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五十一至四百五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百四十九至四百五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五十一至四百五十二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五十三至四百五十五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9.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9.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9.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9.djvu/5

雷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雷州府在廣東省治西南一千四百二十二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九十五里東至

  高州府吳川縣界二十里西至廉州府合浦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瓊州府瓊山縣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高州府百城縣界二百十五里東南至海岸二百里西南至瓊州府臨高縣界二百二十里東

  北至吳川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合浦縣界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五百五里

︹分野︺天文牛女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南境秦爲象郡地漢元鼎六年

  開置合浦郡治徐聞縣後漢爲合浦郡地時移郡治合浦

  即今廉州府晉宋因之南齊仍移合浦郡來治梁普通

  四年分置合州太清元年曰南合州隋平陳復曰

  合州治海康縣大業初州廢仍屬合浦郡唐武徳

  四年復置南合州貞觀元年更名東合州八年改

  雷州天寶元年曰海康郡乾元元年復曰雷州屬

  嶺南道五代屬南漢宋曰雷州海康郡屬廣南西

  路元至元十五年置雷州路安撫司十七年改總

  管府置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隸湖廣行中書省明

  洪武元年改曰雷州府隸廣東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廣東省領縣三

  海康縣附郭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至髙州府呉川縣界二十里西至遂溪縣

  界七十里南至徐聞縣界八十里北至遂溪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徐聞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

    海岸一百六十里東北至遂溪縣界十五里西北至遂溪縣界六十里漢置徐聞縣為合浦郡冶後

    漢屬合浦郡三國吴改屬珠崖郡晉還屬合浦郡宋因之蕭齊仍為郡治梁為南合州治隋改置海

    康縣為合州治唐為雷州治五代宋因之元為雷州路治明為雷州府治 本朝因之遂溪

    縣在府北一百八十五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高州府呉川縣界三十

    里西至海岸九十里南至海康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高州府石城縣界二十里東南至海岸一百

    四十里西南至海岸二百里東北至呉川縣界七十里西北至石城縣界六十里漢徐聞縣地梁析

    置扇沙縣椹縣隋開皇十年又分置鐵杷縣十八年改椹縣曰椹川縣大業初省以扇沙鐵杷二縣

    屬合浦郡唐武德初省扇沙復置椹川與鐵杷皆屬南合州天寶元年併二縣改置遂溪縣屬雷州

    五代因之宋開寶五年省入海康縣紹興十九年復置仍屬雷州元屬雷州路明屬雷州府 本朝

    徐聞縣在府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海岸九十

  里西至海岸七十里南渡海至瓊州府澄邁縣界五十里北至海康縣界八十里東南至海岸六十

  里西南渡海至瓊州府臨高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海岸一百里西北至海康縣界八十里漢徐聞縣

  地南齊置樂康縣為齊康郡治隋廢郡改縣曰隋康屬合浦郡唐初屬南合州貞觀二年改曰徐聞

  屬雷州五代因之宋開寶五年乾道七年復置仍屬雷州元屬雷州路明屬雷州府 本朝因之

 ︹形勢︺地濱炎海寰宇州居海上之極南多平田沃壤

  三面並海有海道可通閩浙宋圖窮東嶺而並南

  海宋張栻州學記四州之人以徐聞為咽喉宋蘇軾伏波將軍廟碑

 ︹風俗︺州雜黎俗有官語客語黎語官語可對州縣官言者也客語則平

  日相與言也黎語雖州人或不能辨氣候倍熱除夜納涼寰宇風俗

  頗淳人多嚮學宋余靖州學記

 ︹城池︺雷州府城周五里門四池周六里南漢時土築明洪武中甃石 本朝順治十三年

  康熙十年乾隆五十九年慶十四年重修 海康縣附郭遂溪縣城周四百七十丈

  門三池周七百一十四丈明洪武七年土築正統四年甃石 本朝康熙三年修二十一年重修○

  徐聞縣城周六百餘丈門四池周八百九十二丈正統三年土築宏治十四年甃石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修雍正七乾隆五年三十七年重修

 ︹學校︺雷州府學在府治西宋乾道六年建 本朝康熙四年修雍正三年乾隆二十八年

  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一名海康縣學在縣治東明嘉靖三年珠池遷建 本朝康熙四

  年修雍正元年乾隆十五年慶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遂溪縣學在縣治西北明

  洪武十七年由縣西遷建 本朝順治十七年康熙二十三年雍正元年乾隆二十八年嘉慶四

  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徐聞縣學在縣治西元大徳元年建明洪武後屢遷宏治十四

  年復建舊所 本朝康熙九年修三十六年雍正二年乾隆五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

  陽書院在府城内高樹嶺雍正中由西門外移建乾隆十一年重建濬元書院

  在海康縣城西舊名平湖書院元至元中建 本朝嘉慶二十三年重建改今名遂良書

  院在遂溪縣城内西北乾隆四十五年文明書院在遂溪縣西南樂民所相傳宋

  元符三年蘇軾自儋州經此云此地當有文明之祥既去月餘果有瑞芝生其地邑人因建書院於

  徐陽義學在徐聞縣城内乾隆四十六年建昌明社學在海康縣南關

  乾隆九年建嘉慶十年重建英利社學在徐聞縣城外嘉慶七年建 按舊志載貴生

  書院在徐聞縣城内明萬厯十九年建今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四千七百五十四今滋生男婦大小共六十五萬四千二百五十六名口又屯

  民男婦共二萬八千一百八十九名口

 ︹田賦︺田地山塘共七千九百九十四頃八十三畝四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二萬七千九百五十

  八兩四錢二分四釐遇閏加徵銀四百三十二兩九錢九分六釐米一千六百五石八斗二升二合

  屯田一百六頃一十九畝六分有奇額徵屯米九百四十三石一斗二升七合五勺

 ︹山川︺虎頭山輿地紀勝在海康縣東七十里枕海舊志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時禮山

  輿地紀勝在海康縣東南八十里四望之最高舊志謂之時禮嶺周五里巖穴深𮟏上有泉歳旱禱

  雨於擎雷山在海康縣南九域志爲府治案山擎雷水出其下寰宇記謂之驚雷山在

  縣南八里雷震破成水徒㑹山輿地紀勝在海康縣南一百三十里下步村之西海中山

  巔有石奇怪萬狀巖穴崎嶇有泉清冷英高山輿地紀勝在海康縣南一百三十里兩峯

  高峭相並而立頂有石穴湧泉舊志謂之英高嶺英榜山明統志在海康縣西南八里上

  有雷師廟舊志在縣西本名英山博袍山輿地紀勝在海康縣西七十里舊志在博袍村

   周八里博袍水出其南吉斗山在海康縣西北四十里山大而平形如盤斗雷公

   山在海康縣西北四十五里盤旋十餘里林木深鬱昔有雷震此地因名烏蛇山

   康縣北接遂溪縣界出烏藥里人呼藥為蛇故名縣志山出名藥其形如蛇又名烏蛇嶺麻囊

   山輿地紀勝在海康縣東北八十里枕海覆盂山在遂溪縣東南一百里周四十里中

   突起一峯如覆盂然螺岡山在遂溪縣西南寰宇記螺岡在海康縣北八十里明統志螺岡

   山在遂溪縣西六十里峰如螺形通志謂之螺岡嶺在縣西南七十里多産餘甘子武樂水出焉

   調樓山在遂溪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海濱其上常有五色光現若樓臺故名上産未榛可以

   潿洲山在遂溪縣西南接廉州府合浦縣界寰宇記雷州西至海六十里有潿洲明統

   志潿洲小在遂溪縣西南二百里海中周七十餘里舊名大蓬萊内有八村其民專以採藥為業通

   志謂之潿洲山其洲四圍皆海中有三池産珠上有温泉泥可浣衣使白如雪明萬厯十七年以珠

  賊為患增兵戍守其陽有蛇洋洲與潿洲相對周四十里洲有山如蛇形故名亦名小蓬萊

  頭山明統志在徐聞縣東七十里望之若冠冕然新志謂之冠頭嶺在縣東南三十里盛産良

  屯雲山在徐聞縣東南六十里四時常有雲屯故名三源山在徐聞縣東南

  抵海岸廣十餘里山麓有三源泉小遂山在徐聞縣南二十里突起海濱前有海嶼曰三

  墩中墩有龍王廟廟前有井號曰龍泉每天旱祈雨於鹹水中取得淡水則雨立至縣志一墩有獨

  樹異種四時長青石門山在徐聞縣西八里上有二大石儼若門闥又名石門嶺嶺際有

  塘秋冬不涸尖山在徐聞縣北八十里一名尖山嶺於羣山中巍然特起其嶺有小泉極清

  石茆嶺在海康縣東南八十五里高三十丈有泉湧出流至連村灌田數十頃鷓鴣

  嶺在海康縣西南四十里又五里為扎頭嶺左有木棉嶺右有長牌嶺相去各一里又乾壠嶺在

  縣西南一百十里途傍嶺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湖母嶺在遂溪縣東南七十里湖光巖

  水發源於此有兩峯相抱形如交椅又名交椅嶺嶎嵂嶺在遂溪縣東南一百四十里海

  中一名東海島廣四十里長七十里包出白鴿砦之外中有居民五圖以漁鹽為業為東方巨鎮其

  北曰東頭山其東曰調雞門洲東距吳川縣碙洲僅隔一港地勢奮趨如雞張翅故名其南曰調洲

  與海康之時禮嶺對峙為雷州海舟入門之口七星嶺在遂溪縣南二十五里嶺上又起七

  小峯形如列星又都豪嶺一名英豪嶺在縣南三十里斜離嶺一名雷公嶺在縣南五十里

  馬嶺在遂漢縣東北三十里縣志相傳元平章阿爾哈雅提兵過嶺試馬射箭於此 阿爾哈

  雅舊作阿里海牙今譯正觀濤嶺在徐聞縣東南十里又孤嶺在縣西南三十里俗呼麻

  雙髻嶺在徐聞縣北五十里兩峯並峙又名馬鞍山石灣嶺在徐聞縣北七

  十里石壁巉巖形𫝑屈曲上有流泉其旁曰龍床嶺高二十餘丈麓産良薑形如龍床故名

  界嶺在徐聞縣東北七十里有石壁加碑高一丈餘其左為佛屠嶺周十餘里𫤘鍪嶺

   在徐聞縣東北一百里那迢村亦名那迢嶺縣志明嘉靖四年有鳯凰集於此五石峯

   康縣西南七十里五石圍列皆高二丈中一石如案下有清泉英靈岡明統志在海康縣北

   五里為府治主山相傳陳大建二年雷出於此英靈顯異故名通志狀如屏几一名鳥卵山

   光巖在遂溪縣東南七十里湖母嶺南一名䧟湖通志隋開皇中地䧟成湖湖有二巖如屋舊

   名浄湖巖宋建炎中李綱過此改今名在湖西絶壁中又有巖曰白雲宛若城門其前湖水澄澈人

   跡罕至唐宋之末避世者多依之思靈島寰宇記在海康縣海中産米豆舊志在縣東十

   里東洋海中又有靈顔墩在縣東五里萬頃洋心府東西南三面距海寰宇記雷州東至海

   岸二十里渡小海抵化州界碙洲泛海通恩廣等州東南一百四十里泛海入瓊州西南一百三十

   里泛海至儋州西六十里至潿洲通連安南諸番國路府志東至東洋海岸二十里接高州府吳川

   縣界西至潿洲海岸二百里接廉州府合浦縣界南至踏磊海岸二百里接瓊州府瓊山縣界徐聞

   縣志東至黄塘大海九十里西至老沙港大海八十里南至那黄大海二十里渡至澄邁横山

   江在遂溪縣西四十里自石城縣一里流入由文體港入海擎雷水在海康縣南寰宇記

   梁時移州於驚雷江源即此輿地紀勝在縣南十里源出遂溪縣界舊志其源有三一出銅豉村一

   出鷓鴣坡一出徐聞縣界三水合流經擎雷山下環繞郡治如帶東南由雙溪港入海新志水自安

   欖以上皆淡南渡以下皆鹹潭浪水在海康縣南一百二十里源出英高嶺人南一支曰

   婆陸水俱由房參港入海博袍水在海康縣西南一百六十里源出博袍山南又南一支曰

   博牕水源出博袍山南五里俱西流至洪排港入海潭望水在海康縣西六十里輿地紀勝

   在海康縣西南六里源出遂溪縣界舊志又有平原水在縣西北十五里離篷水一名途旁水在縣

   西北五十里皆流合擎雷水鐵杷水在遂溪縣東南寰宇記鐵杷溪以溪中有石似鐵杷

   因名通志溪在湖光巖之陽舊志在縣東南七十里源出湖母嶺南流折東由舊縣港入海

  塘水在遂溪縣南一里亦名縣前河源出高州府石城縣界流經縣東南合東溪及三鴉水又

  東由石門港入海府志東溪水在縣城東七十步三鴉水源出縣東南八十里本都潭大陂俱南合

  傍塘乾零水在遂溪縣南一百二十里一名曽家河源出博格村又名博格水東流由

  通明港入海武樂水在遂溪縣西南七十里源出螺岡山南流轉東入海又月城水源亦

  出螺岡東流合武樂水由庫竹港入海古源水明統志在徐聞縣南十五里源出潭田村

  南流入海廉賓水在徐聞縣西北四十里源出馬鞍山流合頓吞水過青銅港入海頓屯水

  在縣西北三十里源出龍摹山流合廉賓水遇賢水在徐聞縣西北六十里又南包水在

  縣西北七十里源俱出雙髻嶺流至南包鋪前合流由青銅港入海羅湖在海康縣西輿地紀

  勝在縣西一里今曰西湖舊志源出英靈諸岡宋紹興間郡守何庾始築隄瀦水建東西二閘引水

  灌田又有南亭水在縣西南一里自南渡分支北流至東閘與西湖水合北插溪在海康縣

   南六十里又曹家溪在縣南三十里後遮水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志北插溪源出石茆嶺人東一支

