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南京城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京城牆
南京城牆圖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3-59
認定時間1988年

南京城牆,現指南京明城牆,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是明朝初年在都城南京修築的城牆,當時有宮城、皇城、內城和外郭四重,現在通稱的「南京城牆」一般特指其中的內城城牆。內城城牆東傍鍾山,西據石頭,南憑秦淮,北控後湖,周長35.267公里,現存基本完好的明城牆25公里[1],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古代城牆[2],是中國少有的保存良好的古代城牆,是南京現存最大的古代建築。

現存長度僅為原來的三分之二。內城原有的13座城門,歷經戰火、破壞以及改建之後,現存的明代城門還有聚寶門(中華門)、石城門(漢西門)、神策門(和平門)和清涼門,其中除神策門還保留有清朝時修建的城樓之外,其他城門的城樓都已無存。1970年代末,南京開始對南京城牆進行系列性管理保護。目前,由南京市城牆管理中心負責全部四重城牆遺蹟、遺址的管理保護工作[3]

建築相關

[編輯]

建造

[編輯]

南京城在明朝初代建成時共有四重城牆,由外向內分別為外郭(外城)、內城(京城)、皇城和宮城。外郭大部為夯土城牆,原有18座城門,周長約60千米,約20公里為磚造,早已湮沒無存,僅餘城門的地名流傳至今。內城為「土築磚包」,夯土築成的城牆外由城磚或條石包砌。內城因地形而建,呈不規則狀,突破了以往都城為方形的城制。內城原本開有13座城門,與外郭城門合稱「里十三,外十八」。

佈局

[編輯]

南京明城牆的建造被形容為「人窮其謀、地盡其險、天造地設」,體現了「天人合一」、「皇權天授」等思想。由代表朝廷的紫微垣太微垣以及天市垣規劃內城部局,內外城牆又與天體赤道、黃道二十八宿作對應,有朝有廷有市,並非較簡單的前朝後市[註 1]佈局。民間傳說南京城牆是「寶葫蘆」形,有專家研究認為是「非方、非圓的不規則的多角不等邊的粽子形」、「呈宮扇形」。最新認為:南京城牆是依照天上南斗星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4]

由於解放門西端存在一段兩百餘米廢置的城牆,即贅城,訛稱為台城。中國學界因此普遍認為內城整體佈局有過變更[4],指內城北部是城牆建築過程中,因軍事或地理原因而進行的擴建。是為將南京城北部的山脈,特別是長江江防制高點——獅子山囊括在內城中,而做出的改動[5]。亦有學者不認同「內城北擴說」,楊國慶推測,原以金川河護城河的北部城牆東移,改以玄武湖為護城河,由此形成贅城。他/她推測若以金川河為護城河,內城整體形狀還是南斗星與北斗星的聚合[4]

永樂遷都至20世紀初

[編輯]

永樂遷都後,以南京為留都。內城北部在此後未得到發展,成為地極僻靜、人跡罕至之所。明末封閉北部的儀鳳門鍾阜門金川門。清初,封閉神策門清涼門。順治十六年(1659年),復開儀鳳門、神策門。由於以明皇城改建江寧滿城正陽門朝陽門不對百姓開放。至清末之前,僅有八個城門供百姓出行。1909年,寧省鐵路開通,為此復開金川門,引鐵路進城。此後,為滿足城市交通需要,內城城牆開闢數個新的城門[6]

民國初至1970年代

[編輯]

1911年武昌起義後的11月12日,江浙聯軍佔領南京城。次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建國。此時,南京城的四重城牆僅內城大體保持完好。江寧滿城最先被拆除,城磚被售賣。今南通市發現的城磚被認為是來源於南京城牆的舊磚。拆至明故宮午門時,南京巡按使因地方輿論壓力,下令停止。而隨着時代發展、現代城市建設,對內城城牆的拆除、破壞持續進行。1927年後,南京市成為中華民國首都。內城城牆拆、保之爭仍在繼續[7]

1949年新政權成立至1950年代時,內城城牆已破敗不堪。1950年代中期,因經濟因素,南京市政府曾有計劃的拆除城牆。1960年代至1970年代,因軍事防空需求,挖防空洞造成牆體破壞[6]。1973年曾對解放門西段的贅城進行修整。

1970年代末開始的保護

[編輯]

