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彻斯特大学
曼徹斯特大學 | |
校訓:Cognitio, Sapientia, Humanitas (拉丁語:知識,睿智,人道) | |
現任校長 | Prof. Nancy Rothwell |
學校類型 | 公立 |
建立時間 | 1824年 |
所在地 | 英國曼徹斯特 |
教職員數量 | 10,407 |
學生數量 | 39,165 |
大學生數量 | 27,310 |
研究生數量 | 11,850 |
資金 | 1.6億英鎊(2011年) |
校園環境 | 市區與郊區 |
代表色 | 藍、金、紫 |
曼彻斯特大学(英語: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是一所知名的英國大學,位于英格兰第二大城曼彻斯特。曼大是英國規模最大的單一校址大學,校內現有約四萬名學生就讀五百多個科系或學程,教職員達一萬人,年度經費超過六億英鎊。該校每年收到六萬件來自全世界的入學申請,為全英之冠。曼徹斯特大學的科研實力(經英國官方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評鑑)及其圖書館(約翰·萊蘭茲圖書館)之藏書量皆位居全英第三,僅次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曼大亦是羅素大學集團的一員,並曾獲選為2006年年度風雲大學,而前一年它才獲頒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之年度大學獎。
許多曼大的學術院系在世界上有卓越的地位,泰晤士報曾報導:「曼徹斯特大學幾乎在所有學科都有可敬的聲望,其中又以生命科學、工程、人文、經濟學、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為最。」根據學術調查機構QS在2013年公布的學科排名,曼大的全球排名為社會學第13名、政治學17、化工18、財金22、電機24、機械30、資工30、文學31、醫學38;同一機構在2013年對全球大學的總體排名則顯示曼大位列第33名,在英國國內則位列第8,同年上海交通大學公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顯示曼大位列全球第41名。曼徹斯特大學至2010年共培育出2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世界大學中排名第24。
历史
曼彻斯特大学最早可追溯到1824年,該年曼彻斯特机械学院成立,后來发展为曼彻斯特科技大学,百餘年來培育了眾多諾貝爾獎級的科學家。
维多利亚曼彻斯特大学則创办于1851年,當时称作欧文学院,名字来自一位纺织商人约翰·欧文,他用96,294英镑创办了这所學院,1873年該校迁至现址。1880年,該校被授予皇家宪章,成为维多利亚大学的第一个成员,其后,利物浦大学学院和位于利兹的约克郡学院分别于1884年和1887年加入维多利亚大学。1903年,利物浦大学学院分出维多利亚大学,单独成立利物浦大学;而1904年,利兹的学院也分出去,成立了利兹大学。此後在曼彻斯特的部分被称作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也常被簡稱為曼彻斯特大学,在其同曼彻斯特科技大学合併前,有一萬八千多名全日制学生,是英国最为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之一。
2004年,曼彻斯特科技大学與维多利亚曼彻斯特大学合并,新学校的全名为曼彻斯特大学,並斥資六億英鎊改建和擴增許多建築或設備。
圖片
-
約翰·萊蘭茲圖書館
-
曼徹斯特大學博物館
-
阿兰·圖靈電腦科學大樓
傑出校友
数学和工程
- 阿兰·图灵(Alan Turing),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学的创始人,美国计算机学会的图灵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 保羅·艾狄胥(Paul Erdős),匈牙利籍犹太人,发表论文高达1525篇(包括与人合写的),为现时发表论文数最多的数学家(其次是欧拉);曾和511人合写论文。
- 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1956年入校进行本科学习。1999年,福斯特荣获第 21 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著名设计作品包括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日本东京千年塔、西班牙毕尔包地铁站、英国大伦敦市政厅、香港国际机场和香港汇丰银行大厦。
物理学和化學
- 汤姆孙(J.J Thomson),14岁进入该校,1871年到1876年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后来他发现了电子,于1906年获得诺贝尔奖。
- 约翰·亨利·玻因廷(John Henry Poynting),1867年至1872年在读,是新物理实验室的头几位学生之一。1876年到1879年任教。后来成为梅森学院(即后来的伯明翰大学)教授。他主要研究电学和光学,著名的玻因廷向量即出自他手。1891年,他测定了地球的平均密度;1893年,测定了万有引力常数。其玻因廷-罗伯逊效应与相对论有关。
- 威尔逊(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1884年至1887年在读,发明了膨胀云室(威耳逊云室),与1927年获得诺贝尔奖。
- 拉塞福(Ernest Rutheford),1907年至1919年任教,著名物理学教授,1908年因为其物质的分解和放射物化学而获得诺奖。他是裂解原子的第一人。
- 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1908年至1913年,是该校的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研究员(跟随卢瑟福),他发现了中子,与1935年获诺奖。
- 盖革(Hans Geiger),1906年到1914年人研究员,同马斯登Marsden进行了早期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也称“盖革-马斯登试验”。发明了著名的“盖革计数器”。
- 马斯登(Sir Ernest Marsden),1888年生于英格兰的兰开夏,他得以进入曼彻斯塔大学,那里他遇见了使他成名的卢瑟福,他和盖革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从而建立了原子的梅子布丁模型。卢瑟福推荐他继任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 玻尔(Niels Bohr),于1911年至1916年任研究员,主要研究原子结构,是量子力学理论的奠基人。在卢瑟福理论的基础上发明了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1922年获得诺奖。
