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金雞獎是中國大陸電影界的最高獎項,設立於1981年。由中國大陸電影家協會每年組織專家評選,每項可有多於一個獲獎者。目的是獎勵突出的影片和電影界人員,與百花獎合稱中國大陸電影雙獎。從2005年起,金雞獎和百花獎隔年舉辦,因此亦有合稱金雞百花獎。從2019年起,金雞獎每年評選一次[1]。
有說法將金雞獎與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並稱為華語電影界三大獎或「三金」。[2] 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將金雞獎與百花獎、華表獎並稱中國電影「三大獎」;又稱金雞獎是學術獎,百花獎是觀眾獎,華表獎是政府獎。[3]
- 1981年,金雞獎設立。其得名來自於毛澤東所指示的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藝術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據前者設立百花獎,據後者設立金雞獎。該年為農曆雞年,及位於安徽懷寧洪鎮有文物「金雞碑」為戲神碑,立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或者上到明代,是研究戲劇史的活化石。
- 1982年,增設「最佳剪輯」、「最佳錄音」、「最佳道具」、「最佳服裝」、「最佳化妝」、「最佳特技」五項技術獎的評選。
- 1990年,增設「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 2001年,增設「最佳電視電影獎」。
- 2003年,增設「最佳表演新人獎」,但從次年開始未再頒發過。[4]
- 2004年,取消「最佳合拍片獎」,合拍片開始有資格進行「最佳故事片」的角逐。[5] 同年增設「金雞獎終身成就獎」。[6]
- 2005年,根據中宣部頒布的《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從第25屆開始,金雞獎改為隔年舉辦,即奇數年進行評選,偶數年頒發大眾電影百花獎。[7] 同時從本年開始,將香港、台灣電影人納入金雞獎的評選範圍。[8]
- 2011年,隨著膠片電影和數字電影界限打破,而中小成本電影市場相對較小,從第28屆金雞獎開始,取消「最佳電視電影」獎項,增設「最佳中小成本電影」。[9]
- 2012年3月,全國政協會議上,政協委員、作協副主席張抗抗和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再次提案,申請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飛天獎、金鷹獎幾大中國影視國家級大獎設立「最佳改編劇本獎」。中國影協副主席康健民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電影家協會已經提交了增設「最佳改編劇本獎」、恢復「百花獎最佳編劇」等提案。[10]
- 2013年8月28日,第29屆金雞獎提名名單的新聞發布會上,組委會宣布為了更好的推動文學創作,將最佳編劇獎拆分為「最佳原創劇本」與「最佳改編劇本」兩項獎。[11]
- 2019年11月19日,第2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在廈門開幕,開幕式上宣布從今年起金雞獎將每年評選一次,並且2019年起連續六屆在福建廈門舉辦。[12]此舉被媒體解讀為抵制金馬獎所做出改制的安排[13][14]。
- 2021年,增設「最佳外語片獎」。
第一代「金雞」獎盃是以「昂首啼鳴」的金雞雕像為模型進行倒模而成的,重量在2公斤左右,高度為35厘米,為鑄銅鍍金構造[15]。目前的獎盃是2019年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起啟用的第二代「金雞」獎盃,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設計,該獎盃加大了金雞雕像的雞冠和尾巴的比例,象徵著「時代精神是昂揚的、創新的,永遠大踏步前進的,也代表中國電影立於世界電影藝術之林」[16]。
