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语
莆仙语(兴化平话字:Pó-sing-gṳ̂),又称兴化语(Hing-hua̍-gṳ̂)、兴化话或莆仙话,是福建兴化民系(莆仙民系)的母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通行于福建东部沿海的莆仙地区(又称兴化地区),包括今日莆田市辖区、仙游县两地,以及其附近福州市下辖的福清市、永泰县部分地区,和泉州市泉港区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500万。
兴化语/莆仙语 | |
---|---|
Hing-hua̍-gṳ̂/Pó-sing-gṳ̂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福建莆田(含乌坵)、福州、泉州、宁德部分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苏北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
区域 | 福建莆田 福州、泉州、宁德部分地区 |
母语使用人数 | 255.8万 (2000年[1]) |
语系 | |
文字 | 汉字 兴化平话字 |
语言代码 | |
ISO 639-3 | cpx |
Glottolog | puxi1243 [2] |
深蓝色为莆仙语通用范围 |
兴化是莆仙地区旧地名,故莆仙语又称为兴化语,南洋的莆仙移民仍使用兴化语这种称谓。在中国大陆,莆仙语被认为是一种汉语方言,因此又被称作兴化方言或莆仙方言。
莆仙语可分为莆田话(Pó-chéng-uā)和仙游话(Sing-iú-uā)两种方言,使用者称之为本地话(Beông-dā̤-uā)。其中,莆田话通行于莆田城区,仙游话则通行于仙游县。此外,福建省宁德市所代管的福鼎市沙埕镇澳腰村、后港村也使用莆仙语,当地又称澳腰话(Eo̍-ia̤u-uā);乌坵也使用莆仙语,并有融合战地文化用语,当地又称乌坵话(O-ku-uā)。
名称
编辑兴化话得名于兴化军、兴化府,这个名字曾经广泛被兴化民系使用,现在只有南洋的兴化府移民继续使用这个名称。今日,中国大陆学术界一般称兴化语为莆仙方言。民间一般称莆田的兴化语为莆田话,仙游的兴化语为仙游话。亦有自称为本地话。
历史
编辑莆仙语是由古代中原汉语演变而来的,其起源可上溯至西汉年间。汉武帝征讨闽越时,有一部分江南籍的汉朝士兵定居于今日莆仙之地。这些士兵是定居莆仙的第一批汉人,他们讲的是闽语的原祖-古吴语(即江东话)以及古楚语。晋朝永嘉之乱之后,大批华北、中原汉人迁入福建,带来了3世纪时的中原口音,福建汉人的语言开始发生大变化。五代十国时期,又有大批中原人来到福建避难,为日后的莆仙语形成奠下基础。
莆仙语与其邻近的闽南语和闽东语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学者李如龙、陈章太在其所著的论文《论闽方言内部的主要差异》一文中,列出214条莆仙语的词汇,其中,与闽南语相同的占约62%,与闽东语相同的约占39%,并据此推断莆仙语和闽南语同源。979年,宋太宗在今日仙游县北部的游洋镇设立兴化县,建太平军(次年,改名兴化军),划泉州的莆田县和仙游县隶之。此举使莆仙语和闽南语分化,对莆仙语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此后,因距离省城福州不远,开始吸收一些闽东语的词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莆仙语不少词汇兼有其在闽南语、闽东语的两种意思,故此同义词非常丰富。
近代以来,莆田的城里腔、江口腔原有的鼻化韵全部脱落,并且此趋势一直向南,至今湄洲湾沿岸的灵川镇东部、忠门镇北部以及月塘镇的鼻化韵亦全数脱落。在兴化平话字出现以前部分阴入白读字已舒化,而兴化平话字显示当时莆田城里腔调的阳入白读字尚未舒化,而今部分阳入白读字或已舒化,或已呈半舒化状态。
