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政治
以色列政府與政治 系列條目 |
政治主題 · 以色列主題 |
以色列政治主要由錫安主義(猶太復國主義)政黨所主導,傳統上分為3個陣營,分別是社會民主主義派別的工黨錫安主義、修正錫安主義和宗教錫安主義,其中前兩者是最大龐大的。除此之外,以色列仍有若干非錫安主義的政治派別,如猶太教正統派政黨、左翼聯盟,甚至反錫安主義的以色列阿拉伯政黨。
政治形勢
[編輯]前以色列總理果爾達·梅厄(1969年至1974年在職),曾開玩笑說:「在以色列,有3百萬總理[1] 。」以色列國會採用了一種特殊的比例代表制,整個國家是一個單一選區,這有助於形成大量政黨,許多政黨有着特定的支持群體,也代表了特定群體的利益。主流大黨之間的平衡意味着小黨可以有與其大小不相稱的巨大影響力,常常有能力左右僵局,他們利用此點阻止立法,甚至推動自己的議程,並不顧與執政黨的綱領相左。
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到1977年5月選舉約30年間,以色列一直由以色列地工人黨或勞工聯盟領銜的聯合政府執政,其中從1967年至1970年,由除兩派以色列共產黨之外的所有政黨共同組成了大聯合政府。1977年選舉後,修正錫安主義派別的利庫德集團脫穎而出,與以色列宗教黨和以色列正教黨等共組聯合政府。
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發布的世界自由狀況中,會評價每個國家的民主和政治自由程度,2013年度報告中,以色列被列為中東及北非地區唯一的自由國家。[2]
1996年後的總理及政府
[編輯]1996年以色列總理首次由直選產生,利庫德集團領袖本雅明·內塔尼亞胡以微弱優勢取勝,在競選中,他曾尖銳的批評希蒙·佩雷斯政府的和平政策未能保護以色列的安全。內坦尼亞胡隨後組建了右翼主導的聯合政府,並公開致力於履行奧斯陸協定,但需要在互動以及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內塔尼亞胡的執政聯盟以自己的利庫德集團為班底,聯合了同為右翼的佐梅特黨和橋黨,以及3個宗教錫安主義黨派沙斯黨、國家宗教黨和聖經猶太教聯盟,還包括2個中間黨派第三條道路黨和明確宣稱代表俄羅斯移民利益的以色列巴阿里亞黨,1998年1月,隨着橋黨黨首大衛`李維辭去外交部長,橋黨退出聯合政府。
1999年5月27日,以色列工黨聯合了梅馬黨和橋黨的勞工聯盟統一以色列的埃胡德·巴拉克選舉獲勝,出任總理,也選擇組建聯合政府,包括了由兩名退役將軍伊薩克·莫德柴和阿儂·利普金-沙哈克組建的中間派新黨中間黨,左翼政黨梅瑞茲黨和以色列巴阿里亞黨,以及宗教錫安主義黨派沙斯黨和國家宗教黨。聯合政府決心繼續談判,兩年裡,大多數黨派退出了聯合政府,使得工黨和中間黨成為少數政府,巴拉克不得不宣布提前大選,這是唯一一次不與國會選舉同時進行的總理選舉。
2001年2月17日,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的大聯合政府,由利庫德集團黨首阿里埃勒·沙龍出任總理,並聯合了工黨,但工黨後退出聯合政府,2003年1月28日重新舉行大選。
選舉中,沙龍再度獲勝,並基於選舉結果,沙龍得以組建一個右翼政府,包含了利庫德集團、改革黨、國家宗教黨和國家聯盟,本屆聯合政府致力於打擊恐怖主義以改善以色列的安全狀況,同時應對經濟蕭條。之後,沙龍推出了2004年脫離計劃,包括了從在巴勒斯坦控制區的定居點撤離,特別是加沙地帶,導致了國家宗教黨和國家聯盟退出了聯合政府。沙龍試圖將正統派聖經猶太教聯盟加入聯合政府,而將改革黨趕出聯合政府,迫使沙龍不得不將工黨拉進聯合政府。
因並非所有利庫德成員都支持沙龍的的單邊行動計劃,沙龍在國會難以形成固定的多數。顯而易見,沙龍擁有超越其政黨的的威望,2005年11月21日,沙龍退出利庫德集團,並組建個人的新政黨前進黨。幾天之後,前任總理希蒙·佩雷斯也脫離工黨,加入沙龍。這是以色列政壇一次劇烈的重新洗牌,之前的左右兩派共組了一個擁有強大支持的中間派政黨,並非之前那種沒有足夠聲望和人氣的中間派政黨。
2006年1月4日,總理沙龍因嚴重的中風陷入昏迷,埃胡德·奧爾默特作為代理總理接掌了政府,並在沙龍無法履職的100天後成為臨時總理。由於3月即將大選並產生新屆政府,奧爾默特在大選前沒有成為正式總理。
