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魏书: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Yinweichen-bot留言 | 贡献
機械人根據格式手冊移除多餘日期內鏈及統一格式
 
(未显示18个用户的27个中间版本)
第4行: 第4行:


==成書過程==
==成書過程==
北魏初年,[[邓渊]]撰十馀卷《代记》,之后[[崔浩]]主管修史,[[游雅]]、[[高允]]、[[程骏]]、[[李彪 (北朝)|李彪]]、[[崔光 (北魏)|崔光]]、[[李琰之]]等人继续修订北魏历史。崔浩所撰史书为[[编年体]],李彪开始分门别类为纪、表、志、传,史书仍然没有修订好。[[魏宣武帝]]时,命令[[邢峦]]追溯撰写《孝文起居注》,写到[[太和 (北魏)|太和]]十四年,又命[[崔鸿]]、[[王遵业]]续写补写,一直延续到魏孝明帝时期,事情记载的很详细。济阴王[[元晖业]]撰《[[辨宗室录]]》三十卷。魏收于是率领通直常侍[[房延佑]]、司空司马[[辛元植]]、国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魏收独揽斟酌,完成《魏书》<ref>《北齐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始魏初邓彦海撰代记十馀卷,其后崔浩典史,游雅、高允、程骏、李彪、崔光、李琰之徒世修其业。浩为编年体,彪始分作纪、表、志、传,书犹未出。宣武时,命邢峦追撰孝文起居注,书至太和十四年,又命崔鸿、王遵业补续焉。下讫孝明,事甚委悉。济阴王晖业撰辨宗室录三十卷。收于是部通直常侍房延佑、司空司马辛元植、国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专总斟酌,以成魏书。</ref><ref>《北史·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始,魏初邓彦海撰代记十馀卷,其后崔浩典史,游雅、高允、程骏、李彪、崔光、李琰之郎知世修其业。浩为编年体,彪始分作纪、表、志、传,书犹未出。宣武时,命邢峦追撰《孝文起居注》,书至太和十四年。又命崔鸿、王遵业补续焉,下讫孝明,事甚委悉。济阴王晖业撰《辨宗室录》三十卷。收于是与通直常侍房延佑、司空司马辛元植、国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专总斟酌,以成《魏书》。</ref>。
作者[[魏收]]是[[北齐]]的[[史官]],所以此书以[[东魏]]北齐为[[合法性|正统]],不为[[西魏]]三帝立纪,称[[南朝]]为岛夷。因作者借修史酬恩报怨,被为“秽史”,[[隋文帝]]以收書不實,命[[魏澹]]、[[顏之推]]別撰,[[隋煬帝]]又敕[[楊素]]、[[潘徽]]、[[褚亮]]、[[歐陽詢]]別撰,書名亦為《[[魏書 (魏澹)|魏書]]》。[[劉知幾]]《[[史通]]》及[[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對此書均有貶詞。从今天出土石刻资料看,作者用汉制附会[[鲜卑]]旧制,用后来的[[汉名]]代替原来鲜卑姓名等情况十分严重,但也保留了大量重要史料,仍为今天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文献。全书130卷。《魏书》大量罗列[[门阀]][[士族]]的谱系,列傳附有大量家族成員,凡子孙都附于父祖传下,更及遠親家屬,如《穆崇传》附68人。


[[魏收]]是[[北齐]]的[[史官]],所以此书以[[东魏]]北齐为[[合法性|正统]],不为[[西魏]]三帝立纪,称[[南北朝#南朝歷史|南朝]]为岛夷。因作者准确记载部分权贵家族的不光彩事迹,被污蔑为“秽史”<ref>周一良.《魏收之史学》收录于《魏晋南北朝史论集》</ref>,[[隋文帝]]继承西魏、[[北周]]的法统,命[[魏澹]]、[[顏之推]]別撰以西魏、北周为正统的史书,[[隋煬帝]]又敕[[楊素]]、[[潘徽]]、[[褚亮]]、[[歐陽詢]]別撰,書名亦為《[[魏書 (魏澹)|魏書]]》。[[劉知幾]]《[[史通]]》及[[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對此書均有貶詞。从今天出土石刻资料看,作者用汉制附会[[鲜卑]]旧制,用后来的[[汉名]]代替原来鲜卑姓名等情况十分严重,但也保留了大量重要史料,仍为今天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文献。全书130卷。《魏书》大量罗列[[门阀]][[士族 (中国)|士族]]的谱系,列傳附有大量家族成員,凡子孙都附于父祖传下,更及遠親家屬,如《穆崇传》附68人。
魏收自矜文才,在《魏书·自序》中就有许多自我标榜。据《[[隋唐嘉话]]》记载,魏收曾把自己的文集托南朝使臣[[徐陵]]带往[[南朝]]宣传,好“传之[[江左]]”,结果过[[長江]]时,徐陵就将其文集丢入江中,说:“吾为魏公藏拙”。事实上,魏收在《魏书》里确实展现了一定的叙事技巧,很多复杂事件能写得层次井然,有声有色。[[周一良]]-{zh-hans:《魏收之史学》;zh-hant:〈魏收之史學〉}-<ref>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ref>及[[孫同勛]]-{zh-hans:《「秽史」辩诬》;zh-hant:〈「穢史」辯誣〉}-<ref>《[[幼獅學報]]》卷四1、2合刊,頁1-17,民國50年10月。</ref>也為之辯駁。《魏书》原书在[[北宋]]初年已经不全,後人据魏澹《魏書》、[[張太素]]《後魏書》及《[[高氏小史]]》、《[[北史]]》等書补成今本;现今最普及的[[中华书局]]版《魏书》由[[唐长孺]]主持整理。


魏收自矜文才,在《魏书·自序》中就有许多自我标榜。据《[[隋唐嘉话]]》记载,魏收曾把自己的文集托[[|南朝]]使臣[[徐陵]]带往南朝宣传,好“传之[[江東|江左]]”,结果过[[長江]]时,徐陵就将其文集丢入江中,说:“吾为魏公藏拙”。事实上,魏收在《魏书》里确实展现了一定的叙事技巧,很多复杂事件能写得层次井然,有声有色。[[周一良]]-{zh-hans:《魏收之史学》;zh-hant:〈魏收之史學〉}-<ref>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ref>及[[孫同勛]]-{zh-hans:《「秽史」辩诬》;zh-hant:〈「穢史」辯誣〉}-<ref>《[[幼獅學報]]》卷四1、2合刊,頁1-17,民國50年10月。</ref>也為之辯駁。《魏书》原书在[[北宋]]初年已经不全,後人据魏澹《魏書》、[[張太素]]《後魏書》及《[[高氏小史]]》、《[[北史]]》等書补成今本;现今最普及的[[中華書局有限公司|中华书局]]版《魏书》由[[唐长孺]]主持整理。

