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偽軍
偽軍是指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由侵華日軍佔領區人民組成的協助日軍進行軍事活動的偽軍。不同時期各地的偽軍名號各不相同,較為著名的有「皇協軍」、「保安隊」、「警備隊」等稱呼,常與侵華日軍合稱「日偽軍」。偽軍主要指汪精衛的政府軍、華北政務委員會治安軍和滿洲國軍,兵力總共約118.6萬人,超過在華日軍的數量。一部分偽軍駐紮在城市,負責佔領區政權的維護;絕大部分的偽軍則被調往華北地區進行「掃蕩」或者「治安強化作戰」,其中不少偽軍參與了在華北地區對平民的大屠殺活動。[1]:1018[2]:74[3][4][5]
背景
[編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佔領區內的反抗活動此起彼伏,為鎮壓地方反抗而牽制了大量的作戰用正規軍。為解決前綫作戰兵力不足的現象,日本希望利用中國當地現有的兵員維持統治,招募當地人民來負責佔領區治安。根據日本佔領區的傀儡政權的管轄範圍,設立如「南京和平建國軍」、「華北治安軍」等,各佔領區政權沒有干預其他政權轄下偽軍活動的權利,但日本軍官有權隨時任意調遣地區的偽軍。[3][6]
1938年時,偽軍在中國的數量約為7.8萬人,隨着1940年汪精衛叛離國民政府建立新的政府後,日偽軍數量急劇上昇至14.5萬人。其中,又以1943年5月14日,龐炳勛、孫殿英兩人聯名通電投日,所率領的軍隊數量為龐大。1945年初,僅汪精衛政權統治區就有日偽軍40萬餘人[7]。
滿洲國軍
[編輯]成立時間 | 1932年 |
---|---|
撤銷 | 1945年 |
類型 | 軍隊 |
兵種 | 陸軍(含江上軍、飛行隊) |
規模 | 6個軍管區,1935年擴充至11個軍管區 |
滿洲國軍以原東北軍的一部分為基礎組建的。據滿洲國《國防年鑑》「國防部分」和日本《陸海軍軍事年鑑》等資料記載:從1935年至1940年滿洲國軍總兵力均為8萬或10萬人左右。1935年,滿洲國軍共有9個警備軍,即第1至第5軍管區警備軍及興安東、興安西、興安南、興安北省4個警備軍,另有禁衛步兵團、騎兵第1旅、靖安軍等。其中靖安軍僅轄兩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及一個炮兵隊。1940年《關於東北抗日救國運動的新提綱草案》中載:「估計滿洲國正規軍約10萬餘人(30個旅);武裝較好的警察隊約5萬名以上,興安軍約1萬名以上」。興安軍主要由蒙古族人組成(亦有以教官身分配屬的日本人),主要在草原地區活動。[8]
1935年至1936年偽滿軍共5個軍管區,到1937年為6個軍管區,其兵力如下[8]:
- 第1軍管區(兵數:12,321人)
- 第2軍管區(兵數:13,185人)
- 第3軍管區(兵數:13,938人)
- 第4軍管區(兵數:17,827人)
- 第5軍管區(兵數:9,294人)
- 第6軍管區(兵數:4,214人)
蒙疆偽軍
[編輯]成立時間 | 1936年 |
---|---|
撤銷 | 1945年 |
類型 | 軍隊 |
總司令 | 德穆楚克棟魯普→李守信 |
兵力 | 騎兵兵團:第1至第9蒙古騎兵師 運輸兵團:第23卡車團 |
1935年12月,李守信部在日軍的支援下,在張北縣建立了蒙古軍司令部和日本特務機關。[9]德王隨即同李守信合作,於1936年2月1日,在張北縣舉行察哈爾盟公署成立典禮,察哈爾部的蒙古人8旗遂為德王控制。[10]1936年2月10日,德王在蘇尼特旗的王府舉行「蒙古軍總司令部」成立儀式,並作為成吉思汗30世子孫宣讀誓詞,稱「誓願繼承成吉思汗偉大精神,收復蒙古固有疆土,完成民族復興大業」。日本關東軍參謀長西尾壽造到會祝賀,並稱「日蒙攜手,親密合作」[11]。1936年5月12日,德王在德化市(由原化德縣改名而成)組成蒙古軍政府,正式使用成吉思汗紀年(當年為731年),以藍地紅黃白條旗為該政府的旗幟,同時還成立了以村谷彥治郎為主任的日本顧問部[12]。
