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箭炮
閱讀設定
喀秋莎火箭炮(俄文:Катюша)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第一種大規模生產並投入戰鬥嘅自行火箭炮。雖然同同一時期嘅自行火炮相比,喀秋莎之類嘅自行火箭炮嘅裝甲脆弱好多,但係價格低廉,容易生產。而同同一時期嘅美軍T34希神多管火箭炮相比,喀秋莎火箭炮可以裝喺當時幾乎任何一種貨車上面,令到喀秋莎喺機動性上面佔有上風:佢可以喺10秒之內投放大量火力,然後喺遭遇敵軍還擊之前轉移。
當年,第一批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喺禾羅尼殊共產國際工廠(今日嘅禾羅尼殊挖掘機廠)出廠嘅時候,正式嘅編號係БМ-13,而每架載車上面都寫徂個К字(讀「卡」,共產國際個俄文名「Коминтерн」嘅第一個字母)[1]。但係由於生產火箭炮嘅計劃,包括БМ-13伊個編號都係高度保密嘅[1],當火箭炮被人運到部隊嘅時候,班士兵無人知道個К字係指乜嘢,就用俄文裡面一個К字開頭嘅女仔名「喀秋莎」,同伊種火箭炮起徂個名叫做「喀秋莎」[2] 。而德國方面就叫伊種火箭炮做「斯大林管風琴」(德文:Stalinorgel)[2]。
參考
[編輯]- ↑ 1.0 1.1 Влади́мир Богда́нович Резу́н (1982), Inside the Soviet Army, p 207. Prentice Hall, ISBN 0-02-615500-1.
- ↑ 2.0 2.1 Zaloga, p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