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China Manned Space Program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由空間站外形的艙體與太陽能板組合成中國的「中」字。[1]
中文標識右下角有中文「中國載人航天」;英文標識右下角有英文縮寫「CMS」。
使用時由於英文標識較為緊湊而更為常見,有時將英文標識搭配以更大字體的「中國載人航天」中文使用。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組織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目標載人航天登陸月球
狀態進行中
網站http://www.cmse.gov.cn
航天計劃信息
持續時間1992年9月21日至今
首次航天飛行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
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
最近一次航天飛行神舟十九號
(2024年10月30日)
成功次數31
失敗次數0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文昌航天發射場
航天器信息
航天器類型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空間站
載人航天器神舟飛船
無人航天器天舟飛船
乘員數量3
運載火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英語:China Manned Space Program[註 1]縮寫CM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9月21日啟動,又名「921工程」,初步工程的目標可用「三步走」 來描述:[2]

  1.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2.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3.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參與規模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協調面最廣的國家重大工程[3][4],工程的成功實施使中國自2003年起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並逐步進化至艙外活動、空間交會對接和空間站建造與運營。自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至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完成31次重大飛行任務,全部取得成功,並保持着航天員零傷亡的記錄。

目前,中國現役的所有第一、二批共16名航天員皆已全部進入過太空,作為「三步走」收官之作的天宮空間站已於2022年底完成三艙基本構型在軌組裝,並於2023年轉入常態化運營模式,國際合作項目載荷也將陸續進入空間站開展實驗[5][6][7]。與此同時,處在訓練狀態中的第三批航天員從2023年開始執行空間站任務,第四批航天員也已經在包括港澳的全國範圍內啟動選拔[8]

背景

[編輯]

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一號加加林成為第一名進入太空的人類,消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事業產生了刺激。196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星際航行委員會,正式對載人航天飛行開始理論研究[3]

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生物火箭T-7A從廣德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將八隻大白鼠送上80千米的高空。1966年7月15日,T-7A又將一隻名為「小豹」的小公狗作為首位大型動物乘客送入離地面近百千米的高空[3]。此系列活動為中國首批進行的高空生物學和醫學的科學試驗,為航天醫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9]

1967年,中央專門委員會委託中國科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共同擬定了「載人宇宙航行規劃」中的醫學生物部分,目標是在1973至1975年間發射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這是中國第一次正式把載人航天列入航天發射的規劃之中[3]

根據錢學森的建議,1968年4月1日,代號「507研究所」的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院宣告成立,此機構負責航天員的生命保障、醫學監督保障及航天員的選拔訓練,是後來的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前身,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實質性起步[3][10]

1970年7月14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圈閱了錢學森呈交的發展載人航天的報告,同意進行中國首艘載人飛船「曙光一號」的研發,該項工程即被命名為「714工程」。曙光一號的設計外觀類似美國雙子座飛船,為兩艙式,產出了設計草圖和全尺寸模型。與此同時,19名空軍飛行員被秘密選拔出來成為待訓航天員的候選人[3]。但很快,由於九一三事件的發生以及國家綜合國力過於薄弱,714工程於1971年被下令暫停並最終取消。

中國返回式衛星回收艙
中國返回式衛星回收艙

714工程的下馬證明了載人航天的複雜性與高難度,為了達成載人航天的目標,中國必須先從返回式衛星開始積累相關的技術經驗。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衛星在軌運行3天,繞地球47圈後,於11月29日按預定計劃成功回收。中國成為第一個首次發射返回式衛星就在本國國土上成功回收衛星的國家,也成為了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意味着中國已攻克了衛星變軌、再入大氣層、放熱和回收等關鍵技術[11]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着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星球大戰」等一系列高科技發展計劃的提出,世界面臨着新的高科技競爭。為了順應這一潮流,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科學家向中央提出了全面追蹤世界高科技的發展和制定中國發展高科技計劃的建議和設想。經過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兼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批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根據提出的時間將其命名為863計劃[12]。863計劃包含了七大領域,其中航天技術位列第二,獲國家撥款50億元,主題項目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13]。1987年2月,863計劃航天專家委員會成立,圍繞載人航天的發展方向展開了討論,爭論焦點在於應該發展載人飛船還是航天飛機。由於當時中國經濟和技術實力不足以支持航天飛機的研發,載人飛船方案得到了錢學森和王希季等專家的支持,並最終成為了未來載人航天運輸工具的獲選方案[3][10]

1990年12月,航空航天部成立了載人航天工程領導小組,任新民擔任首席顧問。1991年3月15日,任新民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匯報了中國載人航天為何要從載人飛船起步,並分析了中國研製飛船的技術基礎和現實條件。根據這次匯報,航空航天部隨即整理出了《航空航天重大情況(五)》報批件,上報中央領導。5天之後,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給航空航天部轉來了批示後的報批件,上面留下了劉華清、李鵬的先後批示以及江澤民的圈閱,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甚至批示的到:「當前財政實在困難,動用國庫存的金子,每年出點也得幹!」。中央批示之後,中國載人飛船工程的論證和立項進入了快車道。[14]

1991年4月初,航空航天部的聯合論證組完成了《載人飛船工程實施方案》。11月,形成了《關於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立項的建議》。[14]

1992年1月8日,李鵬主持召開了中央專門委員會第5次會議,專門研究中國載人航天問題。同時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開始正式組織對載人航天工程進行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3]

1992年4月11日,國家科委在介紹《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要》時提到「8年以後,我國要把自己的宇航員送到太空」。第二天《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此消息,主題是《8年後,我國宇航員遨遊太空》,副題是《2020年前建成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及空間站》,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個新聞報道[15]

1992年8月,中央專委審議了航天專家王永志為載人航天項目支持起草的《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報告》,聽取了工程各大系統的基本研製方案和後續的發展規劃,並原則上同意了工程的實施[3]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討論同意了專委會《關於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請示》,正式批准了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代號「921工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4]

組織架構

[編輯]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按照行政、技術兩條指揮線組織開展研製、建設工作,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簡稱「兩總」)聯席會議制度,兩者的職責分別為:[16]

  • 總指揮:進度、經費的總負責人,負責協調各方資源保障項目的進行,由具有資源調動能力和指揮能力的領導擔任。
  • 總設計師:技術方面的組織指揮者和總負責人,由技術專家擔任。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聯席會議研究決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過程中的重要問題,重大決策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17]

