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社會學是在犯罪學的眾分支裡,從社會學觀點來解釋犯罪成因和擬訂刑事政策的一種思考方式、研究方法。

犯罪學
子領域
犯罪生物學
犯罪社會學 | 犯罪心理學
刑罰學 | 刑事政策 | 受害者學
學派
<依知識論立場>
古典學派 | 實證學派
新古典學派
<依地理位置>
義大利學派 | 芝加哥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
<依社會、哲學、政治理論>
衝突犯罪學 | 環境犯罪學
馬克思主義犯罪學英语Marxist criminology
女性主義犯罪學
左翼現實主義 | 右翼現實主義
整合犯罪學 | 後現代主義
犯罪原因理论
(大致依時間先後)
功利主義(古典理論)
生來犯罪人 | 精神病學模式
紧张理论 | 差別接觸理論
次文化理論 | 社会控制理论
標籤理論 | 明恥整合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 | 自我发展论
日常活動理論 | 破窗理論
一般人格與認知社會學習理論
衍生的刑罰理論
(大致依時間先後)
應報理論 | 嚇阻理論
預防理論 | 矯治模式
罪有應得理論 | 修復性司法
新應報理論 | 表達性刑罰理論
重要概念
犯罪 | 暴力 | 人性
連環殺手 | 少年犯罪
白領犯罪 | 社會階級
社会解体英语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 | 社会分化
文化失範 | 文化冲突
组织型犯罪 | 受害者
毒品 | 回避机制
越軌 | 刑法 | 司法程序
刑罰 | 保安處分
监狱 | 虐囚 | 監獄人權
規訓與懲罰 | 瘋癲與文明
死刑存廢問題
社區處遇 | 轉向處遇
少年感化院 | 中途之家
更生人 | 更生中心
再犯 | 累犯
相关学科
心理學 | 社会学 | 精神醫學
刑事學 | 法医学

犯罪社會學的典型理論,是以社會階級(尤其父母的社經地位)和社會區位(例:出身貧民窟)的差異,機會不平等、種族歧視、文化衝突等概念為切入點來解釋犯罪現象,並主張個人出身的社會階級是後來犯罪的主要原因。犯罪學社會學派的代表性理論,包括:

不過這些理論或多或少也有著墨社會心理學的觀點[1]

犯罪學文獻中常見到將「社會控制理論」(英語:Social Control Theory)歸類為社會學派犯罪學的說法。但究其理論本質,其實與犯罪心理學的關係較近,而較遠離犯罪社會學。

歷史

编辑

19世紀中,犯罪學的實證主義剛興起時,在歐洲(義大利學派除外)就流行從社會結構失調、社會制度失能、階級差異、資源/機會不平等之類的觀點來探求犯罪成因,把犯罪詮釋為:主要是社會問題,較不是個人問題。

美國犯罪學的社會學派從大概1920年代開始,主要從芝加哥大學蘇哲蘭差別接觸理論,1924年)、哥倫比亞大學莫頓緊張理論,1938年)等地開始興盛,流傳世界各國後,並結合政治上跨越時代總是熱門的階級鬥爭/消除階級不平等之口號,因而排擠了犯罪學心理學派,成為當時迄今犯罪學的主流學派。

註腳

编辑
  1. ^ Andrews, Bonta (2010): Andrews, Donald Authur; Bonta, James. The 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 5th ed. Amsterdam, Boston et al.: Anderson Publishing, Lexis Nexis. 2010. ISBN 978-1-4224-6329-1 (英语).  外部链接存在于|publisher= (帮助)
    Class-Based Sociological Theories: Social Location, Social Reaction, and Inequality. In: Chapter 3.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ory: Psychopathological, Psychodynamic, Social Location, and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Perspec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