1937年8月27日日軍侵佔察哈爾省張家口,9月4日成立察南自治政府[11];9月13日侵佔山西省大同市,10月15日成立晉北自治政府[13];10月27日,蒙古軍政府遷入歸綏,更名為蒙古聯盟自治政府,以歸綏為首府[14]。11月22日,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在張家口簽訂《關於設立蒙疆聯合委員會的協定》,正式成立了蒙疆聯合委員會。該《協定》稱:「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認為在蒙疆方面利害休戚相同,有必要對相互關聯的重要事項進行協議統制,為此決定設立聯合委員會。」1939年9月1日,三個政權在張家口合併成立了蒙疆聯合自治政府[14]。政府下設蒙古軍總司令部,統帥蒙古騎兵兵團的9個蒙古騎兵師以及蒙古運輸兵團的第23卡車團[15]。
成立時間 | 1936年 |
---|---|
撤銷 | 1936年 |
類型 | 軍隊 |
司令 | 王英 |
兵力 | 6000人 |
1935年(民國24年),中華民國軍事將領王英投降日本,被梅津美治郎任命為大漢義軍司令。大漢義軍成立於1936年,主要成員為各地的散兵和土匪。1936年11月由王英率領的大漢義軍和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李守信率領的蒙古軍作為日方部隊聯合進攻綏遠,參加了紅格爾圖戰役和錫拉木楞廟戰役。12月18日,大漢義軍被綏軍在錫拉木楞廟徹底擊潰,除去向傅作義部投誠的部隊之外,其餘的全部在張北被日軍繳械[16] 。1937年(民國26年),王英任綏西自治委員會委員長。1939年(民國28年)11月,他任綏西自治聯軍總司令。形式上,王英是德穆楚克棟魯普的部下,實際上卻直接接受日本軍的命令[17]。
民國政府偽軍
[編輯]和平建國軍
[編輯]成立時間 | 1940年 |
---|---|
撤銷 | 1945年 |
類型 | 軍隊 |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 陳公博 |
兵力 | 6個方面軍及4個綏靖公署 |
和平建國軍是1940年3月汪精衛在南京建立政權後,收編的國民政府投降軍隊組建的一支漢奸傀儡軍隊。1940年,汪軍總數8.8萬人。[18]
1943年4月,日軍發動太行山戰役掃蕩龐炳勛統帥的24集團軍主力,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加上先前降日的舊部孫殿英的勸說於1943年5月投降日本,並於汪精衛政權中任暫編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一職,後任開封綏靖公署主任。[18]
到1945年春,汪精衛政權統治區的偽軍達40萬餘。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被南京國民政府收編。[18]
和平救國軍
[編輯]1938年7月中旬,張嵐峰赴北平參與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受到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中國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的接見,獲封「豫東招撫使」。張嵐峰於1938年11月下旬組建「豫東招撫使公署」,在隴海路沿線鹿邑、亳縣、夏邑、商丘、寧陵、睢縣以及其家鄉柘城等地招募土匪及流民,共計18000多人,被日軍編為 「豫東剿共軍」。不久,日軍將張嵐峰的「豫東剿共軍」更名為「和平救國軍第一軍」,並撥給大量武器彈藥與卡車。[19]