備註:個人單項獎僅限於故事片(含中小成本故事片)和兒童片。
- 1993年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蕭穆)更改了一次選定的機制,改為初評提名、終評評獎的模式[17]。
- 1997年第1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在北京進行初評,評委會(主任吳貽弓、陸柱國)有感於參評影片質量不一,建議由自行申報制改為選片制,加入初選環節[18],形成了初選入圍、初評提名、終評評獎的流程。
- 2017年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投票從之前的無記名投票改為實名制投票。
- 2019年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分為故事片/兒童片、美術片、戲曲片、紀錄片4個評委會。
2020年年度評選後金雞獎的評選概況
年份
|
屆數
|
報名
|
初選
|
初評/終評
|
2024
|
37
|
251部
|
|
17位故事片評委(主任明振江)、15位其他類評委;
21部故事片/兒童片獲得提名;其中11部獲獎
|
2023
|
36
|
179部
(故事片/兒童片138部)
|
故事片/兒童片34部
|
15位故事片評委(主任奚美娟)、15位其他類評委;
24部故事片/兒童片獲得提名;其中11部獲獎。
|
2022
|
35
|
168部
(故事片/兒童片114部)
|
故事片/兒童片37部
|
15位故事片評委(主任任仲倫)、15位其他類評委;
28部故事片/兒童片獲得提名;其中10部獲獎。
|
2021
|
34
|
185部
(故事片/兒童片130部)
|
故事片/兒童片34部
|
15位故事片評委(主任明振江)、15位其他類評委;
24部故事片/兒童片獲得提名;其中13部獲獎。
|
2020
|
33
|
155部
(故事片/兒童片117部)
|
故事片/兒童片41部
|
17位故事片評委(主任尹力)、15位其他類評委;
24部故事片/兒童片獲得提名;其中10部獲獎。
|
備註:導演處女作獎設立於1989年,此處一併列出1989年之前頒發的特別獎之青年導演獎。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三屆1983年
|
最佳故事片 |
《人到中年》、《駱駝祥子》
|
最佳科教片 |
《昆蟲世界-身體構造與功能》
|
最佳動畫片 |
《鹿鈴》
|
最佳導演 |
吳貽弓(《城南舊事》)
|
最佳女主角 |
潘虹(《人到中年》)、斯琴高娃(《駱駝祥子》)
|
最佳男配角 |
牛犇(《牧馬人》)
|
最佳女配角 |
鄭振瑤(《城南舊事》)
|
最佳攝影 |
魏鐸(《逆光》)
|
最佳美術 |
俞翼如(《駱駝祥子》)
|
最佳音樂 |
呂其明(《城南舊事》)
|
最佳剪輯 |
周鼎文(《牧馬人》)
|
最佳道具 |
鄧成玉(《駱駝祥子》)
|
最佳煙火 |
於澤、王全榮、邱必奎(《風雨下鍾山》)
|
最佳特技 |
李再春、門玉鳳、朱革、藤春飛、張爾瓚、邢培修、金燕茜(《孔雀公主》)
|
最佳化妝 |
顏碧君、許建新、李遵訓(《風雨下鍾山》)
|
特別 |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茶館》、《泉水叮咚》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五屆1985年
|
最佳故事片 |
《紅衣少女》
|
最佳紀錄片 |
《零的突破》
|
最佳科教片 |
《廣開節能之路》
|
最佳科教片 |
《細胞重建》
|
最佳動畫片 |
《火童》
|
最佳戲劇片 |
《五女拜壽》
|
最佳編劇 |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
|
最佳導演 |
凌子風(《邊城》)
|
最佳男主角 |
呂曉禾(《高山下的花環》)
|
最佳女主角 |
李羚(《黃山來的姑娘》)
|
最佳男配角 |
何偉(《高山下的花環》)
|
最佳女配角 |
王玉梅(《譚嗣同》)
|
最佳攝影 |
張藝謀(《黃土地》)
|
最佳美術 |
張之楚(《山葉魚檔》)
|
最佳音樂 |
許友夫(《人生》)
|
最佳錄音 |
馮德耀(《雷雨》)