-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1919年至1937年人主任(著名物理学教授),和他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齐获1915年诺奖,主要研究领域是“X射线的衍射”,此项研究为后来DNA的发现和蛋白质结构(剑桥大学布拉格研究组的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羅莎琳·富蘭克林(DNA)等及肯德鲁及佩鲁茨(蛋白质))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 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Nevill Francis Mott),1929年至1930你那任教,1977年获得诺奖,主要贡献是电子的磁性及无序结构的研究(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magnetic and disordered systems)
- 贝蒂,1932年研究员和临时教授,1967年获诺奖,理论贡献是原子反应理论,特别是星体能量产生方面的研究。
- 道格拉斯·哈特里(Douglas Hartree)1929年到1946年任教授,发明了著名的微分分析器,用于分析多电子原子的波函数。
- 布莱柯特(Patrick M. Blackett),1937年至1953年任主任及著名物理学教授,1948年因对云室研究和对正电子的发现及确认而获得诺奖。
- 乔治·D·罗切斯特(George D Rochester),1947年同克里夫德·巴特(Clifford C Butler)一起发现了奇异粒子。
- 阿瑟·舒斯特(Arthur Schuster),1888年至1907年著名物理学教授,对于光学和天文学多有贡献,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地磁学、光学、太阳物理、数学周期理论等。他在英国率先引入了气象学。
- 亨利·莫塞莱,他发现核电荷数等于原子序数。他追随卢瑟福研究,对于X射线应用和原子结构的研究有出色的贡献,他发现使用原子序数来排列元素周期表是更加精确的。莫塞莱在1915年提名诺奖,但不幸得是他于1915年8月在一战中阵亡,与诺奖失之交臂。
- 赫维西(George de Hevesy),1910年至1913年任研究员,1943年获得诺奖,主要贡献是在化学反应中的同位素跟踪法。
- 考克饶夫(Sir John Douglas Cockcroft),1914年至1915年追随贺瑞斯·拉姆学习数学,在UMIST技术学院得到电机工程学士和硕士,1951年获得诺奖,主要贡献是在原子加速过程中的原子变化研究。是UMIST的教务长,也是英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BAERE)的主任,也是曼哈顿计划的主要参与人员。
- 约翰·莱纳德·琼斯(Sir John Lennard-Jones),1912年他转学数学时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效力于英国陆军航空队。1919年至1922年任曼彻斯特大学数学教授。现代理论化学的奠基人,Lennard-Jones potential and LJ fluid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 約翰·波蘭伊(John Charles Polanyi),1986年以分子水準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與李遠哲及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共獲諾貝爾化學獎。
- 麥克·史密斯(Michael Smith),發明了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突破DNA基礎化學之研究方法,1993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
- 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2010年因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graphene)方面的开创性实验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物学和医学
- 阿奇博尔德·希尔(Archibald Vivian Hill),1920年至1923年任生理学Brackenburg教授,192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主要贡献是对肌肉力量产生的研究。
- 約翰·蘇爾斯頓(Sir John E. Sulston),因發現器官發育和細胞程序性細胞死亡(細胞程序化凋亡)的遺傳調控機理,獲得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经济学
- 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以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获1974年诺貝爾經濟學奖。
- 威廉·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1979年获诺貝爾經濟學奖,主要贡献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曾擔任世界銀行資深副總裁與首席經濟學家,以其經濟全球化的理論享譽學界,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人文、政治、與藝術
- 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908年進入曼大的前身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攻讀航空工程氣體動力學學位,從而發展出對數學基礎與哲學邏輯的興趣,日後成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著名著作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文化与价值》。他原本是邏輯實證論的代表性人物,後期卻立場丕變,對科學哲學、語言哲學、與分析哲學的影響皆極其深遠。
- 哈伊姆·魏茨曼(Chaim Azriel Weizmann),猶太裔化學家,以色列建國運動的活躍份子,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成為第一任以色列總統。
- 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1937年至1940年在校主修英国语言文学。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作曲家、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1962年完成著名的《发条橙》。
-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英國男演員,2010年因主演BBC電視劇《新世紀福爾摩斯》而聲名大噪。
外部連結
- 曼徹斯特大學學校網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