1940年春,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任命張嵐峰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不久又任命張嵐峰為「蘇豫皖邊區綏靖副司令兼和平救國第一軍司令」。張嵐峰將部隊擴充至9萬多人,成為河南省人數最多的偽軍,並多次配合日軍的進攻。[19]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4月,日軍出動二十萬人進攻太行山區;4月23日,日軍包圍孫殿英防地林縣,孫殿英率部投降日軍,成為「和平救國軍」司令[20]:198。孫殿英任新五軍軍長,兼任第四方面軍指揮官、豫北保安司令。[21]。
華北治安軍
[編輯]成立時間 | 1940年 |
---|---|
撤銷 | 1945年 |
類型 | 軍隊 |
司令 | 齊燮元→杜錫鈞 |
兵力 | 13個集團軍,兵力5.5萬人 |
華北治安軍,俗稱「皇協軍」,是日軍華北方面軍扶植控制的一支偽軍。1940年1月14日,華北治安軍在北平正式成立,司令齊燮元,其部隊主要指揮人員出自日本人控制的通縣陸軍軍官學校,兵員來自原華北剿共軍以及在日軍佔領區招募人員。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在南京設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北平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改稱華北政務委員會,華北治安軍改名為「華北綏靖軍」,名義上歸屬汪精衛政府管轄,實權掌握在各級日軍顧問手中。[22]
1940年底擴軍至5萬餘人後,開始全部配合日軍發動對中國各敵後區域的掃蕩作戰。到1942年,華北治安軍一度發展到12個集團,9萬餘戰鬥人員。1943年,杜錫鈞接替齊燮元任總司令。1945年9月,華北治安軍13個集團,兵力5.5萬人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九路軍。[22]
東亞同盟自治軍
[編輯]1942年8月,日軍華北方面軍獨立第一混成旅團在邯鄲、安陽、大名間的三角地帶拼湊了一股較大的漢奸武裝,番號「東亞同盟自治軍」,分佈在大名、南樂、內黃、魏縣、漳河縣一帶。號稱一萬四千人,實際約七、八千人之數。
- 軍長王天祥/劉昆(1944.8-1945.1.16)
- 副軍長程希孟(回隆鎮西街的大地主,人稱「老司令」,1944年八十多歲在家鄉老死)/劉昆
- 參謀長檀松甫
- 參謀處長邱效天/吳壽彭
- 直屬突擊團團長張履亭
- 第一旅旅長李成華(所部稱「李部隊」)/賀潤生(1943.4.4-),參謀長高景泗(國特)。團長程海波、師建業。
- 第二旅旅長程乾(程希孟之子,人稱「少司令」),團長程坤、郭德惠。
- 第三旅旅長程道合,團長程興華(曾任八路軍三八六旅十八團副團長)/薛登寬、程道生(和程道合為兄弟,是安陽縣辛村鎮程太保村大地主)
- 第四旅旅長楊法賢,團長王文香、路景文。
原為冀豫邊的衛河以北的回隆、楚旺一帶馬匪,1926年公開拉大杆,被稱為「西南老砸」。
1943年八路軍冀南軍區設立西南辦事處,為對回隆、楚旺、安陽一帶偽匪的工作機構。
1945年1月16日晚,王天祥和冀南三分區二十三團(陳中民)到城東三里店裏應外合直屬突擊團起義成功,殲滅日軍一個小隊,東亞同盟自治軍軍部和偽組織。擊斃軍長劉昆、參謀長檀松甫等,該軍部此後未恢復。起義之後王天祥任冀魯豫軍區抗日游擊縱隊司令員,突擊團編為第一團。1945年5月14日大名縣日軍撤離邯鄲。[23][來源可靠?]
冀東偽軍
[編輯]成立時間 | 1935年 |
---|---|
撤銷 | 1945年 |
類型 | 軍隊 |
政務長官 | 殷汝耕 |
兵力 | 5個總隊,及警察和民團,共計10多萬人 |
1935年11月25日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成立,統治人口600萬。軍事力量包括保安隊、警察和民團三部分,共計10多萬人[24]。1938年2月1日,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被併入王克敏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37–1940)。抗日戰爭結束後,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行政長官殷汝耕(日文名:井上耕二)於1947年12月1日在南京被槍決[25]:8464。