歷任「兩總」

[編輯]
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
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

[編輯]
  1. 丁衡高上將(1992年—1996年,中央軍委委員、國防科工委主任)[18]
  2. 曹剛川上將(1996年—2002年,中央軍委委員、國防科工委主任,1998年改任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18]
  3. 李繼耐上將(2002年—2007年,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18]
  4. 常萬全上將(2007年—2012年,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
  5. 張又俠上將(2012年—2017年,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2016年改任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
  6. 李尚福上將(2017年—2022年,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
  7. 許學強空軍上將(2022年—,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編輯]
  1. 王永志(1992年11月—2006年)[19]
  2. 周建平(2006年—)[20]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行專項管理機制,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中國政府行使管理職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隸屬中央軍事委員會裝備發展部,是統一管理載人航天工程的專門機構和組織指揮部門,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和重大專項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2]

系統組成

[編輯]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當前使用中的其中數款火箭模型與發動機實物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當前使用中的其中數款火箭模型與發動機實物
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天服
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天服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時由工程總體和七大系統組成,各大系統分別設有總指揮和總設計師[3],如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宿雙寧、着陸場系統總設計師趙軍、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發射場系統的總設計師周建平、測控通信系統總設計師於志堅、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顧逸東

隨着工程的進行,新的系統不斷加入,當前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共由14個大系統組成:

  • 酒泉發射場系統主要承擔載人飛船和空間實驗室的發射任務,是中國首個採用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的「三垂」模式的航天發射場[28][29]
  • 測控通信系統主要承擔對火箭、航天器的飛行軌跡、姿態和工作狀態的測量、監視與控制任務,提供與航天員進行視頻和話音通信的通道,是航天器從起飛至壽命結束過程中天地聯繫的唯一手段。[31]
  • 空間實驗室系統研製空間實驗室。空間實驗室是空間站的雛形,用於驗證及考核空間站建造相關關鍵技術。[32]
  • 空間站系統的主要職能是負責天宮空間站的研製建設。天宮空間站是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可支持航天員長期在軌生活和工作,額定乘員3人,設計壽命10年。[33]
  • 着陸場系統主要任務是為載人飛船返回艙選定安全的返回着陸場區,完成返回艙在返回着陸段的測控通信任務,搜索、尋找着陸後的返回艙,救援航天員,回收返回艙和有效載荷,並提供着陸場區的通信和氣象保障服務。[34]
  • 光學艙系統主要負責研製空間站「巡天」光學艙平台,可進行巡天及對地觀測。[35]

發展歷程

[編輯]

1992年9月2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第195次會議正式批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根據規劃,工程將按「三步走」發展戰略實施:[2]

  1.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2.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3.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一步

[編輯]

該階段為1992-2005年,中國通過先後發射無人和有人飛船實現了獨立載人航天。

初期建設與研製

[編輯]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左側近處的建築即為用作載人航天發射的921發射塔架。
神舟一號返回艙,現藏於中國科學技術館
神舟一號返回艙,現藏於中國科學技術館

1992年9月,中國首枚載人火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開始方案論證[3]

1994年4月,集中了九十年代科學技術精華的中國第二代遠洋航天測量船遠望三號下水[36]

1994年5月,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進入研製階段[3]

1994年7月3日,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奠基,這是中國首個採用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的「三垂」模式的現代化航天發射場[28]

1994年12月,載人航天火箭發動機的第一次試車獲得成功[3]

1995年6月,載人飛船從設計階段進入到工程實施的初樣研製階段[3]

1995年12月,作為中國航天測控網核心的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掛牌成立,各分系統開始建設[3]

1996年,有關部門從空軍飛行員中按照預備航天員的標準,挑選了兩人赴俄羅斯加加林航天中心進行培訓,兩人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四年時間完成的全部課程[37]。1997年4月,在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的直接領導下,來自全國各大醫院的著名專家們經過反覆研究和挑選,建議錄取20名候選者中的12人為預備航天員[37]。1998年1月5日,由之前錄取的12人連同兩名從俄羅斯培訓歸來的飛行員共14名預備航天員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北京航天城成立[37]

1998年,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竣工[38][39]

1998年10月19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聯合進行了首次零高度逃逸救生飛行試驗,逃逸飛行器在逃逸指令發出後帶着返回艙從發射陣地起飛,隨後返回艙與逃逸飛行器分離並安全着陸,整個過程中各部件工作正常,試驗獲得成功,載人航天工程取得重要突破[40]

1998年11月,中國首個現代化飛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開始試運行[41][42]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之時,工程指揮部的目標是爭取在1998年、確保在1999年進行中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的首飛,即「爭八保九」。由於到了1998年神舟飛船的許多產品還處在初樣地面試驗階段,未能研製出可以上天的正樣產品,為了兌現「爭八保九」的承諾,工程總指揮部決定用地面試驗的電性能船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試驗。[43]

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0日06時30分,搭載了神舟一號試驗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起飛。飛行約10分鐘後,飛船與運載火箭成功分離,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船按預定程序在軌運行14圈後,北京時間11月21日凌晨3時,地面指揮中心向飛船發出返回指令,隨後,飛船建立返回姿態,制動發動機點火,飛船開始執行返回程序。返回艙於11月21日凌晨03時41分順利降落在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主着陸場,神舟一號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在太空中共飛行21小時,任務取得圓滿成功。[44][45][46]

實現載人飛行

[編輯]
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模型與該任務返回艙使用的降落傘
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模型與該任務返回艙使用的降落傘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作為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的神舟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0分鐘後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飛船在軌道環繞地球108圈,在太空飛行近7天後於1月16日19時22分在內蒙古中部返回,但返回過程並未取得完全成功。[47][44][48]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第二艘正樣無人飛船神舟三號發射成功,與第二次飛行試驗相比,主要是增加了逃逸和應急救生功能。神舟三號於4月1日16時51分在預定地點着陸,共飛行6天18小時,繞地球108圈。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全過程正常。[49]

作為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以及載人飛行任務前的最後一次試驗,神舟四號於2002年12月30日00時40分成功發射,於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着陸,共飛行6天18小時,繞地球108圈[50]。這是歷次無人飛行試驗中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且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30℃),任務的成功為按計劃實施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奠定了基礎。[51][44]