==相關書籍==
後人據相涉史料補作《魏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魏諸帝統系圖〉、〈魏諸王世表〉、〈魏異姓諸王世表〉、〈魏外戚諸王世表〉、〈魏將相大臣年表〉、〈西魏將相大臣年表〉、〈東魏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近人[[谷霽光]]《[[補魏書兵志]]》1卷,[[吳廷燮]]《元魏方鎮年表》2卷,[[李正奮]]《[[補後魏書藝文志]]》1卷。
後人據相涉史料補作《魏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魏諸帝統系圖〉、〈魏諸王世表〉、〈魏異姓諸王世表〉、〈魏外戚諸王世表〉、〈魏將相大臣年表〉、〈西魏將相大臣年表〉、〈東魏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近人[[谷霽光]]《[[補魏書兵志]]》1卷,[[吳廷燮]]《元魏方鎮年表》2卷,[[李正奮]]《[[補後魏書藝文志]]》1卷。

清人[[謝啟昆]]另撰《[[西魏書]]》24卷。


==内容==
==内容==
第30行: 第35行:
#列傳第一 皇后 - [[神元皇后]]竇氏・[[封皇后|文帝皇后封氏]]・[[祁皇后|桓帝皇后祁氏]]・[[王皇后 (代平文帝)|平文皇后]]王氏・[[慕容皇后 (拓跋什翼犍)|昭成皇后]]慕容氏・[[献明皇后]]賀氏・[[道武皇后]]慕容氏・道武[[刘贵人 (北魏道武帝)|宣穆皇后]]劉氏・明元[[昭哀皇后]]姚氏・明元[[杜夫人 (北魏明元帝)|密皇后]]杜氏・[[太武皇后]]赫連氏・太武[[贺夫人 (拓跋焘)|敬哀皇后]]賀氏・景穆[[恭皇后 (北魏)|恭皇后]]郁久閭氏・[[文成文明皇后]]馮氏・[[文成元皇后]]李氏・献文[[李夫人 (北魏獻文帝)|思皇后]]李氏・[[孝文貞皇后]]林氏・[[孝文废皇后|孝文废皇后馮氏]]・[[孝文幽皇后|孝文幽皇后馮氏]]・[[高照容|孝文昭皇后高氏]]・宣武[[順皇后 (北魏)|順皇后]]于氏・[[高英|宣武皇后高氏]]・[[灵太后|宣武灵皇后胡氏]]・[[胡皇后 (北魏孝明帝)|孝明皇后胡氏]]・[[高皇后 (東魏孝靜帝)|孝静皇后高氏]]
#列傳第一 皇后 - [[神元皇后]]竇氏・[[封皇后|文帝皇后封氏]]・[[祁皇后|桓帝皇后祁氏]]・[[王皇后 (代平文帝)|平文皇后]]王氏・[[慕容皇后 (拓跋什翼犍)|昭成皇后]]慕容氏・[[献明皇后]]賀氏・[[道武皇后]]慕容氏・道武[[刘贵人 (北魏道武帝)|宣穆皇后]]劉氏・明元[[昭哀皇后]]姚氏・明元[[杜夫人 (北魏明元帝)|密皇后]]杜氏・[[太武皇后]]赫連氏・太武[[贺夫人 (拓跋焘)|敬哀皇后]]賀氏・景穆[[恭皇后 (北魏)|恭皇后]]郁久閭氏・[[文成文明皇后]]馮氏・[[文成元皇后]]李氏・献文[[李夫人 (北魏獻文帝)|思皇后]]李氏・[[孝文貞皇后]]林氏・[[孝文废皇后|孝文废皇后馮氏]]・[[孝文幽皇后|孝文幽皇后馮氏]]・[[高照容|孝文昭皇后高氏]]・宣武[[順皇后 (北魏)|順皇后]]于氏・[[高英|宣武皇后高氏]]・[[灵太后|宣武灵皇后胡氏]]・[[胡皇后 (北魏孝明帝)|孝明皇后胡氏]]・[[高皇后 (東魏孝靜帝)|孝静皇后高氏]]
#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 - [[拓跋紇羅|上谷公紇羅]]・[[拓跋嬰文|建德公嬰文]]・[[拓跋陸|真定侯陸]]・[[拓跋因|武陵侯因]]・[[拓跋寿乐|長乐王寿乐]]・[[拓跋頽|望都公頽]]・[[拓跋素延|曲陽侯素延]]・[[拓跋郁|順陽公郁]]・[[拓跋目辰|宜都王目辰]]・[[拓跋六修|穆帝長子六修]]・[[拓跋比干|吉陽男比干]]・[[拓跋呂|江夏公呂]]・[[拓跋孤|高涼王孤]]・[[拓跋敦|西河公敦]]・[[拓跋石|司徒石]]・[[拓跋謂|武衛将軍謂]]・[[拓跋大頭|淮陵侯大頭]]・[[拓跋齐|河間公齐]]・[[拓跋处真|扶風公处真]]・[[拓跋泥|文安公泥]]
#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 - [[拓跋紇羅|上谷公紇羅]]・[[拓跋嬰文|建德公嬰文]]・[[拓跋陸|真定侯陸]]・[[拓跋因|武陵侯因]]・[[拓跋寿乐|長乐王寿乐]]・[[拓跋頽|望都公頽]]・[[拓跋素延|曲陽侯素延]]・[[拓跋郁|順陽公郁]]・[[拓跋目辰|宜都王目辰]]・[[拓跋六修|穆帝長子六修]]・[[拓跋比干|吉陽男比干]]・[[拓跋呂|江夏公呂]]・[[拓跋孤|高涼王孤]]・[[拓跋敦|西河公敦]]・[[拓跋石|司徒石]]・[[拓跋謂|武衛将軍謂]]・[[拓跋大頭|淮陵侯大頭]]・[[拓跋齐|河間公齐]]・[[拓跋处真|扶風公处真]]・[[拓跋泥|文安公泥]]
#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 - [[拓跋寔君|寔君]]・[[拓跋翰|秦明王翰]]・[[拓跋遵|常山王遵]]・[[拓跋虔|陳留王虔]]・[[拓跋順|毗陵王順]]・[[拓跋意烈|遼西公意烈]]・[[拓跋窟咄|窟咄]]
#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 - [[拓跋寔君|寔君]]・[[拓跋翰 (秦王)|秦明王翰]]・[[拓跋遵|常山王遵]]・[[拓跋虔|陳留王虔]]・[[拓跋順|毗陵王順]]・[[拓跋意烈|遼西公意烈]]・[[拓跋窟咄|窟咄]]
#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 - [[拓跋紹|清河王紹]]・[[拓跋熙|陽平王熙]]・[[拓跋曜|河南王曜]]・[[拓跋修|河間王修]]・[[拓跋处文|長乐王处文]]・[[拓跋連|广平王連]]・[[拓跋黎|京兆王黎]]