1970年代末,南京地方政府已開始注重城牆的考古發掘和保護[6]。1979年3月,成立南京中華門管理所。南京城牆的歷史文化價值在此後開始得到廣泛認同。贅城在1982年時,以台城之名列為第一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內城城牆以南京城牆之名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3月,成立南京市城牆管理處,負城牆保護、維修和管理。管理處隸屬於南京市園林局,1993年改隸南京市文物局[8]。1998年5月,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正式開館[8],它與南京市城牆管理處同設於台城段[9]

2014年2月,在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南京市城牆管理處基礎上,併入南京中華門管理所、午門公園、儀鳳門,成立南京市城牆管理中心[3]。該機構是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加掛市文物局、市廣播電視局牌子)下屬的事業單位。融合統一了原南京各區屬承擔的城牆管理和申遺工作的事業單位[8]。管理範圍包含了四重城牆及附屬建築的遺蹟、遺址,包含城牆、城門、護城河在內。擁有10個部門和解放門等五個管理辦公室,150餘名職工[3]。全面負責南京城牆的保護管理、開發利用和申遺事務[8]

內城

[編輯]
南京內城東南從武定門到中華門城牆拐角處的一段城牆,1930年代航拍。

明朝洪武五年(1373年6月21日),明朝皇家檔案記載明城牆長度為「周一萬七百三十四丈二尺」,折合今制為34.349公里;2005年江蘇省測繪局與南京市文物局合作利用新測量技術進行的最新測定顯示,明城牆築造完成時長度為35.267公里[10]。南京城牆保存下來的部分大約有25公里[11],是中國城市中最長的城牆,但是由於被分割為不相連接的幾段,完整性不及西安城牆開封城牆

南京內城原來開有13座城門:正陽門(民國時改名光華門,已無存)、通濟門聚寶門(民國時改名中華門)、三山門(俗稱水西門)、石城門(俗稱旱西門、漢西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民國時改名興中門)、鍾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太平門、朝陽門(民國時拆除另建中山門)。20世紀初,陸續又增闢了草場門(1908年)、豐潤門(1909年,今玄武門)、海陵門(1913年,今挹江門)、武定門(1929年)、漢中門中央門、小北門(1931年)、新民門(1934年)、雨花門(1935年)、中華東門、中華西門,到1930年代,南京的城門已經增加到24座。此後,1952年增開解放門,1992年增開集慶門,2000年之後又新建了長干門華嚴崗門標營門

舊有城門

[編輯]

正陽門

[編輯]
1889年的正陽門

正陽門是南京城的正門,但這座城門並不在南京城的正南方,而是偏於東南。明初,朱元璋在原南唐金陵城的東側新建了宮城和皇城,在宮城和皇城之外又建了一道城牆。這道城牆的南面牆與原金陵城東側城牆的中部在通濟門附近相接,這面城牆的正中就是正陽門,因此正陽門是南京南面城牆3座城門(正陽門、通濟門、聚寶門)中最靠東的一座,它在通濟門以東1450米、朝陽門(南京城東門)西南2590米,與皇城和宮城的正門形成一條縱貫城東的南北中軸線,正陽門就在這條中軸線南端的起點上。正陽門是京城的正門,城樓高大,設有1道外瓮城和2道內瓮城,是中國城池中少見的「複合型瓮城」[12]。正陽門在清末民初和抗日戰爭的戰亂中多次受到攻擊,受損嚴重,以至於此後一段時期內該門被誤以為只有一道內瓮城。

1931年,正陽門改名為「光華門」。1955年至1962年間,光華門周邊的居民和工人為建造房屋,拆走了大量的城磚,致使這個城門和兩側的城牆被毀。光華門僅作為地名保留下來,指原光華門內御道街、大光路、光華東街十字路口,以及光華門外光華路(石門坎)、大明路附近一帶。2006年10月20日,光華門西側的一處工地出土數座不同時代的古墓和一段明城牆的牆基,這段明城牆遺址將原址保護。從正陽門至中山門的護城河非常寬闊,現在稱為月牙湖。正陽門外跨護城河的橋樑名為夔腳橋

通濟門

[編輯]
通濟門舊影,有3重船形內瓮城、4道城門。
通濟門南面的東水關,秦淮河從水關下入城

通濟門位於南京城南面的城牆上,東面是正陽門,西面是聚寶門,前臨秦淮河。和聚寶門、三山門(水西門)一樣,通濟門屬於規格最高的3座城門之一。通濟門有獨特的3重船形內瓮城和4道城門,是南京城門中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座。通濟門1950年代被拆除,今天只能從沿用的地名通濟門內、外大街來確定原來城門的位置。 通濟門位於南京城南面的城牆上,明初沿元集慶路舊東門截城濠而修建,坐北朝南,南面為東水關(上水門),西南面為聚寶門,東面為正陽門,走進城門內,西南為商業區,東南為皇宮,通濟門為南京13座城門佔地面積最廣的一座城門。通濟門建有內瓮城三座,呈船型,有主城門與內瓮城城門四道,呈直線而設,皆為青條石砌築,瓮城周長約690米,立面城寬約90米,主城門建有城樓和閘樓,內瓮城上建有閘樓,主城門內東西兩側各有上城馬道、步道一條。