2003年10月10日,新華社宣布中國將於10月15至17日間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3]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
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
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的神舟五號返回艙與楊利偉所使用的航天服
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的神舟五號返回艙與楊利偉所使用的航天服

10月14日16時,工程指揮部在會議上決定楊利偉為首飛航天員,翟志剛聶海勝為候補航天員[3]

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長征二號F遙五運載火箭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將搭載着航天員楊利偉神舟五號發射升空。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發射前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親自為楊利偉送行並在現場觀看了飛船的發射。9時10分左右,飛船進入預定軌道,楊利偉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人。在飛船飛行過程中,楊利偉展示了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並用中英文兩種語言說:「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52]除此之外,楊利偉還與時任國防部部長曹剛川以及妻兒先後進行了天地通話。16日5時35分,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運行的神舟五號發送返回指令,飛船開始返回。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在內蒙古主着陸場成功着陸,航天員楊利偉在飛行21小時23分、繞地球14圈後安全出艙,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53] 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於2003年10月15日和16日先後兩次發表聲明,祝賀神舟五號飛行成功。[54]

2003年11月7日,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向楊利偉授予「航天英雄」稱號並頒發了「航天功勳獎章」。[55]

儘管神舟五號完成了「單人單天」的載人飛行,但神舟飛船的性能尚需進一步的驗證。2005年10月12日9時整,神舟六號搭載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發射升空,飛船在軌運行5天後於10月17日4時33分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主着陸場安全着陸。此次任務是中國首次「多人多天」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標誌着中國完全掌握載人天地往返技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勝利完成。[56]

第二步

[編輯]
2008年翟志剛在神舟七號任務中完成了中國人的首次太空行走
2008年翟志剛神舟七號任務中完成了中國人的首次太空行走

2005-2017年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通過多次任務取得了多項重大技術突破,為中國空間站的建造奠定了基礎。

出艙活動與空間交會對接

[編輯]

隨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順利完成,2005年2月,中央決策實施「第二步」的第一階段任務,以實現載人航天三大關鍵技術中除天地往返外的另外兩項:出艙活動和空間交會對接[57]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間,神舟七號任務成功執行,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進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其中在9月27日下午34分至17時00分間,翟志剛身着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與身着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互相配合,成功實施了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44][58] 2008年11月7日,慶祝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授予翟志剛「航天英雄」,劉伯明、景海鵬「英雄航天員」稱號,並向三人頒發「航天功勳獎章」[59]

繼第一批航天員之後,中國於2009年啟動了第二批航天員的選拔工作。第二批航天員於2010年5月7日正式產生,共7人,包括5名男性與2名女性[60]

劉洋於2012年成為中國首位女航天員
劉洋於2012年成為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

在完成首次出艙活動後,空間交會對接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下一個待突破的目標關鍵技術。2011年9月29日,長征二號F/T1運載火箭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至預定軌道以驗證中國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11月1日,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將神舟八號無人飛船送入預定軌道。11月3日凌晨,神舟八號與此前發射升空入軌的天宮一號以自動模式成功實現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3]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搭載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發射升空,劉洋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女性航天員與首位執行任務的第二批航天員成員。6月18日,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在成功進行自動交會對接後進入天宮一號,中國航天員首次訪問在軌飛行器獲得圓滿成功[61]。6月24日,航天員劉旺操控分離後的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實施中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62]。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的先後完成標誌着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完全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3]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並與天宮一號對接,三名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進入空間站。在15天的飛行任務中,三名航天員進行了首次太空授課、第二次手控交會對接和首次繞飛交會試驗。[3]

2013年6月26日,時任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隨着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任務的順利完成,預定任務目標全部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完美收官。[63]

空間實驗室

[編輯]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左)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右)的組合體模擬圖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左)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右)的組合體模擬圖

隨着上一階段的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始進入空間站工程實施。在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於2010年9月25日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所批准的《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中,載人空間站工程的任務目標是在2016年前後,研製並發射8噸級空間實驗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員中期駐留、再生式生命保障以及貨運飛船補加等空間站關鍵技術,開展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在2020年前後,研製並發射基本模塊為20噸級艙段組合的空間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站組合體的建造和運營技術、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先進的空間技術平台。[2]

2016年6月25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拉開第二步第二階段序幕[64]

9月15日,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65],這是中國首個正式的空間實驗室平台和面向中期駐留的大型航天器,具備太空補加功能,可開展大規模科學實驗,配套設備數量和安裝複雜度均創造了歷次載人航天器任務之最[3]

10月17日至11月18日間,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執行神舟十一號任務並進駐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66]。兩人從進駐到撤離共在軌駐留30天,進行了30多項在軌實驗操作,刷新了中國載人航天的記錄[3]

作為空間實驗室階段的收官之戰,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於2017年4月20日搭乘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升空並與天宮二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67][68]。4月27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標誌着中國突破和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為空間站的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掃清了能源供給上的障礙,也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完成[69]

第三步

[編輯]
2021年4月29日長征五號B成功發射天和核心艙
2021年4月29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和核心艙
由結構件實物改造而成的天和核心艙等比例模型
由結構件實物改造而成的天和核心艙等比例模型
航天員翟志剛在天和核心艙上進行出艙活動
航天員翟志剛在天和核心艙上進行出艙活動

從2020年開始,中國實行了多次無人與載人飛行任務以完成天宮空間站的建造。

空間站建造任務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共規劃12次飛行任務,於2022年底完成。兩個階段任務的主要目的分別為:[70]

  1. 關鍵技術驗證階段:驗證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柔性太陽電池翼、機械臂、大型柔性組合體控制、在軌維修和艙外操作等關鍵技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奠定基礎。
  2. 建造階段:全面完成以三艙為基本構型的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將國家太空實驗室落成並運行。

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編輯]

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為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升空並將載荷組合體送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突破了大推力直接入軌、20.5米整流罩分離、大直徑艙箭連接分離等關鍵技術,是當時中國唯一能將天宮空間站艙段發射入軌的運載工具。試驗發射任務的成功全面驗證了火箭設計方案的正確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隨之開啟。[71][70]