   曰曹家溪又東一支曰後遮水其水俱北流雙溪港入海大水溪在徐聞縣東十里源出龍

   牀嶺流經縣東二十里大水下橋有石灘水聲響急旋𭰁為潭深不可測名曰龍潭又南由海安港

   入海號曰靈山鎮海灘又有益色溪俗名阨塞溪在縣東十里大水上橋葫蘆溪在縣北十里源出

   風流塘皆流合大水溪邁勝溪在徐聞縣東四十里明統志在徐聞縣東二十里溪水清

   澈勝於他溪通志源出縣東北一百里東松埠南經博賒港入海雙溪港在海康縣東南

   二十里又溪泊港在縣東南四十里淡水港一名調陳港在縣東南五十里新港一名調嶺港在

   縣東南一百里石港一名海康港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洪排港亦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房參港

   一名石頭港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翁家港一名流沙港一名老沙港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又南

   為徐聞之青銅港俱縣境海港為諸水入海所經石門港在遂溪縣東三十里自高州府

  石城縣流入與吳川縣分界又南至東頭山入海亦名海頭港又平樂港在縣東四十里北月港在

  縣東南六十里舊縣港在縣東南七十里石頭港在縣東南八十里木丹港一名庫竹港在縣東南

  一百里北品港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通明港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麻溧港一名北家港在縣東

  南一百六十里南接海康東界文體港在遂溪縣西南四十四里一名抱泉港又羊脚港在

  縣西南五十里下落港在縣西南五十五里馬蹄港在縣西南七十里草潭灣在縣西南九十里蠶

  村港一名樂民港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調神港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又南十里有博里港又十

  里有官場港又十里有調建港接海康西界黄塘港在徐聞縣東九十里稍北為崙頭港

  又博賒港在縣東南四十里其左為赤坎港白沙港在縣東南五十里其左為青灣港博蠟港在縣

  東南八十里北門港在徐聞縣東一百里上為水吼灘天將雨則水鳴如吼設有錦囊所

  城港外有新𦫼島又二十里為呉家港麻崙港在徐聞縣南二十里風濤拍天舟不敢近

   上為博愛水相近有沓磊港又博漲港一名海安港在縣南少東二十里那黄港在縣西南二十里

   上為古源水左為西卯港又十里為三墩港討網港在縣西南四十里其右為麻豐港東場港在縣

   西南五十里其左為包西港鵞豆港在縣西南六十里其左為八登港又青銅港在縣西七十里

   石壁潭在海康縣東南四十里源出時禮嶺下北流三十里石環如壁水瀉如雷由溪泊港

   鹿洲輿地紀勝在海康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海中通志謂之漉洲周五十餘里上有田地

   腴沃洲旁有新𦫼島卵洲輿地紀勝在海康縣西南海中舊經云羣烏伏卵於上或船過取其

   卵鳥千萬飛隨十里通志又有邵洲在縣西南一百十里海中周六十里居民皆煮海為生初為荒

   地有邵姓者闢而居之因名老鴉洲在徐聞縣西南輿地紀勝扺瓊州界瑞星池

   在海康縣南宋宼準謫雷時嘗居此天聖間有星隕於此池故名明成化間知府魏翰鑿池於㓂池

   西亦曰瑞星珠池在遂溪縣西南寰宇記雷州有珠母海出珠府志對樂珠池在縣西南一

  百五十里樂民所西海中亦名樂民池自劉鋹置媚川都宋開寶以還遂置場司或採或罷明洪武

  三十九年詔採未有專官正統初始命内官傍池建廠專守防盜成化中遷廠郡城大為民害正德

  九年以無珠罷採其後御史陳實奏革雷池太監總屬亷池嘉靖八年復採都御史林富奏止之

  月池在徐聞縣南門外縣多火災且乏灌溉明萬厯二年知縣張師益鑿周二百餘丈深丈許

  泉清不竭囘禄無患灌溉便之萊公井在海康縣城外西館内相傳宋寇準所飲元祐間重

  浚扁曰萊泉又樓前井在城内蘇潁濱舊祠側宋時濬蘇舊寓此有讀書樓人多慕而汲之

  海井在海康縣城南唐上元間浚又有石神井在縣城西宋郡守戴之邵品水以石神為第一

  安海次之石巖井在海康縣南一百里山下有泉周二十里人皆汲之截其中為堰灌田三

  十餘玊堂井在遂溪縣南一百三十里有泉自石湧出北流入通明港討南井

  在徐聞縣西二十里又那博井在縣北七里

 ︹古蹟︺徐聞故縣今海康縣治漢置縣隋改海康為州治寰宇記朱梁開平三年嘗移州治

  於驚雷江源至劉氏偽命日却歸海康雷川廢縣在海康縣西隋書地理志合浦郡海

  康縣大業初廢模落羅阿雷川三縣入焉按三縣宋齊二志俱不載疑梁陳時所置鐵杷廢

  縣在遂溪縣東南隋置屬合浦郡元和志本漢徐聞縣地隋開皇十一年於此置鐵杷縣取縣西

  鐵杷水為名天寶元年改曰遂溪寰宇記開寶五年併遂溪為新福鄉入海康縣輿地紀勝紹興十

  九年知州王趯復置舊志廢縣在今縣東南七十里鐵杷水旁紹興中始移今治椹川廢

  縣在遂溪縣西北方輿紀要椹扇沙梁置隋書地理志合浦郡領扇沙縣舊有椹縣開皇十八年

  改為椹川大業初廢入扇沙舊志廢椹川縣在縣西北五十里有溪名椹川 按舊唐志武德五年

  置南合州領椹川縣則椹川在唐初復置後又併入遂溪也齊康廢縣在徐聞縣南隋

  書地理志合浦郡領隋康縣舊曰齊康開皇初改名隋康舊唐書地理志雷州隋康縣貞觀二年

  曰徐聞取漢故縣為名元和志縣南與崖州澄邁縣對岸相去約一百里寰宇記徐聞縣在州南二

  百四十里開寶五年併為時邑鄉入海康縣輿地紀勝乾道六年知州戴之邵將海康縣八都撥作

  徐聞將隸角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作縣治因於七年復置縣志舊治本在縣西南討綱村元至元二十八年遷賓樸村