保安隊
[編輯]保安隊總兵力在1萬5千人以上,未改編時分為5個總隊,1936年8月改編為4個總一隊和1個教導總隊並附設幹部訓練所。每個總隊兵力約3500人。每個總隊下設2個區隊,每個區隊轄3個大隊有官兵480人,設3個中隊,配備有機槍、山炮、野炮,及騎警、通訊等特種兵。其中第一、二兩總隊系河北省政府於十四、十八兩旅中抽編而成,第三、四、五總隊系將原抗日救國軍李石兩部改編而成,與第一總隊和第二總隊相比成分混雜,紀律更亂。改編前的5個總隊隊長為張慶余、張硯田、周毓英(後改李海天)、趙雷、劉佐周(後改李允聲)。改編後張慶余、張硯田、李允聲、韓則信分任第一、二、三、四總隊長,教導總隊的正副總隊長由殷汝耕、張慶余兼任。4個總隊的防區為:第一總隊現分駐於寶坻、香河、通縣附近及昌平、懷柔、順義一帶,第二總隊現分駐於三河、玉田、薊縣、遵化一帶,第三總隊現分駐於昌黎、灤縣、臨榆、撫寧、盧龍、遷安、樂亭一帶,第四總隊現分駐於塘沽、北塘、寧河、開平、唐山、古冶一帶[26]。通州事件後,冀東保安隊完全被日軍控制,在日軍五次「強化治安運動」中,成為協助日本正規軍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的主要工具。[27]
警察
[編輯]冀東政府的警察是由原分駐各縣的常備保安團改編而成,總人數為1萬2千人。[28]
民團
[編輯]冀東政府的民團,又稱保衛團或散在團。民團是由各縣的鄉團、商團、伙會和其池武裝組建而成,總人數約10萬人。各地還從原保安團內部抽調人員組建了禁煙隊,全部約1.5萬人,都是三五十人的小隊,直屬各地警務局管理,內部很複雜,還沒有完全脫離保衛團[29]。偽政府統治延伸到城鄉各個角落,就是依靠警、團組織,憑藉「以警率團,以團輔警」的統抬手段來增強其統治。[24]此外,冀東政府在軍隊內部還設置了一套明確的獎罰和退休機制。[26]1937年2月,滿洲國提供了500萬元的經費,幫助殷汝耕提高部隊的裝備水平。日本也派出大批軍事顧問,幫助冀東偽政府訓練保安隊和改編民團。[30]
東亞皇協軍
[編輯]成立時間 | 1940年 |
---|---|
撤銷 | 1945年 |
類型 | 軍隊 |
總司令 | 武懷英 |
支隊司令 | 蔡雄飛、郭援任 |
總兵力 | 800餘人,1941年擴充至3000人 |
東亞皇協軍,也稱「興亞黃軍」、「黃軍」,是1940年至1942年期間,部分晉綏軍投降日軍後被改編的一支傀儡部隊[31]。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閻錫山晉綏軍輜重兵司令武懷英投降日軍,在日軍支持下,組建「興亞黃軍」,並擔任總司令。原晉綏軍第六十八師副師長蔡雄飛和晉綏軍旅長郭援任分別擔任支隊司令,共有800餘人[32]。1941年日軍將「興亞黃軍」總部和第二支隊遣散,將第一支隊改稱「黃軍」、「東亞皇協軍」,蔡雄飛任司令,湯嘉謀任高級參謀,總兵力3000人[32]。1942年,日軍改任蔡雄飛為「山西省公署警備處長」,撤銷所轄部隊番號[33]。
抗戰時反正的偽軍
[編輯]偽軍番號 | 反正後番號 | 下轄 | 部隊長 |
---|---|---|---|
汪偽和平建國軍第一軍(張嵐峰)所屬的第一路司令曹大中、第二路司令宋克賓 、第三路司令孫敬軒 | 新編第七軍 | 暫24、暫25、暫26師 | 軍長張人傑 |
汪偽和平建國軍豫北綏靖司令部兼第21師 | 暫編第十五軍 | 暫27師 | 軍長劉昌義 |
大漢義軍步兵第2旅 | 新編第2師 | 轄3團 | 師長金憲章、高增級 |
晉南皇協軍兩個總隊 | 新編第35師(與獨立45旅合編),後改稱第55師 | 轄3團 | 師長孔從洲 |
皇協軍第3路 | 新編第36師 | 轄3團 | 師長劉桂堂,張里元 |
