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今年读了这么多关于老年女性的作品,这是最喜欢的一本。哪怕抛开薇塔的传奇人生,抛开她与伍尔夫之间的爱欲纠缠,仍然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本作品。小说采取了三章式的结构,如果说第一章代表前因,第三章代表后果,那么第二章就是神来之笔,是一名觉醒女性整个的心路历程,如何在年轻时也曾试图逃脱桎梏,如何在婚姻中用爱与被爱麻木与遮掩失去的自由与自我,如何在回顾这一切的时候重新迸发出新的、泰然的生之激情。薇塔的才华是不可置疑的,她的风格像是奥斯汀式古典与伍尔夫式现代的桥梁,如果说伍尔夫是光斑式的、飞蛾式的写作,那薇塔是在更加规矩周整的方圆之地,积聚了巨量昭然若揭的讨论与意义——关于性别、关于婚姻、关于衰老、关于死亡,尤其是关于自我。很多金句,翻译得也特别好,带有鲜明的雅致古朴风格。
这个翻译风格……有点一言难尽,是一种过于文绉绉甚至影响了阅读内容的奇怪节奏。
实在不应该用过于整饬的风格来翻译这么优雅的文字。
3.5;一个被隔绝在“现实”之外的女性,在以爱的名义下成为客厅沙龙欣赏的一部分,她是孩子们慈爱母亲的形象代言人,是丈夫得力体面的外挂饰品,是被标签化、无需自我意识的一件优雅艺术品,但唯独不会是曾心向往之的画家——若没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放弃做梦、践行务实的一生,来到死亡的边缘,也是很快的;而“在韶光尽失、褶皱丛生的时光中,她竟得以重返激情荡漾的青春年华”,她看穿所谓幸福的浅薄意义,邂逅或重逢能让心灵趋于平静的“老”友们,在重孙辈尚未被污染的光辉飞扬中体验做回真我的喜悦,在激情耗尽的生命倒数时分,轻蔑是她留给庸人们最清醒的态度。译文很雅致。
再也不看上世纪的非经典书籍了。我能感觉到作者提出的想法在1930年代是超前的,但是现在我已经读过太多更加激进的文学了。而且翻译的风格太难以忍受了。
翻译有点过,但不影响这是一部好作品。它道出了一个女人觉醒的过程:从呱呱坠地到穿衣打扮,再到接受教育,以至被守护、被隐瞒、被暗示、被束缚、被压抑,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在某时某刻,嫁作人妇、侍奉丈夫。有些人究其一生也无法看清或者摆脱这个命运,也有人像斯莱恩夫人,一直等到七十多年后丈夫去世才有机会反思过往,有勇气摆脱家庭,找回自我。在死前最后一年重新拥有自主的人生、志同道合的好友、独立的人格,收获迟到了五十年的爱慕,以及不掺杂算计的亲情。虽然太迟,也总比戴着枷锁到死强。
看到第二部分的时候还觉得需要细细咂摸有点不给劲儿,第三部分的节奏忽然加快一口气狂奔到书的最后一页让人大呼过瘾。很特别的一本小说,作者的才华完全是不跟伍尔夫绑定也可以独当一面的程度。
没有毫无争议的一生,尤其是女人。你以为你是女儿所以你了解她?还是你以为你是亲密爱人所以你了解她?哦,那你一定没有真的为她驻足过,你一定没有真的听到她的内心回响。当暮年、丧夫落到肩头,你以为她会垮下?当分割财产、搬入新居,你以为她会需要帮助?不,统统不是,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摆脱掉聒噪的杂音与意见,一言不发地烤火与整理简报,如此的生活是怎样的简单与惬意。只是这样。
这是一段终止于十八岁,又从八十八岁重新开始的人生。她做过了妻子、母亲、祖母和世人眼中的公爵夫人,终于又做回了那个青涩又简单的少女。“她下了车,发现迎接她的是夏日的阵阵和风,而伦敦的过往已被她踩在脚下。”
德博拉一直美丽而顺从的活在丈夫的光环下,丈夫逝世后她无视子女们自以为是的安排,和女仆一起搬走过起了独立的生活,像是“重启人生”。过去,为了不辜负别人对她所谓的期望,她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她是完美的女儿、妻子和母亲,但唯独不是她自己。而现在,她重新获得了自由,按照自己的心意度过余生,只结识自己认可的朋友,只见想见的人。小说版《一间自己的房间》,翻译有点过头,批判也要优雅矜贵,殖民者的反思总是高高在上。有女性意识觉醒,但这种反抗也是很微弱的,读完我有点“激情耗尽”了。我不是很喜欢情节性弱说理性强的小说,但身为女性难免对书中女性处境的描述产生共鸣,束缚女性的枷锁一直存在,现在它们更隐蔽了,却依然让人透不过气来。追寻真实的自我需要直面人生的勇气,不妥协也不让步,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还是越早越好吧。