  正統三年築土城天順六年以西寇剽掠城燬因遷於海安所宏治十四年還遷賓樸即今治今

  討綱村有舊縣埠侯官故址在徐聞縣南元和志漢置左右侯官在徐聞縣南七里積

  貨物於此備其所求與交易有利故諺曰欲拔貧詣徐聞北樓在府治内輿地紀勝即楚閣也

  太守張綱易名明統志有楚闊樓在府城東北蘇公樓明統志在海康縣西湖上宋蘇轍謫

  雷州時寓此其兄軾同時謫儋耳亦處此月餘後改為祠咸淳八年郡守陳大震遷於湖西與寇祠

  相對旁有遺直軒雲章閣明統志在府學内宋建瑞芝堂在府治内明統志舊

  名無訟因産芝易名又百花堂在府治西偏俱宋建十賢堂明統志在海康縣西湖旁宋咸

  淳間建以宼準蘇軾蘇轍秦觀李綱王巖叟任伯雨李光趙鼎胡銓十賢爲名文天祥有記又四德

  堂在府治東南亦咸淳間建取郡守有名蹟者張紘何庾戴之邵徐應龍四人祀於此思亭

  在府治内宋郡守張紘建其曽孫栻有記總宜亭在海康縣西湖宋郡守戴之邵建

  舟亭在海康縣西宋郡守陳大震建祭海亭在遂溪縣西南一百八十里英靈村港口

  明時每歳三月六月郡守祭東海神於此貞女臺在徐聞縣西北輿地紀勝雷州有貞女臺

  相傳昔有女子父死獨居此因名明統志在縣西北十里蓬萊館在海康縣東一名光華館

  輿地紀勝太守戴之邵常於蓬萊坊因英祿山爲館西館在海康縣西宋宼準嘗居之

 ︹關隘︺清道鎮巡司在海康縣西南九十里北和墟明洪武二十七年置舊有黒石巡司

  在縣東南九十里亦洪武時崇禎三年裁今爲黑石埠湛川巡司舊在遂溪縣西北五

  十里湛川村元至元三十一年置明洪武三年於縣東南七十里舊縣村 本朝康熙五年裁九

   年復置雍正十一年移駐東海之東山墟仍舊名舊有潿洲巡司亦至元時置在縣西南二百里海

   島中博里村今廢寕海巡司在徐聞縣東七十里武安墟明初置東場巡司

   在徐聞縣西四十里邁陳墟明初置通志自此渡海抵瓊州府臨高縣海康所在海康縣

   西南一百四十里西濱海北枕洪排港明洪武二十七年築城周三百六十丈置千户所 本朝康

   熙初裁八年復設把總防守樂民所在遂溪縣西南一百六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築城

   周四百八十丈置千户所 本朝順治中所廢撥雷州右營外委駐防海安所在徐聞縣

   東南二十里濱海明洪武二十七年築城周四百九十四丈置千户所天順中嘗遷縣治於此 本

   朝改海安營撥水師遊擊及中軍守備駐劄並設同知駐此錦囊所在徐聞縣東北一百

   里明洪武二十七年築城周四百六十六丈 本朝初改錦囊營設千總分防各港臺汛康熙二十

   四年併入海安淡水寨在海康縣東南五十里淡水港口為縣咽喉要地明崇禎十年知府

   朱敬衡置明統志有水軍寨在城南二里宋置屯兵以備海道又澄海牢城二營在城北亦宋置皆

   白鴿寨在遂溪縣東南一百四十里明隆慶中崇禎五年海賊劉香宼寨縣城為之

   戒嚴 本朝康熙三年遷界廢八年復九年築土城周三百五十丈西南二門設水師守備駐守

   冠頭寨在徐聞縣東南九域志海康縣有冠頭寨蓋在今徐聞縣冠頭山下横山堡

   在遂溪縣西北六十里接高州府石城縣界明正統間置武郎鹽場在海康縣西自廉州

   府合浦石康海至此泊舟北通遂溪樂民所明初置鹽課司崇禎三年裁今有武郎埠雷陽

   驛在海康縣北又舊有將軍驛在縣南六十里今廢桐油驛舊在遂溪縣西北三十五

   里桐油村元至元十七年置明初改建於城内北街拱辰坊又城月驛在縣西南九十里城月墟明

   洪武九年置沓磊驛在徐聞縣東南二十里海安所城中其南有沓磊浦又英和驛在縣

   西北八十里東山墟在遂溪縣東南孤懸海外四面環洋 本朝嘉慶十五年設營移雷

  州右營守備駐此楊柑墟在遂溪縣西南 本朝嘉慶十五年設縣丞一員駐此

 ︹津梁︺阜民橋在府治東宋郡守戴之邵建相近有狀元橋宋郡守虞應龍建以文天祥作記

  通濟橋在海康縣南三里宋建雲津橋在海康縣西南三十里宋嘉泰間建

  長十二丈惠濟橋在海康縣西湖有二橋東橋跨東閘西橋跨西閘宋知州何庾建

  梯橋在遂溪縣東南七十里宋建百丈橋在遂溪縣南一百六十里特侣塘中宋紹

  興中建長五十文疊石十五通水道十四大水上橋在徐聞縣東十里長十五丈闊二丈

  路通錦囊所又東十里有大水下橋皆元大徳中建葫蘆橋在徐聞縣西北十里又廉賓橋

  在縣西北四十里明洪武中建南渡在海康縣南十里即擎雷水通津瓊崖必由之路

 ︹隄堰︺海隄有三一在海康縣北為北隄連亘一萬二千一百五十二丈五尺水閘三十九所一

  在海康縣南為南隄連亘一萬三百四十四丈水閘六十所一在遂溪縣西連亘四千五百二丈水

   閘六所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並修自井字隄至癸字隄一十七處乾隆嘉慶間屢有修築

   水堰在徐聞縣西南二十里有閘引水灌討綱村田縣志縣界凡有堰閘六東溪陂

   在遂溪縣東北半里明嘉靖十年知縣張惠築灌南門西門等田又都賀陂在縣南五十八里元縣

   尹都賀築灌雲腳等處田特侣塘在遂溪縣南一百六十里廣四十八頃宋紹興末郡守何

   庾開渠築隄建閘灌東洋田四千頃下流與西湖水合亦名何公渠乾道中郡守戴之邵重修明萬

   厯中再修砌為十閘又縣南一百八十里有張熟塘隆船塘在徐聞縣東四十里灌田百餘

   頃又有邁果塘在縣東六十里積水灌田大旱不竭又李家塘在縣東七十里灌田四百餘頃

   公渠在海康縣西有三渠皆宋紹興二十八年守何庾鑿一自西湖西閘引水由西山南流

   灌白沙田一自西湖東閘直下南亭横逕通濟橋而注之東一自特侣塘建閘南流與湖水合灌縣

   東萬頃洋田歲久湮廢惟西山活水如故戴公渠在海康縣境有二渠皆宋乾道五年郡守

  戴之邵鑿一以特侣渠近山易湮於渠東四百二十步别開一渠導流而南㑹張熟塘水至東橋與

  西湖渠水合長二千七百六十丈沿渠築隄瀦水隄置八橋以通往來開八渠以分灌溉各長一千

  八百丈東建萬頃閘以拒水南啟南亭閘以洩水増隄建六閘開二十四渠以沃東北上游之田各

  長一千二百丈凡渠首尾悉為閘以出納一以南亭渠湮廢於西湖東鑿渠引水入城與東渠水合

  灌附郭高壤田委流灌東洋田長四百二十丈俱砌以石明天順正德萬厯間皆相繼修

 ︹陵墓︺︹宋︺蕭莞師墓在遂溪縣南傍塘館側陳以鎮墓在徐聞縣北六十里

  以鎮宋駙馬又有公主墓在縣東三十里︹明︺平綱墓在徐聞縣東南觀濤嶺下嘉靖戊申

  遷於邁亭

 ︹本朝︺陳璸墓在府城東五里東洋之五龍坡賜祭葬康熙五十七年   御製碑

  