大漢義軍步兵第1旅 | 新編第5旅,後擴編暫編第10師 | 師長安榮昌,梁立柱,王贊臣 | |
大漢義軍步兵第1旅第2團 | 新編第6旅,後擴編暫編第11師 | 師長王子修 | |
滿洲國軍第3師第1旅 | 山東省保安第3旅改編暫編第12師 | 轄3團 | 師長趙保原 |
廣東省和平建國軍3個團 | 暫編第13師(與75師225旅一部合編) | 轄3團 | 師長史克勤,羅折東 |
和平建國軍第1軍第1師 | 暫編第24師 | 3團 | 師長李忠毅,夏季屏,宋子英 |
和平建國軍第1軍第2師 | 暫編第25師 | 3團 | 師長曹大中,劉英 |
和平建國軍第1軍第3師 | 暫編第26師 | 3團 | 師長宋克賓,蔡鴻範,李樹榛,洪士奇 |
汪偽第21師 | 暫編第27師 | 3團 | 師長劉耀軍,劉昌義,蕭勁 |
偽蒙軍第2師第6團 | 新編騎兵第3師 | 師長井得泉,朱振庭,劉萬春,梁立柱 | |
大漢義軍騎兵第1旅 | 新編騎兵第4師 | 師長石玉山 | |
偽蒙軍第3師第7團 | 新編騎兵第5師 | 師長慕新亞 | |
西北邊防自治軍第1師 | 游擊第1師 | 師長高振興 | |
西北邊防自治軍第3師 | 游擊第2師 | 師長李兆興 | |
綏西自治聯軍第2師 | 游擊第3師 | 師長鄔青雲 | |
汪偽河南省警備隊 | 獨立第4旅 | 旅長楊兆榮,王輔臣 | |
汪偽第13師第25旅 | 暫編第2旅,後改稱獨立第11旅 | 旅長李啟蒙 | |
滄州偽軍 | 新編第13旅 | 旅長黃禎泰 | |
偽蒙薩縣保安團 | 暫編騎兵第2旅 | 旅長劉盛五 |
戰後結局
[編輯]抗戰勝利時的偽軍計有7個方面軍、1個集團軍、24個軍、64個師、13個獨立旅,以及其它單位134個,兵力高達118.6萬餘人(前述統計不含偽滿軍)。
戰後,陳誠制定了三個大的收編原則,即:「一、對偽雜軍應於點編後逐次設法解散或縮小組織並收繳武器;二、於點編後對志願而確有生產可就者,准照舊給予發給一個薪餉資遣;三、人數超過槍數之部隊,按其實有槍數編成。」令軍政部不授予偽軍正規番號,收編為10個路軍、8個軍(初期編為28個軍)、2個騎兵集團、107個師(其中第79師—第107師為東北地區的游雜土匪武裝所用),以及一些其它名目的部隊(如南京先遣軍、廣州先遣軍等),計68萬3569人(不含東北地區的武裝)。
- 新編第1路軍,總司令龐炳勛。借着第40軍在邯鄲戰役被重創,主動提出將新1路軍的官兵充編第40軍,以恢復該軍戰鬥力。龐炳勛「功成身退」的返回老家當起了寓公,新1路軍所屬官兵也因此成為了第40軍的官兵。
- 新編第2路軍,總司令孫良誠。所屬新編第1軍在江蘇鹽城投共
- 新編第3路軍,總司令張嵐峰,副司令黃宗顏。所屬新18師、新55師、新56師先後在河南永城、夏邑、淮陽等地投共。
- 新編第4路軍,總司令孫殿英
- 新編第5路軍,總司令吳化文
- 新編第6路軍,總司令郝鵬舉。全軍近3萬人在台兒莊投共,被改編為「華東民主同盟軍」
- 新編第7路軍,總司令葉蓬 強行編遣
- 新編第9路軍,總司令門致中
- 新編第10路軍,總司令李守信 強行編遣
- 新編第11路軍,總司令吳元敏 強行編遣
- 新編第21軍,軍長鄒平凡 駐武漢,強行編遣
- 新編第22軍,軍長富雙英 駐魯南、兗州一帶,強行編遣
- 新編第23軍,軍長彭振國 強行編遣
- 新編第24軍,軍長劉組笙 冀東
- 新編第25軍,軍長李雨霖(抗日名將李杜之弟)及所屬師長明德在河南許昌被別動軍第5縱隊司令劉慕德活埋,部隊被第五十五軍包圍繳械
- 新編第26軍,軍長陳達君 強行編遣
- 新編第27軍,軍長姜鵬飛 任命了28名師長。實際上全軍上下加起來不滿千人。很快就被哈爾濱公安局捕後槍決,新27軍及所屬各師迅速瓦解。
- 新編第28軍,軍長高德林,副軍長欒樂山 河北省邢臺沙河縣。
- 第十一戰區騎兵第1集團,指揮官王英。陳秉義代理
- 第十一戰區騎兵第2集團,代指揮官寶貴廷偽蒙古軍總參謀長
1946年2月,軍政部對偽軍的第二次整編正式開始。編成6個縱隊(各縱隊轄2到3個總隊不等)、14個獨立總隊和4個獨立團,整編後的剩餘兵力計23萬8996人(其中關內15萬2670人)。