|
最佳錄音 |
苗振宇(《雷雨》)
|
最佳剪輯 |
周鼎文(《高山下的花環》)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七屆1987年
|
最佳故事片 |
《孫中山》(上、下)、《芙蓉鎮》
|
最佳紀錄片 |
《一瞬與十年》
|
最佳動畫片 |
《超級肥皂》
|
最佳編劇 |
田軍利、費林軍(《血戰台兒莊》)
|
最佳導演 |
丁蔭楠(《孫中山》)
|
最佳男主角 |
劉文治(《孫中山》)
|
最佳女主角 |
劉曉慶(《芙蓉鎮》)
|
最佳女配角 |
徐寧(《芙蓉鎮》)
|
最佳女配角 |
丁嘉莉(《山林中頭一個女人》)
|
最佳攝影 |
侯詠、王亨里(《孫中山》)
|
最佳美術 |
閔宗泗(《孫中山》)
|
最佳美術 |
金綺芬(《芙蓉鎮》)
|
最佳音樂 |
施萬春(《孫中山》)
|
最佳錄音 |
來啟箴、吳凌(《山林中頭一個女人》)
|
最佳剪輯 |
馮惠琳(《孫中山》)
|
最佳剪輯 |
嚴秀英、周夏娟(《孫中山》)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八屆1988年
|
最佳故事片 |
《老井》、《紅高粱》
|
最佳科教片 |
《轟擊原子核的大炮--粒子加速器》
|
最佳編劇 |
宋國勛、李子羽、黃蜀芹(《人鬼情》)
|
最佳導演 |
吳天明(《老井》)
|
最佳男主角 |
張藝謀(《老井》)
|
最佳女主角 |
潘虹(《井》)
|
最佳男配角 |
李保田(《人鬼情》)
|
最佳女配角 |
呂麗萍(《老井》)
|
最佳攝影 |
顧長衛(《紅高粱》、《孩子王》)
|
最佳美術 |
陳紹華(《孩子王》)
|
最佳音樂 |
趙季平(《紅高粱》)
|
最佳錄音 |
顧長寧(《紅高粱》)
|
最佳剪輯 |
汪大儒(《山雀兒》)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九屆1989年
|
最佳紀錄片 |
《蛇口奏鳴曲》
|
最佳科教片 |
《增長的代價——人口與經濟》
|
最佳動畫片 |
《山水情》
|
最佳兒童片 |
《多夢時節》
|
最佳導演 |
吳子牛(《晚鐘》、《歡樂英雄》、《陰陽界》
|
最佳男主角 |
陶澤如(《晚鐘》、《歡樂英雄》)、謝園(《棋王》、《大喘氣》)
|
最佳女主角 |
徐守莉(《歡樂英雄》、《陰陽界》)
|
最佳男配角 |
孫敏(《晚鐘》)
|
最佳攝影 |
侯詠(《晚鐘》)
|
最佳美術 |
邵瑞剛、扈洪元(《村路帶我回家》)
|
最佳剪輯 |
鍾芙蓉(《瘋狂的代價》)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十屆1990年
|
最佳故事片 |
《開國大典》(上、下集)
|
最佳紀錄片 |
《情系巴山》
|
最佳科教片 |
《腦海》
|
最佳兒童片 |
《豆蔻年華》、《普萊維梯徹公司》
|
最佳編劇 |
張天民、張笑天、劉星、郭晨(《開國大典》)
|
最佳導演 |
李前寬、肖桂雲(《開國大典》)、謝鐵驪、趙元(《紅樓夢》第一、二部)
|
最佳導演處女作 |
《童年在瑞金》
|
最佳男主角 |
盧奇(《百色起義》)
|
最佳男配角 |
孫飛虎(《開國大典》)
|
最佳女配角 |
林默予(《紅樓夢》)
|
最佳攝影 |
李晨聲(《哦,香雪》)、趙俊宏(《庭院深深》)(上、下集)
|
最佳美術 |
楊占家、陳翼雲(《紅樓夢》)
|
最佳音樂 |
楊矛(《庭院深深》)
|
最佳錄音 |
馮德耀(《庭院深深》)
|
最佳剪輯 |
吳方海(《開國大典》)
|
最佳服裝 |
夏亞一、丁梅先、姜錦明、趙茹華、張璇、洪軍、劉惠萍(《紅樓夢》)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十一屆1991年
|
最佳故事片 |
《焦裕祿》
|
最佳紀錄片 |
《周恩來》(上、下集)
|
最佳科教片 |
《花》
|
最佳動畫片 |
《雁陣》
|
最佳兒童片 |
《我的九月》
|
最佳導演處女作 |
古榕(《老店》)
|
最佳男主角 |
李雪健(《焦裕祿》)
|
最佳女主角 |
奚美娟(《假女真情》)
|
最佳攝影 |
伊·呼和烏拉(《騎士風雲》)
|
最佳美術 |
錢運選(《雙旗鎮刀客》)
|
最佳錄音 |
李家進(《老店》)
|
最佳剪輯 |
王志華(《騎士風雲》)
|
最佳道具 |