 ︹祠廟︺昭忠祠在府城内 本嘉慶八年忠義祠在海康縣城内鎮定坊祀明知

  縣王旌忠祠在海康縣西輿地紀勝有寇萊公廟在敬德門外報恩寺西紹興五年

  名旌忠明統志廟在西湖之東後郡守陳大震合祀蘇軾蘇轍於北伏波廟在海康縣西南

  一里許輿地紀勝有威武廟祀漢兩伏波將軍邳離侯路博德新息侯馬援明統志伏波廟在府城

  南三雷公廟在海康縣西南八里英榜山唐圓史補雷州春夏多雷無日無之投荒錄

  郡南濱大海雷聲近在簷宇之上寰宇記在州西南七里 本朝乾隆六十年   勅封康濟宣

  威布德之神御書扁曰茂時育物

 ︹寺觀︺開元寺在海康縣城南調㑹坊唐開元中建有石塔高五丈餘天安寺

  康縣西關外唐大厯五年建舊名報恩宋蘇軾書萬山第一四字於門李綱趙鼎胡銓南謫時皆寓

  廣濟寺舊名廣殺寺在海康縣西八里梁建明洪武時改今名宋㓂準有詩崇真

  觀在徐聞縣西宋建湖光庵在遂溪縣湖光巖北本靈惠侯祠宋靖康中有僧琮改為

  禪庵李綱謫雷時嘗遊此

 ︹名宦︺︹宋︺楊維新至道中以太子洗馬出知雷州慮郡濱海無備始築子城踰年工竣紹興

  八年海㓂陳旺掠郡賴子城得全士民追頌其功張紘廣漢人至和初知雷州延見父老授

  諸生條敎又増治城壘闢田瀦水為久遠計雷人戴之嘗作思亭於州治自為記曰政簡則身閒身

  閒則心縱能無思乎作以自警王趯紹興中知雷州創築外城以䘙子城趙鼎胡銓南謫過雷

  趯皆厚待之秦檜怒坐謫全州蘇洸德化人以張浚薦知雷州秩滿赴闕面陳三剳一折納徐

  聞丁米一籍海舟以緝姦盜一戒廣西軍寨不得差人囘易改知新州何庾舂陵人紹興巾

  知雷州下車即講求民隱北瀦特侣塘水使之南下導西湖水使東注開渠疏流灌東洋田萬頃民

  名其渠為何公渠李守柔臨桂人紹興間令海康弭盜安民趙鼎貶雷州守柔待以故相

   禮秦檜聞之十年不調戴之邵廬陵人乾道五年知雷州何公渠外無隄鹹潮時為禾害

   之邵沿海築圩岸建橋閘以洩水並濬二渠之淤塞民名為載公隄又建郡學城南自是人文漸盛

   徐應龍建寕人嘉定間知雷州為政寛厚愛民如子勸農興學士民戴之薛直夫

   永嘉人嘉熙初知雷州始闢試闈修理隄防振舉廢墜雷俗病不知醫專事巫禱乃創立惠民藥局

   敎以醫療︹明︺李希祖河南人洪武七年通判雷州開荒田萬餘頃立社學敷條敎在任數

   年未嘗妄辱一人秩滿去州人各贐一錢終不受陳本㑹稽人洪武中知海康縣區别廬井

   招撫流亡遠近歸者七百餘家卒於官囊無餘資黄敬天台人永樂七年知雷州府府多囚

   擊敬至悉為剖決獄一空在任數年民安訟息戴浩鄞縣人正統八年雷州府仁恕清勤嘗

   遇旱祝天曰願減十年算祈降三日霖果大雨廳事産芝三莖王麒太和人天順中知海康縣

   時猺賊為患麒日以忠義激其民屢出擊賊斬獲無算副使毛吉壯其勇節薦於朝遷雷州府通判

  未聞命與賊戰於那柳村死之贈同知黄瑜南城人成化中知雷州府盡心撫字盜息民安

  以治行高等加右叅政仍涖府事平綱貴州人宏治中知徐聞縣性清介而政平恕卒於官

  子孫因留家焉王鈺山東人雷州䘙指揮宏治間征信宜鈺發矢連斃數賊俄賊大至鈺厲兵

  酣戰日暮矢盡㑹泥淖馬蹶中槊而死後有州指揮張憙武定人把總王道成晉江人正德時與海

  賊戰死百户吳賢思州人陳相蘄州人正德時與山賊戰死州指揮王廷輔寕波人嘉靖時與海賊

  戰死百户潘恩合肥人黄隆廬州人隆慶時與倭寇戰死王秉良西充人正德間知雷州府

  時守殊中官趙蘭多不法秉良每與之抗民時以安蘭誣搆逮京下獄嘉靖元年御史陳實疏革守

  珠中官誣始白戴嘉猷績溪人正德時諫南巡下獄謫臨桂尉厯高州同知攝雷州事不數

  月黜贓吏十餘人剗除宿弊豪猾屏跡洪富晉江人嘉靖間知雷州府副使呉玭牙卒殺人

  玭欲寛之富不從爰書上帝怒易他官治之執益堅竟服辟陸瓚龍遊人嘉靖間知雷州府

  有清操郡北有泉清冽民號陸公泉喻萃慶四川人崇禎十七年遂溪縣有政聲 大兵

  至與巡按王基固推官費長統同死

 ︹本朝︺趙最杭州人順治四年知雷州府黄海如陷城死之同時推官李鎮國漳平人亦以不屈

  周熛臨潼人順治十一年任雷州府同知廉敏有才與推官趙永祚單騎入山招降山賊

  王翰等升鳳陽知府馮祖悅代州人雍正進士乾隆十六年任雷州府誠信化民遂溪民韋

  甲為仇家誣以姦殺事獄已具審得其情為改讞尋卒於官士民惜之陸維垣大興人乾

  隆六十年知雷州府講求吏治積弊捐除決訟如流民懷吏畏隸役肆行者置之法不少假貸

  纕蘭膠州人乾隆五十七年署海康縣性明決蒞任數月判疑獄數十案聞者驚為神明

  宣雲南舉人知徐聞縣痛懲姦回善良者為案牘羈遷亟訊察釋之以縣庫失盜落職去之日邑

  人攀轅恐後

 ︹人物︺︹南北朝︺︹宋︺阮謙之徐聞人仕郡功曹遷奮勇將軍元嘉初從征林邑大敗之

  振旅而還其後人多居遂溪今猶有阮家村︹梁︺陳文玉徐聞人涉獵書傳有才智𬒳

  辟為本州刺史精察吏治懷集峒落獠蠻相繼輸款武帝降壐書褒之︹宋︺吳國鑑

  人紹聖中為太廟齋郎退居於家蘇轍安置雷州特築室館之未幾坐罪無悔意紀應炎

  遂溪人寶祐進士初試澄邁主簿後宰南海皆清介有聲陳汝達海康人隱居不仕宋亡病

  將死預刻碑曰有宋陳四五公之墓屬其子曰慎勿改也其墓在擎雷山︹元︺吳國寶

  人性孝友父喪廬墓大德八年境内蝗害稼惟國寶田無損人以為孝感陳𣏌字楚材海康人

  領鄉薦不仕讀書山中究性命之學遠近學者咸受業焉所居里曰義江元末盜起過其鄉相戒勿

  ︹明︺周德成海康人洪武中以明涇擢休寕令裁決如流多惠愛邑故衝四方逰者接

  軫民不勝役乃自懸一車於縣强索者身代舁之後非使命至者噤不敢請在任七年以他故逮法

  曹民詣闕訟得還又逮至兵部民詣之如初比得白尋以病卒衆以喪還葬休寕贍其妻子終身

  黄本固海康人永樂進士知馬平縣劾奏内侍反為所搆削籍還陳貞豫遂溪人永

  樂中舉人厯官御史有廉潔聲人不敢干以私奏建横山堡遂溪石城咸賴以安文帶

  人技勇絶倫天順中率鄉勇禦猺賊戰每㨗賊避其鋒後於白沙坡戰死人咸惜之今坡旁有叢勇

  馮彬字用先雷州衞人嘉靖己丑進士任平陽縣以憂歸𥙷上海令俗喪多以火化有化

  人亭立毁之諭以禮葬擢御史按廣西厯松江守民無智愚皆愛戴之鄧鑑徐聞人厯官侍

  御史秉公執法不避權貴彈劾有聲柯有年徐聞人嘉靖四年海寇至有年語其兄扶父出

  走以身捍賊而死鄉人祀之

 ︹本朝︺余進才海康人陳雅言家僕順治間黄占三黨岳之鼎脅雅言入夥不屈遇害進才投

  身軍營潛入賊巢斬之鼎首至雅言墓𡘜奠雷人至今稱之陳璸海康人康熙甲戌進士由

  縣令厯官福建巡撫勵清節官𢊍惟進瓜莱整飭紀綱吏畏民懹尤振興文敎建修書院士奮於學

  三年卒於官諡清端乾隆四年入祀鄉賢祠陳昌齊海康人乾隆進士由編修轉御史上

  疏陳洋匪會匪並防海𠞰盜事宜   召對稱   㫖出𥙷浙江温處道修戰艦簡軍伍以備

  海寇昌齊學問優贍家居端謹為士林所推重

 ︹流寓︺︹宋︺寇準下邽人再入相為丁謂所阻乾興元年貶雷州司户叅軍及丁謂貶崖州道經

  雷準使人以一蒸羊逆境上聞家僮欲謀報讐乃杜門使母出俟謂行遠乃止蘇轍眉山人哲

  宗時謫化州别駕安置雷州秦觀高郵人紹聖中坐黨籍編管雷州︹明︺湯顯祖

  臨川人萬厯十八年抗疏陳時政謫徐聞典史

 ︹列女︺︹元︺王谷榮女名妙璘海康人至元間為猺蠻所執義不受辱赴水死朱克

  彬妻周氏海康人克彬卒無子自縊以殉︹明︺吳金童妻莊氏海康人成

   化初隨夫避賊新㑹同傭於劉銘家銘悅其色屢誘不從乃賄郷人梁狗謀殺其夫投海中越三日

   氏心疑徧尋至海濱見一屍流岸側手足𬒳縛乃夫也即𢹂女赴水抱夫屍而死明日三屍隨流繞

   銘門鄉人驚異之聞於官䏍司置銘狗於法奏聞旌表魏乞妻柳氏徐聞人成化初

   柳年十八為猺賊所執柳紿以有銀藏井引至投井水鄭浩妻黄氏徐聞人浩死里

   豪陳某悅其姿强委禽焉黄不可陳乃逮其舅姑於訟黄曰天乎姦人以吾故辱及舅姑惡用生為

   扄户自縊死吳士价妻何氏海康人年二十一士价死食貧守節富民黄文寛謀

   奪其守誣訟於縣比赴縣門抽刀自刎死陳大賓妻鄧氏徐聞人嘉靖庚中避賊匿

   於新倉窟賊搜出之不從刃其左臂厲聲曰吾臂可斷志不可奪賊殺之後大賓徙居錦囊倭寇犯

   城亦禦賊而死鄭三妻黃氏徐聞人三死殮畢即自縊鄧宗昌聘妻黄

   氏徐聞人未嫁而宗昌殁女聞易喪服自縊

 ︹本朝︺鄧一柱妻莫氏海康人夫亡守節雍正八年旌同邑陳尚連妻關氏辜禹惠

  妻陳氏均雍正年間 旌王永霖妻梁氏遂溪人夫亡守節雍正十二年 旌

  氏徐聞人逸其夫名未嫁而夫病翁姑迎之比至夫卒鄭矢志守節偶省母歸有以語戲之者憤

  激捐軀雍正年間 旌林日旺妻關氏海康人夫亡守節乾隆八年 旌同邑宋

  繼統妻呉氏李壯觀妻鄧氏子振宸妻吳氏王臨軒妻蔡氏朱賜履妻丁氏陳陽階妻符氏孝女林

  月女均乾隆年間 旌黎元煜妻林氏遂溪人夫亡守節乾隆九年 旌同邑陳

  峴妻梁氏黄常豔妻梁氏子鴻謨妻王氏林鼎嵋妻黄氏陳斯顯妻周氏陳賡謨妻周氏韓元伯妻

  陳氏鄭繼城妻阮氏梁時棈妻陳氏烈女蔡那黑均乾隆年間 旌麥聖清妻陳氏

  徐聞人守正捐軀乾隆元年 旌同邑節婦陳子成妻詹氏鄭丕義妻李氏貞女何其傑聘妻陳氏

  烈女李氏女李之才妹均乾隆年間 旌陳文淵妻莫氏海康人夫亡守節嘉慶元

  年 旌同邑黄正中妻陳氏陳昌祉妻鄧氏陳懷清妻翁氏鄧起龍妻陳氏妾方氏黄子昌妻莫氏

  王瓛妻洪氏均嘉慶年間 旌洪紹武妻陳氏遂溪人夫亡守節嘉慶三年 旌同

  邑陳焯妻鄭氏陳焻妻林氏鄭其綱妻龎氏黄雲妻呉氏洪維屏妻周氏鄭士元妻黄氏洪德潤妻

  周氏陳符觀妻曽氏彭克順妻林氏陳睦晉繼妻彭氏鄭士玉妻梁氏烈婦林茂菉妻周氏均嘉慶

  年間 旌楊文孝妻林氏徐聞人夫亡守節嘉慶四年 旌同邑翁文煌妻呉氏陳

  舜揆妻吳氏李長光妻趙氏蘇江妻陳氏譚有經妻王氏翁繼誠妻朱氏均嘉慶年間 旌

 ︹土産︺絲唐書地理志雷州土貢寰宇記徐聞不宜蠶桑惟種葛莞為衣米豆

  志州有米豆枝葉似柳花如烏豆一種之後數年收實寰宇記思靈島産明統志淮南子云豆之美

  者有米豆芥禾寰宇記州地多沙鹵禾粟春種秋收多被海雀所損相承冬耕夏收號芥禾又

  云再熟稻五月十一月再熟明統志謂之界稻十一月種次年四月收斑竹唐書地理志雷

   州土茘枝明統志徐聞縣出孔雀唐書地理志雷州土貢府志産於欽州非雷所

   鯊魚明統志有虎鯊鹿鯊鋸鯊三種寰宇記州産烏藥高良薑益智子海桐皮明統

   志海康出百部一名婆婦草可殺蠅蚋又出扶留藤即蒟苗也合檳榔食之辛香又名蔞藤 按舊

   志海康縣産牛元和志項上有骨大如覆斗日行三百里爾雅所謂犦牛也府志今無謹附記










                        協修官許應藻恭 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閻學海恭 校

瓊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瓊州府在廣東省治西南一千七百里東西距九百七十里南北距九百七十五里東至萬州海

  岸四百九十里西至儋州海岸四百八十里南至崖州海岸九百六十五里北至瓊山縣海岸十里

  東南至陵水縣海岸五百四十里西南至感恩縣海岸八百一十里東北至文昌縣海岸一百六十

  里西北至臨高縣海岸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七百一十五里

 ︹分野︺天文牛女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西南徼外地漢書賈捐之諫伐珠崖疏珠崖非禹

  貢所及春秋所治春秋戰國為揚越地秦末屬南越漢元

  鼎六年開置珠崖儋耳二郡始元五年省儋耳郡

  初元三年省珠崖郡入合浦為都尉治後漢仍屬

   合浦郡三國呉赤烏五年復置珠崖郡晉平呉省

   入合浦隋大業中復置珠崖郡治義倫縣武德五年

   置崖州治舍城縣貞觀元年置都督府五年分置瓊州

   治瓊山縣天寶初改崖州曰珠崖郡瓊州曰瓊山郡乾

   元初復曰崖州瓊州俱屬嶺南道貞元五年移都

   督府於瓊州五代屬南漢宋開寶五年省崖州熙

   寕四年移瓊州治崖州故地仍曰瓊州瓊山郡屬

   廣南西路政和元年升為靖海軍節度使元初曰

   瓊州至元十五年屬海北海南道天厯二年改曰

   乾寕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元年改瓊州府二年降

   爲州三年仍升爲府屬廣東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廣東省領州三縣十

   瓊山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文昌縣界一百里西至澄邁縣界五

   十里南至定安縣界八十里北至海岸十里東南至文昌縣界一百里西南至黎界一百六十里東

   北至文昌縣界五十里西北至澄邁縣界五十里漢初珠崖郡地後置朱盧縣屬合浦郡後漢曰珠

   崖縣三國呉復曰朱盧縣晉及宋齊因之梁陳時省隋初爲武德縣屬珠崖郡大業六年改置舍城

   縣爲珠崖郡治唐武德五年於縣置崖州五代因之宋開寶五年州廢屬瓊州熙寕四年省舍城移

   瓊山縣來治仍爲瓊州治元爲乾寕軍治明爲瓊州府治 本朝因之澄邁縣在府西六

   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三里東至瓊山縣界十里西至臨高縣界六十里南至黎峒

   接瓊山縣水尾司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海岸三里東南至瓊山縣界七十里西南至黎界一百二十

    里東北至海岸十里西北至海岸六十里漢珠崖郡地隋分置澄邁縣屬珠崖郡唐屬崖州五代因

    之宋開寶五年改屬瓊州元屬乾寕軍明屬瓊州府 本朝因之定安縣在府南八十里

    東西距八十七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文昌縣界四十七里西至黎界四十里南至黎界二百

    三十八里北至瓊山縣界二里東南至會同縣界六十五里西南至儋州界一百十里東北至瓊山

    縣界十三里西北至澄邁縣界六十五里漢殊崖郡地唐為瓊山縣地咸通中置忠州尋廢元至元

    三 十一年析置定安縣屬瓊州天厯二年升為南建 州屬乾寕軍明洪武元年仍為定安縣屬瓊州

    府 本朝因之文昌縣在府東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

    海岸六 十里西至瓊山縣界六十里南至會同縣界六十 里北至海岸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海岸九

    十里西南至定安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海岸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海岸一百五十里漢珠崖郡

    地唐武德五年分置平昌縣屬産州貞觀元年曰文昌宋開寶五年改屬瓊州元屬乾寕軍明屬

    瓊州府本朝因之㑹同縣在南東南二百九十 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七 十五里東

    至海岸二十里西至定安縣界二十五里南至樂會縣界二十五里北至定安文昌兩縣夾界五十

    里東南至海岸三十里西南至樂會縣界十五里東北至文昌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定安縣界五十

    五里漢珠崖郡地唐宋為樂會縣地元至元三十年分置會同縣屬乾寕軍明屬瓊州府 本朝因

    樂會縣在府東南三百三 十里東西距二百 六十里南北距四十 里東至海岸十五 里

    西至黎界二百四十五里南至萬州界二十五里北至會同縣界十五里東南至海岸二十里西南

    至萬州界七十里東北至會同縣界三十里西北至定安縣界四十二里漢珠崖郡地唐初為文昌

    縣地顯慶五年析置 樂會縣屬瓊州五代因之宋大觀三年割屬萬安 軍紹興初還屬瓊州元屬乾

    寕軍明屬瓊州府 本朝因之臨高縣在府西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

    百二十里東至澄邁縣界六十里西至儋州界五十里南至黎界九十里北至海岸三十里東南至

   定安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儋州界七十里東北至澄邁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海岸八十五里漢珠崖

   儋耳二郡地唐武德五年置臨機縣屬崖州貞觀五年改屬瓊州乾封後仍屬崖州開元元年改曰

   臨高貞元七年還屬瓊州五代宋因之元屬乾寕軍明屬瓊州府 本朝因之儋州在府西南

   三百里東西距二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臨高縣和舍司界二百二十里西至海岸

   三十五里南至崖州樂安司界二百十里北至海岸四十里東南至黎界五十里西南至昌化縣界

   一百十里東北至臨高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海岸五十里漢初南越地元鼎六年置儋耳郡始元五

   年併入珠崖郡梁置崖州隋置義倫縣大業初於縣置珠崖郡六年改儋耳郡唐武德五年改曰儋

   天寶元年改為昌化郡乾元元年復曰儋州屬嶺南道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五年改縣曰宜倫

   熙寕六年廢州為昌化軍屬廣南西路紹興五年廢軍以宜倫縣隸瓊州十四年復為軍端平二年

   改曰南寕軍元因之屬海北海南道明洪武二年復改為儋州正統五年以州治宜倫縣省入屬瓊

   州 府 本朝 因之昌 化縣在府西南五百五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

   東至儋州界一 百二十里西至海岸十里南至感恩縣界四十五 里北至儋州界九十五里東南至

   感恩縣黎界一百三十 里西南至感恩縣界四十五里東北至儋州界五 十里西北至海岸三十里

   漢儋耳 郡地隋分置昌化縣屬珠崖郡唐屬儋州五代因 之宋熙寕六年省入宜倫元豐三年復置

   端平初屬南寕軍元因之明屬儋州仍隸瓊州府 本朝屬府萬州在府東南四百五十里東

   西距 二百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海岸二十五 里西至陵水縣寶停司界一百八十里南至

   海岸二十 五里北至樂會縣界九十五里東南至海岸三十 里西南至陵水縣界一百里東北至海

   岸七十里西北至樂會縣黎界一百六十里漢珠崖郡地唐初為文昌縣地貞觀五年析置萬安縣

   屬瓊州十三年改屬崖州龍朔二年於縣置萬安開元九年徙州治陵水縣天寶元年改為萬安

   至德二載改郡縣俱曰萬全乾元元年復為萬安州仍改縣曰萬安貞元元年移州還治萬安縣

    屬嶺南道五代南漢改縣曰萬寕宋初曰萬安州萬安郡熙寕七年改爲萬安軍屬廣南西路紹興

    六年廢軍以縣屬瓊州十三年復置萬安軍仍改縣曰萬安元亦曰萬安軍屬海北海南道明洪武

    初改曰萬州正統 五年以州治萬安縣省入屬瓊州 府 本朝因之陵 水縣在府東南五百

    七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 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海岸三十里西至黎峒六十 里南至海岸六十里