莆仙语既不属于闽南语又不属于闽东语,自成一系,颇具特点。但在早期,语言学界将闽语简单地划分为“闽南方言”和“闽北方言”两种方言,莆田话和仙游话被归为“闽南方言”的一种。不过莆田话与仙游话与泉漳一带的泉漳话根本无法互通,且兴化民系对闽南普遍没有族群认同感。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福建移民中,福州、莆田、漳泉出身者无法互通,颇为常见,南洋史学家王赓武对此有所记载。[3]在20世纪50至60年代,方言普查之后,语言学家提出将莆仙地区的方言划出单独设区的主张[4]。最终大陆学界将闽语重新拆分为五大片区,原“闽南方言”被拆分为闽南语、闽中语和莆仙语并沿用至今。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采用这种分区法。
音韵系统
编辑兴化语可以分为莆田话和仙游话两种方言,以原兴化府的府城话(今称莆田话)为准。府城话以城厢音为标准音,仙游话则以城关音为标准音。莆田话的声母有十五个,韵母有四十个,声调有七个。在日常口语中,声母和声调会发生变化。
莆田话的韵母在近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鼻化韵全部失去鼻化,并入相应的阴声韵。而兴化地区西部的仙游县则依然完整的保留一整套鼻韵母。
声母
编辑兴化语包括零声母在内,共有十五个声母,即所谓的十五音。在声母上,莆田话和仙游话没有差别。(括号内的字母是兴化平话字)
双唇音 | 齿龈音 | 边音 | 软腭音 | 声门音 | ||
---|---|---|---|---|---|---|
塞音 | 无气清音 | p 巴 (b) | t 打 (d) | k 家 (g) | ʔ 乌 | |
有气清音 | pʰ 彭 (p) | tʰ 他 (t) | kʰ 卡 (k) | |||
鼻音 | m 麻 (m) | n 拿 (n) | ŋ 雅 (ng) | |||
擦音 | 清音 | ɬ 沙 (s) | h 下 (h) | |||
浊音 | β* | |||||
塞擦音 | 无气清音 | ts 渣 (c) | ||||
有气清音 | tsʰ 查 (ch) | |||||
边通音 | l 拉 (l) |
- β是口语流中产生的声母。
与闽南语(厦门话)对比:
汉字 | 埋 | 万 | 人 | 入 | 危 | 逆 | 内 | 诺 |
莆田 | pai | maŋ | tsiŋ | tsiʔ | kui | kiʔ | tue | tɔʔ |
厦门 | bâi | bān | lîn | li̍p | guî | gi̍k | luē/lāi | lo̍k |
韵母
编辑兴化语的莆田城里腔,若不计入uŋ,有39个韵母。(括号里的罗马字为韵母的平话字写法)
母音韵尾 | 介音韵尾 | 鼻音韵尾 | 入声韵尾 | |
---|---|---|---|---|
开口呼 | a 鸦 (a) | au 拗 (au) | aŋ 江 (ang) | aʔ 压 (ah) |
ɒ 奥 (o̤) | ɒŋ 王 (o̤ng) | ɒʔ 屋 (o̤h) | ||
o 科 (eo) | ɔu 乌 (o) | ɔŋ 温 (eong) | ɔʔ 熨 (eoh) | |
e 裔 (a̤) | ai 爱 (ai) | ɛŋ 烟 (eng) | ɛʔ 黑 (eh) | |
ø 改 (e̤) | œŋ 熊 (e̤ng) | œʔ 郁 (e̤h) | ||
ŋ 伓 (ng) | ||||
齐齿呼 | i 衣 (i) | iu 油 (iu) | iŋ 引 (ing) | iʔ 益 (ih) |
ia 夜 (ia) | iau或ieu或eu 要 (a̤u) | iaŋ或iɛŋ 盐 (iang) | iɛʔ 叶 (iah) | |
合口呼 | u 夫 (u) | ui 位 (ui) | uŋ 广 (ng) | |
