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
---|---|---|---|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 Beijing | |||
校训 |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 | ||
创办时间 | 1953年 | ||
学校标识码 | 4111011414 | ||
学校类型 | 公立普通高等学校 | ||
党委书记 | 王同奇 | ||
校长 | 吴小林 | ||
学生人數 | 15000余人 | ||
校址 | 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安定路355号 | ||
总面积 | 昌平校区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7000余亩 | ||
隶属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
邮政编码 | 昌平校区102249/克拉玛依校区834000 | ||
網站 | http://www.cup.edu.cn http://www.cupk.edu.cn | ||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也是最大的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中国石油大学一校两地(北京、克拉玛依),北京昌平校区坐落在昌平城北街道北部区域,占地面积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占地面积7000余亩。
该校属于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中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进入中国“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历史沿革
[编辑]1951年11月,全国第一次高等工业院校会议在北京召开。燃料工业部主管石油工业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呼吁重视石油技术人才的培养,建议学习苏联经验,建立中国的石油教育体系,不仅要办石油中等技术学校,也要办正规的高等石油院校。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及时筹办石油学院。这是最早提出筹办石油学院的建议。
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首先与天津的北洋大学建立了联系。根据燃料工业部的要求北洋大学化工、地质两系转为石油炼制系和石油地质系,在机械系内设石油机械组,采矿系基本上转向为燃料工业部服务。燃料工业部并与清华大学化工系合作,建立了清华大学燃料研究室。1951年5月,在燃料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石油炼制组。在清华大学其他系还设立了石油钻采、石油地质组。石油管理总局还与北京大学有关的院系取得了联系。这时的北京大学,也有一部分教师对石油教育很热情,许多学生积极学石油学科。1951年至1952年上半年在全国不少大学中出现了“石油热”。西北工学院采矿系、化工系成立石油组,招收了新生。在重庆大学,先后成立了石油地质组、石油炼制组和石油钻井组。在大连工学院化工系,成立了液体燃料组。在浙江大学机械系和化工系成立了石油机械组和石油炼制组。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也设立了石油组。
1952年9月24日,以清华大学地质系、采矿系、化工系的石油组为基础,汇合了天津大学四个系的石油组以及北京大学化工系、燕京大学数学系的师生力量,建立了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系内设有石油钻井专业、石油开采专业、石油储运专业、石油矿场机械专业、石油炼厂机械专业、石油炼制专业。
1952年7月,燃料工业部及石油管理总局抓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时机,由石油总局向燃料工业部、教育部、人事部和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报告,请求在北京兴办石油学院,并由陈郁部长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对此给予了肯定。
1952年1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达《文教企字466号通知》,正式批准建立北京石油学院[1]。1953年5月29日,政务院第180次政务会议批准的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计划明确将"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独立为北京石油学院"。经政务院同意,由北京市计划委员会指定,在北京清华园以东的文教区东北部分,即海淀区九间房村一带建校。这里原是一片田野,1952年至1953年,政府在这里计划兴建了地质、钢铁、矿业、医学、航空、农机、林业和石油等许多单科性高等院校,号称北京“八大学院”。新建的北京石油学院,即是其一。
1953年10月1日,1000多名师生员工聚集在半是工地半是田野的校园里,举行了北京石油学院历史上第一次开学典礼,从而揭开了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序幕。10月1日这一天,也被定为学校的校庆日。此时的北京石油学院汇聚了清华大学石油系,大连工学院化工系液体燃料组四年级学生及部分教师,西北工学院采矿系、化工系石油组部分学生,北京地质学院部分学生,北京财经学院部分干部和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干部。
196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60)868号文件,宣布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增加到64所。北京石油学院成为第二批44所重点高校之一,从此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北京石油学院自1953年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经过近13年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自1953年至1965年,学院共培养了本科毕业生12000多名,研究生153名。全院教职工总数:1966年为1548人。批准为重点院校时,学校设置专业21个,在校生5686人,教职工1705人,其中教师548人,实验室63个,研究室1个,图书资料25万册,校舍面积 13.5万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左”思想的干扰之下,高校下放外迁之风日盛。早在1965年,石油部就研究了北京石油学院迁校厂矿的问题;1966年3~5月,2000多名师生员工分赴大庆和胜利油田建校。1966年5月“文革”爆发。北京石油学院附中学生和大学生开始“造反”,大字报铺天盖地,许多教职工横遭迫害。1967年1月22日。“造反派”宣布夺权,学院全面瘫痪,派性斗争泛滥。1968年8月13日,“工军宣队”进驻学院;9月25日成立学院“革命委员会”,开始“斗批改”。师生接受 “再教育”,正常的教学活动停顿。
1969年中苏关系严重恶化,10月18日林彪发出《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全军进入紧急备战状态,各大中城市也进行了疏散人口、下放干部、外迁大专院校的紧急动员。10月21日,石油部军管会下达了北京石油学院迁校山东东营的命令。1969年10月27日~11月7日。师生员工、家属分三批乘专列迁往东营。仅两周时间,迁出人员4200人,家具5400件,其它物资11000多箱。迁校使学校元气大伤,教学固定资产由800万元减至400万元;图书由30万册减至20万册;教师流失300多人。迁校山东的北京石油学院与胜利油田实行厂校合作办学,由山东省革委会领导。
1970年3月19日,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石油部军管会联合发文。决定将北京石油学院改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66年至1970年,高校因“文革”而停止招生。华东石油学院于1970年下半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7年恢复高考,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宣布统一考试招生。1978年3月和10月,77级、78级共1665名本科生、20名研究生相继入学。1978年2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华东石油学院等88所高校重新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81年6月22日,石油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宣布成立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研究生部设在原北京石油学院校址。
1984年7月,经国家计委与北京市建委研究,同意在北京昌平选址建设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研究生部的成立和发展,使学校逐步形成两地办学的格局。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在华东石油学院和北京研究生部等基础上组建石油大学,实行山东、北京两地办学。1989年石油大学(北京)恢复招收本科生。1990年石油大学(华东)开始单列计划招收硕士生,1995年开始单列计划招收博士生。
1997年11月26日。国家计委批准石油大学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进行建设,成为首批进行“211工程”建设的院校。
2000年2月12日,石油大学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成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高校。
2000年5月26日,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试办研究生院。与此同时,伴随着“高校扩招”的大潮,石油大学也进入到高速扩张时期。
200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原名“石油大学”)。
2005年1月,石油大学更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大学(北京)也相应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项目”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07年,“工业催化”学科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石油石化领域优势突出。
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学校的科研成果“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生产高品质清洁汽油新技术”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4年5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正式签署。