    北至萬州界九十里東南至海岸三 十里西南至崖州界六十里東北至萬州界九十 里西北至黎

    峒一百三十里漢殊崖郡地隋大業六年分置陵水縣屬臨振郡唐初屬振州龍朔中改屬萬安州

    開元九年移州 來治貞元元年移州治還萬安以縣屬焉五代因 之宋熙寕七年省爲鎮入萬寕元

    豐三年復置縣屬萬安 軍紹興六年改屬瓊州十三年還屬萬安軍元因 之明屬萬州仍隸瓊州府

     本朝屬府崖州在府南中隔黎 峒由東路至府 八百七十里西路至 府九百六十五 里東

    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海岸一百六十里西至海岸九十里南至海岸二十里

    北至儋州薄沙司黎界二百二 十里東南至海岸三十里西南至海岸一百二十 里東北至陵水縣

    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感恩縣界二百十里漢珠崖郡地隋開皇初置臨振縣大業六年置臨振郡

    又分置寕遠縣唐武德五年於縣置振州天寶元年改曰延德郡乾元初復曰振州屬嶺南道五代

    因之宋開寶五年改曰崖州熙寕六 年省寕遠縣改州爲朱崖軍屬廣南西路政和七 年改曰吉陽

    紹興六年又改軍爲寕遠縣屬瓊州十三年復置軍元亦曰吉陽軍屬海北海南道明洪武初復

    曰崖州正統五年以州治寕遠縣省入屬瓊州府 本朝因之感恩縣在府西南六百四十

    五里東西距九十 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東至崖州界八十五 里西至海岸十里南至海岸三

    十里北至昌化縣界九十五里東南至崖州界一百十里西南至海岸四十里東北至昌化縣界九

    十里西北至海岸三十里漢儋耳郡地隋置感恩縣屬珠崖郡唐屬儋州五代因之宋熙寕六年省

    入宜倫元豐四年 復置南宋屬南寕軍元 因之明初屬儋州正統五 年改屬崖州仍隸瓊州 府 本

  朝屬

 ︹形勢︺海中洲居廣袤千里漢書賈捐之傳周𮞉二千里徑度

  八百里水經四州各占島之一隅外環大海中盤

  黎峒宋瓊管志

 ︹風俗︺霧露氣濕多毒草蟲蛇水土之害漢書賈捐之傳性好

  弓矢病無藥餌但烹犬牛祀神寰宇婦女不事蠶

  桑止織吉貝宋瓊管志俗皆卉服輿地紀勝地四平𡻕三穫

  民生存古樸之風物産有瑰奇之狀明邱濬賦

 ︹城池︺瓊州府城周一千二百五十三文門三池周一千二百八十七丈明洪武初因宋舊

  址土築十七年於城西添築土城三百八丈嘉靖間甃石崇禎中增建東門月城 本朝順治十三

   年修康熙六年乾隆十六年十七年重修 瓊山縣附郭澄邁縣城周五百八十丈

   門三無池明正統十二年土築宏治元年甃石 本朝順治十五年康熙四十五年重修

   安縣城周五百九十三丈門四北臨大江東西南濬池周三百六十丈明正德中建嘉靖間

   始創北門 本朝乾隆十六年修五十一年重修文昌縣城周三百五十丈門二西南

   瀕溪東北以田爲池明隆慶六年建崇𬓲十二年建月城 本朝順治十一年康熙元年五十七

   年重會同縣城周三百八十丈門四無池明嘉靖二十九年土築隆慶六年甃石

   本朝康熙三年修樂會縣城周三百七十二丈門二四面臨江無池明隆慶六年

   本朝順治十七年雍正元年重修臨高縣城周六百丈門四因河爲池明正統八年

    本朝順治十七年雍正七年乾隆三十五年嘉慶八年重修儋州城周四百七十丈

   門四池周四百七十七丈明洪武間因宋舊址甃石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乾隆六年重修

  化縣城周五百八十四丈門三無池明洪武間建爲千户所城正統中移縣治北 本朝順

  治十一年修康熙三十六年重修萬州城周四百三十六丈門四池周四百九十七丈宋

  舊址明洪武中拓建陵水縣城周三百四十四丈門四池周四百九十七丈明永樂中建

   本朝康熙中修崖州城周五百一十三丈有奇門三池周五百五十七丈宋慶元中建

  明洪武間拓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修康熙十一年乾隆二年重修感恩縣城周三百九

  十四丈門三池周四百十有奇明萬厯中建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雍正十一年重修

 ︹學校︺瓊州府學在府治東宋慶厯四年建於城東南隅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遷建入學

  額數二十四名瓊山縣學在縣城鼓樓東明宏治十一年建於府城東南 本朝乾隆三

  十五年遷建入學額數十五名澄邁縣學在縣治東明宏治十四年建 本朝順治十年

  重建康熙四十年修五十一年雍正七年乾隆三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定安縣

   學在縣城外東南一里元大厯二年建 本朝康熙七年修五十四年雍正二年乾隆五十年

   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文昌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八年建於縣治左 本朝嘉慶七年

   建入學額數十二名會同縣學在縣治東明萬厯十年建本朝康熙二年重建五十二

   年修乾隆二十四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樂會縣學在縣治東元延祐三年建 本

   康熙六年重建雍正四年修乾隆四嘉慶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臨高縣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重建雍正七年乾隆六十年嘉慶二十一年

   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儋州學在州城東元大德九年建 本順治十八年重建康熙二十

   三年修乾隆元年修八學額數十五名昌化縣學在縣治東明成化十四年建 本朝

   順治十五年康熙六年隆元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萬州學在州南城外成化八年

   建萬厯三年遷於城内崇禎二年復建舊所 本康熙七年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入學額數十

   陵水縣學在縣治北明萬厯元年建於城中鎮撫司舊址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雍正七年乾隆元年四十年五十七年重修入學傾數八名崖州學在州治東明宏

   治二年建萬厯四十一年遷州西崇禎七年遷城外東南隅 本朝雍正十年復建舊所入學額數

   十二感恩縣學在縣治東明萬厯二十五年建本朝康熙四十二年修乾隆三十

   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瓊臺書院在瓊山縣城内丁字康熙四十九年蘇泉

   書院在瓊山縣東二里舊名粟泉書院明萬厯間建 本朝乾隆十年重建改今名桐墩

   書院在瓊山縣東五里明正統間建尚友書院在定安縣學左明萬厯間建 本朝

   乾隆三十七年重修居丁書院在定安縣城内康熙三十年蔚文書院

   昌縣東舊名至公書院雍正九年建於乾北嘉慶九年遷建易今名端山書院在會同縣

   學東舊名正𮐃清館康熙四十四年建乾隆三十八年重建改今名温泉書院在樂會縣

   治左雍正九年建臨江書院在臨高縣治西乾隆三十年雙溪書院

   化縣城内乾隆三十年建萬安書院在萬州治左明萬厯中建 本朝乾隆十九年重建

   順湖書院在陵水縣城東乾隆二十年南關義學在府城南鄉約所康熙二

   十五年建南離義學在澄邁縣治左康熙四十六年建東門義學在定安縣

   東康熙二十五年建古儋義學在儋州東南明建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重建 按舊志

   載石湖書院在瓊山縣西西湖上明嘉靖中建零春書院在儋州東十里宋建今並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十萬九千三百四十八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三十二萬四千六十八名口又屯

   民男婦共五萬九千一百九十三名口

  ︹田賦︺田地山塘共二萬九千九百八十二頃二十七畝四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七萬八千四百

   八十五兩四錢八分四釐遇閏加徴銀一千七百二十九兩一錢七分九釐未一萬三千二百八石

  九斗六升九合六勺屯田共一百七十頃九畝八分有奇額徵屯米三千七十三石二斗一升二合

  

