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八至一百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八至一百十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6.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6.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6.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6.djvu/5
安徽統部表
������������������
������������������
������������������
������������������
������������������
������������������
������������������
������������������
������������������
������������������
������������������
������������������
大清一統志
安徽統部〈安慶府為省㑹在 京師南二千七百里東西距七百三十五里南北距六百六十〉
〈六里東至江蘇江寕府溧水縣界三百九十五里西至湖北黄州府黄梅縣界三百四十里南至江〉
〈西九江府彭澤縣界一百七十里北至江蘇徐州府睢寕縣界四百九十六里東南至浙江杭州府〉
〈昌化縣界五百十里西南至江西九江府界四百一十里東北至江蘇江寕府江浦縣界五百二十〉
〈里西北至河南歸德府鹿邑縣界九百六十里〉
︹分野︺天文斗牛女分野星紀之次〈兼魯地奎婁分野降婁之次今鳳陽〉
〈府之懷遠及泗州五河是宋地房心分野大火之次今鳳陽府之宿州靈壁及潁州府是〉
︹建置沿革︺禹貢州及徐豫二州之域〈按今境内皆州地推鳳〉
〈陽府之懷遠及泗州五河為徐州之域潁州府及鳳陽府之宿州靈壁為豫州之域〉春秋時
分屬吳楚〈亦兼魯宋之疆後越滅呉分屬楚越〉戰國時為楚地秦置
九江鄣郡及泗水潁川郡漢初置准南國〈改泗水為沛郡〉
〈文帝改淮南置六安國增置廬江郡武帝改鄣郡置丹陽郡又置臨淮郡〉元封五年置
十三部刺史分屬州及徐豫二州〈為州部之丹陽廬江九〉
〈江郡及六安國徐州部之臨淮郡豫州部之沛郡汝南郡〉後漢因之〈揚州刺史初治厯陽〉
〈後治夀春廢六安國改臨淮郡為下邳國建安中於豫州增置譙郡〉三國時分屬吳
魏俱置州〈為呉州之丹陽等郡魏州之淮南等郡〉其徐豫二州
屬魏〈徐州之下邳郡豫州之汝陰郡譙郡安豐郡〉晉亦為州〈初治壽春平吳〉
〈後徙治建業並增置宣城厯陽二郡改新都為新安郡〉及徐豫二州東晉
州為王畿僑置豫州於淮南郡劉宋仍為〈領宣城淮〉
〈南新安等郡〉徐〈領鍾離濟隂馬頭等郡〉豫〈領譙汝陰陳留等郡〉三州改晉之
僑豫州曰南豫州〈領厯陽南譙平昌廬江南汝隂南梁晉熙安豐潁川等郡〉其
後徐豫入北魏又僑置徐州於鍾離郡〈宋書州郡志徐州泰〉
〈豫元年移治朐山元徽元年還治鍾離〉蕭齊改徐州曰北徐州〈時北魏於〉
〈鍾離以北亦别置州南兖州渦州潁州後次第入梁〉梁初爲徐南豫諸