1645年,清軍主力渡過長江佔領鎮江,直逼南京。6月3日夜,剛剛表示要帶頭拼死守衛南京城的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由通濟門出逃,連輔佐他的馬士英都不知道。15天後,弘光帝被捕,清軍特地押他回寧從通濟門入城,沿途南京市民無不唾罵。

1928年夏,曾有人提議將通濟門改名為「共和門」,以紀念當年孫中山先生在南京開創共和之偉業。共和門之名曾一度被使用,但未被國民政府正式命名。

1957-1963年,通濟門連同東面城牆被拆除,今天只能從沿用的地名通濟門內、外大街和舊九龍橋來確定原來城門的所在,通濟門前的護城河為秦淮河,通濟門外跨護城河的橋樑名為九龍橋。通濟門城下門券四層,每兩層門券間設有甕城,本門衝要面向大道,外有九龍橋,旁為東水關,此地為秦淮河與明城濠合流處。1958年拆除。

聚寶門

[編輯]
中華門瓮城,鏑樓為近年復建

中華門是南京城內城的正南門,位於內外秦淮河之間,原名「聚寶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堡式瓮城,也被認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古城堡,堡壘瓮城。中華門門內是內秦淮河,以鎮淮橋連接自南唐以來歷經千年繁華的中華路;門外是外秦淮河,以長干橋連接雨花路

聚寶門是在南唐都城南門的故址上重建的。傳說門下埋有江南富戶沈萬三聚寶盆,1931年改名為中華門。此門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佔地面積15,168平方米。共設三道瓮城,由四道券門貫通,首道城門高21.45米。並有馬道可騎馬登城。各門均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現在僅存閘槽和門位遺蹟。瓮城上下設有藏兵洞13個,左右馬道下設藏兵洞14個,可在戰時貯備軍需物資和埋伏士兵,據估計可容納三千人。

聚寶門是南京京城城牆的正南門,坐北朝南,據說明初建築南京城聚寶門時,砌起即塌,屢次修築不成。有人說地下有水怪在作祟,向朱元璋獻計,借用沈萬三的「聚寶盆」,填在城坍處,城門才順利建成,因而把此門稱作「聚寶門」。其實,聚寶門一名的由來,是因為城門外有一座聚寶山(今稱雨花台)而得名。

聚寶門原為南唐都城至宋、元金陵城南門舊址,後明初改擴建而成,城堡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佔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通濟門建有內瓮城三座,呈長方型,有主城門與內瓮城城門四道,首道城門高21.45米,各門原有雙扇木門和可上下啟動的千斤閘。閘內有藏兵洞27個,戰時用以貯備軍需物資和埋伏士兵。主城門內東西兩側各有上城馬道、步道一條,可用於運送軍需物資,將領亦可策馬直登城頭。除木結構毀壞外,磚石結構基本完好。它宏大的規模和巍峨的雄姿,世所罕見,在我國城垣建築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軍事角度上看,工事堅固適宜攻守,是研究我國軍事史的實物資料。遇有敵人強攻時可將敵兵放進城門,然後關起各道城門把敵軍截為三段,分而殲之,似如「瓮中捉鱉」

據稱聚寶門的石質門檻,「高二尺許,長一二長,黑黝如鐵,名為活子午石。」乃外國使臣赴京的貢物。每日自子至午,石長一分,每日自午至子,石縮一分,故稱此名。由於數百年長期經人磨踏,近已不存。

1995年,結合中華路、雨花路改造,在中華門城堡周圍,建成了中華門廣場,新增綠化面積近萬平方米。 聚寶門原為南唐都城南大門,歷朝擴建,宋代創建甕城和券門。民間有朱元璋借聚寶盆的傳說,因而將此門稱聚寶門。傳說不是歷史,實際上聚寶門是因為它正對聚寶山(雨花臺)而得名。本門連通繁華的商業大道,門下門券四層,三道甕城,設27個藏兵洞,可藏兵五六千人。城門最為雄偉壯麗,顯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氣勢,令古今軍事家嘆為止。1928年改名中華門,1931年改築城門,拆掉左右城段,準備開中華東西兩門,未成功。

