41的內部結構,並把口徑縮小為[[7.62×39mm|7.62×39毫米]]。
西蒙諾夫在1943年設計的[[SKS半自動步槍]]亦採用了類似於PTRS-41的內部結構,並把口徑縮小為[[7.62×39mm|7.62×39毫米]]。
第60行: 第60行:
* {{flag|PRC}}
* {{flag|PRC}}
* {{flag|DPK}}
* {{flag|DPK}}
* {{flag|Donetsk People's Republic}}
* {{flag|Finland}}
* {{flag|Finland}}
* {{flag|Nazi Germany}}
* {{flag|Nazi Germany}}
第79行: 第80行:
* 2010年—《[[潛龍諜影:和平先驅|-{zh-hans:合金装备 和平行者;zh-hant:潛龍諜影:和平先驅;}-]]》: EX049 S評價過關後,可得到設計圖。
* 2010年—《[[潛龍諜影:和平先驅|-{zh-hans:合金装备 和平行者;zh-hant:潛龍諜影:和平先驅;}-]]》: EX049 S評價過關後,可得到設計圖。
* 2012年—《{{tsl|en|Red Orchestra 2: Heroes of Stalingrad|赤色交響樂隊:史達林格勒英雄}}》 :由蘇聯紅軍的反坦克兵所使用,[[德意志國防軍]]反坦克兵也使用缴获的PTRS41。
* 2012年—《{{tsl|en|Red Orchestra 2: Heroes of Stalingrad|赤色交響樂隊:史達林格勒英雄}}》 :由蘇聯紅軍的反坦克兵所使用,[[德意志國防軍]]反坦克兵也使用缴获的PTRS41。
* 2013年—《[[英雄連隊2|-{zh-hans:英雄连;zh-hant:英雄連隊;}-2]]》:由[[蘇聯紅軍]]所使用。
* 2013年—《[[英雄連隊2|-{zh-hans:英雄连;zh-hant:英雄連隊;}-2]]》:由[[蘇聯紅軍]]近衛步槍兵所使用(需升級)
* 2017年—《[[決勝時刻:二戰|-{zh-hans:使命召唤:二战;zh-hant:決勝時刻:二戰;}-]]》:只於聯機模式中登場。
* 2017年—《[[決勝時刻:二戰|-{zh-hans:使命召唤:二战;zh-hant:決勝時刻:二戰;}-]]》:只於聯機模式中登場。
* 2019年—《[[英雄與將軍]]》:蘇聯紅軍第三種反坦克武器。
* 2019年—《[[英雄與將軍]]》:蘇聯紅軍第三種反坦克武器。

2024年3月6日 (三) 15:10的最新版本

PTRS-41反坦克步枪
PTRS
类型反坦克步槍
原产地 苏联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41年—1950年代
使用方 苏联 朝鲜 中华人民共和国 苏丹
参与战争/衝突二戰
繼續戰爭
德蘇戰爭
日蘇戰爭
韓戰
伊拉克戰爭
2011年敘利亞内戰
頓巴斯戰爭
生产历史
研发者謝爾其·西蒙諾夫英语Sergei Gavrilovich Simonov
研发日期1938年
生产日期1941—1945年
基本规格
重量20.3公斤
长度2,100毫米
槍管长度1,219毫米

子彈14.5×114毫米
枪机短行程導氣式活塞、偏移式槍栓
发射模式半自動
槍口初速1,013米/秒
有效射程800
最大射程1,500米
供弹方式5發內部彈匣
瞄具機械瞄具光学瞄准镜


PTRS-41(俄语: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ое самозарядное ружьё обр. 1941 г. системы Симонова,意為:西蒙諾夫系統半自動反坦克步槍1941年型)是一款蘇聯研製的半自動反坦克步槍,發射14.5×114毫米口徑槍彈,該槍與PTRD-41在同一年問世。

歷史

[编辑]

在大戰期間,蘇聯开始研究不同類型的反坦克穿甲弹,在發現12.7×108毫米槍彈的不足後,他們開始研製更大口徑的穿甲弹,最終得出的結果為14.5×114毫米槍彈。此後,著名的蘇聯槍械設計師瓦西里·捷格加廖夫謝爾其·西蒙諾夫英语Sergei Gavrilovich Simonov開始著手研製出符合該口徑的步槍。在1938年,西蒙洛夫和捷格加廖夫各自研發出自己的步槍。由於當時蘇聯紅軍急切地需要一種成本低廉,且適合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步槍,因此在步槍設計完成之後便立即被軍方測試,在通過測試後此槍隨即投入大規模生產,並在1941年正式投入服役,被命名為PTRS-41。同時,捷格加廖夫研製的步槍也獲軍方採用,並被命名為PTRD-41。除了是蘇軍的制式裝備之外,PTRS-41在東線中也廣泛地被多個陣營繳獲使用,當中包括:芬蘭國防軍、波蘭抵抗力量和德意志國防軍

PTRS-41與PTRD-41一同成为苏德战争初期可由步兵携带的反坦克武器,2人射击组即可搬动这种重約20公斤左右的重型枪械及其配套的132发子弹,并跟随普通步兵快速移动;而当时最小口径的37毫米反坦克炮剩炮的重量也已經超过300公斤,不仅靠人力移动不便,还需要布设阵地隐藏并堆砌沙包防护。後來在更先進的坦克面世後,反坦克步槍已无法应付,1942年后苏联將数以万计的T-34坦克投入战场,步兵不再承担反坦克任务,转为保护己方坦克。在韓戰當中,蘇聯把盈餘的PTRS-41供應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使用。

PTRS-41還被發現在伊拉克戰爭敘利亞內戰頓巴斯戰爭等現代武裝衝突當中被叛軍及其他非正規武裝力量所使用。

設計

[编辑]

PTRS-41以氣動式退膛原理運作,內部彈匣可載入5發14.5×114毫米槍彈。當步槍子彈用盡時,其槍機會向後卡住,以實現無彈後定。該槍使用的14.5毫米口徑穿甲彈的初速約為1,013米/秒,並能夠在100米內貫穿厚40毫米的裝甲[1]。故此,此槍無疑地為蘇軍提供了強大的火力。然而由於它的結構较PTRD-41复杂,故可靠性也較差,當有污染物進入槍機的時候就會很容易導致卡彈,加上14.5毫米口徑槍彈在發射後會遺下顯著的彈藥殘餘物,它們會妨礙槍機正常運作。另外由於新型戰車的装甲越来越厚,反戰車步槍已無法貫穿,所以PTRS-41在戰爭後期已從反戰車的用途改為應付輕型的非裝甲載具。虽然PTRS在攜帶和使用時顯得非常笨重,但它是苏联步兵早期为数不多的反戰車武器之一。

西蒙諾夫在1943年設計的SKS半自動步槍亦採用了類似於PTRS-41的內部結構,並把口徑縮小為7.62×39毫米

使用國

[编辑]

登場作品

[编辑]

電子遊戲

[编辑]

动漫作品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Modern Firearms, Simonov PTRS. [2012-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6).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