2021年4月29日11時23分,搭載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494秒後,天和核心艙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12時36分,太陽能帆板兩翼順利展開且工作正常,發射任務取得成功,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72]。天和核心艙全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重22.5噸,是當時中國所製造和發射的最大最重的航天器[73]。核心艙是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負責空間站組合體的統一管理和控制,為空間站提供指導、導航和方向控制,還為空間站提供動力、推進和生命支持系統[74][75]。生活方面,核心艙密封艙內部具有3倍於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航天員活動空間,配備3個獨立的臥室和1個衛生間,保證航天員日常生活起居,並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可實現航天員在軌長期駐留[70]

5月29日20時55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並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76][77]。該任務是中國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的首次應用性飛行任務,其運送的物資包括160多件包裹,兩件分別重達100多公斤的航天員艙外服,還有3噸推進劑,為核心艙迎接首批航天員進駐提供了充分物資保障[78]

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後者於約6.5小時後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79][80]。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81]

7月4日8時11分至14點57分之間,神舟十二號乘組中的劉伯明湯洪波完成了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航天員的首次出艙活動,總時長6小時46分鐘,大幅刷新了2008年神舟七號約20分鐘的出艙活動記錄[82]

2021年9月16日,神舟十二號乘組撤離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進入載人飛船。飛船於當日8時56分與核心艙分離,隨後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繞飛及徑向交會試驗,成功驗證了徑向交會技術[83]。9月17日13時3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是東風着陸場首次執行載人飛船搜索回收任務。[83]

2021年9月20日15時10分,中國成功發射天舟三號貨運飛船並與天和核心艙完成對接。[84][85]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並順利將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送入預定軌道,開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最後一次任務[86]。在飛船與核心艙進行徑向對接後,三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於同日9時58分進駐天和核心艙,開始中國的首次長期空間站駐留,時長約為六個月[87]

11月7日18時51分至11月8日1時16分之間,神舟十三號乘組中的翟志剛王亞平成功進行了該乘組的首次艙外活動,完成了機械臂懸掛裝置與轉接件安裝、艙外典型動作測試等任務,其中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完成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88]

2022年1月6日6時59分,天和核心艙機械臂捕獲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並成功完成空間站機械臂轉位貨運飛船試驗[89]。1月8日7時55分,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手控遙操作天舟二號完成與空間站組合體交會對接試驗[90]。3月27日15時59分,天舟二號撤離空間站核心艙組合體[91]。2022年3月31日18時40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受控再入大氣層。飛船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過程中被燒毀,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92]

2022年4月16日09時56分,神舟十三號乘組安全返回地球,任務取得圓滿成功[93]。神舟十三號總任務時長達到182天9小時,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間的最長紀錄,也標誌着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順利結束[94]

空間站建造階段

[編輯]
神舟十四號為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由左至右依次為蔡旭哲陳冬劉洋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公布的計劃,空間站建造階段規劃了6次任務,全部在2022年完成。其中5月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6月發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7月發射空間站問天實驗艙,10月發射夢天實驗艙,隨後發射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94]

2022年5月10日01時56分,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天舟四號貨運飛船貨運飛船發射升空,飛船隨後與空間站完成自主交會對接,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正式開始。[95][96]

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搭乘神舟十四號經由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展開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97]。根據計劃,神舟十四號任務持續時長約為六個月,乘組在任務期間將迎接並進駐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共計劃實施5次交會對接、3次分離撤離、2次轉位、2至3次出艙[98]

完成三艙組合建造的中國空間站
完成三艙組合建造的中國空間站

2022年7月24日14時22分,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成功將中國空間站的首個科學實驗艙、重23噸的問天實驗艙送入預定軌道[99]。次日3時13分,問天實驗艙在經歷了約13小時的交會對接過程後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實現中國首次20噸級航天器的在軌交會對接[100]。10時03分,神舟十四號乘組成功開啟問天實驗艙艙門,順利進入問天實驗艙[101]。9月2日,神舟十四號乘組成員陳冬、劉洋成功完成問天實驗艙氣閘艙的首次出艙活動[102]。9月30日12時44分,經過約1小時的天地協同,問天實驗艙利用轉位機構成功完成轉位並移動至天和核心艙的第四象限方位,這是中國首次完成在軌大體量艙段轉位操作,也是世界首次以平面式轉位方案完成航天器的轉位動作。[103]

在問天實驗艙完成轉位的一個月後,中國空間站的第三個艙段及第二個科學實驗艙夢天實驗艙於2022年10月31日由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104]。夢天實驗艙在發射的後約13小時與天和核心艙完成對接,之後於11月3日完成轉位並實現航天員進駐。至此,中國空間站三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105][5][106]

2022年11月12日10時03分,天舟五號貨運飛船搭乘長征七號遙六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於12時10分完成與空間站組合體的對接。此次交會對接從發射到完成僅用時2小時07分,創造了航天器與在軌運行空間站交會對接的最短時間世界記錄。[107]

神舟十四與十五號乘組在中國空間站上完成中國首次「太空會師」
神舟十四與十五號乘組在中國空間站上完成中國首次「太空會師」

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次任務神舟十五號於2022年11月29日23時08分執行,由費俊龍擔任指令長,帶領僅剩的兩名之前尚未執行過任務的現役航天員鄧清明張陸前往中國空間站,其中鄧清明此時距離加入航天員隊伍已有24年[108][109]。11月30日7時33分,在完成了神舟十五號與中國空間站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後,神舟十五號乘組進入中國空間站,與等待的神舟十四號乘組完成了中國的首次「太空會師」,中國空間站首次達到最大承載人數6人[110]。12月2日晚,神舟十四、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交接儀式,這是中國航天員完成首次在軌交接,隨後神舟十四號乘組於12月4日安全返回地球,神舟十五號乘組繼續在軌工作,中國空間站正式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111]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編輯]

隨着2022年底的中國空間站的建成與「三步走」目標的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進入為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70][112] 。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隨着神舟十六號的成功發射順利開啟[113]。在這次任務中首次出現了航天飛行工程師與載荷專家的全新航天員類型,其中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為首位非飛行員出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員,而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載荷專家桂海潮則成為了中國首位非軍人出身的平民航天員。[114][115]

