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汗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Miliaria
胸部、颈部和肩膀上的典型红斑,由汗疹引起
类型sweat gland disease[*]疾病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家庭医学
ICD-11EE02
ICD-10L74.0-L74.3
ICD-9-CM705.1
DiseasesDB31431
MedlinePlus[1]
eMedicinederm/266
MeSHD008883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汗疹(miliaria)又称fèi粟疹[1]粟粒疹[2],俗称痱子、热痱,是因为高温闷热环境下,出过多而且蒸发不畅,导致汗管开口暂时性阻塞(常因不透气衣物),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渗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浅表性炎症反应;因此任何造成大量排汗的原因皆可诱发汗疹。

汗疹一般可分成红痱、白痱和脓痱,较常发生于儿童身上,通常在热天发病,天气凉爽时常可自动痊愈,少部分则留下斑点。治疗方式通常在患部擦痱子粉或痱子水,有继发感染者可用抗生素。

分型

[编辑]

多见于盛夏酷暑的季节,儿童及肥胖的人较容易得,病变主要分布在头面、颈项、胸腹、腰背或肘及腘窝,常见有三型:

  • 晶形汗疹:阻塞位置在表皮与角质细胞间;常在颈部躯干发生针尖至针帽大的浅表性小水疱,璧薄微亮,轻擦易破,干后有细小鳞屑。
  • 红色汗疹:阻塞位置在表皮层,偶发于真皮层,为最常见的类型;常呈圆而尖形针头大小的密集丘疹或丘疱疹,轻度红晕,自觉轻微烧灼和刺痒感。
  • 深层汗疹:阻塞位置在表皮层以下。
  • 脓疱汗疹:痱顶有针头大浅表性小脓疱,脓疱内通常无菌。

中医学观点

[编辑]

痱疮,又名痱子、痱疮、汗疹、痱汗疹。出自《圣济总录》:“痱疮,盖热盛汗出,阳气发泄而腠理疏,反以寒水洗浴,则热气内郁于皮腠之间,轻则为痱,重则为痤也。”

若因搔抓而继发感染则称为“痱毒”。

治法

[编辑]

清暑涤湿、解毒止痒。《外科正宗》:“痤痱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痒痛如常,浑身草刺。此因热体见风,毛窍所闭,宜服消风散,洗用苦参汤,甚者皮损匝匝成疮,以鹅黄散,软绢帛蘸药扑之。”

参考

[编辑]
  1. ^ . 术语在线. [2022-02-27]. (原始内容 (html)存档于2022-02-18) (cn). 
  2. ^ 存档副本. [2022-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8). 
ICD-第 ICD-密码 ICD-描述
01 L74 汗腺病
02 L74.0 Miliaria rubra
03 L74.1 Miliaria cristallina
04 L74.2 Miliaria profunda
Miliaria tropica
05 L74.3 Miliaria,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