#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 - [[拓跋紹|清河王紹]]・[[拓跋熙|陽平王熙]]・[[拓跋曜|河南王曜]]・[[拓跋修|河間王修]]・[[拓跋处文|長乐王处文]]・[[拓跋連|广平王連]]・[[拓跋黎|京兆王黎]]
#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 - [[拓跋丕|乐平王丕]]・[[拓跋弥|安定王彌]]・[[拓跋範|乐安王範]]・[[拓跋健|永昌王健]]・[[拓跋崇|建寧王崇]]・[[拓跋俊|新興王俊]]
#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 - [[拓跋丕|乐平王丕]]・[[拓跋弥|安定王彌]]・[[拓跋範|乐安王範]]・[[拓跋健|永昌王健]]・[[拓跋崇 (建宁王)|建寧王崇]]・[[拓跋俊|新興王俊]]
#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 - [[拓跋伏羅|晋王伏羅]]・[[拓跋翰 (东平王)|東平王翰]]・[[拓跋譚|臨淮王譚]]・[[拓跋建|广陽王建]]・[[拓跋余|南安王余]]
#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 - [[拓跋伏羅|晋王伏羅]]・[[拓跋翰 (东平王)|東平王翰]]・[[拓跋譚|臨淮王譚]]・[[拓跋建|广陽王建]]・[[拓跋余|南安王余]]
#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上 - [[拓跋新成|陽平王新成]]・[[拓跋子推|京兆王子推]]・[[拓跋小新成|济陰王小新成]]・[[拓跋天賜|汝陰王天賜]]・[[拓跋万寿|乐浪王万寿]]・[[拓跋洛侯|广平王洛侯]]
#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上 - [[拓跋新成|陽平王新成]]・[[拓跋子推|京兆王子推]]・[[拓跋小新成|济陰王小新成]]・[[拓跋天賜|汝陰王天賜]]・[[拓跋万寿|乐浪王万寿]]・[[拓跋洛侯|广平王洛侯]]
第42行: 第47行:
#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 - [[元恂|废太子恂]]・[[元愉|京兆王愉]]・[[元懌|清河王懌]]・[[元怀|广平王怀]]・[[元悦|汝南王悦]]
#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 - [[元恂|废太子恂]]・[[元愉|京兆王愉]]・[[元懌|清河王懌]]・[[元怀|广平王怀]]・[[元悦|汝南王悦]]
#列傳第十一 - [[衛操]]・[[莫含]]・[[劉庫仁]]
#列傳第十一 - [[衛操]]・[[莫含]]・[[劉庫仁]]
#列傳第十二 - [[燕鳳]]・[[許謙]]・[[張袞]]・[[崔玄伯]]・[[鄧淵]]
#列傳第十二 - [[燕鳳]]・[[許謙]]・[[張袞 (北魏)|張袞]]・[[崔玄伯]]・[[鄧淵]]
#列傳第十三 - [[長孫嵩]]・[[長孫道生]]
#列傳第十三 - [[長孫嵩]]・[[長孫道生]]
#列傳第十四 - [[長孫肥]]・[[尉古真]]
#列傳第十四 - [[長孫肥]]・[[尉古真]]
#列傳第十五 - [[穆崇]]
#列傳第十五 - [[穆崇]]
#列傳第十六 - [[和跋]]・[[奚牧]]・[[莫題]]・[[庾業延]]・[[賀狄干]]・[[李栗]]・[[劉潔]]・[[古弼]]・[[張黎]]
#列傳第十六 - [[和跋]]・[[奚牧]]・[[莫題]]・[[庾業延]]・[[賀狄干]]・[[李栗]]・[[劉潔 (北魏)|劉潔]]・[[古弼]]・[[張黎 (北魏)|張黎]]
#列傳第十七 - [[奚斤]]・[[叔孫建]]
#列傳第十七 - [[奚斤]]・[[叔孫建]]
#列傳第十八 - [[王建 (北魏)|王建]]・[[安同]]・[[樓伏連]]・[[丘堆]]・[[娥清]]・[[劉尼]]・[[奚眷]]・[[車伊洛]]・[[宿石]]・[[来大千]]・[[周幾]]・[[豆代田]]・[[周观]]・[[閭大肥]]・[[尉撥]]・[[陸真]]・[[呂洛拔]]
#列傳第十八 - [[王建 (北魏)|王建]]・[[安同]]・[[樓伏連]]・[[丘堆]]・[[娥清]]・[[刘尼 (北魏)|劉尼]]・[[奚眷]]・[[車伊洛]]・[[宿石]]・[[来大千]]・[[周幾]]・[[豆代田]]・[[周观]]・[[閭大肥]]・[[尉撥]]・[[陸真]]・[[呂洛拔]]
#列傳第十九 - -{[[于栗磾]]}-
#列傳第十九 - -{[[于栗磾]]}-
#列傳第二十 - [[高湖]]・[[崔逞]]・[[封懿]]
#列傳第二十 - [[高湖]]・[[崔逞]]・[[封懿]]
#列傳第二十一 - [[宋隐]]・[[王憲]]・[[屈遵]]・[[張蒲]]・[[谷渾]]・[[公孫表]]・[[張济 (北魏)|張济]]・[[李先]]・[[賈彝]]・[[薛提]]
#列傳第二十一 - [[宋隐]]・[[王宪 (北魏)|王憲]]・[[屈遵]]・[[張蒲]]・[[谷渾]]・[[公孫表]]・[[張济 (北魏)|張济]]・[[李先]]・[[賈彝]]・[[薛提]]
#列傳第二十二 - [[王洛儿]]・[[車路頭]]・[[盧魯元]]・[[陳建]]・[[万安国]]
#列傳第二十二 - [[王洛儿]]・[[車路頭]]・[[盧魯元]]・[[陳建 (北魏)|陳建]]・[[万安国]]
#列傳第二十三 - [[崔浩]]
#列傳第二十三 - [[崔浩]]
#列傳第二十四 - [[李順]]
#列傳第二十四 - [[李順 (北魏)|李順]]
#列傳第二十五 - [[司馬休之]]・[[司馬楚之]]・[[司馬景之]]・[[司叔璠]]・[[司天助]]