任務列表

[編輯]
任務類型:
  運載火箭試驗飛行
  載人飛船飛行(無人)
  載人飛船飛行(有人)
  空間站試驗發射
  空間站組件發射
  貨運飛船補給

已實施任務

[編輯]
任務序號 任務名稱 運載火箭 發射時間
(UTC+8)
發射地點 着陸/再入時間
(UTC+8)
着陸/再入地點 載人任務時長 航天員 結果 備註
↓ 第一步 ↓
1 神舟一號 長征二號F遙一 1999年11月20日
06時30分03.500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1999年11月21日
15時41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無人) 成功 神舟載人飛船的首次試驗飛行,由地面試驗的電性能船改裝而成,成功實現天地往返。此次任務同時也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首次試驗飛行,發射場、測控通信等在內的其它關鍵系統也接受了初步考核。
2 神舟二號 長征二號F遙二 2001年1月10日
01時00分03.561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1年1月16日
19時22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無人) 部分成功 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對工程各系統從發射到運行、返回、留軌的全過程進行考核。遙控降落成功,但沒有開傘。
3 神舟三號 長征二號F遙三 2002年3月25日
22時15分03.544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2年4月1日
16時51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搭載模擬人) 成功 第二艘正樣無人飛船,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統冗餘、飛船應急救生、自主應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這次任務載有模擬航天員。
4 神舟四號 長征二號F遙四 2002年12月30日
00時40分03.543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3年1月5日
19時16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搭載模擬人) 成功 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主要目的是確保航天員絕對安全,進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飛船、測控系統的可靠性。
5 神舟五號 長征二號F遙五 2003年10月15日
09時00分03.497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3年10月16日
06時22分48秒
四子王旗着陸場 21小時22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 楊利偉 成功 首次載人飛行,成功圍繞地球十四圈,使中國成為繼蘇聯/俄羅斯、美國之後的第三個擁有獨立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6 神舟六號 長征二號F遙六 2005年10月12日
09時00分03.583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5年10月17日
04時33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4天19小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 費俊龍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聶海勝
成功 首次搭載二人,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
↓ 第二步(第一階段) ↓
7 神舟七號 長征二號F遙七 2008年9月25日
21時10分04.988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8年9月28日
17時38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2天20小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 翟志剛
中華人民共和國 劉伯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 景海鵬
成功 首次搭載三人,成功完成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
8 天宮一號 長征二號F/T1 2011年9月29日
21時16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8年4月2日
8時15分
南太平洋 (無人) 成功 作為目標飛行器驗證中國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9 神舟八號 長征二號F遙八 2011年11月1日
05時58分10.430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1年11月17日
19時32分30秒
四子王旗着陸場 (無人) 成功 第五艘無人飛船,完成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自動)。
10 神舟九號 長征二號F遙九 2012年6月16日
18時37分24.558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2年6月29日
10時03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12天15小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 景海鵬
中華人民共和國 劉旺
中華人民共和國 劉洋
成功 搭載三人,首次搭載女航天員,手動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進駐進行空間實驗。
11 神舟十號 長征二號F遙十 2013年6月11日
17時38分02.666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3年6月26日
08時07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14天14小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聶海勝
中華人民共和國 張曉光
中華人民共和國 王亞平
成功 搭載三人,第二次搭載女航天員,第二次手動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進駐進行空間實驗,進行首次太空授課。
↓ 第二步(第二階段) ↓
12 長征七號首飛 長征七號遙一 2016年6月25日
20時00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16年6月26日
15時41分
東風着陸場 (無人) 成功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試驗飛行,搭載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任務。
13 天宮二號 長征二號F/T2 2016年9月15日
22時04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9年7月19日
21時06分
南太平洋 (無人) 成功 中國首個正式的空間實驗室平台和面向中期駐留的大型航天器。
14 神舟十一號 長征二號F遙十一 2016年10月17日
07時30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6年11月18日
13時59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32天6小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 景海鵬
中華人民共和國 陳冬
成功 搭載兩人進入天宮二號,駐留約30天。
15 天舟一號 長征七號遙二 2017年4月20日
19時41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17年9月22日
18時
南太平洋 (無人) 成功 天舟貨運飛船首飛,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
↓ 第三步(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16 長征五號B首飛 長征五號B遙一 2020年5月5日
18時00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20年5月8日
13時49分
東風着陸場 (無人) 成功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試驗飛行,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17 天和核心艙 長征五號B遙二 2021年4月29日
11時23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無人) 成功 中國空間站的首個艙段,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
18 天舟二號 長征七號遙三 2021年5月29日
20時55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22年3月31日
18時40分
南太平洋 (無人) 成功 中國空間站的首次貨運補給任務,並參與機械臂轉位和遙操作交會對接試驗等技術驗證工作。
19 神舟十二號 長征二號F遙十二 2021年6月17日
9時22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1年9月17日
13時34分
東風着陸場 92天4小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聶海勝
中華人民共和國 劉伯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 湯洪波
成功 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共駐留三個月,期間進行兩次艙外活動。
20 天舟三號 長征七號遙四 2021年9月20日
15時10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22年7月27日
11時31分
南太平洋 (無人) 成功 中國空間站的第二次貨運補給任務。
21 神舟十三號 長征二號F遙十三 2021年10月16日
0時23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2年4月16日
9時56分
東風着陸場 182天9小時32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 翟志剛
中華人民共和國 王亞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 葉光富
成功 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最後一次任務,駐留長達六個月,實現首次長期駐留,完成中國首次女航天員出艙活動。
↓ 第三步(空間站建造階段)↓
22 天舟四號 長征七號遙五 2022年5月10日
1時56分37.376秒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22年11月15日
7時21分
南太平洋 (無人) 成功 中國空間站的第三次貨運補給任務。
23 神舟十四號 長征二號F遙十四 2022年6月5日
10時44分10.460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2年12月4日
20時09分
東風着陸場 182天9小時24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 陳冬
中華人民共和國 劉洋
中華人民共和國 蔡旭哲
成功 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與神舟十五號乘組完成中國首次太空交接。
24 問天實驗艙 長征五號B遙三 2022年7月24日
14時22分32.057秒
文昌航天發射場 (無人) 成功 空間站實驗艙之一,先對接於核心艙前向對接口,後轉位至第四象限側向停泊口。
25 夢天實驗艙 長征五號B遙四 2022年10月31日
15時37分23.191秒
文昌航天發射場 (無人) 成功 空間站實驗艙之二,先對接於核心艙前向對接口,後轉位至第二象限側向停泊口。
26 天舟五號 長征七號遙六 2022年11月12日
10時03分12.374秒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23年9月12日
9時13分
南太平洋 (無人) 成功 中國空間站的第四次貨運補給任務,創造航天器與在軌運行空間站交會對接的最短時間世界記錄(2小時07分)。
27 神舟十五號 長征二號F遙十五 2022年11月29日
23時08分17.457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3年6月4日
6時33分
東風着陸場 186天7小時24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 費俊龍
中華人民共和國 鄧清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 張陸
成功 空間站建造階段的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與神舟十四號乘組完成中國首次太空交接。
↓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28 天舟六號 長征七號遙七 2023年5月10日
21時22分51.405秒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24年1月19日
20時37分
南太平洋 (無人) 成功 貨運飛船上行物資量增加並降低發射頻次,從一年兩艘減少至兩年三艘。
29 神舟十六號 長征二號F遙十六 2023年5月30日
09時31分13.480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3年10月31日
08時11分
東風着陸場 153天22小時40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 景海鵬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朱楊柱
中華人民共和國 桂海潮
成功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首次有第三批航天員參與任務。
30 神舟十七號 長征二號F遙十七 2023年10月26日
11時14分02.491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4年4月30日
17時46分
東風着陸場 187天6小時32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 湯洪波
中華人民共和國 唐勝傑
中華人民共和國 江新林
成功
31 天舟七號 長征七號遙八 2024年1月17日
22時27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待定) (預計南太平洋) (無人) 進行中
32 神舟十八號 長征二號F遙十八 2024年4月25日
20時59分00.479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4年11月4日
01時24分
東風着陸場 192天4小時25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 葉光富
中華人民共和國 李聰
中華人民共和國 李廣蘇
成功 目前單次任務時長最高記錄
33 神舟十九號 長征二號F遙十九 2024年10月30日
04時27分34.469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5年5月 東風着陸場 計劃約180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 蔡旭哲
中華人民共和國 宋令東
中華人民共和國 王浩澤
進行中