男人擅长毁灭女人,而很多女人享受这个过程。
第一页的翻译就让人读不下去,令人作呕,民国人都不这么翻了
今年读过的文学类TOP1吧,会推荐给身边每一个人
我也常常在想,应该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一生才算圆满。书里面的德博拉给出了答案,她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做别人眼中的优秀的人,又用了生命最后的时光做曾经梦想中的自己。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做想要成为的自己。
3.5。1931年写这种(年长)女性撇开子女追求自我的故事确实非常先锋,希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画室”也算是对Woolf的一种直接呼应,但写得其实就还好。今日读Woolf还是会觉得新鲜又奇异,而这本书从文风到手法都略显“旧”了。以及这种过分雅致甚至有几分文白夹杂的翻译风格对我这个四字词过敏症患者来说确实也有点too much了。(P.S. 现在读来会关注的不仅仅是性别问题,还有阶级问题,毕竟追求自我的贵族老妇人也是得有老女仆服侍的呀。)
她突然想起早前给自己定的规矩,那便是:彻底安逸之日到来前,切勿肆意回忆;纵情享受之前,切勿放纵欢愉。
斯莱恩勋爵晚饭后心力衰竭猝然长逝。当各大媒体大肆报道,六个儿女还有儿子女婿九人却各有打算,想着如何分配遗产及安顿年迈的母亲。斯莱恩夫人没有接受他们的安排,选择与女仆热努在汉普斯特德一所房子隐居。多年来的婚姻与社交生活让她隐匿在丈夫身后。子女们认为母亲是无能之妇,想着她在每个孩子家轮着住一段时间就是孝顺。他们从未想过了解母亲,明悉她过往想要成为画家的梦想。隐居生活还好有巴克劳特先生、谷谢伦先生还有菲茨乔治先生让她放下顾虑负担畅所欲言,坦诚面对自己的过去和未竟的梦。正如谷谢伦先生所言,斯莱恩夫人身处这个世界却涉世未深,像田野中的野百合。少女和迟暮妇人的年岁才是真正的她。中间的几十年千篇一律又迷茫浑噩。重孙女德博拉是年轻时的她,有梦,有自我,不被婚姻束缚。结局略为仓促但不失为恰如其分的人生终结点。
上帝啊,她在心底呼喊,青春的热血汹涌地在她内心激荡,那样才算不枉此生!艺术家的生涯……于是,她曾一连数日怀揣着炽热的情感,秘密做着准备,尽管她从未拿起画笔,在画布上画过什么,只是一味沉醉幻想,寄情未来。每每心头火焰愈燃愈弱,她愈萎靡低落,愈是感慨平常生活何等闲散无聊。瞥见人生如此,了无生趣,她毫无理由地感到惊恐万分。每一次火焰渐微、火苗低垂,她都提心吊胆,害怕火焰将就此熄灭,永不复燃,而她则将被抛弃在一片寒冷的黑暗之中。她不曾料想死灰尚有复燃之日,此时花环般繁复的节奏再次涌上心头,而阳光则照亮她的周身,温暖如重新升起的朝阳,炽热闪亮的星星;她挥动羽翼,再次腾空而起,平稳地飞在空中。她所过的,便是如此极端的生活,时而如痴如醉,时而沮丧消沉。但这一切无人知晓,未曾有一星火花跃出表面,露出半点端倪
这个故事没有什么野心,前首相葬礼后,遗孀跟子女的家庭事务处理,切面很小,展示了一些新旧交替时代女性命运的遗憾,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有些人会有些搏斗的劲头,不过绝大多数人还是随波逐流,懵懵懂懂地被推进某个设定好的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埋没自己本有可能的天赋。这是比较老生常谈的题材了,只是女人的命运往往更一成不变而已。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老妇人对儿女的观察,以及不同性格孩子的表现,作为母亲,如果恰好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己不喜欢的人该怎么办呢?母亲对孩子的取向跟社会对人的取向似乎也是很不一样的,上进且积极当然是好的,但如果自己孩子变成一个庸俗算计咄咄逼人的市侩,做父母的私心里,倒觉得孩子似乎还是温良懦弱无能些为好。