三山門

[編輯]

三山門是南京城西面最重要的一座城門。三山門西臨秦淮河,是舊時由水路出入南京城的交通要道,原為南唐金陵城西大門「龍光門」。明代初年這座城門改建為3道船型瓮城、4道門洞,是南京城規格最高的3座城門之一。緊鄰三山門的西水關是內秦淮河出城的水門,因此三山門又稱「水西門」。三山門瓮城在1955年被拆除,瓮城遺址在2010年被重新發現[13]。現在三山門原址一帶是昇州路莫愁路虎踞南路水西門大街鳳台路交匯的交通樞紐。

三山門原為宋元舊門,明重建時,因為它正對城外三山,故改稱三山門。清代又改為水西門,本門為西出要道,連通繁榮的商埠,城下門券四層,右邊是西水關。民間傳說朱元璋奪取集慶後,陳友諒率數十萬大軍來爭奪,劉基一夜造三橋,又把三山門的門栓從裏搬到外,使陳軍陷入迷魂陣,朱元璋遂在三山門一帶大敗陳友諒。1958年後被拆除。

石城門

[編輯]

石城門是南京城西面的一座城門,俗稱「旱西門」或「漢西門」,南面是俗稱「水西門」的三山門,北面是清涼門。該門原為南唐京城的大西門,1366年,朱元璋下令改築應天府城時,利用原有的大西門並加以擴建,增駐瓮城。石城門由二道瓮城,三道城門組成,三門直對一條直線上,構成南京西部城防的要地。石城門也是南京保存至今的4個明代城門(聚寶門、石城門、清涼門神策門)之一。1958年,石城門大部分被拆除,但是保留了部分瓮城。1997年,南京市政府修復了石城門部分瓮城,附近開闢為市民廣場。 石城門門券兩層,流通繁榮的商業大道。因靠近石頭城,故稱石城門。路面均鋪「監石」,清代八卦洲柴薪由此車運入城,日久竟將監石碾碎。此門又稱漢西門,或稱旱西門,現存券門兩個。

清涼門

[編輯]
清涼門

清涼門又稱「清江門」,位於南京城西面,建於明朝初年。由一道城門和一圈橢圓形瓮城構成,現在鏑樓已經不存,其餘基本保存完好。由於這一段城牆是建造在清涼山西南部高低起伏的山崖上,地處偏僻,六百多年來一直行人稀少。直到最近修建外秦淮河清涼門大橋,才引起人們注意。

清涼門地處幽僻,僅有一券。位於清涼山西麓的鬼臉城側,故稱清涼門。由於面臨秦淮河,又稱清江門。清代時堵閉,後毀。

定淮門

[編輯]

定淮門位於南京城西面,南為清涼門,北為儀鳳門,原名「馬鞍門」,洪武7年(1374年)因其跨秦淮河上,改名為定淮門。清朝道光23年(1843年),由於秦淮河淤塞,定淮門遂廢。1958年,定淮門被拆除。

定淮門地處幽僻,有一券。原叫淮遠門,因為秦淮河在其附近入江,經常泛濫成災,為鎮秦淮河,所以改稱定淮門,在清道光二十二年淤塞而廢。

儀鳳門

[編輯]
2006年復建的儀鳳門

儀鳳門又名「興中門」,位於南京城西北角,依獅子山而建,南為定淮門,東為鍾阜門。儀鳳門原為南京城北部通往長江岸邊的要道。成化年間,由於南京守備兵力不足,遂將儀鳳門等城北城門堵塞。清朝順治16年,梁化鳳開儀鳳、神策二門,出兵奇襲圍城的鄭成功軍隊得勝,此後儀鳳門得以重建。清朝儀鳳門為單孔城門,上設兩層箭樓。1853年,太平天國大將林鳳祥指揮挖掘通向儀鳳門的地道,用地雷炸開儀鳳門城墻,直攻兩江總督衙門,攻克南京。1895年,張之洞在儀鳳門下鋪設了南京第一條近代馬路。其後,由於挹江門的開通,儀鳳門的地位顯著下降。1928年,儀鳳門改名興中門。1971年,由於建寧路的修建,興中門被拆除。2006年,南京市政府復建儀鳳門,為一三孔拱門。

儀鳳門城下水洞兩座,本門衝要,是明清時出入長江的必經之路。

鍾阜門

[編輯]