 ︹山川︺瓊山在府城南六十里九域志瓊山縣有瓊山輿地紀勝引圖經云瓊山縣有瓊山白玉

  二村土石皆白似玉而潤種藷其上特美所産檳榔其味尤佳靈山在瓊山縣東南十五里舊

  名黒山俗名聖山自北來者渡海中洋即見之喬木䕃翳中有神祠至為靈顯扶山在瓊山縣

  東南五十里隋書地理志武德縣有扶山明統志陶公山在府城東南五十里道書以此為二十四

  福地下有巨潭水流三十六曲以達於江通志山左有五嶺遞相擁䕶故名扶山昔有陶公開之故

  又名陶公山山之西有蒼巡洞東石山在瓊山縣東南七十里一名美雨嶺四畔平原中突

  一峰狀若交椅舊置巡司於此又十里有了髻山那射山在瓊山縣東南輿地紀勝在瓊

  山縣之豐義鄉其人以射獵為生明統志又有龍堆山在縣東南一百里山下有息石初甚小𡻕久

   漸大鄉人祀以為神舊志龍堆山在縣東南八十里那射都故又名那射山分為二山者誤

   屹山在瓊山縣南二里石峰屹立水流其下其隂有仙人洞又名紫霞洞雲露山

   山縣西南六十里輿地紀勝中有三潭上潭林木陰森人不敢近次二潭有小石如橄欖有竅可穿

   俗名橄欖珠𡻕旱禱雨多應西石山在瓊山縣西四十里輿地紀勝謂之馬鞍山通志西

   石山多石下有洞可容數百人泉出清冽西南一里有遞蓮洞自洞出入曲徑相通大小五洞甚深

   邃上有一門見天日旁一黑洞無火不能入相傳深三十餘里邁山在澄邁縣東寰宇記隋澄

   邁縣以界内邁山為名九域志縣有澄邁山通志縣東十五里曰獨株山突起一峰若樹株然即古

   澄邁山也縣志獨株山在縣東十里圓潔如珠下有泉名滴珠泉自獨株東折而南為邁山山勢雄

   峻下有泉名七里泉久旱不涸 按隋名縣以澄江邁山同在境内故九域志謂之澄邁山者誤

   文裔山在澄邁縣南三十里明統志中有泉俗呼龍井通志龍井出其陽三峰在其陰平原

   中連峙亦曰三峰嶺縣志下有泉五穴昔人𤥨石為五龍頭水從龍口噴出名龍泉五指山

   在定安縣西南舊名黎母山桂海虞衡志山極高常在雲霧中黎人自辨識之山水分流四郡熟黎

   所居已阻且深生黎之巢外人不復有蹟黎母之巔雖生黎亦不能至輿地紀勝引圖經云島上四

   州以黎母山為主山特高每日辰巳後雲氣收斂則一峰插天至申酉間復蔽不見又引劉誼平黎

   記云天將降雨則祥光夜見望氣者謂南極星降此山或謂婺女星現化下此山因名黎婺訛為黎

   母有水五派流入四縣明統志黎母山在定安縣南四百里山有五峰又名五指山屹立瓊崖儋萬

   之間舊志又有黎母嶺在縣西南三百里俗名光螺嶺銅鼓山在文昌縣東六十里輿地

   紀勝文昌縣有銅鼓嶺舊志銅鼓山盤亘海岸半入海中上有龍神春秋祀之出水晶石燕縣志古

   傳諸獠鑄銅為鼓懸之置酒以招同𩔖富家女子至則以金銀釵扣鼓留(⿰釒义)-- 釵以答主人若仇殺相攻

   則擊鼓集衆後人於此掘得故以名山或謂鼓為伏波征交趾鑄未知孰是東峱山

   昌縣東一百里輿地紀勝其鄉之民如猿峱然峱婦紡績吉貝布縷細密瑩白謂之布籠舊志又有

   浮山在縣東一百里屹立海中分潮水為東西流俗呼分洋洲紫貝山在文昌縣南寰宇記

   文昌縣有紫貝山元屬紫貝縣舊志在縣南一里前有紫貝泉其陰有釣鼇磯禁山在文昌縣

   南二十里上有神壇草木四時青茂民禁不取玉陽山在文昌縣西北十里寰宇記文昌縣

   有玉陽山輿地紀勝在縣北二十里通志即青山嶺林木青翠為邑之主山蒼錫山

   昌縣西北二十里通志在玉陽山之西焚艛山在文昌縣西北輿地紀勝引平黎記云漢

   武發兵到雷州海岸造艛船渡兵過海上岸黎人不出李將軍乃於瓊州海岸焚舟而囘今號為焚

   艛通志在縣西北 一百三十里近大海漢樓船將軍楊僕征 黎至此焚船登岸因名七 星山

   在文昌縣北輿地紀勝在文昌縣界海濱狀如七星連珠明統志山有七峰亦名七洲洋山通志在

   縣北一百五十里大海中上多茂林下出溪泉航海者必於此取水採薪明天啟時建塔其上其東

   有泉七孔晝夜混混不涸抱虎山在文昌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輿地紀勝文昌縣有抱虎山

   通志山石狀如虎左山𮞉抱於右故名叨甲山在會同縣東二十里下有清泉水流成塘

   少北十里有山雞山地沃可種檳榔南塘山在會同縣南一里拱向學宫明時改曰玉几案

   鍾祿山在會同縣西北三十里一名小祿山下有澗水分流灌田端山在會同縣北城

   跨其白鶴山在會同縣北十五里路通定安又五里有水尾山七峰連抱亦曰七星嶺

   又十里為木寨山青晚山在會同縣北三十里路通文昌定安陰陽山在樂會縣

   寰宇記樂會縣有隂陽山縣志山即今縣治在萬全河南流馬河北兩水環抱平地突起周七里山

   形奇偶相生土石相半因名雷撲山在樂會縣東二里萬全河南相傳雷擊其山石故名

   對峙者為印山金牛山在樂會縣東南十五里接萬州界峻聳插空海舟每望以為準

   爐山在樂會縣南三里一名南山秀聳特異縣治學宫皆向之迤東二里為挂榜山又東三里

   為虬潭嶺白石山在樂會縣西四十里脈自縱横嶺來周環數十里高千仞其頂皆有巨石

   風巖水洞奇勝百出郎倫山在臨高縣南十六里下有郎倫村番豹山在臨高縣

   南黎界縣志縣境諸黎洞皆以番豹山為險路僅容一人毘耶山在臨高縣西北寰宇記廢

   富羅縣有毘耶山山頂有蟲似伏蛇俚人以蟲為毘耶輿地紀勝臨高縣北有毘耶山神每黎人叛

   則神驅蜂以禦之官軍遂大破黎人通志在縣西北十里一名高山上有吞人石其神靈能捍賊又

   特拔山在縣北十五里毘耶分支峩香山在臨高縣北二十里高聳入雲鄉人立營其上

   以覘海冦黎粉山在儋州東二十里土白如粉寰宇記儋州有黎粉山馬蝗山

   州東二十里俗傳漢時曽屯兵於此後人每掘得銅鉦刁斗之屬地多鬼火隂晴出沒葢古戰場也

   輿地紀勝有黎郎岡在宜倫縣東三十里疑即此沙鍋山在儋州東南一百里生黎界狀

   如覆釜極高峻上有池下有澗泉甘美黎毘山在儋州西北三十里輿地紀勝在宜倫縣

   北六十里明統志在州西北四十里舊志與松林山斜峙下有那細村又名那細山黎曉山

   在儋州西北輿地紀勝在宜倫縣西四十里又有德義山在縣西六十里州志州西四十里曰德義

   山俗呼黎曉山頂有巨石鄉人以祠黎母神獅子山在儋州西北寰宇記有獅子石在義

   倫縣西八十里海中形如獅子舊志獅子山在州西北五十里海中石峰蹲峙高二十丈一名神尖

   山有一石在海中名獅子唇舟過禱必應之松林山在儋州北隋書地理志昌化縣有藤

   山通志儋州北二十里有松林山即隋志藤山也峰頂圓聳下垂八足形如鱂魚土石五色爲州主

   輔龍山在儋州東北六十里舊馬鞍山宋趙鼎南遷經此稱爲松林之輔山故名俗因

   村名呼爲抱社嶺九峰山在昌化縣東南六十里山有九峰盤旋百餘里通志俗傳有峨

   娘生九子皆爲酋長分主九洞其下峨娘溪出焉大陳山在昌化縣西北十里狀如華葢

   東連三板山有石船石龍形甚奇險峻靈山在昌化縣西北寰宇記有洛泊石神在縣西北

    二十里石形如人帽其首面南土人往往祈禱蘇軾峻𤫊王廟碑記昌化縣西北有山秀峙海上有

    石巉然如巨人冠帽面南而坐者里人謂之山落膊五代時望氣者言山有寶氣上達於天艤舟其

    下斵山求之夜半大風浪駕其舟空中碎之石峰之上人皆溺死今碇石猶存元豐五年詔封山神

    為峻靈王輿地紀勝落膊 岡在縣西北二十里明統志峻靈山在縣北十五 里上有落膊岡通志縣

    北十里曰朝明山瀕海一名神山嶺又名峻靈山東山在萬州東二里明統志山南有高石

    可百餘尺又有華封巖在山東維石巖在山西舊志山周六里餘上有石澗雨旁壁立入處僅容一

    人山門刻殊崖第一山五字外有盤石周數十丈名補天石内有大巫峽小巫峽渡仙橋諸勝

    隴山在萬州東南九域志萬寕縣有赤隴山輿地紀勝在縣東南三十里又謂之赤龍山明統

    志其土赤色故名新志在州東南六里獨洲山在萬州東南輿地紀勝在萬寕縣東南五

    十里林木茂盛山峰插天舊志山在海中風順半日可到周六十里又名榜山海舟多泊灣於此南

   番諸國進貢每視此山為準的小南山在萬州南二十五里高平面海其上有普光巖又湳

   陵山在州西南二十里南渡大溪流繞岡阜雙華山在萬州西六十里兩峰互峙高插雲

   表中有田數畝井泉清冽産魚蝦舊名馬鞍山相傳山上有彩雲現則州出貴因改名鷓鴣

   啼山在萬州西一百八十里熟黎居之外即生黎居之脈自黎母山來中多鷓鴣故名

   連山在萬州北通志脈自黎母山來至是突起六峰起伏連續三十里為州之主山州志在州

   北三十里内有荒田數畝麋鹿聚之名曰鹿市又有石洞如屋可容數十人博吉山

   水縣東二里下有博吉山一名大河嶺聲山在陵水縣東三十里寰宇記陵水縣有聲山嘗

   有聲如人言獨秀山在陵水縣西南半里一名文筆山又縣南一里有南山小五

   指山在陵水縣西一百里生黎峒中與崖州接界脈自五指山至此挺立數峰黎人環居其下

   舊志下有温郎嶺脚二峒明嘉靖中征黎嘗分奇兵出此楊梅山在陵水縣東北五十里地

   産楊梅又東北三十里有多碌山崎嶇多石黎峨山在崖州東元和志在吉陽縣東七十

   里明統志在州東五十里中産峨草鹿𮞉頭山在崖州東一百四十里上有連珠寨宋時

   臨川土賊陳明甫據此東連鸚鵡嘴山去州一百八十里石版山在崖州東南十五里旁有

   横石其平如版宋時知軍事周鄺結屋其上釣臺山在崖州南輿地紀勝有石船在南嶺

   之南距海數步長丈餘旁有峻嶺名試劒峰明統志試劒峰在州南海濱上有巨石宋知軍毛奎題

   小洞天三字刻其上其南有石臨海題曰釣臺又入數步名大洞天題曰海山奇觀旁有石梯題曰

   仙梯舊志州南二十里曰釣臺山中有試劒峰峰巔有石船鼇山在崖州西南十里舊名南

   山明統志元王士熙嘗遊此以其枕海更今名通志壁立枕海為州屏障其上小石邊一穴出泉曰

   萬仞泉清冷可愛澄島山在崖州西南寰宇記新崖州有澄島山明統志在州西南十五

   孤枕海大雅山在感恩縣東十里高百餘丈為縣治主山息風山在感恩縣

   東二十五里明統志在縣東十里中有巨穴深不可測每颶風作黎人禱之則止黎虞山

   在感恩縣東方輿勝覽在縣東五十里黎人嘗虞獵於此故名小黎母山在感恩縣東即

   峨茶嶺脈自黎母山來危峰聳起崖石崎嶇人跡罕到羣黎環居其下有巨石刻大元軍馬下營

   九龍山在感恩縣西北八里西枕海濱漢初九龍縣置此感勞山在感恩縣東北

   九域志感恩縣有感勞山明統志在縣北十里下有平城宋時大軍平黎至此秋毫無犯土人感其

   德而勞之因名瓊崖嶺在瓊山縣南十里下有古珠崖郡城址虎村嶺在瓊山縣

   西南五十里雷虎村一名雷虎山脈自西石山來又名波秋嶺南有鴉卜洞周里餘深數丈秋潦彌

   月不滿其水流為西南湖南岐嶺在瓊山縣西南一百六十里中有大石盤圍十丈餘上有

   一小石叩之其聲如鼓又名石鼓嶺稍南為盤塔嶺上有十三峰下有温泉又南接生黎地

   龍嶺在瓊山縣東北二十里登極頂可望黎母諸山下有卓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社仁嶺在澄邁縣