#列傳第二十五 - [[司馬休之]]・[[司馬楚之]]・[[司馬景之]]・[[司叔璠]]・[[司天助]]
#列傳第二十六 - [[刁雍]]・[[王慧龍]]・[[韓延之]]・[[袁式]]
#列傳第二十六 - [[刁雍]]・[[王慧龍]]・[[韓延之]]・[[袁式]]
#列傳第二十七 - [[李宝 (北魏)|李宝]]
#列傳第二十七 - [[李宝 (北魏)|李宝]]
#列傳第二十八 - [[陸俟]]
#列傳第二十八 - [[陸俟]]
#列傳第二十九 - [[源賀]]
#列傳第二十九 - [[源賀]]
#列傳第三十 - [[薛辯]]・[[寇]]・[[郦范]]・[[韓秀]]・[[堯暄]]
#列傳第三十 - [[薛辯]]・[[寇]]・[[郦范]]・[[韓秀]]・[[堯暄]]
#列傳第三十一 - [[嚴稜]]・[[毛修之]]・[[唐和]]・[[劉休賓]]・[[房法寿]]
#列傳第三十一 - [[嚴稜]]・[[毛修之]]・[[唐和 (南北朝)|唐和]]・[[劉休賓]]・[[房法寿]]
#列傳第三十二 - [[羅結 (北魏)|羅結]]・[[伊馛]]・[[乙]]・[[和其奴]]・[[苟頽]]・[[薛野䐗]]・[[宇文福]]・[[費于]]・[[孟威]]
#列傳第三十二 - [[羅結 (北魏)|羅結]]・[[伊馛]]・[[乙]]・[[和其奴]]・[[苟頽]]・[[薛野䐗]]・[[宇文福]]・[[費于]]・[[孟威 (北朝)|孟威]]
#列傳第三十三 - [[韋閬]]・[[杜銓]]・[[裴駿]]・[[辛紹先]]・[[柳崇]]
#列傳第三十三 - [[韋閬]]・[[杜銓]]・[[裴駿]]・[[辛紹先]]・[[柳崇]]
#列傳第三十四 - [[竇瑾]]・[[許彦]]・[[李訢]]
#列傳第三十四 - [[竇瑾]]・[[許彦]]・[[李訢]]
第73行: 第78行:
#列傳第四十一 - [[李孝伯]]・[[李沖]]
#列傳第四十一 - [[李孝伯]]・[[李沖]]
#列傳第四十二 - [[游雅]]・[[高閭]]
#列傳第四十二 - [[游雅]]・[[高閭]]
#列傳第四十三 - [[游明根]]・[[劉芳]]
#列傳第四十三 - [[游明根]]・[[刘芳 (北魏)|劉芳]]
#列傳第四十四 - [[鄭羲]]・[[崔辯]]
#列傳第四十四 - [[鄭羲]]・[[崔辯]]
#列傳第四十五 - [[高祐]]・[[崔挺]]
#列傳第四十五 - [[高祐]]・[[崔挺]]
第79行: 第84行:
#列傳第四十七 - [[劉昶]]・[[蕭宝寅]]・[[蕭正表]]
#列傳第四十七 - [[劉昶]]・[[蕭宝寅]]・[[蕭正表]]
#列傳第四十八 - [[韓麒麟]]・[[程駿]]
#列傳第四十八 - [[韓麒麟]]・[[程駿]]
#列傳第四十九 - [[薛安都]]・[[畢衆敬]]・[[沈文秀]]・[[張讜]]・[[田益宗]]・[[孟表]]
#列傳第四十九 - [[薛安都]]・[[毕众敬]]・[[沈文秀]]・[[張讜]]・[[田益宗]]・[[孟表]]
#列傳第五十 - [[李彪]]・[[高道悦]]
#列傳第五十 - [[李彪 (北朝)|李彪]]・[[高道悦]]
#列傳第五十一 - [[王肅 (南北朝)|王肅]]・[[宋弁]]
#列傳第五十一 - [[王肅 (南北朝)|王肅]]・[[宋弁]]
#列傳第五十二 - [[郭祚]]・[[張彝]]
#列傳第五十二 - [[郭祚]]・[[張彝]]
#列傳第五十三 - [[邢巒]]・[[李平 (北魏)|李平]]
#列傳第五十三 - [[邢巒]]・[[李平 (北魏)|李平]]
#列傳第五十四 - [[李崇]]・[[崔亮]]
#列傳第五十四 - [[李崇 (顿丘)|李崇]]・[[崔亮 (北魏)|崔亮]]
#列傳第五十五 - [[崔光]]
#列傳第五十五 - [[崔光 (北魏)|崔光]]
#列傳第五十六 - [[甄琛]]・[[高聪]]
#列傳第五十六 - [[甄琛]]・[[高聪]]
#列傳第五十七 - [[崔休]]・[[裴延儁]]・[[袁翻]]
#列傳第五十七 - [[崔休]]・[[裴延儁]]・[[袁翻]]
第93行: 第98行:
#列傳第六十一 - [[奚康生]]・[[楊大眼]]・[[崔延伯]]
#列傳第六十一 - [[奚康生]]・[[楊大眼]]・[[崔延伯]]
#列傳第六十二 - [[爾朱荣]]
#列傳第六十二 - [[爾朱荣]]
#列傳第六十三 - [[爾朱兆]]・[[爾朱伯]]・[[爾朱度律]]・[[爾朱天光]]
#列傳第六十三 - [[爾朱兆]]・[[爾朱伯]]・[[爾朱度律]]・[[爾朱天光]]
#列傳第六十四 - [[盧同]]・[[張烈]]
#列傳第六十四 - [[盧同]]・[[張烈]]
#列傳第六十五 - [[宋翻]]・[[辛雄]]・[[羊深]]・[[楊機]]・[[高崇]]
#列傳第六十五 - [[宋翻]]・[[辛雄]]・[[羊深]]・[[楊機]]・[[高崇]]
#列傳第六十六 - [[孫紹 (北魏)|孫紹]]・[[張普惠]]
#列傳第六十六 - [[孫紹 (北魏)|孫紹]]・[[張普惠]]
#列傳第六十七 - [[成淹]]・[[范紹]]・[[劉桃符]]・[[劉道斌]]・[[董紹]]・[[馮元興]]・[[鹿悆]]・[[張熠]]
#列傳第六十七 - [[成淹]]・[[范紹]]・[[劉桃符]]・[[劉道斌]]・[[董绍 (北朝)|董紹]]・[[馮元興]]・[[鹿悆]]・[[張熠]]
#列傳第六十八 - [[朱瑞 (北魏)|朱瑞]]・[[叱列延慶]]・[[斛斯椿]]・[[賈显度]]・[[樊子鵠]]・[[賀拔勝]]・[[侯莫陳悦]]・[[侯淵]]
#列傳第六十八 - [[朱瑞 (北魏)|朱瑞]]・[[叱列延慶]]・[[斛斯椿]]・[[賈显度]]・[[樊子鵠]]・[[賀拔勝]]・[[侯莫陳悦]]・[[侯淵]]
#列傳第六十九 - [[綦儁]]・[[山偉]]・[[劉仁之]]・[[宇文忠之]]
#列傳第六十九 - [[綦儁]]・[[山偉]]・[[劉仁之]]・[[宇文忠之]]
#列傳第七十 - [[李琰之]]・[[祖瑩]]・[[常景]]
#列傳第七十 - [[李琰之]]・[[祖瑩]]・[[常景]]