文笔可以!本身想说这写作方法有点老派啊,看完发现它真的很老了!这种生活态度可能在当时,是逃脱女性框架的一种幻想,是女权主义的一次极大叛逆、一次启蒙!但在现在的情况下,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 也不至于不合时宜,是它想逃脱这种女性千篇一律生活的框架,但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 但有一点,看完这本,我对老年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会在生活中更注意到老人,会想等我老了是否会有一个热努一直陪我身边!人生终点的意义是什么呢?可能是那一点陪伴吧!
> 激情耗尽
66 有用 ♬ CaR 2022-11-06 19:59:42 北京
今年读了这么多关于老年女性的作品,这是最喜欢的一本。哪怕抛开薇塔的传奇人生,抛开她与伍尔夫之间的爱欲纠缠,仍然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本作品。小说采取了三章式的结构,如果说第一章代表前因,第三章代表后果,那么第二章就是神来之笔,是一名觉醒女性整个的心路历程,如何在年轻时也曾试图逃脱桎梏,如何在婚姻中用爱与被爱麻木与遮掩失去的自由与自我,如何在回顾这一切的时候重新迸发出新的、泰然的生之激情。薇塔的才华是不可置疑的,她的风格像是奥斯汀式古典与伍尔夫式现代的桥梁,如果说伍尔夫是光斑式的、飞蛾式的写作,那薇塔是在更加规矩周整的方圆之地,积聚了巨量昭然若揭的讨论与意义——关于性别、关于婚姻、关于衰老、关于死亡,尤其是关于自我。很多金句,翻译得也特别好,带有鲜明的雅致古朴风格。
86 有用 一个小标点 2023-07-12 12:26:53 北京
这个翻译风格……有点一言难尽,是一种过于文绉绉甚至影响了阅读内容的奇怪节奏。
44 有用 救救车厢 2022-11-17 11:28:32 山西
实在不应该用过于整饬的风格来翻译这么优雅的文字。
69 有用 欢乐分裂 2023-01-04 16:22:28 上海
3.5;一个被隔绝在“现实”之外的女性,在以爱的名义下成为客厅沙龙欣赏的一部分,她是孩子们慈爱母亲的形象代言人,是丈夫得力体面的外挂饰品,是被标签化、无需自我意识的一件优雅艺术品,但唯独不会是曾心向往之的画家——若没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放弃做梦、践行务实的一生,来到死亡的边缘,也是很快的;而“在韶光尽失、褶皱丛生的时光中,她竟得以重返激情荡漾的青春年华”,她看穿所谓幸福的浅薄意义,邂逅或重逢能让心灵趋于平静的“老”友们,在重孙辈尚未被污染的光辉飞扬中体验做回真我的喜悦,在激情耗尽的生命倒数时分,轻蔑是她留给庸人们最清醒的态度。译文很雅致。
14 有用 夜莺的南瓜 2023-12-22 23:18:35 北京
再也不看上世纪的非经典书籍了。我能感觉到作者提出的想法在1930年代是超前的,但是现在我已经读过太多更加激进的文学了。而且翻译的风格太难以忍受了。
36 有用 撒旦的表妹 2023-08-08 17:04:30 内蒙古
翻译有点过,但不影响这是一部好作品。它道出了一个女人觉醒的过程:从呱呱坠地到穿衣打扮,再到接受教育,以至被守护、被隐瞒、被暗示、被束缚、被压抑,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在某时某刻,嫁作人妇、侍奉丈夫。有些人究其一生也无法看清或者摆脱这个命运,也有人像斯莱恩夫人,一直等到七十多年后丈夫去世才有机会反思过往,有勇气摆脱家庭,找回自我。在死前最后一年重新拥有自主的人生、志同道合的好友、独立的人格,收获迟到了五十年的爱慕,以及不掺杂算计的亲情。虽然太迟,也总比戴着枷锁到死强。