鍾阜門位於南京城西北,在金川門以北、儀鳳門以南,又名小東門,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名為鍾阜門。成化年間,因守備兵力不足而被堵塞,後未重開。1958年左右該段城牆被拆除,今僅存地名。 鐘阜門本門荒僻,有一券。踞獅子山崗,是明代都城北面西頭第一門,由於門朝東,俗稱小東門。清代時堵閉,後拆毀。

金川門

[編輯]

金川門位於南京城北面,因金川河在其涵洞下出城而得名,東為神策門,西為鍾阜門。城門外有金川門橋,現為文物保護單位,城門包括水關一座,為長江以北進入南京的要道。1402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率軍攻打南京,守臣李景隆朱橞打開金川門迎其入京,是為金川門之變南明時為防備清軍進攻一度封閉金川門,清朝佔領南京後復開。1907年,滬寧鐵路經金川門通往下關北伐戰爭後,中華民國政府定都南京,一度改金川門為「三民門」。1957年金川門被拆除,現僅存地名尚在。

神策門

[編輯]
和平門外瓮城城門

神策門現名和平門,是南京城北最東側的一座城門,位於玄武湖西北,在明城牆13個城門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南京現有所有城門中唯一保留有民國以前鏑樓的城門。神策門依山而建,曲折迂迴。清朝時增建外瓮城光緒年間重建鏑樓,但規格已由原來的都城級降為州府級。1658年,鄭成功北伐金陵,敗於門下。為紀念戰功,順治帝下詔改名「得勝門」。1853年,太平軍從此處攻入南京城。1929年改名「和平門」。1930年代,美國亞細亞火油公司將瓮城作為油庫。日軍佔領南京後也以此地為油庫。南京軍區後勤部接管後繼續作為油庫使用,和平門成為軍事禁區。2004年10月1日,修繕後的和平門對外開放,位於中央門立交橋的東南角。 神策門本門荒僻有兩券,東至後湖,依丘傍湖,地近幕府山和長江,是軍事防守要地。十三門中唯此門由劉基開兩洞。順治時,鄭成功17萬大軍攻城時,中了守城清將緩兵之計,守兵偷偷鑿開另一城洞,偷襲大敗鄭成功,後稱神策門為得勝門。1928年改稱和平門,現存甕城券門各一,譙樓一座,2002年修復開放。

太平門

[編輯]
2014年重建的太平門,攝於太平門內玄武高中附近

太平門位於南京城的東北垣,是南京城北面的正門,以南是朝陽門,西北方向是神策門。因為代表監獄的貫索天市垣,而不在代表天廷的太微垣,所以明代南京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合成「三法司」)監獄就在門外貫城坊,相傳夜間哀聲四起,為此將城門命名為「太平」。太平門處在鍾山與玄武湖相接的位置,建在鍾山向西延伸的富貴山覆舟山之間,據有山湖之險。太平門東面的鐘山被稱作「蟠龍」,這一段城牆就被稱為「龍脖子」。太平門扼守鍾山,對於控制南京北部至關重要,且龍脖子一帶是南京城唯一沒有水體保護的城牆,因此清軍進攻太平天國和日軍圍攻南京時,這一帶都是主要的攻擊方向。太平天國時,在門外鍾山腳下修築地堡城、山上築天堡城拱衛太平門,這兩個要塞陷落後,清軍在龍脖子用地道炸開城牆,攻入南京。1911年辛亥革命時的江浙聯軍也是攻佔天堡城後攻入南京。1931年,太平門一度被改名為自由門,1958年拆除[14]。2014年重建,曾引發廣泛爭議[15]

朝陽門

[編輯]
中山門城內一側

朝陽門是明南京城唯一的東門,民國時改築為中山門。朝陽門為單孔券門,城下有水關,在明代是連接皇城和明孝陵的通道,平日不開放。朝陽門的原址在現在的中山門稍南的地方,與皇城的東華門西華門以及玄津橋處於同一條東西軸線上。1865年時增設外瓮城。[16]

1888年的朝陽門為單孔券門

1928年8月,為了迎接孫中山靈櫬奉安中山陵,南京市政府修建了一條從中山碼頭直到朝陽門出城的迎櫬大道(即現在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1929年,將朝陽門和瓮城拆除,在門址以北不遠處新建三券拱門,在奉安大典前命名為中山門。此後,中山門取代了朝陽門,成為南京城新的東門,是溝通南京城與東郊最重要的出城通道。中山門正中的券門寬10米、高10.5米,兩側的券門寬8米,高9.5米,門券墩厚3米,城門進深15米。[16]

