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黃河
外觀
廢黃河指黃河改道後遺留的舊河道。現存較多的是1855年咸豐黃河大改道殘留的明清故道。其自河南省蘭考縣北朝東南方向,經民權縣北、商丘市北,過山東省曹縣南、單縣南,安徽省碭山縣北、蕭縣北,江蘇省徐州市北,宿遷市南,淮安市北,再折向東北方向,過漣水縣南,濱海縣北,由大淤尖村廢黃河口入黃海。在地圖上,這條故道絕大部分是乾涸的,用虛線畫出,宿遷市以東經泗陽到淮安段皆有水流,但水深不足以通航,故稱「廢黃河」,上有多座橋梁,在淮安市以東是當今的中山河,有水流。廢黃河把完整的一個淮河流域分割成淮河與沂沭泗兩個水系,現已形成一道高出地面幾米的分水嶺。
歷史
[編輯]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東京(今開封市)的守將杜充為抵禦金兵派兵強行挖穿黃河大堤,使黃河改道由泗水入淮河、濟水分流入海。1194年(金明昌十一年),黃河主流奪淮。從此,直到1855年(清朝咸豐五年黃河大改道)的661年間,黃河由泗水、汴河、濉水、潁水、渦河入淮河,史稱黃河奪淮。
廢黃河零點
[編輯]廢黃河零點原以1921年11月11日下午5時的江蘇廢黃河口低水面為零起算。後又採用驗潮站平均海水面為新零點,因原點早已淹浸無存,在原點處新舊零點相差多少,無從查考。後導淮委員會以淮陰碼頭鎮「導淮BM11」的高程16.967米代替廢黃河口零點高程系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淮河水利委員會採用這一系統在河南進行了大量1:10000比例尺地形圖測量,河南省水利廳在淮河流域測量也用這一高程系統。[1]
相關
[編輯]注釋
[編輯]- ^ 河南省水利勘測總隊-河南水利測繪大事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高程系統:三、廢黃河零點高程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