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條克的依納爵
安提約基的聖依纳爵 | |
---|---|
宗徒教父,安提阿主教,殉道聖人 | |
出生 | 約67年 羅馬帝國叙利亚行省 |
逝世 | 約110年 羅馬帝國意大利羅馬 |
敬礼於 | 正教會 東方正統教會 東方亞述教會 羅馬公教會 聖公宗 信義宗 |
封圣 | pre-congregation 由约翰约翰 |
主要朝聖地 | 義大利羅馬拉特朗聖格肋孟聖殿 |
瞻礼 | 12月20日(按儒略曆算法;公曆則算為1月2日。正教會、科普特正教會、印度正教會) 10月17日(西方基督教、敘利亞基督教) |
象徵 | 受獅子或鎖鏈包圍的主教 |
主保 | 地中海東岸教會、北非眾教會 |
安提約基的聖依納爵(英語:Saint Ignatius of Antioch),也稱作「懷主」(Theophorus),67年—110年[註 1]),為後使徒時代的基督徒領袖之一,第一個稱基督教會為“大公教會”(或普世教會)者,相傳曾接受圣若望直接的教導,正教會第三位安条克牧首(前兩位分別是聖伯多祿與埃伏第烏斯。最终被罗马帝国皇帝投入野獸的籠中而殉道,死前深感能為主殉道為榮[1]。他在在被押往羅馬殉教途中寫了七封書信給小亞細亞和羅馬的教會,四封寫於士每拿,三封寫於特羅亞。透過這七封信,我們可以看見當時教會的情形,是現今認識公元2世紀初基督教會的著名重要資料[2]。
他極力主張主教制度,因為這樣能避免教會分裂,基於當時諾斯底主義與猶太化兩種思想興起於教會中間。他自己是安提約基教會的主教監督,他也呼籲以弗所、馬內夏、他拉勒、羅馬、非拉鐵非、士每拿教會信眾應團結在主教的帶領以確保教會團結。透過團結合一在主教帶領之下,防止教會免於異端的滲透。他曾在士每拿書信中寫到『要免除分裂,因分裂是萬惡之源。你們都要順服監督(主教)正如耶穌基督順服天主,正如長老順服使徒,又要尊敬執事。』
依納爵也寫信給以弗所的基督徒說:「你們按照你們主教的意思行事是合宜的,而你們也照做了。你們這位聲譽卓著、合資格服事天主的司鐸群體,與主教的協作猶如豎琴上的琴弦,相得益彰。因此,在彼此和諧與協調的愛中,你們彷彿唱出了耶穌基督的旋律。一個接一個,你們匯聚成一個和聲樂團,在愛的和諧中,共同奏響讚美天主的歌曲,同心向天父歌唱......」。[3]
生平
[编辑]依納爵與坡旅甲同為使徒約翰的門徒,為圖拉真在位時期最有權威的宗徒教父,担任敘利亞安提阿教會的主教有40年之久。他的個性與對於信仰有極高的熱誠,並且具有使徒的品格。因此具有極高的聲譽 。[4]。他的言論和主張,主要為對於感恩禮(聖餐禮)、浸禮及教會組織都有清楚的主張,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 在107年這位基督的精兵因基督徒的罪名,被帶到他雅努前在解押他到羅馬城路上,既使用十多個兵丁跟著他,經過了小亞細亞,受盡折磨,但是他在路上,仍然惦記著他的朋友和幾個教會,並寫信給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各教會都待他很好。可見他對於各教會合一的注重及他個人的評價 。[5]。 在110-117年(也有人稱107年,或110年)時被帶到當時的皇帝圖拉真。[6]。他在圖拉真面前,當面指責皇帝所信的是魔鬼。並稱自己為胸中有基督的人,[7]更是對基督清楚的詮釋「其實只有一位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神,只有一位耶穌基督,祂是神的獨生子,祂的國是我所熱切渴望的」。「指的就是在十字架上,擔當我們的罪,並且使凡接待祂在心中者,都能把撒但的欺騙和惡意踐踏在脚下的那一位」。[8]最後他激怒了圖拉真,被扔給飢餓兇猛野獸吃。那些獅子老虎瞬間就將他撕裂吞吃。
哲學與思想
[编辑]雖然依納爵自認為自己靈性的理解與若望宗徒(使徒約翰)有相當的差距,但他擁有聖靈所賜的“先知” 之恩,因此在書信中常有先知之言。在押解途中,到了坡旅甲那裡。依納爵將一些的屬靈的恩賜分賜給坡旅甲,並請坡旅甲為他禱告,希望「使即將離世的他,能顯現在基督的面前」,因此在亞細亞地區各地的主教、長老、執事都來見他,希望能聽依納爵的教訓及禱告,並希望他能分賜屬靈恩賜。他主張教會合一,也主張教會團體應由主教負責主持與帶領,以防止教會的分裂,並確保信仰的正统 [9]。依納爵自己是安提約基的主教,深刻體認到分裂乃是萬惡之根,所以要「順服監督,正如耶穌順服上帝一樣」。可以說是後代教會主教制的雛型。雖然當時還沒有所謂宗徒傳承(使徒统緒),但依納爵在維護信仰的純正上相當注重[9]。
在書信中,依納爵是史上第一位指出教會中是神聖而大公教會(或普世教會)[5]。依納爵稱「基督在那裡,天主的教會也在那裡」。在整個教會中,不論是天主教、更正教或者基督正教,這句話都非常重要。但各教會中亦有不同詮釋 [10]。
在感恩禮(聖餐禮)的主張中,基本上,他認為「是長生不死的藥,叫我們領受了可得不死,而且永遠活者」[11] ,並且認為可以藉此禮儀團結教會,並且可以令大家重視耶穌的道成肉身。
浸禮在110至117年時,依納爵主張「除主教以外,別人的施浸或舉行的愛筵,都是不合法的」,主要是為了教會的合一為出發點。[12]
基督論,在依納爵的書信中,已有很深的表達,對基督的捨己犧牲不啻是流「上帝的血」。他向羅馬教會問安時,他已經用奉「我們的上帝耶穌基督」、「按著肉體說,他真是屬乎大衛的後裔;但就屬神的意志與能力言,他是上帝的兒子。」。他明確反對幻影派的。依納爵指出:「上帝藉著人身顯現於世,為要啟示出一種新的人類」。在基督以前,世界是掌握在魔鬼和陰間死亡的權柄之下,但因著基督的降世,絡我們人類帶來了一個永遠的生命 [13]。 從若望(約翰)與依納爵(伊格那丟)的著述了解,得救就得著生命,也就是說,從有罪,有死的生命中,變為永遠快樂不死的生命,這種思想是來自於保祿(保羅)的教導。這種得救的概念,後來由敘利亞及小亞細亞學派介紹,在當時的希臘語教會 [14]。
主要作品
[编辑]新约外典 |
---|
基督教主题 |