1929年中山門建成後門額由譚延闓題寫,1943年9月改為汪精衛的隸書石額。1946年,汪精衛的落款被鑿去,但他的「中山門」三個字一直沿用了50年。1996年,中山門門券被改為滬寧高速公路進入南京城的入口,為方便城內外交通,在城門下方兩側另開全長1600米的雙線行車隧道。在工程的同時,原汪精衛的題字被換成了王獻之的集字。[16]

增闢城門

[編輯]

玄武門

[編輯]
玄武門

玄武門是1910年在南京城北部東側新開的城門,位於神策門與太平門之間。1908年,當時的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端方在南京籌辦「南洋勸業會」,為了方便遊人遊覽玄武湖,決定在會場附近的城牆上新開一座城門。城門於1909年7月動工,1910年建成單孔券門一座。城門建成後以繼任兩江總督張人駿的籍貫命名為「豐潤門」。[17]1928年7月,國民政府下令更名為玄武門。1929年4月,蔡元培應南京市長的請求題寫了門額。1931年,城門改築為三孔券門。[18]

挹江門

[編輯]
挹江門

挹江門是1914年新開並於次年竣工的內城城門,原名海陵門,當時為單孔城門,是連通南京城內下關火車站與城外下關碼頭的重要通道,城門東側為獅子山。1928年改為現名,並擴建為三孔城門(於次年竣工),1929年4月由戴季陶題寫「挹江門」匾額。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渡江戰役的勝利,從此門進入南京市區。挹江門位於中山北路上。

雨花門

[編輯]
1930年代至1940年代的雨花門

雨花門是國民政府於1936年在南京明城牆上開闢,用於將南京市內的小鐵路養虎巷處與江南鐵路連接,與京粵線貫通[19]。抗戰勝利後,小鐵路逐漸荒廢。20世紀50年代,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其中雨花門及東西兩側城牆遭到拆除,城磚被用作建高爐或附近民居。

2009年,南京市政府利用老城磚修繕雨花門段城牆.同年6月23日,城門復建工程主體完工。復建後為三拱城門,主拱門寬約14米、高約9.9米,副拱門寬約5.5米、高約6.35米,各設一條慢車道、一條行人路。位於秦淮區江寧路雨花橋前。附近有周處讀書台遺址。

解放門

[編輯]
解放門城外一側,城門位於「台城」(右)與「後湖城牆」(左)的連接處。
雞鳴寺俯瞰台城與解放門。城門上建築為南京城牆博物館。城外為玄武湖

解放門是1954年新開的一道單券城門,位於玄武門以南、太平門以西,雞鳴寺東北、玄武湖南岸。為方便這段城牆內外的交通,並為防空疏散的需要,南京市決定在北極閣山下的台城靠近「後湖城牆」的位置新開此門。1951年12月開始設計動工,1952年6月12日竣工,同時打開並擴建了附近的明代「後湖小門」通往玄武湖。玄武湖岸邊這段從玄武門經解放門至太平門的明城牆,是南京城現存最長、最完好,同時也是最高大的一段城牆,垛口至城外地面的高度普遍在20米至25米左右。[20][21]近年來經過整修,在該門上修建了南京城牆博物館,使得解放門本身也成為了一個旅遊景點。

解放門附近設有武廟閘,又名玄武湖大閘,位於武廟(今南京市政府所在地)東北。水閘通過預埋在城牆牆基內的涵管,將玄武湖水引入城內的珍珠河,可以通過閘門調節控制進水量控制珍珠河的水位。水閘長寬各25米,方井深85米,涵管名為「靈福洞」,原有銅管103節、鑄鐵管37節,管徑0.95米,總長143.9米。涵管有兩個進水口,安裝雙合銅水閘兩套。[22]

新民門

[編輯]

新民門是1934年在南京城北垣新開闢的城門,位置在金川門西側、金川門與鍾阜門之間。金川門改建成小火車通道以後,南京政府為方便城北居民進出,1932年在金川門西側城牆上打開了一個豁口。南京警備司令部考因為戰備需要,花費了6000多塊大洋,在1934年在豁口上建成城門。新民門與武定門、漢中門等民國時期新開的城門的式樣與傳統的拱券式城門不同,都屬於牌坊式城門,新民門是南京所有牌坊式城門中唯一保存至今的,現在處於建寧新村居民住宅樓的包圍之中。[23][24]