2006年3月大選後,前進黨在國會中占據最多席位,奧爾默特成為總理,他組建了占據67個議席的聯合政府,除前進黨外,海包括了工黨、沙斯黨和吉爾黨。2006年11月,占據11個議席的以色列家園黨也加入了聯合政府,但在2008年1月再度退出。面對反對派越來越多的腐敗指控,奧爾默特宣布不尋求連任。
在2009年3月31日,儘管前進黨在選票上略多於內坦尼亞胡的利庫德集團,但國會任命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為總理。4年後國會選舉中,利庫德以色列家園黨再度獲得最多議席,3月19日,內坦尼亞胡繼續出任總理。新的聯合政府加入了未來黨、猶太人家園和運動黨,還有極端正統派政黨。2年後的以色列國會大選,內坦尼亞胡成功連任,組建了以利庫德集團為主的聯合政府,包括了猶太人家園、沙斯黨、聖經猶太教聯盟等政黨。
政黨與選舉
[編輯]與其他國家相比較,考慮到以色列的人口規模,以色列參選的政黨數量較多,各種小黨都能在國會贏得議席,使得國會議席相當分散,很難有一個政黨能獲取60個以上的過半數議席從而獨立組閣。
這種體制下,一些邊緣政黨也得以存在,他們擁有獨立於主流政治及社會共識之外的政治觀點,在國會代表特定的利益群體。例如極端正統派政黨,如吉爾黨,在2006年選舉中代表了退休人士的利益。
政黨 | 得票 | % | 席位 | +/– |
---|---|---|---|---|
利庫德集團 | 985,408 | 23.40 | 30 | +12 |
錫安主義聯盟 | 786,313 | 18.67 | 24 | +3a |
共同名單 | 446,583 | 10.61 | 13 | +2b |
未來黨 | 371,602 | 8.82 | 11 | –8 |
全體黨 | 315,360 | 7.49 | 10 | 新黨派 |
猶太人家園 | 283,910 | 6.74 | 8 | –4 |
沙斯黨 | 241,613 | 5.74 | 7 | –4 |
以色列是我們的家園 | 214,906 | 5.10 | 6 | –7 |
聖經猶太教聯盟 | 210,143 | 4.99 | 6 | –1 |
梅雷茲黨 | 165,529 | 3.93 | 5 | –1 |
共同黨 | 125,158 | 2.97 | 0 | 新黨派 |
綠葉黨 | 47,180 | 1.12 | 0 | 0 |
阿拉伯陣線 | 4,301 | 0.11 | 0 | 新黨派 |
綠黨 | 2,992 | 0.07 | 0 | 0 |
朋友黨 | 2,493 | 0.06 | 0 | 0 |
女性美德黨 | 1,802 | 0.04 | 0 | 新黨派 |
變革希望黨 | 1,385 | 0.03 | 0 | 0 |
海盜黨 | 895 | 0.02 | 0 | 0 |
花黨 | 823 | 0.02 | 0 | 新黨派 |
永久公約黨 | 761 | 0.02 | 0 | 0 |
光明黨 | 502 | 0.01 | 0 | 0 |
尊嚴黨 | 423 | 0.01 | 0 | 0 |
經濟黨 | 337 | 0.01 | 0 | 0 |
民主黨 | 242 | 0.01 | 0 | 新黨派 |
社會領袖 | 223 | 0.01 | 0 | 0 |
空票及無效票 | 43,854 | – | – | – |
合計 | 4,254,738 | 100 | 120 | – |
註冊選民 | 5,881,696 | 72.34 | – | – |
來源: CEC |
其他政治社團
[編輯]系列條目 |
猶太人和猶太教 |
---|
詞源 · 誰是猶太人? · 文化 |
以色列處於獨特的政治環境,難以用通用政治光譜進行簡單的歸類,一個政治團體有時會左右搖擺,特別是在國際政壇,取決於其在阿以衝突問題上所持的立場。
右翼
[編輯]右翼的知名例子有:
- 忠信社群,一些以色列民族主義者,擁護猶太人在約旦河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定居,反對從上述定居點撤離。(現大部分解散)
- 以色列定居點委員會,占領區當地辦事人員的鬆散組織,聲稱代表約旦河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定居者的利益,在社區有組織性且活躍,有影響力。(大部解散)
- 奧爾馬格,恐怖主義受害者組織的聯合會。