12 有用 别格莫特 2022-11-13 11:21:08 北京
看到第二部分的时候还觉得需要细细咂摸有点不给劲儿,第三部分的节奏忽然加快一口气狂奔到书的最后一页让人大呼过瘾。很特别的一本小说,作者的才华完全是不跟伍尔夫绑定也可以独当一面的程度。
8 有用 连木木 2022-11-10 17:00:23 北京
没有毫无争议的一生,尤其是女人。你以为你是女儿所以你了解她?还是你以为你是亲密爱人所以你了解她?哦,那你一定没有真的为她驻足过,你一定没有真的听到她的内心回响。当暮年、丧夫落到肩头,你以为她会垮下?当分割财产、搬入新居,你以为她会需要帮助?不,统统不是,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摆脱掉聒噪的杂音与意见,一言不发地烤火与整理简报,如此的生活是怎样的简单与惬意。只是这样。
4 有用 柯柯柯尼 2023-10-25 23:03:53 河北
这是一段终止于十八岁,又从八十八岁重新开始的人生。她做过了妻子、母亲、祖母和世人眼中的公爵夫人,终于又做回了那个青涩又简单的少女。“她下了车,发现迎接她的是夏日的阵阵和风,而伦敦的过往已被她踩在脚下。”
3 有用 招摇山 2024-04-01 21:13:55 安徽
德博拉一直美丽而顺从的活在丈夫的光环下,丈夫逝世后她无视子女们自以为是的安排,和女仆一起搬走过起了独立的生活,像是“重启人生”。过去,为了不辜负别人对她所谓的期望,她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她是完美的女儿、妻子和母亲,但唯独不是她自己。而现在,她重新获得了自由,按照自己的心意度过余生,只结识自己认可的朋友,只见想见的人。小说版《一间自己的房间》,翻译有点过头,批判也要优雅矜贵,殖民者的反思总是高高在上。有女性意识觉醒,但这种反抗也是很微弱的,读完我有点“激情耗尽”了。我不是很喜欢情节性弱说理性强的小说,但身为女性难免对书中女性处境的描述产生共鸣,束缚女性的枷锁一直存在,现在它们更隐蔽了,却依然让人透不过气来。追寻真实的自我需要直面人生的勇气,不妥协也不让步,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还是越早越好吧。
23 有用 人 間 杜 冷 丁 2022-11-15 23:46:03 湖南
男人擅长毁灭女人,而很多女人享受这个过程。
4 有用 试图清醒又混沌 2023-03-25 14:45:29 海南
第一页的翻译就让人读不下去,令人作呕,民国人都不这么翻了
74 有用 劉丹青Shelia 2022-11-27 19:51:54 上海
今年读过的文学类TOP1吧,会推荐给身边每一个人
1 有用 总有刁民想害朕 2022-11-24 23:16:53 山东
我也常常在想,应该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一生才算圆满。书里面的德博拉给出了答案,她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做别人眼中的优秀的人,又用了生命最后的时光做曾经梦想中的自己。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做想要成为的自己。
4 有用 徐慢懒 2023-01-17 00:19:37 北京
3.5。1931年写这种(年长)女性撇开子女追求自我的故事确实非常先锋,希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画室”也算是对Woolf的一种直接呼应,但写得其实就还好。今日读Woolf还是会觉得新鲜又奇异,而这本书从文风到手法都略显“旧”了。以及这种过分雅致甚至有几分文白夹杂的翻译风格对我这个四字词过敏症患者来说确实也有点too much了。(P.S. 现在读来会关注的不仅仅是性别问题,还有阶级问题,毕竟追求自我的贵族老妇人也是得有老女仆服侍的呀。)
2 有用 发条君G 2024-04-14 17:52:10 辽宁