中央門

[編輯]

中央門現在是南京的一處交通樞紐,位於中央路中央北路建寧路龍蟠路四條幹道的交匯處,1980年代建成一座三層立交。西南側是南京長途汽車站,東面是南京火車站。這一帶也有發展成南京第三商圈的趨勢。原來這裏曾有一座城門,位於南京城北。這座城門雖然在明城牆上,卻不是明代開闢的十三座城門之一,而是開於1930年代,在中央路筆直向北與城牆的交點。它東面不遠處有神策門(今名和平門)。

漢中門

[編輯]

漢中門曾經是南京城西部的一座城門,現在作為地名使用。漢中門並不是明代開闢的南京城最初十三座城門之一,而是開於1930年代。明代開闢的石城門(俗稱旱西門或漢西門),位於其南側不遠處。1933年開闢漢中路時,在城牆上新辟西式三券門洞,介於清涼門與漢西門之間。1958年,漢中門被拆除。現在,漢中門是一處交通樞紐,東西向的漢中路與南北向的虎踞路、虎踞南路在此交匯。漢中路名的來源是地名「漢中」,類似西康路、上海路、熱河路,並非來源於漢中門。而漢中門是當初修漢中路因為出城的需要在城牆上新開的城門,因路得名漢中門。

其他

[編輯]
  • 草場門:1908年,在城西垣的定淮門與清涼門之間新辟,門外臨近秦淮河碼頭。[25]
  • 小北門:1908年,在城北垣的神策門與金川門之間新辟,俗稱「四扇門」,之後曾被訛傳為「鍾阜門」。舊址在今鍾阜橋西側。
  • 武定門:1927年,因城建需要,拆城「開通汲水道」成為豁口,1934年,建成武定門,1958年,武定門被拆除,2007年,在原址新建三拱券的城門,仍取名「武定門」。[26]
  • 中華東門與中華西門:1931年,在中華門瓮城東、西兩側新辟。1950年代被拆除,近年重建。
  • 集慶門:1991年新建,位於水西門以南,城墻西南角以北。城門名取自元代南京的名稱「集慶路」。集慶門段城牆設有鈺緣泉博物館。[27]
  • 南京鈺緣泉博物館牌匾
    南京鈺緣泉博物館牌匾
  • 華嚴崗門:2007年建成。在城西垣的挹江門與定淮門之間新辟。
  • 長干門:2008年新建,在中華門西側,城墻西南角以東[28]。因處於古長干里得名,南京地鐵1號線軌道從中間門券處通過。
  • 標營門:2009年建成。在中山門南側。

皇城與宮城

[編輯]

明代的南京皇城開有7門: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承天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宮城開有4門:午門、東華門、西華門、玄武門。

從南京城的正門正陽門開始,向北形成了一條宮城和皇城的中軸線,分別是洪武門、外五龍橋(跨外御河)、皇城正門承天門、端門、宮城正門午門、內五龍橋(跨內御河)、奉天門、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乾清門、乾清宮、省躬殿、坤寧宮、宮城北門玄武門、皇城北門北安門、太平門。

外郭

[編輯]

在南京城的外圍,還因山之勢,建有一道外城,開設了18個城門:江邊的柵欄門、江東門、大小馴象門、大小安德門、鳳台門、夾崗門、上坊門、高橋門、滄波門、麒麟門、仙鶴門、姚坊門(今堯化門)、觀音門、佛寧門、上元門,到江邊的外金川門。

堯化門原名姚坊門,是夯土外郭東北部的一道城門,位於現棲霞區堯化街道堯化村。1903年,英國工程隊在修建滬寧鐵路時,將姚坊門誤譯為堯化門,後沿用至今。同年,堯化門被拆除,成為南京市北鐵路樞紐。

明外郭龜山遺址公園

其他

[編輯]

2016年7月1日,南京遭遇強降雨天氣,南京市氣象台發佈暴雨橙色預警,雨水滲入歷史悠久的明城牆牆體內,經由其排水系統噴吐而出,形成了獨特的「龍吐水」景觀。[29]