高建華、孫國明、王書堂(《大城市1990》)
|
特別 |
馮小寧(《戰爭子午線》)
|
特別 |
馮小寧(《大氣層消失》)
|
特別 |
《大城市1990》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十二屆1992年
|
最佳故事片 |
《大決戰》
|
最佳紀錄片 |
《我們走過的日子》
|
最佳科教片 |
《低溫核供熱堆》
|
最佳科教片 |
《企鵝大帝》
|
最佳兒童片 |
《燭光里的微笑》
|
最佳編劇 |
汪天雲、黃亞洲(《開天闢地》(上、下集)
|
最佳導演 |
《大決戰》導演組
|
最佳導演 |
孫周(《心香》)
|
最佳男主角 |
王鐵成(《周恩來》)(上、下集)
|
最佳女主角 |
宋曉英(《燭光里的微笑》)
|
最佳女配角 |
丁嘉莉(《過年》)
|
最佳攝影 |
姚力(《心香》)
|
最佳美術 |
《大決戰》
|
最佳音樂 |
金復載(《風雨故園》、《清涼寺的鐘聲》)
|
最佳錄音 |
鄧清華、馮徑生、陸洪(《心香》)
|
最佳剪輯 |
《大決戰》
|
最佳道具 |
《大決戰》
|
最佳煙火 |
《大決戰》
|
最佳化妝 |
顏碧君、王希鍾(《周恩來》)
|
特別 |
《周恩來》、《開天闢地》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十三屆1993年
|
最佳故事片 |
《秋菊打官司》
|
最佳紀錄片 |
《天界》
|
最佳科教片 |
《晝夜節律》
|
最佳動畫片 |
靳喜武(《楊貴妃》)
|
最佳兒童片 |
《三毛從軍記》
|
最佳編劇 |
王興東(《蔣築英》)
|
最佳導演 |
夏鋼(《大撒把》)
|
最佳男主角 |
葛優(《大撒把》)
|
最佳女主角 |
鞏俐(《秋菊打官司》)
|
最佳男配角 |
魏宗萬(《三毛從軍記》)
|
最佳女配角 |
張力維(《人之初》)
|
最佳攝影 |
李晨聲(《離婚》)
|
最佳錄音 |
詹新(《闕里人家》)
|
最佳剪輯 |
張曉東(《站直囉,別趴下》)
|
最佳服裝 |
李建群(《楊貴妃》)
|
最佳化妝 |
殷麗華、沈東生(《三毛從軍記》)
|
最佳化妝 |
楊允銘(《離婚》)
|
特別 |
漠風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十四屆1994年
|
最佳故事片 |
《鳳凰琴》
|
最佳紀錄片 |
《水中影》
|
最佳科教片 |
《第十三片綠葉》
|
最佳動畫片 |
《鹿女》
|
最佳編劇 |
桔生、劉醒龍、卜炎貴(《鳳凰琴》)
|
最佳導演 |
何平(《炮打雙燈》)
|
最佳男主角 |
李保田(《鳳凰琴》)
|
最佳女主角 |
潘虹(《股瘋》)
|
最佳男配角 |
方子哥(《無人喝彩》)
|
最佳攝影 |
格日圖(《東歸英雄傳》)
|
最佳美術 |
錢運選(《炮打雙燈》)、呂志昌、楊保成(《重慶談判》)
|
最佳音樂 |
曹·道爾基(《東歸英雄傳》)
|
最佳錄音 |
李伯江(《雲南故事》)
|
最佳剪輯 |
徐棟、錢麗麗(《都市情話》)
|
特別 |
《東歸英雄傳》
|
特別 |
《早春一吻》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十六屆1996年
|
最佳故事片 |
《紅櫻桃》
|
最佳紀錄片 |
《男與女》
|
最佳科教片 |
《種子正傳》
|
最佳動畫片 |
《自古英雄出少年》
|
最佳導演 |
吳天明(《變臉》)
|
最佳男主角 |
高明(《孔繁森》)
|
最佳女主角 |
宋春麗(《九香》)
|
最佳男配角 |
趙軍(《吳二哥請神》)
|
最佳女配角 |
鄭衛莉(《吳二哥請神》)
|
最佳攝影 |
肖風(《人約黃昏》)
|
最佳美術 |
《人約黃昏》
|
最佳音樂 |
趙季平(《孔繁森》)
|
最佳錄音 |
李嵐華(《紅櫻桃》)
|
最佳剪輯 |
張建華(《悲情布魯克》)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十七屆1997年
|
最佳故事片 |
《鴉片戰爭》
|
最佳紀錄片 |
《山梁》
|
最佳科教片 |
《介入療法》
|
最佳動畫片 |
《百鳥衣》
|
最佳兒童片 |
《我也有爸爸》
|
最佳合拍故事片 |
《宋氏三姐妹》
|
最佳劇本 |
王興東(《離開雷鋒的日子》)
|
最佳導演 |
韋廉(《大轉折》)
|
最佳導演處女作 |