#列傳第七十一上 外戚上 - [[賀訥]]・[[劉羅辰]]・[[姚黄眉]]・[[杜超]]・[[賀迷]]・[[閭毗]]・[[馮熙]]・[[李峻]]・[[李惠]]
#列傳第七十一上 外戚上 - [[賀訥]]・[[劉羅辰]]・[[姚黄眉]]・[[杜超]]・[[賀迷]]・[[閭毗]]・[[馮熙]]・[[李峻]]・[[李惠]]
#列傳第七十一下 外戚下 - [[高肇]]・[[于勁]]・[[胡国珍]]・[[李延寔]]
#列傳第七十一下 外戚下 - [[高肇]]・[[于勁]]・[[胡国珍 (北朝)|胡国珍]]・[[李延寔]]
#列傳第七十二 儒林 - [[梁越]]・[[盧醜]]・[[張偉]]・[[梁祚]]・[[平恒]]・[[陳奇]]・[[常爽]]・[[劉献之]]・[[張吾貴]]・[[劉蘭]]・[[孫惠蔚]]・[[徐遵明]]・[[董徵]]・[[刁沖]]・[[盧景裕]]・[[李同軌]]・[[李業興]]
#列傳第七十二 儒林 - [[梁越]]・[[盧醜]]・[[張偉]]・[[梁祚]]・[[平恒]]・[[陳奇]]・[[常爽]]・[[劉献之]]・[[張吾貴]]・[[劉蘭]]・[[孫惠蔚]]・[[徐遵明]]・[[董徵]]・[[刁沖]]・[[盧景裕]]・[[李同軌]]・[[李業興]]
#列傳第七十三 文苑 - [[袁躍]]・[[裴敬憲]]・[[盧观]]・[[封肅]]・[[邢臧]]・[[裴伯茂]]・[[邢昕]]・[[温子昇]]
#列傳第七十三 文苑 - [[袁躍]]・[[裴敬憲]]・[[盧观]]・[[封肅]]・[[邢臧]]・[[裴伯茂]]・[[邢昕]]・[[温子昇]]
#列傳第七十四 孝感 - [[趙琰 (南北朝)|趙琰]]・[[長孫慮]]・[[乞伏保]]・[[孫益德]]・[[董洛生]]・[[楊引]]・[[閻元明]]・[[吳悉達]]・[[王續生]]・[[李顯達]]・[[張昇 (北魏)|張昇]]・[[倉跋]]・[[王崇 (北魏)|王崇]]・[[郭文恭]]
#列傳第七十四 孝感 -
#列傳第七十五 節義 - [[于什門|-{于}-什門]]・[[段進 (北魏)|段進]]・[[石文德]]・[[汲固]]・[[王玄威]]・[[婁提]]・[[劉渴侯]]・[[朱長生]]・[[于提]]・[[馬八龍]]・[[門文愛]]・[[晁清]]・[[劉侯仁]]・[[石祖興]]・[[邵洪哲]]・[[王榮世]]・[[胡小虎]]・[[孫道登]]・[[李几]]・[[張安祖]]・[[王閭]]
#列傳第七十五 節義 -
#列傳第七十六 良吏 - [[張恂 (北魏)|張恂]]・[[鹿生]]・[[張應]]・[[宋世景]]・[[路邕]]・[[閻慶胤]]・[[明亮 (北魏)|明亮]]・[[杜纂]]・[[裴佗]]・[[竇瑗]]・[[羊敦]]・[[蘇淑]]
#列傳第七十六 良吏 -
#列傳第七十七 酷吏 - [[于洛侯|-{于}-洛侯]]・[[胡泥]]・[[李洪之]]・[[高遵]]・[[張赦提]]・[[羊祉]]・[[崔暹 (都督)|崔暹]]・[[酈道元]]・[[谷楷]]
#列傳第七十七 酷吏 -
#列傳第七十八 逸士 -
#列傳第七十八 逸士 - [[眭夸]]・[[馮亮 (北魏)|馮亮]]・[[李謐]]・[[鄭脩]]
#列傳第七十九 術艺 - [[晁崇]]・[[張淵 (北魏)|張淵]]・[[殷紹]]・[[王早]]・[[耿玄]]・[[劉靈助]]・[[江式]]・[[周澹]]・[[李脩 (北魏)|李脩]]・[[徐謇]]・[[王顯 (北魏)|王顯]]・[[崔彧 (南北朝)|崔彧]]・[[蔣少游]]
#列傳第七十九 術艺 -
#列傳第八十 列女 - 崔覽妻[[崔覽|封氏]]・封卓妻[[封卓|劉氏]]・魏溥妻[[房氏 (魏溥)|房氏]]・胡長命妻[[張氏 (胡長命)|張氏]]・[[孫男玉|平原女子孫氏]]・房愛親妻[[崔氏 (房愛親)|崔氏]]・涇州貞女[[兕先氏 (彭老生)|兕先氏]]・姚氏婦[[楊氏 (姚氏婦)|楊氏]]・張洪初妻[[張洪初|劉氏]]・董景起妻[[董景起|張氏]]・陽尼妻[[陽尼|高氏]]・史映周妻[[史映周|耿氏]]・任城國太妃[[孟太妃 (拓跋雲)|孟氏]]・苟金龍妻[[劉氏 (苟金龍)|劉氏]]・盧元禮妻[[李氏 (盧元禮)|李氏]]・河東孝女[[姚女勝|姚氏]]・刁思遵妻[[魯氏 (刁思遵)|魯氏]]
#列傳第八十 列女 -
#列傳第八十一 恩倖 - [[王叡 (北魏)|王叡]]・[[王仲興]]・[[寇猛]]・[[趙脩]]・[[茹晧]]・[[趙邕]]・[[侯剛 (北朝)|侯剛]]・[[鄭儼]]・[[徐紇]]
#列傳第八十一 恩倖 -
#列傳第八十二 閹官 - [[宗愛]]・[[仇洛齊]]・[[段霸]]・[[王琚 (北魏)|王琚]]・[[趙黑]]・[[孫小]]・[[張宗之]]・[[劇鵬]]・[[張祐 (北魏)|張祐]]・[[抱嶷]]・[[王遇 (北魏)|王遇]]・[[苻承祖]]・[[王質 (北魏)|王質]]・[[李堅 (北魏)|李堅]]・[[秦松 (南北朝)|秦松]]・[[白整]]・[[劉騰]]・[[賈粲]]・[[楊範]]・[[成軌]]・[[王溫 (北魏)|王溫]]・[[孟鸞]]・[[平季]]・[[封津]]・[[劉思逸]]
#列傳第八十二 閹官 -
#列傳第八十三 - [[劉聪|匈奴劉聪]]・[[石勒|羯胡石勒]]・[[劉虎|鉄弗劉虎]]・[[慕容廆|徒何慕容廆]]・[[苻健|臨渭氐苻健]]・[[姚萇|羌姚萇]]・[[呂光|略陽氐呂光]]
#列傳第八十三 - [[劉聪|匈奴劉聪]]・[[石勒|羯胡石勒]]・[[劉虎|鉄弗劉虎]]・[[慕容廆|徒何慕容廆]]・[[苻健|臨渭氐苻健]]・[[姚萇|羌姚萇]]・[[呂光|略陽氐呂光]]
#列傳第八十四 - [[晋元帝|僭晋司馬叡]]・[[李雄|賨李雄]]
#列傳第八十四 - [[晋元帝|僭晋司馬叡]]・[[李雄|賨李雄]]
第149行: 第154行: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Wikisource}}
{{Wikisource|魏書}}
{{Reflist}}
{{Reflist}}