2015年1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工程师学院暨全国示范性联合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在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举行。12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揭牌仪式在乌鲁木齐举行。
2017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9月,世界能源大学联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揭牌成立。12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成立。
2019年2月,学校成为首批“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12月,11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入选首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克拉玛依校区
[编辑]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批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设克拉玛依校区,2015年12月10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隆重揭牌。建设克拉玛依校区是学校在新形势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能源战略,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服务克拉玛依市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新举措,标志着学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道路上迈出崭新的步伐,开启新的发展历程。遵循“统筹规划、优势互补、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指导思想,石大克拉玛依校区绘就了“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发展蓝图,成立了校区党的工作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设立了组织管理机构和三个学院,建设步伐全面加快。2016年5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荣获第二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克拉玛依校区将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合作共建的办学方针,充分发挥北京校本部已有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办学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依托地处石油石化产业基地的地理优势,坚持与北京校本部统筹规划、协同发展,把克拉玛依校区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做好两校区的统一发展规划,统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建设规划、办学管理,保证克拉玛依校区与北京校本部的协调健康发展。校区坚持教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共建的办学模式,坚持与北京校本部互补借力并差异化发展,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之路。
克拉玛依校区位于克拉玛依市城南新区,规划占地7200亩,计划投资53亿元,总建筑面积64.5万平方米,建设项目50项,建筑单体90余栋。校区按现场实际生产工艺过程为实训车间配置了生产性的实训设备,建设了基础实验室和部分专业实验室,初步建成了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
根据发展定位和实际建设,克拉玛依校区设立了石油学院、工学院和文理学院三个教学科研机构以及校区综合办公室、组织与人事工作部、教育与国际交流部、学生工作与安全保卫部、财务与校园管理部、党群工作部和信息与科技管理部七个管理机构,负责校区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石油学院包括地质工程、石油工程、物探和测井等学科专业;工学院包括化工、机械、储运和电气等学科专业;文理学院包括数学、物理、化学、材料、计算机、思想政治理论、人文、外语和体育等学科专业。
2016年,校区计划招收本科生510人,招收专业6个: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软件工程。2017年开始留学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2018年开始研究生的独立招生工作。
计划通过5-8年的建设,完成校区办学布局,使克拉玛依校区办学规模达到全日制学生8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6000人,研究生1000人,留学生1000人,教职员工约900人。办学内涵、规模和水准达到学校总体要求。近期,校区将着力建立较为完善的办学组织和人才队伍,合理设置学院、学科、专业,积极搭建各类教学科研平台,建立健全校区运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校区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和研究院分院。远期,校区将建设成为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工程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及与中亚地区进行科技与文化交流基地。
未来,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建立灵活、高效、开放、有序的治理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克拉玛依校区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工程应用型大学。
发展现状
[编辑]截止2017年1月3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园总面积496.5亩。
- 教职工1436人
- 教授237人
- 副教授350人
在校生总数15000余人。
- 全日制本科生7714人
- 硕士研究生5538人
- 博士研究生1142人
- 留学生663人
截止2017年1月15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校园总面积7200亩,张士诚为克拉玛依校区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 教职工101人
- 在校生总数497人
著名校友
[编辑]- 周永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
- 吴仪——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 王涛——原石油工业部部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
- 尹克升——原青海省省委书记
- 孙晓群——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正部长级)
- 李毅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党组书记
- 卫留成——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中共海南省委书记
- 李国梁——海南省副省长
- 周吉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
- 王宜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 汪东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 曹耀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 杨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
- 俞泽猷——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 黄鸣——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 王彦——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
- 刘是龙——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副部级)
- 张丁华——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区委副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 杨兴富——原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 朱家甄——原劳动部副部长、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总经理
- 许海峰——原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
- 刘海燕——原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华夏银行董事长
- 郑慧敏——著名作家
- 马富才——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 张轰——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
- 蒋金楚——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 牟书令——原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 蒋龙生——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
- 吴耀文——中煤能源董事长、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 郑虎——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 周原——原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原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 罗汉——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
参考文献
[编辑]- 余世诚 主编 (编). 石油大学校史. 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3: 309. ISBN 7-5636-1821-X.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校简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校简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