   東南二十里鄉人立五土神祠於上又十里有青山嶺上有巨石附以神像禱雨輒應合嶺

   在澄邁縣東南六十里與瓊山縣接界江水流經其中又十里有石鼓嶺上有二石並峙叩之若鼓

   聲聞里許官苟嶺在澄邁縣南一百二十里石勢危險中有石峒名大坡峒可容千人舊志

   明洪熙間定安黎王官苟聚衆於此因名相接者為南黎嶺亘數十里皆黎人所居北畔嶺

   在澄邁縣西南六十里舊志明時嘗議遷縣治於此白石嶺在澄邁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上

   多白石故名頂有深潭泉自石峰而下久旱石黑必雨東黎江出此大勝嶺在澄邁縣西十

   里明統志以漢伏波將軍曽於此屯兵征蠻大勝故名 按輿地紀勝有萬𡻕岡在縣西十里頂有

   怪石高丈餘形如列屏號為聖石天將雨則雲霧滃塞下有清泉葢岡嶺相屬也烏葢嶺

   在定安縣東南六十里高三百丈跨居腰黄竹二都一名居腰嶺與會同縣分界紗帽嶺

   在定安縣東南一百里接會同縣界俱藤蘿荆𣗥又南為石塘嶺巔有巨石其下流水成塘

   本嶺在定安縣西南十五里自西南蜿蜒過東北復峙一小峰一名丫髻嶺為縣主山又尖嶺

   在縣南四十里一名李家嶺一名文筆峰又南牛嶺在縣南一百八十里與樂會縣分界金雞

   嶺在定安縣西南十五里通志昔傳夜見金雞光彩燭天故名又清安嶺在縣西南七十里一名

   九曲南閭嶺在定安縣西南二百里一名三尖嶺高千餘丈連亘十餘里熟黎環居其

   下設有營汛又思河嶺在縣西南三百三十里生黎居之極高峻黎人恃以為險南來嶺

   在文昌縣南三十五里縣志又有鼓磉嶺在縣南三十里形如柱礎又縣南四十里有邁南嶺一名

   沙魚港嶺鼓樓嶺在文昌縣西南三十里上有二石左如斗右如龜遇旱禱雨輒應

   檀嶺在文昌縣西南六十里中多澗壑又十里有八角嶺下垂八趾向為黎砦天塘嶺

   在文昌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有瀑布飛泉下流成塘流出會同縣界多異嶺在㑹同縣東一

   十里數山相連中多怪石上有井禱雨輒應相近有何魯嶺突起高峰東有石巖可望大海名曰山

   海奇觀洞西崖嶺在會同縣西北三十里為縣主山三山神嶺在樂會縣東南

   十二里上有泉曰金牛井四時不涸風門嶺在樂會縣西南七十里跨萬州界山勢峻峭兩

   旁石壁如門為諸黎出入咽喉之地縱横嶺在樂會縣西少南二百四十五里脈自五指山

   來高插雲霄横亘甚廣峰巒險阻黎人所居温泉河出此雙髻嶺在樂會縣西一百二十里

   兩峰插天如雙髻然亦名黎母嶺西偏嶺在樂會縣西北十八里通志有龍見石狀如龍

   首山脊半里皆黑石崚嶒疊出若龍鱗然黎盆水前繞之有北偏古村傍居其下舊志亦謂之北偏

   西岸嶺在樂㑹縣西北四十二里又八里有三道嶺突起三峰狀如盤龍下為赤萬嶺

   白石峰斜夾大河而峙博敖嶺在樂會縣東北十五里其南有聖石峰屹峙博敖港門相

   傳古時海濤洶湧沙磧逼隘或南或北迄無定所海舟常有覆溺之患宋天聖中其石突見故名

   夏沙嶺在臨高縣東南六十里又東二十里為秋陽嶺連亘十餘里界接澄邁上有岡巒形

   若馬鞍一名馬鞍嶺大江嶺在臨高縣東南八十里近生黎地大江經其下故名有泉水流

   那盆嶺在臨高縣南三十里脈自五指山北來至縣界平地突起一峰狀如覆盆蜿蜒

   東北復起一二峰直至瓊山縣新志有龍嶺在縣東十里脈自那盆嶺來背腰嶺在臨高縣

   南接黎峒界生黎俱背山而居故名落雲嶺在臨高縣西南通志在縣西南十里脈自那盆

   蜿蜓而來勢不甚高將雨則雲先棲泊於此龍門嶺在儋州西北三十里海岸特起石峰

   兩趾奔海其狀肖門可泊舟上有石穴中虚通海透風名曰風門内容十數人相傳昔有蛇潛其間

   化為龍又名虺穴小豸嶺在昌化縣東五里其形如豸其下平曠土沃泉甘康熙中知縣

   陶元淳嘗議遷治於此馬嶺在昌化縣南三十里三峰連聳延亘海濱形如天馬上有石鼓

   翁墳嶺在萬州東南三十里兩山對峙一大一小相近有樟樹嶺半枕海中峰勢𨺗峻前後

   有兩澳可以泊舟牛標嶺在萬州南二十里形如覆釡為州學案山一名龍標嶺

   鼓嶺在萬州西南八里平地突起二峰有祿蓋溪出此又劒門嶺在州西南十里勢如劒峰對

   峙石上鑿凌雲山三字又銅盤嶺在州西十里三峰突起勢極雄壯為銅鼓來脈南萬嶺

   在萬州西南八十里接陵水縣界上産南椰又有青藤嶺在州西南三十里脈自南萬嶺來上産青

   高山嶺在萬州西北二十里一名横柵頂上有大石出泉下有井甘冽連岐嶺

   在萬州東北七十里脈自六連山來五峰疊峙下有三石室又金牛嶺在州東北一百里與樂會接

   界上有井泉多雲嶺在陵水縣南十里九域志陵水縣有靈山通志多雲嶺一名靈山峻

   拔巢雲禱雨多應周錄嶺在陵水縣東北十里為水口港關捍牛頭嶺在陵水縣

   東北三十里臨海兩峰對峙路徑崎嶇明萬厯四十六年修平之郎鳳嶺在崖州東五十

   里高拔如鳳翼相近又有南漏嶺下有南漏村報福嶺在崖州北八十里府志遇旱土人望

   嶺有白雲為雨候號靈山雨雨畢祭之因名𮞉風嶺在崖州東北一百二十里官道旁以

   颶風不過此嶺而名下有温水池喜思泉透道嶺在感恩縣東北四十里黎峒中延澄江出

   落纓嶺在感恩縣東北九十里極峻險雁塔峰在瓊山縣南三里平岡一峰尖

   秀如筆水環其下宋時郡人姜唐佐始登第因名又縣西南五里有赤石岡石多赤色落筆

   峰在崖州東一百里官道北舊名落筆洞石壁峭立高數十丈上有石門中有二石形如懸筆其

   尖水滴不斷東數十步復有一洞俯入僅容身門内有石如屏外竅通光内漸深漸暗相傳極處有

   井通灘神岡在臨高縣東南十九里邁龍村透灘水中聳一巨石高廣二丈久旱灘響

   必雨久雨灘響必晴椀水岡在昌化縣東九十里抱透巖在感恩縣東北五十里巖

   在山頂寛廣如巨室黎人常藏穀帛於此龍廊洞在瓊山縣西石巖都東南一里洞路崎嶇

   由西南入深二十丈旁有小洞十二可容數百人逸賢洞在崖州西北十里輿地紀勝胡

   澹菴以其地多水竹取六逸七賢之義為名魚鱗洲洞在感恩縣北寰宇記儋州有魚

   鱗洲舊志明嘉靖元年賊犯昌化鹽場千户王承祖追之至魚鱗洲通志縣北七十里有魚鱗洲洞

   海濱突起一峰上有石洞重曡狀如魚鱗雲賓谷在澄邁縣西三十里海濱舊志山幽地腴

   昔有處士呉濬隱此雙女嶼在陵水縣東輿地紀勝陵水縣界有雙女石舊志雙女嶼在縣

   東五十里大洋中兩石並峙如人周數十里上有淡水商舟往來汲之又加攝嶼在縣東四十里加

   攝澗外海中一島特立舊為萬州南山之界亦名分界嶼木棉墩在陵水縣東五里大河分

   流墩峙其中為縣水口之鎮象石在昌化縣東南十里高十餘丈如牛形擊之其聲如磬

   仙槎石在感恩縣東十五里長百餘丈濶數丈横亘水面望之若浮槎然石盤

   州南十三里輿地紀勝周圍數丈面平如掌不加磨𤥨旁有澗水可飲可濯其北有亭曰清賞

   山石鼓在感恩縣東北七十里廢鎮州城東河中鼓圓六尺以小石擊之聲如空甕旁有五

   大石有異人跡馬跡痕黎峒輿地紀勝引繫年錄云黎母山有諸蠻環居號黎人其去省地

   遠不供賦役者號生黎耕作省地者號熟黎黎之外始是州縣四郡各占島之一隅四郡人多黎姓

   葢其裔族而今黎族乃多姓王明萬厯中兵備黎如楚圖説瓊島東西六百餘里南北幾九百里瓊

   州南五百里崖州北三百里為五指山東出風門嶺為萬州東南出小五指為陵水西南出小五指

   為崖州爲感恩西出峨顯沙鍋諸嶺為昌化為儋州迤邐而北為臨高為澄邁為瓊山北出鐵砧黎

   婺諸嶺為定安為文昌支分為樂會會同環𮞉加崙水蕉為水會城今十字路已丁矣惟五指而南

   抵崖州一路未開其中草聘喃春磨菜草提合嘮諸黎雖新招納糧向化而南凱南嘮磨草磨贊番

   銃降文磨噉與崖之凡陽諸岐峒絡繹二百餘里皆人力所不至之地通志黎為蠻之别落後漢謂

   之俚人俗訛俚為黎其厯代難化者為岐即隋所謂㐌也俗訛為岐岐尤為黎所懼民皆服布如單

   被穿中為貫頭男子種禾稻紵麻女子蠶織地無馬與虎山多麈麖各以所邇分隸四郡時出與郡

   人互市瓊山村峒凡一百二十有五澄邁村峒凡一百三十有七臨高村峒凡二百三十有九定安

   村峒凡一百十二文昌村峒凡三十五樂會村峒凡五十三儋州村峒凡二百有九昌化村峒凡三

   十三萬州村峒凡九十三陵水村峒凡三十崖州村峒凡九十二感恩村峒凡四十一 按黎人自

   唐宋以來叛服不常元設黎兵萬户府統十三翼兼管民兵黎峒千百户俱以土人為之明永樂二

   年崖州監生潘隆議設撫黎知府招撫生黎村峒授以土官宣德四年以黎人侵擾革撫黎官正統

   五年併革諸土官自是悉領於郡縣萬厯三十一年復設撫黎通判四十三年革 本朝德威所至

   黎人向化雍正八年瓊山定安陵水崖州諸生黎二千九百四十六人相率願入版圖每丁𡻕納銀

   二分二釐以供賦役總督郝玉麟等奏聞奉 㫖將地丁銀兩減去一分二釐止收一分且令

   有司加意撫綏務令得所自是諸黎感戢悉為良民府境在海島中瓊山縣北十里澄邁縣北

   三里臨高縣北三十里文昌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會同縣東三十里樂會縣東十五里儋州西三十