ua 画 (ua) | uai或ue或oi 歪 (oi) | uaŋ 碗 (uang) | uaʔ 活 (uah) | |
撮口呼 | y 余 (ṳ) | yŋ 恩 (ṳng) | yʔ 役 (ṳh) | |
yɒ 安 (io̤ⁿ) | yɒŋ 羊 (io̤ng) | yɒʔ 药 (io̤h) |
在现代莆田话,韵母 ŋ̍ 拼声母 ʔ 和 h 的时候,继续读 ŋ̍ ,拼其它声母则读为韵母 uŋ ,这是莆田话音韵在近代的新发展,因为莆田话读韵母 uŋ 的字,在仙游话中,都读 ŋ̍。故此可以说 uŋ 是从 ŋ̍ 演化而来的,和 ŋ̍ 是互补关系,但是一般学者会将 uŋ 算入韵母数中。
汉字 | 黄 (ńg) | 方 (hng) | 涨 (dn̂g) | 帮 (bng) | 光 (gng) | 两 (nn̄g) | 毛 (mńg) |
莆田 | ŋ̍ | hŋ̍ | tuŋ | puŋ | kuŋ | nuŋ | muŋ |
仙游 | ŋ̍ | hŋ̍ | tŋ̍ | pŋ̍ | kŋ̍ | nŋ̍ | mŋ̍ |
鼻韵母
编辑兴化话本来都保留着的鼻韵母。但是在兴化话发展过程中,兴化地区自东向西的发生鼻韵母丢失现象。时至今日,东部的莆田城区和江口镇所讲的兴化话其韵母体系中已经无鼻韵母,而西部的仙游县的兴化话还保留着鼻韵母。
韵母 | ã | ẽ | ɛ̃ | ĩ | ỹ | ɒ̃ | iã | yã | uã | aĩ | aũ | uĩ | iũ |
平话字 | aⁿ | a̤ⁿ | e̤ⁿ | o̤ⁿ | iaⁿ | io̤ⁿ | uaⁿ | oiⁿ | a̤uⁿ | ||||
平话字拟读 | ã | ẽ | ø̃ | ɒ̃ | iã | yɒ̃ | uã | oĩ | ɛũ |
兴化话原先读鼻韵母的字,今日在莆田话里边均读为阴声韵。
汉字 | 争 (caⁿ) | 还 (há̤ⁿ) | 段 (dē̤ⁿ) | 三 (so̤ⁿ) | 鼎 (diáⁿ) | 张 (da̤uⁿ) | 看 (kua̍ⁿ) | 饭 (bōiⁿ) | 赢 (ió̤ⁿ) |
仙游 | tsã | hĩ | tỹ | sɒ̃ | tiã | tiũ | kʰuã | puĩ | yɒ̃ |
莆田 | tsa | he | tø | sɒ | tia | tieu | kʰua | puei | yɒ |
声调
编辑兴化话有七个声调,平去入各分阴阳。具体的调值如下:
调类 | 阴平 | 阴上 | 阴去 | 阴入 | 阳平 | 阳去 | 阳入 |
莆田话 | ˥˧˧ (533) | ˦˥˧ (453) | ˦˨ (42) | ʔ˨˩ (ʔ2) | ˩˧ (13) | ˩˩ (11) | ʔ˦ (ʔ4) |
仙游话 | ˥˦˦ (544) | ˧˧˨ (332) | ˥˨ (52) | ʔ˨ (ʔ2) | ˨˦ (24) | ˨˩ (21) | ʔ˦ (ʔ4) |
各地发音的差异
编辑莆仙语在不同地区发音略有不同。以下根据莆仙语的使用者发音做简单总结。
辅音差异
编辑- 不是所有地区都有ɬ,这个音在一些地方读齿间擦音θ。(主要是莆田北部山区)
- β这个音只见于少部分老派,大多数人的口语里没有此音。
- ŋ与齐齿音和撮口音相拼时,少部分人会读成n,但大多数人分得清。
- h是标准的声门擦音,与普通话和一些闽东语的舌根擦音不同
兴化平话字 | 莆田话 | 仙游话 | 例字 |
---|---|---|---|
a | a | a | 巴 |
aⁿ | ã | 平 | |
a̤ | e | e | 闭 |
a̤ⁿ | ĩ | (片分) | |
e̤ | ø | ø | 所 |
e̤ⁿ | ỹ | 顿 | |
o̤ | ɒ | ɒ | 次 |
o̤ⁿ | ɒ̃ | 泛 | |
eo | o | o | 薄 |
i | i | i | 卑 |
u | u | u | 夫 |
ṳ | y | y | 猪 |
ia | ia | ia | 遮 |
iaⁿ | iã | 丙 | |
a̤u | iau | ieu | 标 |
iũ | 彪 | ||
ai | ai | ai | 摆 |