- 暫編第1縱隊,司令劉祖笙(轄第1、第2總隊):由遵化縣黨峪調駐通縣。
- 暫編第2縱隊,司令高德林,副司令欒樂山(轄第3、第4總隊):由邢臺調駐保定,駐高碑店。1948年11月所部改編為第271師(轄三團),師長欒樂山。
- 暫編第3縱隊,司令孫殿英(轄第5、第6總隊):1947年5月在河南湯陰被殲滅
- 暫編第4縱隊,司令張嵐峰,副司令黃宗顏(轄第7、第8、第9總隊):1947年1月在山東曹縣被殲滅3個團。1947年7月餘部編為暫編第二十四師,師長黃宗顏。轄2個旅4個團,第5旅旅長陳扶民。在商丘、淮北參加國共內戰。1947年12月華野十縱突襲商丘以西的柳河車站,殲滅第5旅及其2個團,俘少將旅長陳扶民以下三千餘人,繳美式榴彈炮四門,迫擊炮二十門,重機槍二十三挺,輕機槍一百六十一挺,步槍一千七百九十三支。1948年10月編入第五軍為第46師,營以上主官全部換上了第五軍幹部。
- 暫編第5縱隊,司令孫良誠(轄第10、第11總隊)
- 暫編第7縱隊,司令吳化文(轄第15、第16總隊)
- 暫編獨立第1總隊,總隊長關振亞。舞陽縣北舞渡鎮和平建國軍第一師第一旅。改編為地方保安團隊
- 暫編獨立第2總隊,總隊長寶貴廷
- 暫編獨立第5總隊,總隊長秦漢清。汪偽警衛第2師師長。改編為地方保安團隊。
- 暫編獨立第6總隊,總隊長王占林。汪偽第七師、第四師師長,駐合肥地區。改編為地方保安團隊。王占林更是在輿論的壓力被逮捕判刑。
- 暫編獨立第8總隊,總隊長趙瑞。山西偽軍
- 暫編獨立第9總隊,總隊長楊誠。山西偽軍
- 暫編獨立第10總隊,總隊長荊誼:山西偽軍。在山西孟縣被殲滅
- 暫編獨立第11總隊,總隊長侯如墉:在在河北正定被殲滅
- 暫編獨立第13總隊,總隊長王繼祥:在在山東德州被殲滅
- 暫編獨立第14總隊,總隊長陳秉義:綏西自治聯軍第一師師長。後駐防固陽,被改編為騎兵第十一旅,陳秉義任旅長。
- 東北暫編保安第1總隊,總隊長王景南
- 東北暫編保安第2總隊,總隊長劉德溥
- 東北暫編保安第3總隊,總隊長陳天熹
- 東北暫編保安第4總隊,總隊長王家善
1948年初參謀總長陳誠將這些偽軍部隊全部正規軍化:
- 暫編第1、第2縱隊並編為暫編第二軍 軍長高卓東,副軍長劉祖笙,轄第271師,師長欒樂山。
- 暫編第7縱隊改編為整編第84師(初稱保安第2縱隊) 師長吳化文
- 第42集團軍殘部縮編為暫編第23師 師長畢書文
- 暫編第4縱隊殘部縮編為暫編第24師 師長黃宗顏,後編入第五軍為第46師。
- 暫編第5縱隊改編為暫編第25師(初稱保安第1縱隊) 師長孫良誠
- 東北暫編保安第1總隊改為暫編第55師(初稱東北保安第7區) 師長王天任
- 東北暫編保安第2總隊改為暫編第56師(初稱東北保安第11區) 師長劉德溥
- 東北暫編保安第3總隊改為暫編第57師(初稱東北保安第12區) 師長陳天熹
- 東北暫編保安第4總隊改為暫編第58師(初稱東北保安第13區) 師長王家善
- 暫編獨立第14總隊改為整編騎兵第11旅(初稱暫編騎兵第2旅) 旅長陳秉義。1949年9月參加綏遠和平解放,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4師獨立騎兵旅。
- 暫編獨立第2總隊改為新編騎兵第1旅(初稱騎兵第3總隊) 旅長寶貴廷
- 暫編獨立第8總隊維持原番號 總隊長趙瑞
- 暫編獨立第9總隊維持原番號 總隊長楊誠
圖集
[編輯]滿洲國軍
[編輯]-
滿洲國軍將校合影
-
滿洲國陸軍騎兵部隊
-
軍事演習中的滿洲國軍士兵
-
滿洲國軍軍樂隊
-
滿洲國軍儀仗隊
-
滿洲國禁衛隊士兵
-
一名興安軍騎兵
-
滿洲國江防艦隊
-
滿洲國江上軍
-
滿洲國江上軍
-
滿洲國江上軍陸戰隊
-
滿洲國軍飛行隊
民國政府偽軍
[編輯]-
汪精衛與和平救國軍的軍官在一起
-
一名和平建國軍士兵
-
和平建國軍在汪精衛政權建立3周年典禮上的閱兵
-
一名汪精衛政權中央海軍學校的學生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熊武一; 周家法 總編. 《军事大辞海》. 長城出版社. 2000. ISBN 7800174824.
