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主题页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四大类:炼养(修炼养气,包括炼气、导引内丹冥想科仪法术符咒等方式);积德(功德成神,也称道教积善派,源自圣贤英雄崇拜及祖先崇拜思想,也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宗教实践);服食(服用仙药外丹符箓等,是原始道教的重要实践);点化(传说指出部分人因自身带有仙缘,而得到仙人点化后即可成仙);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特色条目

香港云泉仙馆纯阳殿

香港道教组织均带有浓厚的华人民间信仰背景,知名机构包括青松观蓬瀛仙馆圆玄学院啬色园。在节日神诞期间黄大仙祠车公庙天后庙等庙宇都涌入不少信徒上香祈福。

香港的庙宇一般均由华人庙宇委员会负责管理并对外开放,每逢神诞节日或农历初一、十五,不少市民会到访参拜。部分庙宇历史可追溯至1600年前,例如青云观;也有部分是新兴宗派建立的,例如圆玄学院

最著名的香港庙宇位于九龙黄大仙区黄大仙祠,庙内主要供奉道教神明黄初平真人,长年香火鼎盛,不少信众会在农历新年争先上头柱香。其他著名庙宇包括位于新界沙田车公庙、位于港岛荷李活道东华三院文武庙、位于联合道九龙城侯王庙和九龙油麻地天后庙等。

香港道教的宗教研究和修行,多集中在庙宇、道场和道观进行,例如全真派的修行道场蓬瀛仙馆青松观云泉仙馆等,还有各大小道场。道教团体对香港的社会福利贡献良多,其中很多与教育、医疗和社区服务等有关。除主动开办的福利、教育和医疗服务机构外,更会捐助其他慈善团体。不少庙宇都设有捐款箱,将所得善款会用以资助学校、医院或其他慈善用途。…更多

特色图片

锺馗,传说人物,道教中赐福镇宅圣君。钟馗一名最早见于《唐逸史》。话说唐明皇病中梦见小鬼偷去玉笛和杨贵妃的绣番囊,正当值怒时见一满面虬髯大鬼,挖下小鬼的眼珠吞掉。此鬼自称南山锺馗,蒙高祖赐缘袍陪葬,锺馗化鬼后誓要为大唐斩妖除魔。唐明皇醒后,病不药而愈,遂向吴道子忆述梦中所见,并命其绘出锺馗像,颁布天下。图为五幅《钟馗捉鬼图》卷轴的一部分。

人物

孙思邈541年581年—约682年),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新唐书载,他从小勤读书,精通百家学说,善于谈老子庄周之道,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孙思邈从小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的百姓都很贫苦,很多人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因此他从小就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十八岁之后就“志于学医”,最后终有所成。相传,孙思邈曾经作过唐太宗的御医,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以高官厚爵与之,都被他婉拒,上元元年他称病退隐山中,唐高宗以良马赐之。

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孙思邈还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

临终时,孙思邈遗嘱“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并遗有大量的医书,人尊其为“孙药王”。在陕西耀县药王山,有祭祀孙思邈的药王庙。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今台湾仍有祭祀孙思邈之庙宇,并称之“孙天医”,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为其祭典,称之为“孙天医真人圣诞”。

维基分类

主要话题

道教系列条目

维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