周波(《捕狼人生》)、蘆葦(《西夏路迢迢》)
|
最佳男主角 |
劉佩琦(《離開雷鋒的日子》)
|
最佳女主角 |
于慧(《喜蓮》)
|
最佳男配角 |
林連昆(《鴉片戰爭》)、孫淳(《緝毒英雄》)
|
最佳女配角 |
馬曉晴(《我也有爸爸》)
|
最佳攝影 |
候詠(《鴉片戰爭》)
|
最佳美術 |
孫永印、崔登高、張飆(《大轉折》)
|
最佳音樂 |
金復載(《紅河谷》)
|
最佳錄音 |
王學義、來啟箴(《鴉片戰爭》)
|
最佳剪輯 |
馮四海(《紅河谷》)
|
最佳道具 |
張先春(《鴉片戰爭》)
|
最佳煙火 |
於澤、魏新才、邱必奎、王其軍、楊奎(《大轉折》)
|
特別 |
(《埋伏》)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十八屆1998年
|
最佳故事片 |
《安居》
|
最佳紀錄片 |
《周恩來外交風雲》
|
最佳科教片 |
《基因與轉基因動物》
|
最佳動畫片 |
《蝶雙飛》
|
最佳兒童片 |
《花季.雨季》
|
最佳合拍故事片 |
(《半生緣》
|
外國影片最佳譯製 |
(《鐵達尼號》
|
最佳劇本 |
陸柱國(《大進軍——席捲大西南》)
|
最佳導演 |
胡炳榴(《安居》)
|
最佳導演 |
塞夫麥麗絲(《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
最佳導演處女作 |
張揚(《愛情麻辣燙》)
|
最佳男主角 |
馮鞏(《沒事偷著樂》)
|
最佳女主角 |
陶虹(《黑眼睛》)
|
最佳男配角 |
葛存壯(《周恩來——偉大的朋友》)
|
最佳女配角 |
白雪雲(《安居》)
|
最佳攝影 |
穆德遠(《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
最佳美術 |
陳耀功(《長征》)
|
最佳音樂 |
章紹同(《相愛在西雙版納》)
|
最佳錄音 |
章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
最佳剪輯 |
程瓏(《紅色戀人》)
|
最佳服裝 |
茹美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
特別 |
《大進軍——席捲大西南》
|
特別 |
潘予(《安居》)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十九屆1999年
|
最佳故事片 |
《那山、那人、那狗》
|
最佳紀錄片 |
《共和國主席劉少奇》
|
最佳科教片 |
《征服病毒病》
|
最佳動畫片 |
《寶蓮燈》
|
最佳兒童片 |
《草房子》
|
最佳編劇 |
曹文軒(《草房子》)
|
最佳導演 |
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
|
最佳導演處女作 |
金琛(《網絡時代的愛情》)
|
最佳男主角 |
滕汝俊(《那山那人那狗》)
|
最佳女主角 |
寧靜(《黃河絕戀》)
|
最佳男配角 |
杜源(《草房子》)
|
最佳女配角 |
袁泉(《春天的狂想》)
|
最佳攝影 |
趙非(《荊軻刺秦王》)
|
最佳美術 |
屠居華、林琦(《荊軻刺秦王》)
|
最佳音樂 |
李戈(《黃河絕戀》)
|
最佳錄音 |
陶經(《荊軻刺秦王》)
|
最佳剪輯 |
杜媛、劉小琴(《網絡時代的愛情》)
|
最佳道具 |
朱明、易振洲(《荊軻刺秦王》)
|
最佳煙火 |
尹星雲、白存平、岑大松、申起進(《鐵血大動脈》)
|
最佳特技美術 |
馮小寧(《黃河絕戀》)
|
最佳置景 |
侯福興、沈忠培(《上海紀事》)
|
最佳化妝 |
夏小玫、張幫寵、尹瀟瀟(《國歌》)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二十屆2000年
|
最佳故事片 |
《生死抉擇》
|
最佳故事片 |
《我的父親母親》
|
最佳故事片 |
《橫空出世》
|
最佳科教片 |
《宇宙與人》
|
最佳合拍故事片 |
《西洋鏡》
|
最佳劇本 |
賀子壯、宋繼高(《生死抉擇》)
|
最佳導演 |
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
|
最佳導演 |
陳國星(《橫空出世》)
|
最佳男主角 |
陳道明(《我的1919》)
|
最佳女主角 |
鞏俐(《漂亮媽媽》)
