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氯化銻
外观
三氯化銻 | |||
---|---|---|---|
| |||
英文名 | Antimony trichloride | ||
别名 | 氯化亞銻 | ||
识别 | |||
CAS号 | 10025-91-9 | ||
PubChem | 24814 | ||
ChemSpider | 23199 | ||
SMILES |
| ||
InChI |
| ||
InChIKey | FAPDDOBMIUGHIN-UHFFFAOYSA-K | ||
UN编号 | 1733 | ||
EINECS | 233-047-2 | ||
ChEBI | 74856 | ||
RTECS | CC4900000 | ||
KEGG | C15235 | ||
MeSH | Antimony+trichloride | ||
性质 | |||
化学式 | SbCl3 | ||
摩尔质量 | 228.11 g·mol⁻¹ | ||
外观 | 無色柱狀或八面體晶體 | ||
密度 | 3.140 g/cm3 (固) | ||
熔点 | 73.4°C | ||
沸点 | 222.6°C | ||
溶解性(水) | 600g /100mL | ||
危险性 | |||
警示术语 | R:R34, R51/53 | ||
安全术语 | S:S1/2, S26, S45, S61 | ||
欧盟编号 | 051-001-00-8 | ||
主要危害 | 腐蝕性 | ||
NFPA 704 | |||
相关物质 | |||
其他阴离子 | 三氟化锑、三溴化锑 | ||
其他阳离子 | 三氯化砷、三氯化铋 | ||
相关化学品 | 五氯化锑 | ||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
制备
[编辑]由銻與氯作用或將三硫化二锑溶解於鹽酸中製得。用於製藥物、色澱及銻鹽等,也用作媒染劑、有機合成中的氣化劑和催化劑以及化學試劑等。
物理性质
[编辑]三氯化锑溶於稀鹽酸、醇、苯、二硫化碳、氯仿、四氯化碳、乙醚、丙酮等中。也溶于液体二氧化硫、液体硫化氢以及酒石酸等各种无机液体。
三氯化锑本身也是一种溶剂,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如碘等。
化学性质
[编辑]三氯化锑遇到水发生水解,生成氯氧化銻(SbOCl),因此,在配制三氯化锑水溶液时,需要先用浓盐酸溶解来抑制水解,再稀释。
- SbCl3 + C20H29OH → C20H29OH·SbCl3
和二氧杂环己烷在甲醇中反应,可以得到配合物SbCl3·[(CH2)4O2]1.5(白色):[3]
- SbCl3 + 1.5 (CH2)4O2 → SbCl3·[(CH2)4O2]1.5
和视黄醇在氯仿中反应,形成蓝色可溶物,并在数秒内稳定。[4]
安全
[编辑]處理方式
[编辑]- 隔離污染區,周圍設置警告標語,處理人員需配戴呼吸器及穿著化學防護衣。避免直接接觸。
- 不慎皮膚接觸,須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若有灼傷,則必須送醫治療。若是眼睛接觸,需用清水沖洗,或者使用少許碳酸氫鈉溶液沖洗。
- 不慎吸食,則必要時對患者使用人工呼吸,然後盡速就醫。若是食入,患者清醒的情況下可給予漱口,然後送醫。
用途
[编辑]- SbCl3 + H2O → Sb(OH)Cl2 + HCl
- Sb(OH)Cl2 + H2O → Sb(OH)2Cl + HCl
- Sb(OH)2Cl → SbOCl + HCl
- 4 SbOCl + H2O → Sb2O3·2SbOCl + 2 HCl
生成的Sb2O3·2SbOCl和Na2CO3溶液反应,可脱去氯:
- Sb2O3·2SbOCl + Na2CO3 → 2Sb2O3 + 2NaCl + CO2↑
此外,三氯化锑还是一些反应中的催化剂。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无机化学丛书》.第四卷 氮 磷 砷分族.科学出版社. 3.4 锑的卤化物. P342
- ^ EDGAR M. SHANTZ. Antimony Trichloride Reaction of Vitamin D[J]. Ind. Eng. Chem. Anal. Ed., 1944, 16 (3), pp 179–180 DOI: 10.1021/i560127a010
- ^ 臧祥生 等. 三氯化锑和二氧杂环己烷配合物[SbCl3·{(CH2)4O2}1.5]的合成与晶体结构[J]. 无机化学学报. 2011.11 Vol.6 pp.901-904
- ^ 张应年. 三氯化锑比色法测定牛肝视黄醇[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1997.9. Vol.32 pp267-270
- ^ 李建伟 等. 三氯化锑小面积烫伤死亡一例[J]. 中华烧伤杂志. 2004.2 Vol.20. P53
- ^ 郑文裕 等. 锑白生产新工艺——用三氯化锑水解法制取三氧化二锑[J]. 湿法冶金. 1991(3). P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