待實施任務

[編輯]
任務序號 任務名稱 運載火箭 發射時間 發射地點 着陸/再入時間 着陸/再入地點 載人任務時長 航天員 [註 2] 狀態 備註
34 天舟八號 長征七號遙九 2024年11月
(計劃)
文昌航天發射場 (待定) (待定) (無人)
35 神舟二十號 長征二號F遙二十 2025年4月
(計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待定) 東風着陸場 計劃約180天 (待公布)

未來發展

[編輯]

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

[編輯]
長征十號運載火箭1:10模型
202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內展出的長征十號運載火箭1:10模型
中國載人月面着陸器模型
202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內展出的中國載人月面着陸器模型

2023年5月29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在近期啟動實施,總的目標是:[114]

  • 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
  • 開展月球科學考察及相關技術試驗
  • 突破掌握載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駐留、人機聯合探測等關鍵技術
  • 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務,形成獨立自主的載人月球探測能力

為了完成上述目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前期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論證的基礎上,已全面啟動部署研製建設工作,包括研製長征十號夢舟載人飛船攬月着陸器、登月服等飛行產品,新建發射場相關測試發射設施設備等。

夢舟載人飛船

[編輯]

夢舟載人飛船的目標是成為同時滿足中國近地空間站運營、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和神舟飛船相比,夢舟載人飛船的主要提升有:[116][117]

  • 新飛船可以一次運送6到7名航天員,超過神舟飛船承載能力一倍。
  • 採用模塊化設計,可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進行重新構造。
  • 採用國際上推力最大的單組元無毒發動機。
  • 可實施自主變軌。
  • 返回艙可重複使用。
  • 使用三個降落傘組成的群傘着陸。
  • 將緩衝發動機換成了大載重着陸氣囊。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

[編輯]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於2016年6月25日20時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於6月26日15時41分在東風着陸場西南戈壁區安全着陸,在軌飛行時間約20小時。[64][118]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高約2.3米,最大外徑2.6米,總質量約2600千克,主要用於獲取返回艙飛行氣動力和氣動熱數據,驗證可拆卸防熱結構設計、新型輕量化金屬材料製造等關鍵技術,並開展黑障通信技術試驗[118],表明新一代載人飛船前期研發工作已經啟動。[119]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編輯]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於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於5月8日13時49分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成功着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20]

長征十號

[編輯]

長征十號(又名「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而全新研製的一型高可靠、高安全的載人運載火箭,其近地軌道運力達70噸,奔月軌道運力達25噸。[121]

長征十號載人運載火箭未來將取代現有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以將中國航天員送入近地軌道,其額外的設計運力將用於完成中國未來的載人登月任務。

國際合作

[編輯]

聯合國

[編輯]

2016年3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簽訂了圍繞中國空間站應用開展合作的《框架協議》和《出資協議》,通過向外空司提供資金和中國空間站設施資源,為各成員國的專家團隊提供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應用的機會。[122]

2018年5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向聯合國各成員國正式發布了聯合起草的《邀請在中國空間站上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的第一輪合作機會公告》等合作文件,廣泛徵集合作項目,以進一步培育和促進載人航天國際合作,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多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應用實驗的機會並從中受益[122][123]。2019年6月12日,第一批項目入選結果公布,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124][125]

歐洲空間局

[編輯]

2014年12月10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歐洲空間局簽署了《關於載人航天飛行活動的合作協定》,合作範圍包括科學實驗與研究、航天員選拔、訓練、醫學保障、飛行以及空間基礎設施合作,中歐雙方在載人航天領域的合作進入實質階段[126]

2015年5月,中歐雙方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歐洲空間局關於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合作的長遠目標和實施步驟》,明確了2015年至2017年為技術交流階段,中歐雙方參與對方的航天員訓練活動[127]

2016年7月,中國航天員葉光富與來自另外四個國家的五名航天員一起參加了歐洲空間局組織進行的長達六天六夜的洞穴訓練,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與他國航天員共同開展訓練[128]

2017年4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歐洲空間局開始聯合徵集首批中歐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合作項目[129]

2017年8月,中國航天員中心在山東省煙臺市附近海域組織實施了為期17天的中歐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共有16名中國航天員和2名歐洲航天員參加,是首次有外國航天員參與中國組織的大型訓練任務[127][130]

意大利

[編輯]

2017年2月22日,在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意大利總統塞爾焦·馬塔雷拉見證下,時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與意大利航天局局長羅伯特•巴蒂斯通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意大利航天局圍繞中國空間站開展載人航天活動合作的協定》。根據協定內容,雙方後續將在空間科學實驗研究、空間在軌設施、空間站支持與運營、實驗載荷聯合研製等方面推動開展載人航天交流與合作。[131][132]