州天監中增霍州豫州〈五年置於合肥〉改置西徐譙合等
州〈大通初改北魏渦州爲西徐州四年改北魏南兖州爲譙州南豫州爲合州後又置南豫州於〉
〈姑孰〉而淮表屬東魏〈武定六年復克渦陽七年克鍾離夀春改梁徐州爲楚州西徐〉
〈州爲譙州〉大寶以後江北盡入於高齊〈先有揚合楚北徐渦潁譙等州〉
〈改楚州爲西楚州天保二年置和州〉陳承梁緒僅保江南亦爲州
及南豫等州而江北地屬齊〈陳大建五年伐齊克合州譙州北徐州霍〉
〈州及廬江厯陽馬頭夀陽等郡置南豫州於厯陽改夀陽為豫州〉旋屬後周〈天和四年〉
〈滅齊大象元年取陳豫霍南兖譙北徐等州及盱眙厯陽等九郡改豫州復曰揚州南兖州曰亳州〉
隋開皇初罷郡以州領縣大業初復改為同安丹
陽宣城新安鍾離淮南廬江厯陽〈以上屬州〉彭城〈屬徐〉
〈州〉譙汝陰〈以上屬豫州〉等郡唐武德初又改諸郡為州
貞觀初分屬江南及淮南河南道開元二十一年
又分江南為東西道〈宣歙池三州屬江南西道採訪使舒夀廬滁和五州屬淮〉
〈南道採訪使濠宿亳潁泗五州屬河南道採訪使乾元以後改採訪使為觀察使又兼為淮南及鎮〉
〈海軍武寕軍節度使所轄〉五代初屬楊吳後屬南唐周顯德五
年克淮南十四州以江為界宋開寶八年分江南
准南二路熙寕中分屬江南東路〈寕國府徽州池州太平州廣德〉
〈軍屬江南東路〉淮南東西二路〈亳州宿州泗州滁州屬淮南東路安慶府夀春廬州〉
〈和州濠州六安軍無為軍屬淮南西路〉及京西北路〈順昌府屬京西北路 按舒州〉
〈以慶元元年升為安慶府宣州以乾道二年升為寕國府歙州以宣和三年改為徽州夀州以政和〉
〈六年升為夀春府乾道三年復改夀春府為安豐軍潁州以政和六年升為順昌府〉宋末淮
北地入於金〈潁亳夀宿泗等州别屬南京路山東西路〉元分屬河南江
北及江浙行中書省〈廬州安豐安慶三路潁宿亳滁泗五州屬河南江北行省〉
〈太平池州廣德寕國徽州五路屬江浙行省〉明初改路為府直隸京師
正統六年定北京為京師以應天府為南京府七
〈安慶徽州寕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州三〈滁和廣德〉皆直隷南京
本朝改置江南省順治十八年分屬江南左布政使
司〈寄治江寕兼領淮安州二府徐州一州〉康熙元年設安徽巡撫六
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專領安慶等七〉
〈府三州其淮安等二府一州分屬江蘇省〉雍正二年升鳳陽府之潁亳
泗三州廬州府之六安州並為直隸州十三年升
潁州為府仍改亳州為屬州乾隆二十五年以安
徽布政使司自江寕還治安慶領府八州五
安慶府 徽州府 寕國府 池州府
太平府 廬州府 鳳陽府 潁州府
滁州直隸州 和州直隸州 廣德直隸州
六安直隸州 泗州直隸州
︹形勢︺上控全楚下蔽金陵扼中州之咽喉依兩浙為
脣齒洪流沃野甲於東南故六代以來皆為重鎮
其名山則有皖山龍眠大鄣黄山齊雲敬亭九華
青山梁山采石霍山其大川則有大江皖水涇水
丹陽湖巢湖肥水滁水淮水潁水渦水其重險則
有集賢關〈一名脊現關〉馬領關陡巖關東關清流關昭
關石門關柳林關金雞關作藩南服據吳上游誠
江界之要衝淮南之雄鎮也
︹文職官︺
總督〈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駐江蘇江寕府順治十八年設〉
巡撫〈駐安慶府康𤋮元年設〉