|
最佳男配角 |
雷明(《生死抉擇》)
|
最佳女配角 |
陳謹(《橫空出世》)
|
最佳攝影 |
張黎(《橫空出世》)
|
最佳攝影 |
池小寧(《橫空出世》)
|
最佳攝影 |
侯詠(《我的父親母親》)
|
最佳美術 |
林潮翔(《橫空出世》)
|
最佳美術 |
曹久平(《我的父親母親》)
|
最佳音樂 |
張千一(《橫空出世》)
|
最佳錄音 |
鄭春雨(《橫空出世》)
|
最佳故事片特別 |
(《緊急迫降》)
|
最佳導演特別 |
路學長(《非常夏日》)
|
最佳劇本特別 |
扎西達娃、謝飛(《益西卓瑪》)
|
最佳女主角特別 |
丹增卓嘎(《益西卓瑪》)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二十一屆2001年
|
最佳故事片 |
《毛澤東在1925》
|
最佳紀錄片 |
《東方巨響——兩彈一星實錄》
|
最佳戲曲片 |
《生死淚》
|
最佳編劇 |
王曉棠、王宸(《芬芳誓言》)
|
最佳導演 |
霍建起(《藍色愛情》)
|
最佳導演處女作 |
齊星(《押解的故事》)
|
最佳男主角 |
戈治均(《押解的故事》)
|
最佳女主角 |
宋春麗(《相伴永遠》)
|
最佳男配角 |
傅彪(《押解的故事》)
|
最佳女配角 |
彭玉(《月圓今宵》)
|
最佳攝影 |
蔡抒南、崔新萍(《血性山谷》)
|
最佳攝影 |
馮小寧(《紫日》)
|
最佳美術 |
屠居華(《相伴永遠》)
|
最佳音樂 |
葉小剛(《刮痧》)
|
最佳錄音 |
馮德耀(《劉天華》)
|
最佳電視電影 |
《王勃之死》、《上車,走吧》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二十二屆2002年
|
最佳故事片 |
《美麗的大腳》、《衝出亞馬遜》
|
最佳女主角 |
陶紅(《生活秀》)、倪萍(《美麗的大腳》)
|
最佳男主角 |
寧才(《天上草原》)
|
最佳導演 |
楊亞洲(《美麗的大腳》)、陳凱歌(《和你在一起》)
|
最佳編劇 |
思蕪(《生活秀》)
|
最佳男配角 |
王志文(《和你在一起》)
|
最佳女配角 |
袁泉(《美麗的大腳》)
|
最佳美術 |
全榮哲(《衝出亞馬遜》)
|
最佳攝影 |
董亞春(《衝出亞馬遜》)
|
最佳錄音 |
呂家進(《小城之春》)
|
最佳音樂 |
三寶(《天上草原》)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二十三屆2003年
|
最佳故事片 |
《暖》、《驚濤駭浪》
|
最佳女主角 |
余男(《驚蟄》)
|
最佳男主角 |
夏雨(《警察有約》)
|
最佳導演 |
張藝謀(《英雄》)
|
最佳編劇 |
秋實(《暖》)
|
最佳男配角 |
趙君(《看車人的七月》)
|
最佳女配角 |
徐靜蕾(《我的美麗鄉愁》)
|
最佳美術 |
霍廷霄、易振洲(《英雄》)
|
最佳攝影 |
穆德遠、董亞春、姜力軍、陳遠良(《驚濤駭浪》)
|
最佳錄音 |
陶經(《英雄》)
|
最佳音樂 |
章紹同(《台灣往事》)
|
導演處女作 |
徐靜蕾(《我和爸爸》)、烏蘭塔娜(《暖春》)
|
最佳紀錄片 |
《鋼琴夢》
|
最佳動畫片 |
《回想》
|
最佳電視電影片 |
《馬世清離婚》
|
最佳特技 |
孟浩、劉言韜、馮旭因(《驚濤駭浪》)
|
表演新人 |
李敏(《婼瑪的十七歲》
|
最佳置景 |
姜述義、楊印華(《驚濤駭浪》)
|
最佳化裝 |
徐廣瑞(《鄧小平》)
|
特別 |
李丁(《家有轎車》)
|
故事片特別 |
《鄧小平》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二十四屆2004年
|
最佳故事片 |
《美麗上海》
|
最佳男主角 |
劉燁(《美人草》)
|
最佳女主角 |
鄭振瑤、章子怡
|
最佳男配角 |
馮遠征(《美麗上海》)
|
最佳導演 |
彭小蓮(《美麗上海》)
|
最佳編劇 |
趙冬苓(《上學路上》)
|
最佳導演處女作 |
方剛亮(《上學路上》)
|
最佳攝影 |
梁明(《兩個人的芭蕾》)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二十五屆2005年
|
最佳故事片 |
《太行山上》、《可可西里》
|
最佳電視電影片 |
《我們》
|
最佳導演 |
馬儷文(《我們倆》)
|
最佳男主角 |
成龍(《新警察故事》)