圖片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東漢以前中國都城佈局為坐西朝東,開東門為正門。《漢書·律曆志》曰:「大陽者南方。南任也。」可知古代「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指的是現在的東方,故東胡再今日北邊,去印度取經稱西遊。《史記·大宛列傳》云:「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故這裏後市對應南京佈局,亦正確無誤。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南京测绘第一个大手笔:明城墙确定35.267公里. 龍虎網. 2006-08-30 [2010-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2. ^ 600岁明城墙见证南京沧桑 或申世界文化遗产. 鳳凰網. 2014年3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2月21日). 
  3. ^ 3.0 3.1 3.2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 南京城牆網. 2016-11-29 [2019-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簡體中文). 
  4. ^ 4.0 4.1 4.2 楊國慶. 《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探微》. 東南文化 (江蘇省南京市: 南京博物院). 1999, (1999年第3期): 66–71. ISSN 1001-179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簡體中文). 三、關於「廢城」走向與其他 南京城牆的營建設,歷時30餘年…… 
  5. ^ 周源. 《南京赘城考》. 地域文化研究 (吉林省長春市: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2019, (2019年01期): 93–103. ISSN 2096-434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簡體中文). 
  6. ^ 6.0 6.1 6.2 陳薇、楊俊. 《“围”与“穿”——南京明城墙保护与相关城市交通发展的探讨》. 建築學報 (北京市: 中國建築學會). 2009, (2002年第9期): 64–68. ISSN 0529-13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簡體中文). 
  7. ^ 楊國慶. 《民国年间南京城墙拆、保之争始末》. 世紀 (上海市: 中央文史研究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 2002, (2002年第3期): 18–20. ISSN 1005-4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簡體中文). 
  8. ^ 8.0 8.1 8.2 8.3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 南京城牆網. 2016-10-24 [2019-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7) (簡體中文). 
  9. ^ 楊國慶、肖瓛. 南京鸡鸣寺后"台城"为明代废城墙 并非"六朝台城". 編輯:唐云云. 中國新聞網,來源:南京日報. 2014-02-26 [2019-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簡體中文). 為加強對南京明城牆的保護和管理,我市先後成立了南京市城牆管理處和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這兩家專業保護機構均設置於「台城」段城牆。 
  10. ^ 南京明城墙长度揭晓最新数据35.267公里. [2009-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7). 
  11. ^ 搜狐新闻:南京市民“暴走”明城墙测精确长度获专家认可. [2009-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12. ^ 流傳海外的晚清金陵全圖:還原光華門瓮城全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1年04月08日,揚子晚報
  13. ^ 水西門瓮城遺址露真容 船形瓮城有隱喻[永久失效連結]. 揚子晚報, 2010年3月15日
  14. ^ 太平門[永久失效連結]。南京明城牆專輯。金陵圖書館
  15.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人民網江蘇視窗網絡輿情部,2014-5-8
  16. ^ 16.0 16.1 16.2 中山門[永久失效連結]。南京明城牆專輯。金陵圖書館.
  17. ^ 玄武門[永久失效連結]。明城牆專輯。金陵圖書館
  18. ^ 玄武門城牆[永久失效連結]。明城牆專輯。金陵圖書館
  19. ^ 消失近60年后雨花门重现城南. 南京日報報業集團·南京報業網. 2009-07-10. [永久失效連結]
  20. ^ 解放门城墙垛口与玄武湖. 明城牆專輯. 金陵圖書館. [2010-07-23]. [永久失效連結]
  21. ^ 无名城门应叫后湖小门. 金陵晚報· A12版. 2005-11-04. 
  22. ^ 解放门武庙闸. 金陵圖書館·明城牆專輯. [永久失效連結]
  23. ^ 新民门. 明城牆專輯. 金陵圖書館. [永久失效連結]
  24. ^ 部分砖头已松动散落谁给74岁新民门“养老”?. 龍虎網. 2007-01-22 [2010-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1). 
  25. ^ 草场门大桥_南报网. 南報網 (南京: 南報網). 2014-07-01 [2017-03-16]. (原始內容 (shtml)存檔於2017-03-17) (中文(簡體)). 光緒34年(1908年)為交通運輸需要而開。1958年被拆除。 
  26. ^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龍虎網. 2007-10-10.
  27. ^ 南京钰缘泉博物馆推出“文房四宝”主题文物展. [2024-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31). 
  28. ^ 「長干門」亮相[永久失效連結]。南京日報, 2008-08-14.
  29. ^ 張, 雷. 暴雨致南京城墙“龙吐水” 司机借水洗车_央广网 (shtml). 央廣網. 央廣網. 2016-07-02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中文(簡體)). 7月1日,江蘇省南京市,南京遭遇強降雨天氣,南京市氣象台發佈暴雨橙色預警,雨水滲入歷史悠久的明城牆牆體內,經由其排水系統噴吐而出,形成了獨特的「龍吐水」景觀。 

來源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