提督學政〈駐太平府順治初設江南提督學政後分設上江下江學道二人康熙元年裁〉
〈併歸一雍正三年復分設安徽學政〉
布政使司布政使〈順治初設江南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俱駐江寕府康熙六年改〉
〈江南左布政使為安徽布政使仍駐江寕乾隆二十五年移駐安慶府〉經厯 庫
大使〈長盈康熙六年設安徽布政使司理問經厯照磨檢校副理問倉大使庫大使各一〉
〈員三十九年裁照磨副理問檢校雍正二年裁理問乾隆二十五年裁倉大使以經厯及庫大〉
〈使隨駐安慶府〉
按察使司按察使〈駐安慶府統轄全省驛傳事務康熙三年設〉照磨〈康熙〉
〈六年設〉司獄〈康𤋮六年設〉
督理江安糧道〈駐江蘇江寕府初轄江寕安慶徽州寕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淮安〉
〈州十府滁和廣徳徐四州雍正間升徐州潁州為府升海通六安泗為直隸州共轄十二府〉
〈七州〉庫大使〈雍正五年設〉
江南鹽法道〈駐江蘇江寕府整飭江蘇安徽二省鹽法分巡江寕一府兼管水利 按〉
〈順治初設江南驛傳鹽法道十三年裁康𤋮十三年江蘇安徽各設驛鹽道一員安徽驛鹽道〉
〈駐安慶府二十年裁歸併江蘇驛鹽道乾隆四十三年定各省驛站歸按察司總管鹽道不必〉
〈兼管驛務改為鹽法道 按江安糧道江南鹽法道並詳江蘇職官門〉
分巡安徽等處兵備道〈駐蕪湖縣轄安慶徽州寕國池州太平五府廣德一〉
〈州管蕪湖關税務 按順治初分巡徽寕道池太道各一員徽寕道駐宣城縣七年移駐旌德〉
〈縣康熙六年裁九年復設駐歙縣二十一年又裁池太道駐蕪湖縣康熙元年以滁和二州及〉
〈安慶一府屬焉移駐池洲六年仍駐蕪湖二十一年裁雍正十一年復設分巡安徽道一員駐〉
〈安慶府十二年改駐蕪湖〉
分巡廬鳳等處兵備道〈駐鳳陽府轄廬州鳳陽潁州三府滁和六安泗四州〉
〈管鳳陽關税務 按順治初設潁州道鳳宿道安廬道各一員康熙元年裁潁州道改鳳宿道〉
〈為鳳陽道安廬道為廬州道旋俱裁九年設分巡廬鳳道一員乾隆三十二年加兵備銜〉
安慶府知府 同知 通判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照磨〈舊有知事司獄倉大使等官順治十二年裁倉大使十六年裁〉
〈知事康熙三十一年裁司獄以獄事歸併照磨兼管又各府舊有推官一員康熙六年均裁〉
知縣六員〈懷寕桐城潛山太湖宿松望江〉縣丞四員〈懷寕桐城潛山宿松〉
縣學教諭六員 訓導六員 巡檢十一員〈懷寕〉
〈屬長楓嶺三橋鎮桐城屬六百丈馬踏石北峽關練潭鎮潛山屬天堂寨太湖屬後部白沙宿〉
〈松屬小孤山望江屬華陽鎮 舊設十員乾隆二十八年增設懷寕三橋鎮桐城練潭鎮各一〉
〈員嘉慶二十四年裁宿松涇江口一員改設池州府建德縣永豐鎮 舊有懷寕練潭驛桐城〉
〈吕亭驛陶沖驛潛山青口驛宿松楓香驛驛丞五員均於乾隆二十年裁又桐城舊有同安水〉
〈驛驛丞一員順治十六年裁〉典史六員
徽州府知府 同知 通判 府學敎授 訓導
經厯〈舊有照磨知事等官順治十六年裁知事雍正三年裁照磨〉知縣六
員〈歙休寕婺源祁門黟績溪〉縣丞三員〈歙休寕婺源〉縣學敎諭六
員 訓導六員 巡檢六員〈歙屬黄山街口休寕屬汰厦婺源屬〉
〈項村祁門屬大洪嶺績溪屬濠寨 舊設九員乾隆二十八年裁婺源大鱅嶺一員改設安慶〉