|
最佳女主角 |
金雅琴(我們倆》)
|
最佳男配角 |
唐國強(《張思德》)
|
最佳女配角 |
黃梅瑩(《孔雀》)
|
最佳紀錄片 |
《走近毛澤東》
|
最佳動畫片 |
《梁山伯與祝英台》
|
最佳編劇 |
劉恆(《張思德》)
|
導演處女作 |
萬瑪才旦(《靜靜的喇嘛石》)
|
最佳攝影 |
李屏賓(《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
最佳音樂 |
葉小綱(《太行山上》)
|
最佳錄音 |
張磊、李安磊(《太行山上》)
|
最佳美術 |
曹久平(《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
終身成就 |
謝鐵驪、謝晉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二十六屆2007年
|
最佳故事片 |
《雲水謠》
|
最佳導演 |
戚健《天狗》、尹力《雲水謠》
|
最佳男主角 |
富大龍《天狗》
|
最佳女主角 |
劉嘉玲《好奇害死貓》 、 顏丙燕《愛情的牙齒》
|
最佳男配角 |
王霙《我的長征》
|
最佳女配角 |
小香玉《雞犬不寧》
|
最佳編劇 |
唐灝、張思濤、張弛、胡坤《東京審判》
|
最佳攝影 |
曾念平《門》
|
最佳錄音 |
鄭春雨《雲水謠》
|
最佳美術 |
易振洲《墨攻》
|
最佳音樂 |
舒楠《香巴拉信使》
|
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
安瀾《夜襲》
|
最佳紀錄片 |
《又見梅蘭芳》
|
最佳科教片 |
《圓明園》
|
最佳美術片 |
《勇士》
|
最佳數字電影 |
《棋王和他的兒子》
|
最佳兒童片 |
《魔法小葫蘆》
|
終身成就獎 |
陸柱國、張瑞芳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文化貢獻獎 |
柳城
|
評委會特別榮譽獎 |
《我的長征》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二十七屆2009年
|
最佳故事片 |
《集結號》 《梅蘭芳》
|
最佳導演 |
馮小剛 《集結號》
|
最佳男主角 |
吳剛 《鐵人》
|
最佳女主角 |
周迅《李米的猜想》 蔣雯麗《立春》
|
最佳編劇 |
江海洋、谷白、宗福先 《高考1977》
|
最佳男配角 |
王學圻《梅蘭芳》
|
最佳女配角 |
岳紅《走著瞧》
|
最佳導演處女作 |
李大為《走著瞧》
|
最佳攝影 |
呂樂 《集結號》
|
最佳美術 |
蘆月林 余麥多 《鐵人》
|
最佳錄音 |
王樂文 李安磊 安韶峰《八月一日》
|
最佳音樂 |
王黎光 《集結號》
|
最佳紀錄片 |
《決戰太原》
|
最佳科教片 |
《月球探秘》
|
最佳兒童片 |
《走路上學》
|
最佳美術片 |
《馬蘭花》
|
最佳數字電影 |
《走四方》
|
最佳戲曲片 |
《廉吏于成龍》
|
評委會特別獎 |
故事片特別獎《八月一日》
|
編劇特別獎 |
程曉玲《清水的故事》
|
終身成就獎 |
秦怡、於藍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二十八屆2011年
|
最佳故事片 |
《飛天》
|
最佳紀錄片 |
《天賜》
|
最佳科教片 |
《變暖的地球》
|
最佳美術片 |
《兔俠傳奇》
|
最佳戲曲片 |
《響九霄》
|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 |
《老寨》
|
最佳兒童片 |
《守護童年》
|
最佳編劇 |
程曉玲(《歲歲清明》)
|
最佳導演 |
陳力(《愛在廊橋》)
|
導演處女作獎 |
路陽(《盲人電影院》)
|
最佳男主角 |
孫淳(《秋喜》)
|
最佳女主角 |
娜仁花(《額吉》)
|
最佳男配角 |
徐才根(《團圓》)
|
最佳女配角 |
國歌(《驚沙》)
|
最佳攝影 |
孫明(《秋之白華》)
|
最佳錄音 |
王丹戎(《建國大業》)
|
最佳美術 |
霍廷霄(《唐山大地震》)
|
最佳音樂 |
王黎光(《唐山大地震》)
|
評委會特別影人獎 |
朱旭(《我們天上見》)
|
評委會特別影片獎 |
《鋼的琴》
|
終身成就獎 |