== 延伸阅读 ==
{{Wikisource further reading}}

{{欽定四庫全書史部}}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史部正史類]]
[[Category:史部正史類]]

2024年6月2日 (日) 14:25的最新版本

中國二十四史
次序 書名 作者
姓名 時代
1 史记 司馬遷 西漢
2 汉书 班固 東漢
3 后汉书 范曄 劉宋
4 三國志 陈寿 西晋
5 晋书 房玄龄
6 宋书 沈约 蕭梁
7 南齐书 萧子显
8 梁书 姚思廉
9 陈书
10 魏书 魏收 北齐
11 北齐书 李百药
12 周书 令狐德棻
13 南史 李延寿
14 北史
15 隋书 魏徵
16 旧唐书 刘昫 后晋
17 新唐书 欧阳修 北宋
18 旧五代史 薛居正
19 新五代史 欧阳修
20 宋史 脱脱
21 辽史
22 金史
23 元史 宋濂
24 明史 张廷玉
相關 東觀漢記 劉珍 東漢
相關 新元史 柯劭忞 民國
相關 清史稿 趙爾巽 民國
相關 點校本二十四史 顧頡剛 共和國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的历史。

成書過程

[编辑]

北魏初年,邓渊撰十馀卷《代记》,之后崔浩主管修史,游雅高允程骏李彪崔光李琰之等人继续修订北魏历史。崔浩所撰史书为编年体,李彪开始分门别类为纪、表、志、传,史书仍然没有修订好。魏宣武帝时,命令邢峦追溯撰写《孝文起居注》,写到太和十四年,又命崔鸿王遵业续写补写,一直延续到魏孝明帝时期,事情记载的很详细。济阴王元晖业撰《辨宗室录》三十卷。魏收于是率领通直常侍房延佑、司空司马辛元植、国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魏收独揽斟酌,完成《魏书》[1][2]

魏收北齐史官,所以此书以东魏北齐为正统,不为西魏三帝立纪,称南朝为岛夷。因作者准确记载部分权贵家族的不光彩事迹,被污蔑为“秽史”[3]隋文帝继承西魏、北周的法统,命魏澹顏之推別撰以西魏、北周为正统的史书,隋煬帝又敕楊素潘徽褚亮歐陽詢別撰,書名亦為《魏書》。劉知幾史通》及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對此書均有貶詞。从今天出土石刻资料看,作者用汉制附会鲜卑旧制,用后来的汉名代替原来鲜卑姓名等情况十分严重,但也保留了大量重要史料,仍为今天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文献。全书130卷。《魏书》大量罗列门阀士族的谱系,列傳附有大量家族成員,凡子孙都附于父祖传下,更及遠親家屬,如《穆崇传》附68人。

魏收自矜文才,在《魏书·自序》中就有许多自我标榜。据《隋唐嘉话》记载,魏收曾把自己的文集托南朝使臣徐陵带往南朝宣传,好“传之江左”,结果过長江时,徐陵就将其文集丢入江中,说:“吾为魏公藏拙”。事实上,魏收在《魏书》里确实展现了一定的叙事技巧,很多复杂事件能写得层次井然,有声有色。周一良《魏收之史学》[4]孫同勛《「秽史」辩诬》[5]也為之辯駁。《魏书》原书在北宋初年已经不全,後人据魏澹《魏書》、張太素《後魏書》及《高氏小史》、《北史》等書补成今本;现今最普及的中华书局版《魏书》由唐长孺主持整理。

相關書籍

[编辑]

後人據相涉史料補作《魏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魏諸帝統系圖〉、〈魏諸王世表〉、〈魏異姓諸王世表〉、〈魏外戚諸王世表〉、〈魏將相大臣年表〉、〈西魏將相大臣年表〉、〈東魏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近人谷霽光補魏書兵志》1卷,吳廷燮《元魏方鎮年表》2卷,李正奮補後魏書藝文志》1卷。

清人謝啟昆另撰《西魏書》24卷。

内容

[编辑]

