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泰烏梁海
阿爾泰烏梁海(托忒文:ᠠᠯᡐᠠᡅ ᡅᠨ
ᡇᠷᠠᡃᡊᡍᠠᡅ,转写:Altai-in Uraːngxai),是清代科布多所屬的一個部落,共七旗。遊牧于今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額爾齊斯河以北、吉木乃縣以西地方及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南部一帶。由阿爾泰烏梁海副都統管轄,隸屬于科布多參贊大臣。1907年改屬阿爾泰。1919年阿爾泰改設阿山道,併入新疆省。
歷史
[编辑]阿爾泰烏梁海原附屬於準噶爾。乾隆十九年(1754年)歸附清朝[1],編阿爾泰烏梁海部落為七旗[2]。次年,以宰桑察達克為副都統,統領阿爾泰烏梁海。此後陸續有烏梁海人來降,亦編入七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定阿爾泰山以南、額爾齊斯河以北為該部牧地。乾隆二十七年,每旗設總管一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將其分為左右兩翼,以察達克、圖克慎為左右兩翼總管。
乾隆以後,哈薩克人陸續遷入阿爾泰烏梁海。同治四年(1865年)因新疆變亂,設立烏梁海臺站,運送由科布多至塔爾巴哈臺的軍餉、文書。次年塔城失陷,塔城厄魯特兵移至阿爾泰烏梁海。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初),阿爾泰烏梁海七旗改屬阿爾泰。1919年阿爾泰併入新疆,後設縣管理。
旗盟
[编辑]清代
[编辑]清末,其遊牧地界東至都魯諾爾與科布多所屬明阿特旗、額魯特旗接界,南至巴噶諾爾與新土爾扈特部接界,西至巴爾哈斯諾爾的中俄邊界卡倫,北接俄羅斯所屬原阿爾泰淖爾烏梁海地界。領十旗,每旗設總管一人(有的旗總管為兼任),不設盟。
- 阿爾泰烏梁海左翼四旗:副都統旗、散秩大臣旗、總管旗二
- 阿爾泰烏梁海右翼三旗:散秩大臣旗、總管旗二
民國時期
[编辑]民國時期,阿爾泰烏梁海常簡稱為“烏梁海”,分為左、右翼二盟。仍置十旗,改總管為札薩克,旗名也有所變化。
- 烏梁海左翼盟
- 烏梁海左翼旗
- 烏梁海左翼左旗
- 烏梁海左翼右旗
- 烏梁海左翼後旗
- 烏梁海右翼盟
- 烏梁海右翼旗
- 烏梁海右翼左旗
- 烏梁海右翼右旗
設官
[编辑]阿爾泰烏梁海部設副都統一人,總管七旗。左右翼各設散秩大臣一人,分理旗務。副都統、左右翼散秩大臣各兼任一旗總管。其餘四旗各設總管一人。每旗設佐領一人、驍騎校一人。各官皆由科布多參贊大臣簡選後奏請補放。[2]
注釋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參考書目
[编辑]- 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殿本
- 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殿本
- 《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7,《新疆地方历史资料选辑》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