- ^ 李松林. 《中国国民党史大辞典》.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3. ISBN 9787212006303.
- ^ 3.0 3.1 張寶英. 解密抗战时期的伪军. 《檔案時空 》. 2010年, (07期).
- ^ 宋子然. 《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上册》.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辭書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32641215.
- ^ 汪伪政府军与日军协同作战. 騰訊新聞. 歷史頻道. 2011年7月15日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7).
- ^ 什么是伪军. 鳳凰衛視. 鳳凰網專稿. 2013年6月13日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0).
- ^ 徐傑:二戰偽軍沉浮錄,《世界軍事》2012年第6期(三月下),第74-78頁,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驗工作,福建省教育廳
- ^ 8.0 8.1 伪满洲国军拾零. 吉林省圖書館: 東北抗日聯軍鬥爭史.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 ^ 盧明輝,蒙古 "自治運動" 始末,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01頁
- ^ 樊吉厚 等編,華北抗日戰爭史 第1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2頁
- ^ 11.0 11.1 石江鵬. 抗战时期的七大伪政权. 抗日戰爭紀念網. 2015-05-07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
- ^ 戴逸,中國近代史通鑑: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北京:紅旗出版社,1997年,第196頁
- ^ 山西文史資料56,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7頁
- ^ 14.0 14.1 第二节 伪蒙疆政府. 內蒙古區情網. 內蒙古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2011-04-14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7).
- ^ 祁建民,日本陸軍與"蒙疆聯合委員會" ,抗日戰爭研究2002年2期
- ^ 余子道.全國抗戰之先聲——綏遠抗戰[J].軍事歷史研究,1987(1):51-66.
- ^ 李泰棻.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 編. 《文史資料選輯》第15輯《王英罪悪史》.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61: 第207頁.
- ^ 18.0 18.1 18.2 和平建国军.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2011-04-21 [2017-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8).
- ^ 19.0 19.1 章慕榮,漢奸將軍張嵐峰的無恥人生,鍾山風雨2009年03期
- ^ 傅林. 《黑白民國》. 北京: 九洲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108-4043-2.
- ^ 熊尚厚、嚴如平:《民國人物傳》第11卷,中華書局2002年版
- ^ 22.0 22.1 劉敬忠. 华北日伪政权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7010063222.
- ^ 趙玉中 申秉正:《偽東亞同盟自治軍從建立到覆滅》,1985年6月
- ^ 24.0 24.1 趙競存. 最早的华北日伪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作. 冀東學刊. 1995, (3): 23–37.
- ^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全十二卷,共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
- ^ 26.0 26.1 趙亞光,袁穎. 揭示一个伪政权的真实面目——《冀东政府成立周年纪念专刊》. 檔案天地. 2008, (7): 25–29.
- ^ 賈潤賢. 20世纪的冀东阴云——唐山市档案馆藏冀东日伪政权档案纪略. 檔案天地. 2004, (4): 22–24.
- ^ 高德福; 張勵聲. 張洪祥 , 編. 冀东日伪政权. 檔案出版社. 1992: 171-175. ISBN 7800193187.
- ^ 秦孝儀,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台北: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981年9月: 172.
- ^ 何立波,宋鳳英. 昙花一现的冀东伪政权. 百年潮. 2005, (11): 62–66.
- ^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人民出版社. 1980年: 第158頁.
- ^ 32.0 32.1 关于抗战时期伪军的一些情况. 網易. [2014-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 ^ 中国共产党抗击的全部伪军概况(1943年8月23日). 人民網. [2014-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