au | au | au | 包 |
o | ɔu | ɔu | 模 |
ua | ua | ua | 抓 |
uaⁿ | uã | 搬 | |
oiⁿ | uai | uoi | 杯 |
uĩ | 风 | ||
ui | ui | ui | 堆 |
io̤ | yɒ | ya | 鹅 |
io̤ⁿ | yã | 燃 | |
ng | uŋ | ŋ̍ | 榜 |
ŋ̍ | 黄 | ||
ang | aŋ | aŋ | 班 |
io̤ng | yɒŋ | yøŋ | 场 |
e̤ng | œŋ | 中 | |
eong | ɔŋ | uoŋ | 分 |
uang | uaŋ | 满 | |
o̤ng | ɒŋ | ɒŋ | 房 |
eng | ɛŋ | ɛŋ | 朋 |
iang | iaŋ | ieŋ | 点 |
ing | iŋ | iŋ | 兵 |
ṳng | yŋ | yŋ | 斤 |
ah | aʔ | aʔ | 答 |
eh | aʔ | ɛʔ | 灭 |
ɛ | 给 | ||
o̤h | ɒʔ | ɒʔ | 牧 |
e̤h | œʔ | yøʔ | 竹 |
io̤h | yɒʔ | 着 | |
eoh | ɔʔ | uoʔ | 物 |
uah | uaʔ | 活 | |
ih | iʔ | iʔ | 笔 |
iah | iaʔ | ieʔ | 迭 |
ṳh | yʔ | yʔ | 役 |
声调差异
编辑莆田和仙游有一定差异。(详见上面“#声调”一节)
白读阳入各地读法不一致:城厢老派读35,ʔ尾消失,仙游和新派城厢则并入阳平13,北部部分地方保留韵尾和阳入读法一样。
连读音变
编辑声母类化
编辑连读变声,指的是两个音节连读的时候,前字的韵尾或后字的声母发生变化的现象。在兴化语中,声母类化的现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后字声母受到前字韵母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又称声母类化),称为“顺同化”;另一种则是前字的韵尾受后字声母的影响而变化,称为“逆同化”。
以下是《莆田市志》中总结的兴化语连读变声规律表:
类别 | 前字的韵尾 | 后字的声母 | 连读变声 | 前字韵尾 | 后字声母 |
甲 | 元音韵尾或元音尾韵母 | p、pʰ | → | 不变 | β、ɣ |
t、tʰ、ts、tsʰ、ɬ | l | ||||
k、kʰ、h | ɣ | ||||
m、n、l、ŋ、零声母 | 不变 | ||||
乙 | -ŋ(鼻音韵尾) | p、pʰ | -m | m | |
t、tʰ、ts、tsʰ、l、ɬ | -n | n、不变 | |||
k、kʰ、h、零声母 | 不变(莆田话) 不变 / n(仙游话) |
ŋ(莆田话) ŋ、n(仙游话) | |||
m、n、ŋ | -m、-n、-ŋ | 不变 | |||
丙 | -ʔ(入声韵尾) | p、pʰ、m | -p | 不变 | |
t、tʰ、ts、tsʰ、ɬ、l、n | -t | ||||
k、kʰ、ŋ、h | -k | ||||
零声母 | -ʔ | ||||
戊 (仅仙游话) |
元音及元音尾韵母 (仅仙游话) |
m、n、ŋ (仅仙游话) |
鼻音化 | 不变 | |
鼻化韵 (仅仙游话) |
鼻音化 | ||||
鼻化韵 (仅仙游话) |
不变 | n |
以下以“新妇房”和“青草”两词为例进行解释:
新妇房 ɬiŋ pu paŋ → ɬiŋ mu βaŋ→ (新派) ɬiŋ mu uaŋ
青草 tsʰiŋ tsʰau → tsʰiŋ nau →(新派) tsʰin nau
连读变调
编辑兴化语也有连续变调,辞汇前字的声调会随后字声调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其变调规则很复杂。例如“外”读“kua˩˩”,是阳去调,它在“外套”中读为“kua˥˥ tʰo˦˨”,声调受后字阴去调“套”的影响从阳去调的˩˩ (11)变做˥˥ (55)。在“外衫”中读为“kua˨˦ lɒ˥˦”,声调受后字阴平调“衫”的影响从阳去调的˩˩ (11)变做˨˦ (24)。