   五里北四十里西北五十里昌化縣西十里萬州東南二十五里陵水縣東南三十里崖州南二十

   里感恩縣西十里皆距海水經注珠崖儋耳二郡在大海之中從徐聞對渡北風舉帆一日一夜而

   至寰宇記瓊州北十五里極大海儋州北至大海三十五里西北至大海八十五里西南至大海四

   十五里萬州東至海三十里南至海四十二里新崖州南至大海二十七里西南至大海十五里輿

   地紀勝江浙之間潮有定候欽廣則朔望大潮其餘日止一潮瓊海之潮則半月東流半月西流潮

   之大小隨長短星不係月之盛衰湳渚江在澄邁縣西南七十里源自西黎都來少東有

   湳瀆江源自南黎都來皆入新安江黎母江源出定安縣西南五指山東北流經臨高縣東

   南八十里為大江又東北經澄邁縣南六十里為新安江一名龍安江又東經定安縣北一里為建

   江又東北經瓊山縣南六十里為白石河又東南十里為南渡江又五里為博沖河口又北經縣東

   由白沙港入海澄江在澄邁縣南里許有二源一出瓊山縣之西石山西流經澄邁縣東一里

   為九曲水過南門轉西門為裏灘謂之内澄江一出瓊山縣虎村嶺西流繞澄邁縣南過西門為外

   灘謂之外澄江二水合流由東水港入海其港在縣西北十里舊志云四時澄澈隋以名縣

   昌江在文昌縣南一里一名南橋水有二源一出邁南山一出龍塘各流至縣南合白芒水違

   清瀾港入海港在縣東南三十里分水江在文昌縣西北五十里源出瓊山縣界一水中

   分左黒右白流至縣西北十五里曰湴塘溪至縣西十里曰白芒溪繞縣北至縣東十里曰下場溪

   又東南入文昌江東黎江在臨高縣東南六十里源出澄邁縣白石嶺流經武隴等村復

   出澄邁五關村入大江縣前江在臨高縣南舊名抱甲江源出背腰嶺經縣東北合透灘

   水又東北十里曰百仞灘俗曰百人頭灘又東北二十里至博鋪港入海新昌江在儋州南

   十里源出黎峒流入新英港與倫江合又徐浦江在南二十里源出落窰黎峒流合新昌江

   江在儋州北門外寰宇記義倫縣以義倫水為名九域志宜倫縣有倫江通志倫水發源黎母山

   續合諸水來繞城北西流十里為大江至新英浦與新昌渡水合流㑹潮成港復經羊浦入海

   江在昌化縣南九域志昌化縣有南崖江舊志云昌江在縣南十里源自五指山流入縣界合峨

   娘溪至縣東南分爲南北二江南江西南流會潮成港名南崖江北江自舊縣轉北出烏泥浦會潮

   成港入海名北港南湘江在感恩縣南三十里源出黎母山西南流入海延澄江

   在感恩縣東北輿地紀勝在縣東北四十里通志源出黎母山流經透道嶺下其水澄澈又名白沙

   江流經白沙會潮成港南龍江在感恩縣九域志感恩縣有南龍江舊志源自小黎母山

   西流至城西北五里曰感恩水又名縣門港西入於海思河在定安縣南二百里源出大五

   指山一名多河江東流逶迤數百里復東南流出樂會縣萬泉河入海温泉河在樂㑹縣

   南十五里一名嘉廉小河源自西黎山縱横峒流達縣南東流至金牛嶺合龍滚河又東北出博敖

   港入萬泉河在樂會縣西北二十五里源自定安思河南閭諸水東南流至縣西分爲

   二支繞縣治至雷樸山復合出博敖港入海以其納文昌㑹同衆水之流故名萬泉又昔人曽此飲

   馬亦名飲馬河其博敖港在縣東十五里龍滚河在萬州北八十里源出六連山東北流至

   樂會縣與温泉河合第一水在瓊山縣西三里自山澗繞流下田村又西十里次一澗謂之

   第二水皆流入海又有學前水在縣南源出西湖流經縣學前又東南入南渡江三江水

   在文昌縣北一百二十里有三源合流六十餘里西入鋪前港大塘水在會同縣南源出黎

   山分流瀦為巨塘大旱不涸黎盆水在樂會縣西北偏嶺下滙為龍塘港達萬泉河縣志

   有龍掘水在縣西北十五里兩岸高峰一水横穿湧出深潭即此透灘水在臨高縣東南

   二十里源自那盆山流出美隴灘入縣前江其美隴灘在縣東十里水自石巔瀉下高數尋形如曳

   陳下為深潭都封水在萬州西南三十里舊志踼容河源出南萬嶺上流為石龜河東流

   至縣西南三十里曰都封水又至城西南十里支分為三一自銅鼓嶺下東徑城南七里曰大溪又

   名東渡溪又東合金仙水一流徑小南山河又東入小海港又湳陵水在州西南二十里源出湳陵

   山東北流入踼容河金仙水一名金仙河在萬州北九域志萬安軍西北至金仙水二十里

   通志金仙河在州北一里源自高橋山澗來勢平而緩溉民田數百畝東流厯平政橋入周村港港

   在州東十里一名小海又二十里為港門港又名連塘港即小海港總受周村諸水入海舊志金仙

   河自黎山流至州城西北十里曰陂塘溪支分為四一由城北三里曰金仙河一由城北十里曰石

   狗澗又名馮呉溪一由城北二十里曰白石溪一由城北三十里曰蓮塘溪又名小渡江皆入周村

   大河水在陵水縣北一里源自五指山流經縣東二里博吉山下一名博吉水流至木

   棉墩由水口港入海港在縣南十五里陵柟水在陵水縣北九域志陵水縣有陵拱水輿

   地紀勝謂之陵柟水明統志又名陵柵水舊志陵柟水在縣北十里一名大寨溝源自南邁嶺南明

   塘東流入海都籠水在陵水縣東北五十里源出縣北那亮都黎山東流由烏石都入海

   一名烏石澗臨川水在崖州東輿地紀勝吉陽縣有臨川水明統志在崖州東一百三十

   里唐以此水名縣舊志源出州東北黎峒流逕三亞村合三亞水入海其三亞水在縣東北一百六

   十里源出白佛嶺流逕三亞村合臨川水其水口名三亞港又名臨川港延德水在崖州西

   元和志去延德縣一里 按舊志有白沙水在州西通遠巡司之側又白沙鋪西南有黎白港葢即

   延德水也安遠水在崖州北元和志去寕遠縣一里明統志謂之大河水源出五指山流至

   州城北分為二派環城而下復合而入海舊志大河水在州北三里流至城北分流一由城東繞近

   南門至州西南十五里保平港入海一由城北繞至城西三里曰抱𣻌水又西二里至蕃坊港合流

   藤橋水在崖州東北二百里源出黎峒流經合口港入海相近有高沙港亦流合焉

   感恩水在感恩縣東北隋書地理志感恩縣取感恩水為名通志感恩浦在縣東北七十里

   寛廣二十餘丈在感勞山下 按向以此水屬南龍江考龍江出自小黎母山在縣東二百里而感

   勞山在縣東北七十里水以此名非即龍江明矣東湖在瓊山縣東十五里又西湖一名頓

   崖潭在縣西十五里有玉龍泉出自石竇寒冽甘潔滙而爲湖溉田千頃又南湖在縣南五十里溉

   田百餘頃又有西南湖在縣南五十里亦謂之南湖源出虎村嶺瀦而爲湖其流溢出至縣東南入

   江曰博沖河口銅銚溪在瓊山縣東南八十里源出那射山之陽中有巨石形如銅銚水注

   其中有聲如雷西北流入南渡江湳渭溪在瓊山縣南十六里有二源一出縣南十五里

   謝潭一出縣南二十里廕潭合流十餘里東北入南渡江其水如渭之清土人呼水爲湳故名鄉人

   沿流築栅置車升水灌田新田溪在澄邁縣南六十里源自文裔山北畔嶺來又有南坑水

   亦在縣南六十里源出南莊山俱流入新安江潭覽溪在定安縣東南五里一名巡崖溪源

   出李家嶺流經潭覽村又北入建江又有市場溪在縣東一里源出南曲白沙溪在縣東七里源出

   白旗嶺買抄溪在縣東九里源出白沙岡俱入潭覽溪湳白溪在定安縣西七里一名湳

   白江又名祿運河源出南閭嶺屈曲北流入建江又東溪在縣東十二里一名東江源出烏蓋嶺亦

   北流入建江黄竹溪在文昌縣南十里又白延溪在縣西南五十里源出白檀嶺違於縣

   南俱流入文昌江漓盆溪在會同縣北五里源出定安縣烏蓋嶺東南流至縣北轉西南

   入樂會縣萬全河又南瀚溪一名嘉積溪源自定安石塘嶺東流至嘉積都入樂㑹縣萬泉河又縣

   西北十里有水頭溪源出白鶴山又五里有禮曹溪源出石牛村縣北二十五里有天塘溪源出文

   昌縣天塘嶺皆合漓盆溪入萬泉河峨娘溪在昌化縣東南源出九峰山西流入昌江

   應港在瓊山縣北十里一名白沙口輿地紀勝瓊州白沙津番舶所聚海岸屈曲不通大舟建

   炎間瓊帥王光祖欲直開一港以便商旅已開而沙復合淳熙戊申忽颶風作自衝一港尤徑於所

   開者遂名神應港海口港一名神應港在瓊山縣北十里海口所北舊便商舶後漸淤淺

    本朝乾隆九年治東西設有礮臺在澄邁縣西二十里其源有三一曰稍陽

   水在縣西南三十里一曰沙地水在縣西南四十里一曰西峰水在縣西南五十里三水俱會此港

   入海凡賈人巨艦多泊於此鋪前港在文昌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水自瓊山縣流來與三

   江水合流入海商帆海舶多集於此為縣哂喉又長岐港在縣南五十里潮長成港退則沙坡沿岸

   煑鹽石欄港一名木欄港在縣北一百四十里亂石障海中有三門甚險峻抱陵港在縣東北七十

   里即銅鼓山水口抱虎港在縣東北一百里為抱虎山水口赤水港亦在縣東北一百里為東峱山

   歐村港在會同縣東少北四十里源自文昌白檀嶺東南流至此入海又調懶港在縣

   東南三十里山澗有水二派成港潮長通舟潮退沙可煑鹽馮家港在縣東北七十里灘多險石難

   以泊博頓港在臨高縣西五十里西岸為儋州界水自儋州來至此入海又硃碌港一

   名硃碌灣在縣東二十里博述港一名博白港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黄龍港在縣西北四十里鳥石

   港在縣北十五里石牌港舊名三家港在縣東北四十里馬裊港在縣東北六十里水自那虞都來

   流入田頭港在儋州西南四十里源出落賀黎山流逕田頭驛入海又大村港在州西

   南八十里源出黎母山流徑七方洞至大村分為南北二港入海大員港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接

   昌化縣界源出禾白黎村流至大員鋪入海禾田港在儋州北四十五里又黄沙港在州

   西北四十里相近曰南灘港又峨蔓港在州北四十里中有三十六泉潮長則巨浸瀰漫潮退則清

   泉湧出州志州境凡有港十而海寇侵掠禾田為甚葢自臨高以下惟此港可以汲水且無石闌去

   州治遠故也桐棲港在陵水縣南三十里一名鹹水港又名南山港府志明萬厯十七年

   海賊李茂黨掠陵水由桐棲港入兵備孫秉陽破之龍棲港在崖州西五十里中有龍樓灣

   旋廣二里舊志自龍棲港西三十里為羅馬港抱水港樂羅港又西四十里為望棲港又州東一百

   里有畢潭港東十里有淡水灣石排港在感恩縣西南四十里海邊下有巨石排列灣環海

   水一里許可以泊舟舊志謂之板橋港又小南港在縣北三十里大南港在縣北七十里今沙湧淤

   峻靈潭在瓊山縣城東周二百餘丈魚味特美葢黎母水所滙也搏龍潭

   邁縣南十里源出倘驛少吉村轉流過此激瀦成潭相傳明景泰天順間有龍起此其水北流人澄

   鯉魚潭在澄邁縣南五十里山穴湧泉瀦為一潭其水深碧中有異魚如鯉人取而烹

   之則化為水其流溢出達新安江龍潭在臨高縣西三十里明統志常有白龍出其中宋於

   潭側立壇祈雨元范梈撰碑舊志一名龍塘水溢流至博白港入海又文昌縣西三十里陵水縣北

   一里俱有龍潭石牛潭在儋州東八里水中有石如牛又天角潭在州東二十五里水深山

   峻明成化間有龍起此加攝澗在陵水縣東北三十里又田頭間在縣東北四十里相近

   有楊梅澗皆源出黎山東南入海龍灣在文昌縣西八里中有龍舌洲今堙又西十二里有

   黄棠灣一作黄桐灣遇旱網魚即雨棋子灣在昌化縣西北輿地紀勝峻靈山側有棋子灣

   石如棋子人取之不得選擇取畢視之黑白相均舊志在縣西北三十里大陳山後海濱有淡泉自

   沙中湧出海舟常泊汲之玳瑁洲在崖州有大小二洲大洲在州東海中小洲在州西海中

   又有雙洲門在州東八里雙洲對峙狀如兩扉五龍池在瓊山縣西十二里有泉五流湧出

   清冽成池流入海又洗馬池在縣南三里湯泉鹽水池在文昌縣南五十里周百餘步

   冬夏長温水浮草上曬之成鹽其水出長岐港入海城南池在儋州城南蘇軾有詩輿地紀

   勝又有清水池在城東四時荷花不絶臘月尤盛有亭曰臨清惠通泉在瓊山縣東五十里

   味𩔖惠山泉宋元符三年蘇軾記又縣西南十五里有玉龍泉大旱不竭郡中禱雨輒應雙泉

   在瓊山縣東北輿地紀勝昔東坡寓此鑿兩井相去咫尺而異味號雙泉後紹興間李光安置瓊州

   復居此舊志一在北街田墩邊一即金粟泉又名浮粟井在縣東北里許府志又有清惠泉在縣北

   五里明萬厯間鑿水曲泉在澄邁縣南一百里四時常温又有南艷温泉在縣南一百餘

   里隆冬可瀹雞豚湳滚泉在澄邁縣西南三十里田中一穴泉湧若沸其流為稍陽水又

   西有小水名那黎水又有起龍泉四時有聲亦通稍陽水旱可禱雨又潭澇泉在縣西十二里石坎

   中流出四時不竭溉田二千餘畝流合石滔淪泉在定安縣東南灌田四頃又大井泉

   亦在縣東南灌田三頃霖泉在臨高縣南十里俗名黒水自石孔湧出常有海蚌上浮灌田

   千頃又淨覽泉一名湧泉又名靈泉在縣西一里石泉三孔湧出不竭又澹菴泉在縣西四十里宋

   胡銓南謫時常飲此後人因取其號以爲名又冷熱泉在縣西南七十里發源黎峒中討倫嶺水分

   水井泉在儋州東七里溉田八十餘頃又德義泉在州西北德義山下溉田五十餘頃

   乳泉在儋州城南蘇軾乳泉賦吾謫居儋耳卜築城南鄰於司命之宫百井皆鹹而醪醴湩乳

   獨發於宫中給吾飲食酒茗之用葢沛然而無窮通志乳泉井在州東南朝天宫即舊天慶觀

   泉在儋州西輿地紀勝趙丞相謫吉陽過儋耳十五里盛暑渴甚鑿井數尺得泉以濟通志在州

   西十五里瀕海潮長則鹹退則清甘有本泉在萬州東十二里東山石壁下元御史邱世傑

   題曰有本泉白馬泉在崖州東一百里臨邁村甃以石謂之石井温泉有五一在

   樂會縣西三十里泉如湯沸鄉人壅以灌田一在樂會縣西五十里一在萬州西四十里平地湧出

   有五六處惟西田埇者尤熱一在陵水縣西北五十里一在感恩縣北七十里古鎮州之西夏寒冬

   温有瘋疥瘴氣浴之即愈感恩縣志又有温冷池在縣東十一里周三丈餘中分兩派一温一冷

   蓮塘井在瓊山縣西南輿地紀勝環郡城百里絶無水惟烈村有石井諸村三五十里盡飲

   焉每以葫盧負水歸其人經月不盥洗每取草上露濡手拭面而己遇雨則檳榔樹下溜水甕中雖

   久不壞明統志蓮塘井在府治西南其味甘冽環城人皆汲之新志謂之府門井清源井

   在定安縣東南石岸壁立泉湧其下灌田三頃魚爺井在文昌縣西五十里水極清冽相傳

   泉與海相通中有一大魚頭白俗呼為魚爺即出滔㳂井在儋州西寰宇記儋州有滔㳂

   井與倫水通有人以竹置井中於倫水得之俚人呼竹為滔㳂因名輿地紀勝州有白馬井唐咸通

   中命辛傅李趙四將部兵來湳灘船過海兵馬渴甚有白馬以足跑沙美泉湧出明統志白馬井在

    州西南 三十 里通志即滔 㳂井 也









                       協修官許應藻恭 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周維新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