本紀

[编辑]
  1. 帝紀第一 - 序紀
  2. 帝紀第二 - 太祖道武帝
  3. 帝紀第三 - 太宗明元帝
  4. 帝紀第四上 - 世祖太武帝
  5. 帝紀第四下 - 世祖太武帝・恭宗景穆帝
  6. 帝紀第五 - 高宗文成帝
  7. 帝紀第六 - 显祖献文帝
  8. 帝紀第七上 - 高祖孝文帝
  9. 帝紀第七下 - 高祖孝文帝
  10. 帝紀第八 - 世宗宣武帝
  11. 帝紀第九 - 肅宗孝明帝
  12. 帝紀第十 - 敬宗孝莊帝
  13. 帝紀第十一 - 前废帝後废帝出帝
  14. 帝紀第十二 - 东魏孝静帝

列傳

[编辑]
  1. 列傳第一 皇后 - 神元皇后竇氏・文帝皇后封氏桓帝皇后祁氏平文皇后王氏・昭成皇后慕容氏・献明皇后賀氏・道武皇后慕容氏・道武宣穆皇后劉氏・明元昭哀皇后姚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武皇后赫連氏・太武敬哀皇后賀氏・景穆恭皇后郁久閭氏・文成文明皇后馮氏・文成元皇后李氏・献文思皇后李氏・孝文貞皇后林氏・孝文废皇后馮氏孝文幽皇后馮氏孝文昭皇后高氏・宣武順皇后于氏・宣武皇后高氏宣武灵皇后胡氏孝明皇后胡氏孝静皇后高氏
  2. 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 - 上谷公紇羅建德公嬰文真定侯陸武陵侯因長乐王寿乐望都公頽曲陽侯素延順陽公郁宜都王目辰穆帝長子六修吉陽男比干江夏公呂高涼王孤西河公敦司徒石武衛将軍謂淮陵侯大頭河間公齐扶風公处真文安公泥
  3. 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 - 寔君秦明王翰常山王遵陳留王虔毗陵王順遼西公意烈窟咄
  4. 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 - 清河王紹陽平王熙河南王曜河間王修長乐王处文广平王連京兆王黎
  5. 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 - 乐平王丕安定王彌乐安王範永昌王健建寧王崇新興王俊
  6. 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 - 晋王伏羅東平王翰臨淮王譚广陽王建南安王余
  7. 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上 - 陽平王新成京兆王子推济陰王小新成汝陰王天賜乐浪王万寿广平王洛侯
  8. 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中 - 任城王雲
  9. 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下 - 南安王楨城陽王長寿章武王太洛乐陵王胡儿安定王休
  10. 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 - 安乐王長乐广川王略齐郡王簡河間王若安豊王猛
  11. 列傳第九上 献文六王上 - 咸陽王禧趙郡王幹广陵王羽高陽王雍北海王詳
  12. 列傳第九下 献文六王下 - 彭城王勰
  13. 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 - 废太子恂京兆王愉清河王懌广平王怀汝南王悦
  14. 列傳第十一 - 衛操莫含劉庫仁
  15. 列傳第十二 - 燕鳳許謙張袞崔玄伯鄧淵
  16. 列傳第十三 - 長孫嵩長孫道生
  17. 列傳第十四 - 長孫肥尉古真
  18. 列傳第十五 - 穆崇
  19. 列傳第十六 - 和跋奚牧莫題庾業延賀狄干李栗劉潔古弼張黎
  20. 列傳第十七 - 奚斤叔孫建
  21. 列傳第十八 - 王建安同樓伏連丘堆娥清劉尼奚眷車伊洛宿石来大千周幾豆代田周观閭大肥尉撥陸真呂洛拔
  22. 列傳第十九 - 于栗磾
  23. 列傳第二十 - 高湖崔逞封懿
  24. 列傳第二十一 - 宋隐王憲屈遵張蒲谷渾公孫表張济李先賈彝薛提
  25. 列傳第二十二 - 王洛儿車路頭盧魯元陳建万安国
  26. 列傳第二十三 - 崔浩
  27. 列傳第二十四 - 李順
  28. 列傳第二十五 - 司馬休之司馬楚之司馬景之司马叔璠司马天助
  29. 列傳第二十六 - 刁雍王慧龍韓延之袁式
  30. 列傳第二十七 - 李宝
  31. 列傳第二十八 - 陸俟
  32. 列傳第二十九 - 源賀
  33. 列傳第三十 - 薛辯寇赞郦范韓秀堯暄
  34. 列傳第三十一 - 嚴稜毛修之唐和劉休賓房法寿
  35. 列傳第三十二 - 羅結伊馛乙瑰和其奴苟頽薛野䐗宇文福費于孟威
  36. 列傳第三十三 - 韋閬杜銓裴駿辛紹先柳崇
  37. 列傳第三十四 - 竇瑾許彦李訢
  38. 列傳第三十五 - 盧玄
  39. 列傳第三十六 - 高允
  40. 列傳第三十七 - 李灵崔鑒
  41. 列傳第三十八 - 尉元慕容白曜
  42. 列傳第三十九 - 韓茂皮豹子封敕文呂羅漢孔伯恭
  43. 列傳第四十 - 趙逸胡方回胡叟宋繇張湛宗欽段承根闞駰劉昞趙柔索敞陰仲達
  44. 列傳第四十一 - 李孝伯李沖
  45. 列傳第四十二 - 游雅高閭
  46. 列傳第四十三 - 游明根劉芳
  47. 列傳第四十四 - 鄭羲崔辯
  48. 列傳第四十五 - 高祐崔挺
  49. 列傳第四十六 - 楊播
  50. 列傳第四十七 - 劉昶蕭宝寅蕭正表
  51. 列傳第四十八 - 韓麒麟程駿
  52. 列傳第四十九 - 薛安都毕众敬沈文秀張讜田益宗孟表
  53. 列傳第五十 - 李彪高道悦
  54. 列傳第五十一 - 王肅宋弁
  55. 列傳第五十二 - 郭祚張彝
  56. 列傳第五十三 - 邢巒李平
  57. 列傳第五十四 - 李崇崔亮
  58. 列傳第五十五 - 崔光
  59. 列傳第五十六 - 甄琛高聪
  60. 列傳第五十七 - 崔休裴延儁袁翻
  61. 列傳第五十八 - 劉藻傅永傅豎眼李神
  62. 列傳第五十九 - 裴叔業夏侯道遷李元護席法友王世弼江悦之淳于誕李苗
  63. 列傳第六十 - 陽尼賈思伯李叔虎路恃慶房亮曹世表潘永基朱元旭
  64. 列傳第六十一 - 奚康生楊大眼崔延伯
  65. 列傳第六十二 - 爾朱荣
  66. 列傳第六十三 - 爾朱兆爾朱彥伯爾朱度律爾朱天光
  67. 列傳第六十四 - 盧同張烈
  68. 列傳第六十五 - 宋翻辛雄羊深楊機高崇
  69. 列傳第六十六 - 孫紹張普惠
  70. 列傳第六十七 - 成淹范紹劉桃符劉道斌董紹馮元興鹿悆張熠
  71. 列傳第六十八 - 朱瑞叱列延慶斛斯椿賈显度樊子鵠賀拔勝侯莫陳悦侯淵
  72. 列傳第六十九 - 綦儁山偉劉仁之宇文忠之
  73. 列傳第七十 - 李琰之祖瑩常景
  74. 列傳第七十一上 外戚上 - 賀訥劉羅辰姚黄眉杜超賀迷閭毗馮熙李峻李惠
  75. 列傳第七十一下 外戚下 - 高肇于勁胡国珍李延寔
  76. 列傳第七十二 儒林 - 梁越盧醜張偉梁祚平恒陳奇常爽劉献之張吾貴劉蘭孫惠蔚徐遵明董徵刁沖盧景裕李同軌李業興
  77. 列傳第七十三 文苑 - 袁躍裴敬憲盧观封肅邢臧裴伯茂邢昕温子昇
  78. 列傳第七十四 孝感 - 趙琰長孫慮乞伏保孫益德董洛生楊引閻元明吳悉達王續生李顯達張昇倉跋王崇郭文恭
  79. 列傳第七十五 節義 - 于什門段進石文德汲固王玄威婁提劉渴侯朱長生于提馬八龍門文愛晁清劉侯仁石祖興邵洪哲王榮世胡小虎孫道登李几張安祖王閭
  80. 列傳第七十六 良吏 - 張恂鹿生張應宋世景路邕閻慶胤明亮杜纂裴佗竇瑗羊敦蘇淑
  81. 列傳第七十七 酷吏 - 于洛侯胡泥李洪之高遵張赦提羊祉崔暹酈道元谷楷
  82. 列傳第七十八 逸士 - 眭夸馮亮李謐鄭脩
  83. 列傳第七十九 術艺 - 晁崇張淵殷紹王早耿玄劉靈助江式周澹李脩徐謇王顯崔彧蔣少游
  84. 列傳第八十 列女 - 崔覽妻封氏・封卓妻劉氏・魏溥妻房氏・胡長命妻張氏平原女子孫氏・房愛親妻崔氏・涇州貞女兕先氏・姚氏婦楊氏・張洪初妻劉氏・董景起妻張氏・陽尼妻高氏・史映周妻耿氏・任城國太妃孟氏・苟金龍妻劉氏・盧元禮妻李氏・河東孝女姚氏・刁思遵妻魯氏
  85. 列傳第八十一 恩倖 - 王叡王仲興寇猛趙脩茹晧趙邕侯剛鄭儼徐紇
  86. 列傳第八十二 閹官 - 宗愛仇洛齊段霸王琚趙黑孫小張宗之劇鵬張祐抱嶷王遇苻承祖王質李堅秦松白整劉騰賈粲楊範成軌王溫孟鸞平季封津劉思逸
  87. 列傳第八十三 - 匈奴劉聪羯胡石勒鉄弗劉虎徒何慕容廆臨渭氐苻健羌姚萇略陽氐呂光
  88. 列傳第八十四 - 僭晋司馬叡賨李雄
  89. 列傳第八十五 - 島夷桓玄海夷馮跋島夷劉裕
  90. 列傳第八十六 - 島夷蕭道成島夷蕭衍
  91. 列傳第八十七 - 私署涼州牧張寔鮮卑乞伏国仁鮮卑秃发烏孤私署涼王李暠盧水胡沮渠蒙遜
  92. 列傳第八十八 - 高句麗百济勿吉失韋豆莫婁地豆于庫莫奚契丹烏洛侯
  93. 列傳第八十九 - 吐谷渾宕昌羌高昌鄧至・蛮・
  94. 列傳第九十 西域 - 鄯善于闐車師焉耆龟茲烏孫疏勒悦般波斯大月氏安息大秦国
  95. 列傳第九十一 - 蠕蠕匈奴宇文莫槐徒何段就六眷高車
  96. 列傳第九十二 - 自序