依納爵(伊格那丟),在押解途中,寫了七封遺書,其中一封為個人信件,是給當時的士每拿主教坡旅甲外,其他六封是給教會的,有以弗所、馬內夏(Magnesia)、他拉勒、羅馬、非拉鐵非、與士每拿各教會,一直保留到現在,其中最有名的為[15] :「請你們替我禱告上帝,使我身體和靈魂有能力實踐我以前的志願,免致言不顧行。」又說:「我寫給各處教會的信,告訴他們,我甘心為上帝死,但願你們不阻攔我。我勸你們總不要用惡意愛我;讓我變為野獸的食物。藉野獸的口,得到上帝面前。我是上帝的麥子,野獸的牙齒要磨我的身體,為要使我做成基督清潔的麵包。不但如此,我更要激動野獸,使野獸的腹可作我身體的墳墓;不要稍留一分,來勞別人埋葬。」[5]
注释
[编辑]- ^ 根據一般的文獻估計大約在50年附近出生,在98年至117年之間過世,英文維基百科引用The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Church History, ed. Jerald Brauer (Philadelphia:Westminster, 1971)與David Hugh Farmer, "Ignatius of Antioch" in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Saint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的資料,判斷為35年—107年。
参考文献
[编辑]- ^ 郝伯爾 著,李林靜芝 譯:《歷史的軌跡——二千年教會史》(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3),11-18。
- ^ http://140.128.159.78/yldict/word.asp?w=Ignatius[永久失效連結]
- ^ 教宗本篤十六世,《教父:從聖克勉到聖奧斯定》,(台北市: 光啟文化,2012),14。
- ^ John S. C. Abbott約翰 賈德納『Momentous Events form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基督教歷史上的重大事件』,Edited by Gordon P. Gardiner 歌登 賈德納,譯者:劉秀慧,(錫安堂出版社,1993,10月),P21-30
- ^ 5.0 5.1 5.2 Sten Bugge穆斯新著,『Liker a Mustard Seed-Church History,像一粒芥菜種-教會史略』(道聲出版社,2001,第三版),P12
- ^ Williston Walker華爾克著,謝受靈譯,『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基督教會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2月,10版),P60
- ^ John S. C. Abbott約翰 賈德納『Momentous Events form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基督教歷史上的重大事件』,Edited by Gordon P. Gardiner 歌登 賈德納,譯者:劉秀慧,(錫安堂出版社,1993,10月),P25
- ^ John S. C. Abbott約翰 賈德納『Momentous Events form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基督教歷史上的重大事件』,Edited by Gordon P. Gardiner 歌登 賈德納,譯者:劉秀慧,(錫安堂出版社,1993,10月),P26-27
- ^ 9.0 9.1 Williston Walker華爾克著,謝受靈譯,『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基督教會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2月,10版),P73-74
- ^ Alister E. McGrath麥格夫著,趙崇明譯『Historical Theology: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Chistian Thought,歷史神學』(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04年10月第二次印刷)p.388~392
- ^ Williston Walker華爾克著,謝受靈譯,『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基督教會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2月,10版),P158
- ^ Williston Walker華爾克著,謝受靈譯,『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基督教會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2月,10版),P154
- ^ Williston Walker華爾克著,謝受靈譯,『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基督教會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2月,10版),P61
- ^ Williston Walker華爾克著,謝受靈譯,『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基督教會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2月,10版),P62
- ^ 陶理博士主編,李伯明、林牧野合譯『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基督教二千年史』(海天書樓有限公司,2004,11月,普及版首印),P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