文白异读
编辑兴化语存在着和其它闽语类似的汉字文白异读现象。
汉字 | 买 | 黄 | 生 | 领 | 师 | 两 | 火 | 壁 | 著 |
白读 | pe | ŋ̍ | ɬã, tsʰã | nia | ɬai | nŋ̍ | hoi | pia | tieu |
文读 | mai | hɒŋ | ɬɛŋ | liŋ | ɬo | løŋ | hɒ | piʔ | tøʔ |
辞汇中的汉字念文读音还是念白读音都是约定俗成的,一般本土的辞汇用白读音,而新近产生或者从官话引入的辞汇用文音来读。有的辞汇既可以读文音,又可以念白读话,但是意义却有差别。例如“行动”一词,两个字都用白读音念为kia taŋ的时候,其意思是“走动”,而两个字都用文读音念为hɛŋ tɒaŋ的时候,其意思是“进行某种行为”。 莆仙特有“赞句”,一般以文读为表现形式。
莆仙音节表
编辑兴化平话字
编辑公元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美国人威廉·蒲鲁士(William N. Brewster, 1862-1916年)奉命来兴化传教。在传教期间,他为兴化话创制了罗马字,称为“兴化平话字(Hing-hua̍ báⁿ-uā-ci̍)”,并在教会内部推行。1892年到1897年,第一份平话字刊物《起信者》出版。1892年,第一部兴化平话字圣经《约翰福音》于首版于福州。1912年,《新约全书附诗篇》出版物。1950年12月,随着《奋兴报》的停刊,公共场合不再使用兴化平话字,平话字退出人们的眼界,时到今日,除了学者和曾经的使用者,普通民众甚至还不知道兴化话有平话字。
兴化平话字有二十三个字母:
a a̤ b c ch d e e̤ g h i k l m n ng o o̤ p s t u ṳ ,另外还有一个用来表示鼻化韵的“ ⁿ ”。
兴化话用四个符号表达五个声调(以a为例):
声调 | 平话字调号 |
阴平 | 不标 (a) |
阴上 | ˆ (â) |
阴去 | ˈ (a̍) |
阴入 | -h (ah) |
阳平 | ́ (á) |
阳去 | - (ā) |
阳入 | ˈh (a̍h) |
声母方面。兴化平话字和福州罗马字都采用浊音字母表示无气音,用清音声母表示有气音,用c表示/ts/,用ch表示/tsʰ/。
国际音标 | 兴化平话字 | 福州平话字 |
pʰ | p | p |
tʰ | t | t |
kʰ | k | k |
p | b | b |
t | d | d |
k | g | g |
tsʰ | ch | ch |
ts | c | c |
韵母方面,兴化平话字有福州平话字的a̤ e̤ o̤ ṳ四个母音字母,例如ta̤̍h (拿), che̤ (初), gô̤ng (讲), dṳ̂ (汝)。同时,兴化平话字也有用闽南白话字的“ⁿ”来表示鼻化韵,例如“看”写做 kua̍ⁿ (音:kʰuã)。
声调符号方面则全部使用闽南白话字的声调符号。有的符号表达的调类和闽南白话字是相同的,例如阴平、阴入和阳入三调。有的则有差别,例如两者在阴上和阳平的标法上正好相反。
调类 | 阴平 | 阴上 | 阴去 | 阴入 | 阳平 | 阳去 | 阳入 |
兴化平话字 | a | â | a̍ | ah | á | ā | a̍h |
闽南白话字 | a | á | à | ah | â | ā | a̍h |
以下是兴化平话字样本:
Tai̍-che̤ ū Dō̤, Dō̤ gah Siō̤ng-Da̤̍ dó̤ng-cāi, Dō̤ cuh sī Siō̤ng-Da̤̍. Ca̤̍ Dō̤ ta̍i-che̤ gah Sio̤ng-Da̤̍ dó̤ng-cāi. Māng-beo̍h sī ciā da̤u̍h I cho̤̍ ē; hang pī cho̤̍, beo̍ seo̍h-ā̤uⁿ ng-sī ciā da̤u̍h I cho̤̍ ē.