巴基斯坦

[編輯]

2019年4月27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巴基斯坦空間與上層大氣研究委員會英語Space & Upper Atmosphere Research Commission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巴基斯坦空間與上層大氣研究委員會關於載人航天飛行活動的合作協定》,作為中巴兩國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合作的頂層框架基礎。根據《合作協定》,雙方的潛在合作領域包括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航天員選拔訓練及飛行、載人航天科學應用與成果轉化等三個方面。[133]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官方英文名後面並無Program一詞,稱為China Manned Space,也是簡稱CMS的由來,而英文媒體及大眾常添加該詞。
  2. ^ 所列可能非最終正式名單。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国载人航天标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9). 
  2. ^ 2.0 2.1 2.2 2.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简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1-04-23 [2021-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1).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蘭寧遠. 中国飞天路.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20-01-01. ISBN 9787571002008. 
  4. ^ 4.0 4.1 谱写航天梦的篇章--党中央推进载人航天工程纪实.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3-07-25 [2021-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4). 
  5. ^ 5.0 5.1 王逸濤; 王慧.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新華社. 2022-11-03 [2022-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6. ^ 发射继续“60+”、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2023中国航天看点前瞻. 中國新聞網. 2023-01-06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1). 
  7. ^ 首批国际合作项目载荷将于2023年进入中国空间站. 新華網. 2022-11-28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8. ^ 新岗位 新标准 新要求!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启动. 環球網. 2022-11-03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9. ^ 鄭培明. 箭击长空忆当年. 中國科學院. [2021-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4). 
  10. ^ 10.0 10.1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四组神秘代号 都是什么含义?. 新華網. 2021-06-17 [2021-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0). 
  11. ^ “长征二号”发射首颗返回式卫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報. 2014-12-07 [2021-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0). 
  12. ^ 1986年邓小平亲自决策启动“863”计划--邓小平纪念网. 人民網.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7). 
  13. ^ 左賽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的背后:争论与决策. 中國新聞網. 中國青年報. 2003-10-16 [2021-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0). 
  14. ^ 14.0 14.1 专家回顾中国921工程:载人航天梦开始的地方. [2022-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2). 
  15. ^ 我亲历神舟一号飞船发射的前前后后. 《世紀》雜誌. 2023-06-12 [2023-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1). 
  16.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简介. 中國科學院. 2013-06-14 [202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4). 
  17. ^ 王兆耀、武平分别任921工程办正副主任(附机构简介),中国经济网,2012-03-27. [2016-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1). 
  18. ^ 18.0 18.1 18.2 李繼耐,難忘的歷史時刻,瞭望2003(43)
  19. ^ 中国飞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访谈录,人民网,2003-10-17. [2016-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1). 
  20. ^ 周建平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头人,大连理工大学,2014-04-07. [2016-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1). 
  21. ^ 航天员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3). 
  22. ^ 空间应用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0). 
  23. ^ 载人飞船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0). 
  24. ^ 货运飞船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0). 
  25.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0). 
  26.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1). 
  27. ^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0). 
  28. ^ 28.0 28.1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前前后后.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2015-07-30 [2021-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3). 
  29. ^ 酒泉发射场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8). 
  30. ^ 文昌发射场系统_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0). 
  31. ^ 测控通信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0). 
  32. ^ 空间实验室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33. ^ 空间站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0). 
  34. ^ 着陆场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35. ^ 光学舱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1). 
  36. ^ 远望一到四号测控船介绍,人民网,2005-10-16.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37. ^ 37.0 37.1 37.2 中国航天员诞生记. 人民網. 2003年10月17日 [2018-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0). 
  38. ^ 新闻背景: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为何选址酒泉?. 中國新聞網. 2008-09-25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4). 
  39. ^ 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5-09-11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40. ^ 馮春萍. 中国惟一一次航天逃逸装置零高度飞行试验揭秘. 中國新聞網. 2003-10-15 [2021-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2). 
  41. ^ 把一生献给祖国航天事业的人——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夏长法将军(11月18日四版文化娱乐),中国定远,2010-11-17. [2016-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7). 
  42. ^ 梦想绽放九天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创新发展记事-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19-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9). 
  43. ^ 强国飞天路,从梦想到现实.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4-24 [2021-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1). 
  44. ^ 44.0 44.1 44.2 44.3 载人航天发射能力稳定可靠.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9-09-25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45. ^ 神舟一号飞船概述.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8-09-10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46. ^ 神舟一号飞船发射过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8-09-17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47. ^ 我国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重要一步 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8-09-10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48. ^ 难忘的历史时刻.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8-09-20 [2022-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7). 
  49. ^ 神舟三号飞船概述.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8-09-10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50. ^ 神舟四号飞船概述.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8-09-10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51. ^ 石嘉. 青铜—白银—黄金:记述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中國新聞網. 國際先驅導報. 2003-10-18 [2021-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 
  52. ^ 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帜. 中國科學院. 2003-10-16 [2021-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4). 
  53. ^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时间表.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2008-09-17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54. ^ 安南再次祝贺“神舟”五号飞船飞行成功.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 2003-10-20 [2021-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4). 
  55. ^ 中国举行载人航天庆功会 航天英雄杨利伟获勋章. 中國新聞網. 2003-11-07 [2021-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5). 
  56. ^ 三十年!载人航天工程飞行任务大事记一览.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2022-09-21 [2022-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7). 
  57. ^ 载人航天扬国威——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12-07. [2016-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1). 
  58. ^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国新办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8-09-28 [2021-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5). 
  59. ^ 中国举行“神七”庆功大会 胡锦涛出席并讲话. 中國新聞網. 2008-11-07 [2021-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1). 
  60. ^ 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产生 5名男航天员 2名女航天员.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0-05-07 [2022-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3). 
  61. ^ 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2-06-18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62. ^ 中国载人航天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2-06-26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4). 
  63. ^ 神十任务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3-06-26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64. ^ 64.0 64.1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6-06-25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65. ^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圆满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6-09-15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66. ^ 神舟十一号两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6-10-19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67. ^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7-04-20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3). 
  68. ^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7-04-22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3). 
  69. ^ 我国成功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关键技术.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7-04-28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3). 
  70. ^ 70.0 70.1 70.2 70.3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召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4-29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3). 
  71. ^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拉开序幕.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0-05-05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9). 
  72. ^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4-29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3). 
  73. ^ 天和核心舱长啥样?150秒模拟动画告诉你. 中青在線. 2021-04-29 [2021-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9). 
