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楚辞,有时也被称为骚体、楚辞体,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楚國诗人所创作的一种文体。西汉时劉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集并命名为《楚辞》,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1]楚辞还包括这部诗集以外的其他的楚地作品,在西汉初期曾是对有楚地特色的作品的泛称。[2][3]
影響
编辑楚辭為漢賦、駢文之先河、辭賦之祖、南方文學代表,也屬於貴族文學。
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骚体之“騷”,因屈原的作品《離騷》而得名,故“後人或謂之騷”[4],與因十五《國風》而稱为“風”的《詩經》相對,分別為中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鼻祖,是南方文學的代表。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5][3]
作者及篇章
编辑楚辞的代表作家有屈原、宋玉等人,其他如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多未能流传下来。楚辭的主要作者屈原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篇章。劉向編成《楚辭》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17篇,並為全書作注,成書《楚辭章句》。今存王逸《楚辭章句》中,保存了賈誼、淮南小山(淮南王刘安門客的筆名)、東方朔、莊忌、王褒、劉向等人的作品。
《四庫全書·總目》說:“初,劉向裒集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宋玉《九辯》《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賈誼《惜誓》,淮南小山《招隱士》,東方朔《七諫》,嚴忌《哀時命》,王褒《九懷》及劉向所作《九嘆》,共為《楚辭》16卷,是為總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與班固二‘敘’,為17卷,而各為之註。”晉代郭璞有《楚辭注》3卷。在四庫全書之中為集部之首。
在其各篇著作中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最受注目。而部分篇章作者未明,如《招魂》在《藝文類聚》卷79載梁沈炯《歸魂賦》認為是“屈原著”,而朱熹在《楚辭集註》中卻同意王逸的説法,歸諸宋玉的作品。
形式特點
编辑楚辭篇幅較長,句子長短不一,五、六、七言句較多。和《詩經》比起來,章句較少重複,多直陳。許多楚地的方言:如虛字句首发语词「羌」、「蹇」,句中或句末用语气词「兮」,並常以「亂」(乱辞)來作全文總結、收結。
風格
编辑楚辭風格華美浪漫、感情激越奔放,內容多寫神話、個人情志與想像;具有民歌的風格,運用楚國音調,採用楚國方言,描寫楚國的特殊名物。楚地盛行巫覡信仰,楚辭也吸收大量神話故事。
楚辭受南方民族性的影響表達方式熱情而浪漫,內容充滿宗教色彩。藉由對神話和傳說的描寫表達豐富的思想情感,更能呈現精彩細膩的藝術技巧,諸如比喻、象徵、聯想等表達手法,在此得到更大的發展與運用。
逸闻
编辑在楚辞的文句中,含有草木之类的名字甚多。与诗经不同的是,楚辞的植物多数不为人所知。此外,诗经中,楚辞则对植物的经济属性并不看重。例如“薇”则指野豌豆,具有浪漫性。此外,在楚辞中出现最多的植物是白芷和泽兰,且受到人们赞颂的《橘颂》中,屈原则着重写其忠臣品行。且千年之后,屈原笔下的三峡橘子为中國海內外所知,名声大噪。[6]
参见
编辑參考書目
编辑- 藤野岩友著,韓基國編譯:《巫系文學論——以《楚辭》為中心》(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 游天恩(即游國恩). 楚辭概論.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 ISBN 9789570516159.
- 熊良智. 楚辞文化研究. 巴蜀書社. 2002. ISBN 9787806593875.
参考文献
编辑- ^ 《汉书·地理志》: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含兴,高祖王兄子子濞,于吴招致天下娱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故世传楚辞。
- ^ 《宋文鉴》卷92: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若些、只、差、誶、蹇、紛、侘傺者,楚語也;頓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聲也;沅、湘、江、澧、修門、夏首者,楚地也;蘭、茝、荃、葯、蕙、若、苹、蘅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
- ^ 3.0 3.1 林家骊(译注). 楚辞. 中华书局. 2010. ISBN 9787101072730.
-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 林良浩.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Esphere Media (美国艾思传媒). 2010. ISBN 9787807428602.
- ^ 《楚辞》中的蔬菜、水果与香料. 南方都市报. 2022-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 冈村繁:《关于楚辞骚体文学的分离现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延伸阅读
编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