太初有道,道佮(和)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佮上帝同在。万物是借着伊(他)造兮(的),含被造兮,无一样呣是借着伊造兮。 (约翰福音第一章1~3节)
现状
编辑目前莆仙语两种方言保护状况都不容乐观。由于国语运动推广国语和推广普通话,政府不鼓励甚至禁止市民在公共场合、媒体面前使用方言,莆仙语的使用者逐渐减少。不过在莆田广播电视台中仍然有以莆仙语为使用语言的节目。[5]由于地方腔调浓重,不少家长为了让小孩说一口流利的标准语(普通话),不鼓励小孩说莆仙语,致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会说莆仙语,甚至出现了年长的老祖母为了与小孩交流而去小学旁听学习普通话的现象。[6]
莆仙语也通行于乌坵,使用者仅八百余人,莆仙语的前景同样不容乐观。当地交通不便,被称为“离岛上的离岛”。乌坵生活非常艰苦,且岛上至今未有任何学校,适龄儿童必须去金门上学。乌坵的儿童缺乏适当的乡土教育,莆仙语前景堪忧。在马祖北竿乡的桥仔村和塘岐村,也存在操莆仙语的莆田移民,他们与来自泉州的闽南移民混居。这些莆田移民中,老一辈能够同时使用莆仙语和福州语,年轻一辈大多数放弃莆仙语,改用福州语马祖话。[7]
历史上,莆仙语并未存在过任何韵书,唯清末民初西方传教士发明的兴化平话字忠实地记载了莆仙语的发音,保存至今的兴化平话字圣经和教会报刊,为清末莆仙语的研究留下线索。在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大闽语片区中,莆仙语研究者最少、研究成果也最少。1952年,莆田中医刘俊鸿自创一套莆仙注音字母方案记录莆仙语[8];1988年,又编纂《莆仙方言字典》,是为莆仙语历史上第一部字典。2007年,在三明生活的莆田人林金火编纂《莆仙方言辞典》,为历史上第二部莆仙语辞典。
莆田市荔城区档案局(馆)编纂的《莆仙方言简明词汇》于2016年12月底完成出版。[9]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于2018年3月开始编纂《莆仙方言大词典》,于2022年一月出版。[10]
注释
编辑- ^ Ethnologue. [2015-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5).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興化語/莆仙語.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王赓武. 家園何處是: 王賡武回憶錄上卷. 2020: 67–68.
叶太太(注:叶林生母亲)和员工之间说的是一种我闻所未闻的福建方言。他们讲的是兴化话(莆田话),怡保几乎没有人听得懂,幸好他们也会说国语。我的室友教了我几句兴化话,向我说明他们的方言介于闽南语和福州话之间,但坦白说,兴化话和两者落差极大,即使说闽南语和福州话的人也听不懂兴化话。
- ^ 方言 -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19-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匠心“讲古”十年——“85后”陈秋生对莆仙方言的酷爱和执着. 九三学社莆田市委员会. 2022-09-16.
- ^ (简体中文)怕有“地瓜腔”不让孩子学莆田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北竿乡志·住民篇·第二章:语言》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9-20.
- ^ 《莆仙方言字典》你见过吗?原来早就有了!谁编的,太有才了!. 仙游今报. 2017-10-07 [2024-09-03] –通过搜狐网.
- ^ 《莆仙方言简明词汇》出版. [2021-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 ^ 《莆仙方言大词典》编撰 预计在2021年完成. [2021-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参考文献
编辑-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 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ISBN 7-80122-279-2
- 福建省莆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2-669-0
- 福建省莆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4年,ISBN 7-101-01332-5
- 福建省仙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ISBN 7-80122-007-2
- 戴黎刚,《莆田话〈新约全书附诗篇〉(1912年)所见音系》,《中国语文》,2007年第一期(总第3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