  74. ^ 空间站工程研制进展 (PDF). web.archive.org. 2016-09-14 [2021-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4. 
  75. ^ 周建平:走进新时代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2018-04-24 [202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9). 
  76. ^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5-29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3). 
  77. ^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5-29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3). 
  78. ^ 黎雲; 張汨汨; 趙葉苹; 張泉. 月下飞天舟——天舟二号飞行任务全解读. 新華網. 2021-05-30 [2021-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0). 
  79.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6-17 [2021-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7). 
  80.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6-17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9). 
  81. ^ 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6-17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30). 
  82.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04 [202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 
  83. ^ 83.0 83.1 黎雲; 張汨汨.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3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 新華網. 2021-09-17 [2021-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1). 
  84. ^ 李國利; 黎雲; 黃一宸.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華網. 2021-09-20 [2021-09-20]. 
  85. ^ 王逸濤; 高蕊.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新華網. 2021-09-20 [2021-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86. ^ 黎雲; 徐毅.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新華社. 2021-10-16 [2021-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3). 
  87. ^ 王逸濤; 郭明芝. 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新華網. 2021-10-16 [2021-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6). 
  88. ^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11-08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7). 
  89. ^ 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2022-01-06 [202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6). 
  90. ^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手控遥操作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试验.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2022-01-08 [2022-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91. ^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 新華網. [2022-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92. ^ 李國利; 黃一宸.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受控再入大气层任务顺利完成. 新華網. 2022-03-31 [2022-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5). 
  93.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2-04-16 [2022-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6). 
  94. ^ 94.0 94.1 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2-04-17 [2022-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 
  95. ^ 李國利; 張瑞傑; 陳凱姿.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 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开启. 新華網. 2022-05-10 [2022-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7). 
  96. ^ 王逸濤; 王慧.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新華網. 2022-05-10 [2022-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0). 
  97. ^ 李礪寒; 張瑞傑.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新華網. 2022-06-05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7). 
  98. ^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召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2-06-05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5). 
  99. ^ 我国首个科学实验舱发射成功 “问天”踏上问天之路. 新華網. 2022-07-24 [2022-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4). 
  100. ^ 郭明芝; 郭中正. 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组合体在轨完成交会对接. 新華網. 2022-07-25 [2022-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5). 
  101. ^ 郭明芝; 郭中正.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 新華網. 2022-07-25 [2022-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5). 
  102. ^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2-09-02 [2022-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3). 
  103. ^ 问天之问(十)问天实验舱转位,硬核知识点来了!. 中國載人航天(公眾號). 2022-09-30 [2022-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5). 
  104. ^ 李國利; 張汨汨; 米思源.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華社. 2022-10-31 [2022-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31). 
  105. ^ 王逸濤; 王慧.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与空间站组合体在轨完成交会对接. 新華社. 2022-11-01 [2022-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1). 
  106. ^ 王逸濤; 李傑.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 新華社. 2022-11-03 [2022-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107. ^ 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天舟五号任务亮点了解一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2-11-12 [202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2). 
  108.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全部完成.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2-11-29 [2022-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30). 
  109. ^ 邓清明:坚守飞天初心 能被祖国需要就是最幸福的. 新華網. 2022-11-28 [2022-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30). 
  110. ^ 張汨汨; 黃一宸. 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新華網. 2022-11-30 [2022-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30). 
  111. ^ 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首次在轨交接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于12月4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2-12-03 [202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1). 
  112. ^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篇章.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3-03-12 [202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1). 
  113. ^ 李國利; 黎雲; 黃一宸.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启. 新華網. 2023-05-30 [2023-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1). 
  114. ^ 114.0 114.1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召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3-05-29 [2023-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1). 
  115. ^ 邱晨輝. 戴眼镜的教授上太空 “航天梦”离普通人更近了. 中國新聞網. 中國青年報. 2023-05-31 [2023-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1). 
  116. ^ 专家详解新飞船,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0-05-11 [2021-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4). 
  117. ^ 成功返回!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开启我国载人航天新篇章.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0-05-08 [2021-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4). 
  118. ^ 118.0 118.1 长征七号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安全着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6-06-26 [2021-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4). 
  119. ^ 甘曉.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归来. 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 2016-06-27 [2020-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7) (中文(中國大陸)). 
  120. ^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0-05-08 [2021-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121. ^ 中国航展:中国正研发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 近地运载能力约为“胖五”三倍. 國家航天局. 2021-09-29 [2021-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30). 
  122. ^ 122.0 122.1 携手翱翔太空 谋求共同利益 ——中国与联合国共邀各国参与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国际合作.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8-05-30 [2021-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123. ^ United Nations and China invite applications to conduct experiments on-board China's Space Station.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Outer Space Affairs. 28 May 2018 [11 Jul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3) (英語). 
  124.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发布联合国/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第一批入选项目.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9-06-12 [2021-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125. ^ UNOOSA and CMSA announce winners of opportunity to fly experiments on board China Space Station.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Outer Space Affairs.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Outer Space Affairs. 12 June 2019 [11 Jul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英語). 
  126.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欧洲空间局签署合作协定.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4-12-12 [2021-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9). 
  127. ^ 127.0 127.1 我国成功组织中欧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7-08-21 [2021-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0). 
  128. ^ 中国航天员叶光富首次亮相 6天6夜探秘撒丁岛洞穴. 中國新聞網. 2016-07-23 [2016-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4). 
  129. ^ 关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欧洲空间局联合征集空间应用合作项目建议书的通告.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7-04-22 [2021-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9). 
  130. ^ ESA and Chinese astronauts train together. European Space Agency. 2017-08-24 [2021-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2) (英語). 
  131. ^ 中意航天机构载人航天合作协定在京签署.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7-02-24 [2021-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132. ^ L'Italia tra le stelle con la Cina: c'è un accordo spaziale. La Repubblica. 2017-02-22 [2021-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意大利語). 
  133. ^ 中巴签署载人航天合作框架协定.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9-04-28 [2021-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