向雋姝(配音藝術家)、傅正義(剪輯大師)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二十九屆2013年
|
最佳故事片 |
《中國合夥人》《周恩來的四個晝夜》
|
最佳導演 |
陳可辛《中國合夥人》
|
評委會特別獎 |
《一九四二》、吳天明
|
最佳男主角 |
張國立《一九四二》、黃曉明(《中國合夥人》
|
最佳女主角 |
宋佳《蕭紅》
|
最佳男配角 |
王慶祥《一代宗師》
|
最佳女配角 |
王珞丹《搜索》
|
最佳導演處女作 |
趙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
最佳紀錄片 |
《冰血長津湖》
|
組委會獎 |
《忠誠與背叛》
|
最佳原創劇本 |
黃宏、王金明《傾城》
|
最佳改編劇本 |
劉震雲《1942》
|
終身成就獎 |
于敏、劉學堯
|
最佳科教片 |
《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
|
最佳美術片 |
《終極大冒險》
|
最佳戲曲片 |
《蘭梅記》《紅樓夢》(舊版新版)
|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 |
《萬箭穿心》
|
最佳兒童片 |
《我的影子在奔跑》
|
最佳攝影 |
呂樂《1942》
|
最佳錄音 |
吳江《1942》
|
最佳美術 |
張叔平、邱偉明(《一代宗師》)
|
最佳音樂 |
章紹同(《周恩來的四個晝夜》)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三十二屆2019年
|
最佳故事片獎 |
《流浪地球》
|
最佳導演獎 |
林超賢(《紅海行動》)
|
最佳男主角 |
王景春(《地久天長》)
|
最佳女主角 |
詠梅(《地久天長》)
|
最佳男配角 |
王志飛(《古田軍號》)
|
最佳女配角 |
吳玉芳(《送我上青雲》)
|
最佳編劇獎 |
阿美、王小帥(《地久天長》)
|
最佳紀錄片獎 |
《奮鬥時代》
|
最佳科教片獎 |
《綠色長城》
|
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
文牧野《我不是藥神》
|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 |
《紅花綠葉》
|
最佳兒童片獎 |
《小狗奶瓶》
|
最佳戲曲片獎 |
《挑山女人》
|
最佳美術片獎 |
《風語咒》
|
最佳錄音獎 |
王丹戎、祝岩峰、劉旭(《流浪地球》)
|
最佳攝影獎 |
曹郁《妖貓傳》
|
最佳美術獎 |
屠楠、陸葦《妖貓傳》
|
最佳音樂獎 |
居文沛《古田軍號》
|
最佳剪輯獎 |
朱利贇《進京城》
|
獎項 |
獲獎名單
|
第三十三屆2020年
|
最佳故事片獎 |
《奪冠》
|
評委會特別獎 |
《我和我的祖國》
|
最佳導演獎 |
王瑞《白雲之下》
|
最佳男主角 |
黃曉明《烈火英雄》
|
最佳女主角 |
周冬雨《少年的你》
|
最佳男配角 |
印小天《烈火英雄》
|
最佳女配角 |
袁泉《中國機長》
|
最佳編劇獎 |
張冀《奪冠》(原創)
|
最佳紀錄片/科教片 |
《掬水月在手》
|
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
申奧《受益人》
|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 |
《我的喜馬拉雅》
|
最佳兒童片獎 |
《點點星光》
|
最佳戲曲片獎 |
《貞觀盛世》
|
最佳美術片獎 |
《哪吒之魔童降世》
|
最佳錄音獎 |
吳江《只有芸知道》
|
最佳攝影獎 |
趙曉時《奪冠》
|
最佳美術獎 |
宋軍、東智良、郭鍾山《解放·終局營救》
|
最佳音樂獎 |
(空缺)
|
最佳剪輯獎 |
張一博《少年的你》
|
中國大陸影視頒獎典禮及影展 |
---|
電影 | 三大官方獎項 | |
---|
國家協會獎 | |
---|
官方電影節 | |
---|
其他電影展 | |
---|
其他獎項 | |
---|
負面獎項 | |
---|
已停辦 | |
---|
|
---|
電視 | |
---|
網絡影視 | |
---|
影視音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