她突然想起早前给自己定的规矩,那便是:彻底安逸之日到来前,切勿肆意回忆;纵情享受之前,切勿放纵欢愉。
1 有用 Eva 2023-01-17 00:30:56 广东
斯莱恩勋爵晚饭后心力衰竭猝然长逝。当各大媒体大肆报道,六个儿女还有儿子女婿九人却各有打算,想着如何分配遗产及安顿年迈的母亲。斯莱恩夫人没有接受他们的安排,选择与女仆热努在汉普斯特德一所房子隐居。多年来的婚姻与社交生活让她隐匿在丈夫身后。子女们认为母亲是无能之妇,想着她在每个孩子家轮着住一段时间就是孝顺。他们从未想过了解母亲,明悉她过往想要成为画家的梦想。隐居生活还好有巴克劳特先生、谷谢伦先生还有菲茨乔治先生让她放下顾虑负担畅所欲言,坦诚面对自己的过去和未竟的梦。正如谷谢伦先生所言,斯莱恩夫人身处这个世界却涉世未深,像田野中的野百合。少女和迟暮妇人的年岁才是真正的她。中间的几十年千篇一律又迷茫浑噩。重孙女德博拉是年轻时的她,有梦,有自我,不被婚姻束缚。结局略为仓促但不失为恰如其分的人生终结点。
2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3-08-01 11:55:09 浙江
上帝啊,她在心底呼喊,青春的热血汹涌地在她内心激荡,那样才算不枉此生!艺术家的生涯……于是,她曾一连数日怀揣着炽热的情感,秘密做着准备,尽管她从未拿起画笔,在画布上画过什么,只是一味沉醉幻想,寄情未来。每每心头火焰愈燃愈弱,她愈萎靡低落,愈是感慨平常生活何等闲散无聊。瞥见人生如此,了无生趣,她毫无理由地感到惊恐万分。每一次火焰渐微、火苗低垂,她都提心吊胆,害怕火焰将就此熄灭,永不复燃,而她则将被抛弃在一片寒冷的黑暗之中。她不曾料想死灰尚有复燃之日,此时花环般繁复的节奏再次涌上心头,而阳光则照亮她的周身,温暖如重新升起的朝阳,炽热闪亮的星星;她挥动羽翼,再次腾空而起,平稳地飞在空中。她所过的,便是如此极端的生活,时而如痴如醉,时而沮丧消沉。但这一切无人知晓,未曾有一星火花跃出表面,露出半点端倪
1 有用 谷谷哒。 2022-12-18 12:33:23 湖南
这个故事没有什么野心,前首相葬礼后,遗孀跟子女的家庭事务处理,切面很小,展示了一些新旧交替时代女性命运的遗憾,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有些人会有些搏斗的劲头,不过绝大多数人还是随波逐流,懵懵懂懂地被推进某个设定好的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埋没自己本有可能的天赋。这是比较老生常谈的题材了,只是女人的命运往往更一成不变而已。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老妇人对儿女的观察,以及不同性格孩子的表现,作为母亲,如果恰好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己不喜欢的人该怎么办呢?母亲对孩子的取向跟社会对人的取向似乎也是很不一样的,上进且积极当然是好的,但如果自己孩子变成一个庸俗算计咄咄逼人的市侩,做父母的私心里,倒觉得孩子似乎还是温良懦弱无能些为好。
1 有用 50°C 2024-09-28 12:19:46 江苏
文笔可以!本身想说这写作方法有点老派啊,看完发现它真的很老了!这种生活态度可能在当时,是逃脱女性框架的一种幻想,是女权主义的一次极大叛逆、一次启蒙!但在现在的情况下,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 也不至于不合时宜,是它想逃脱这种女性千篇一律生活的框架,但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 但有一点,看完这本,我对老年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会在生活中更注意到老人,会想等我老了是否会有一个热努一直陪我身边!人生终点的意义是什么呢?可能是那一点陪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