- 強以色列信眾,一個以色列學院派社群,反對巴勒斯坦建國,關注以色列的安全和猶太性。
左翼
[編輯]左翼傳統上在以色列學術界、文化界和商界精英中較受歡迎和支持。[3][4]
- 和平當下,支持在約旦河西岸地區占領區讓步。
- 日內瓦倡議和人民之聲,兩個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公眾人物領導的和平倡議組織,2004年出現,基於雙方方非官方的雙邊諒解協議,並提出了永久性和平協議的方案。
- 以色列總工會,基於許多勞工聯盟的傘形組織,曾被認為是工黨的另外一種組織形式。
-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幾個激進的左翼組織號召士兵們拒絕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區服役,比較著名的有「敢於拒絕」和「凡事有個極限」。
- 社會主義鬥爭運動,反對私有化,為工人和年輕人對面日益惡化的情況而鬥爭。
中間派
[編輯]在國會,中間派的代表是未來黨和庫拉諾集團,曾經在國會取得議席的中間派還有前進黨和吉爾黨。中間派既有右翼對與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談判的價值缺乏信心的一面,也有認同左翼從約旦河西岸撤離的一面,結果是,中間派支持在約旦河西岸採取的單邊行動,如修建隔離牆和單邊脫離行動,並同時繼續軍事行動,如選擇性刺殺政策,以打擊恐怖主義。經濟方面,中間派是自由主義者,支持經濟自由主義,持有資本主義主張。最近,中間派在國會影響力相對較小,很難超過15個議席,一些在2屆國會內逐漸瓦解,如變革民主運動、中間黨和改革黨。另外一些中間派政黨偏離了中間路線,倒向一邊,或分流到兩大主要政黨,如社會民主黨,埃澤爾·魏茨曼的政黨,於1987年併入同盟黨(即後來的工黨);特萊姆黨,摩西·達揚的政黨,最後分裂到同盟黨和利庫德集團;獨立自由黨,也併入同盟黨;猶太復國主義黨,與希魯特一同創建了嘎哈黨,即利庫德集團的前身。
另外有一些政黨不認為自身屬於左右任何一派,便將其歸入中間派,如綠黨,主要關注環境議題,至今未能在國會取得任何席位。
利益集團
[編輯]- 農業遊說團體,尋求獲得補貼和減免水稅費。
- 促進婦女地位的遊說團體,與國會合作的女性主義團體。
- 釋放喬納森·波拉德的遊說團體,一個將泄露本國秘密給以色列的美國政府雇員.
- 綠燈組織,一個致力於減少道路交通事故的組織,主張手段包括教育、執法、改善基礎設施等,並希望建立一支專職研究和制定計劃的國家工作隊。
其他
[編輯]- 顯赫的拉比對一些政黨和政客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沙斯黨和聖經猶太教聯盟。
- 極端正統猶太教社團,反錫安主義組織,主要分布在耶路撒冷,反對世俗化。
- 以色列阿拉伯人觀察委員會,一個阿拉伯人社團,聲稱代表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利益,傾向於分離主義,本占大多數的猶太人視為敵人,政治影響很小。
主要政治議題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Latitude: A Libel Law and a Balancing Ac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ew York Times, 1 December 2011
- ^ US watchdog: Israel is Mideast’s only 'free' sta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post. January 2013
- ^ AP Analysis: In Fractured Israel, All Electoral Bets Are Off. [2015-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Israeli Challenger Herzog a Determined Underdog. [2015-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