[编辑]
  1. 前上十志啓
  2. 志第一 - 天象志一
  3. 志第二 - 天象志二
  4. 志第三 - 天象志三
  5. 志第四 - 天象志四
  6. 志第五 - 地形志上
  7. 志第六 - 地形志中
  8. 志第七 - 地形志下
  9. 志第八 - 律历志上
  10. 志第九 - 律历志下
  11. 志第十 - 礼志一
  12. 志第十一 - 礼志二
  13. 志第十二 - 礼志三
  14. 志第十三 - 礼志四
  15. 志第十四 - 乐志
  16. 志第十五 - 食貨志
  17. 志第十六 - 刑罰志
  18. 志第十七 - 灵徵志上
  19. 志第十八 - 灵徵志下
  20. 志第十九 - 官氏志
  21. 志第二十 - 释老志:魏書首創,首次有史書記載佛道兩教的流傳及變革,尤其對於記載佛教發展十分詳實,可看作是一部中國佛教簡史。魏書首闢專篇記錄宗教,是其在歷史上的功勞。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北齐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始魏初邓彦海撰代记十馀卷,其后崔浩典史,游雅、高允、程骏、李彪、崔光、李琰之徒世修其业。浩为编年体,彪始分作纪、表、志、传,书犹未出。宣武时,命邢峦追撰孝文起居注,书至太和十四年,又命崔鸿、王遵业补续焉。下讫孝明,事甚委悉。济阴王晖业撰辨宗室录三十卷。收于是部通直常侍房延佑、司空司马辛元植、国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专总斟酌,以成魏书。
  2. ^ 《北史·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始,魏初邓彦海撰代记十馀卷,其后崔浩典史,游雅、高允、程骏、李彪、崔光、李琰之郎知世修其业。浩为编年体,彪始分作纪、表、志、传,书犹未出。宣武时,命邢峦追撰《孝文起居注》,书至太和十四年。又命崔鸿、王遵业补续焉,下讫孝明,事甚委悉。济阴王晖业撰《辨宗室录》三十卷。收于是与通直常侍房延佑、司空司马辛元植、国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专总斟酌,以成《魏书》。
  3. ^ 周一良.《魏收之史学》收录于《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4. ^ 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
  5. ^ 幼獅學報》卷四1、2合刊,頁1-17,民國50年10月。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魏書 (四庫全書本)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北魏書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