〈府桐城縣練潭鎮又裁婺源太白寨一員改設安慶府懷寕縣三橋鎮嘉慶十二年裁歙王千〉
〈寨一員改設潁州府霍邱縣三河尖〉典史六員
寕國府知府 通判〈舊有總捕同知嘉慶八年裁以捕務歸通判管〉府學
敎授 訓導 經厯〈舊有照磨知事倉大使等官順治十六年裁知事康〉
〈𤋮十五年裁軍儲倉大使乾隆三十五年裁照磨改設和州含山縣運漕巡檢〉知縣六
員〈宣城涇南陵寕國旌德太平〉縣丞三員〈宣城南陵俱駐本城涇駐查村 按〉
〈涇縣縣丞舊駐縣城乾隆五十四年移駐太平交界之查村為涇太兩縣分防縣丞仍歸涇縣〉
〈舉劾〉縣學敎諭六員 訓導六員 主簿〈宣城舊設二〉
〈員乾隆八年裁涇縣一員〉巡檢七員〈宣城屬水陽黄池鎮涇屬茹蔴嶺寕國屬嶽山〉
〈湖樂旌德屬三溪太平屬宏潭 舊設八員雍正六年裁南陵峩嶺一員〉典史六員
池州府知府 通判〈舊有江防同知嘉慶七年裁改為潁州府督捕同知〉府
學敎授 訓導 經厯〈舊有照磨知事等官順治十六年裁知事雍正〉
〈三年裁照磨〉知縣六員〈貴池青陽銅陵石埭建德東流〉縣丞〈貴池碧潭村原〉
〈駐本城内乾隆三十八年移〉縣學敎諭六員 訓導六員
巡檢四員〈貴池屬李陽河銅陵屬大通鎮建德屬永豐鎮東流屬吉陽鎮 按建德〉
〈永豐鎮一員嘉慶十二年裁改設鳳陽府鳳臺縣闞疃集二十四年復設〉典史六員
太平府知府 同知〈駐蕪湖〉通判 府學敎授 訓
導經厯〈舊有照磨雍正三年裁〉知縣三員〈當塗蕪湖繁昌〉縣丞
二員〈當塗蕪湖〉縣學敎諭三員 訓導三員 巡檢
五員〈當塗屬采石大信蕪湖屬河口鎮繁昌屬荻港三山 舊有蕪湖澛港驛驛丞乾隆〉
〈二十年裁〉典史三員
廬州府知府 同知〈駐無為州〉通判 府學教授 訓
導 經厯〈舊有照磨檢校庫大使等官順治初年裁檢校康熙十五年裁常積庫大〉
〈使乾隆二十一年裁照磨改設合肥縣梁園巡檢〉知州〈無為〉州同 州學
學正 訓導 吏目 巡檢四員〈土橋河奥龍河泥汊河黄〉
〈雒河〉知縣四員〈合肥廬江舒城巢〉縣丞〈合肥〉縣學敎諭四員
訓導四員 巡檢五員〈合肥屬青陽鎮梁園官亭舒城屬曉天鎮〉
〈巢屬柘臯 舊設三員乾隆三十年三十五年添設合肥梁園官亭各一員三十九年裁廬江〉
〈泠水關 員改設舒城曉天鎮又舊有合𦘺派河鎮驛䕶城驛店埠驛舒城梅心驛三溝驛驛〉
〈丞五員均於乾隆二十年裁〉典史四員
鳳陽府知府 同知 鳳潁同知〈駐宿州南平集 按嘉慶八年〉
〈設宿州撫民同知十三年改為鳳陽潁州二府分防捕盜同知〉通判〈駐壽州正陽鎮〉府
學敎授 訓導 經厯〈舊有照磨檢校雍正三年均裁又嘉慶八年設〉
〈南平集照磨十三年裁又舊有司獄康熙三十八年裁乾隆三年復設後裁又舊有税課司大〉
〈使永盈庫大使均裁〉知州二員〈夀宿〉州同二員〈夀駐本城宿駐徐溪口〉
〈按宿州一員舊駐本城雍正十年移乾隆十六年改為河缺〉州判〈宿駐臨渙乾隆十九〉
〈年添設〉州學學正二員 訓導〈宿 按雍正十一年析夀州置鳳臺〉
〈縣改夀州訓導為鳳臺訓導〉吏目二員 巡檢〈夀正陽鎮舊有宿州睢〉
〈陽驛大店驛夾溝驛驛丞三員乾隆八年裁睢陽驛一員二十年裁大店驛夾溝驛二員〉知
縣五員〈鳳陽懷遠定遠鳳臺靈壁 舊設七員乾隆十九年省臨淮縣入鳳陽縣四十〉
〈二年省虹縣入泗州〉縣丞〈鳳陽駐溪河集〉縣學敎諭四員〈鳳陽懷遠定遠〉
〈靈壁〉訓導五員〈鳳陽屬臨淮鄉學懷遠定遠鳳臺靈壁 按臨淮裁併鳳陽以原隷〉
〈生童另編爲臨淮鄉學撥鳳邑訓導管之〉主簿四員〈懷逺靈壁俱駐本城鳳陽駐蚌〉
〈埠集定遠駐北鑪橋 按鳳陽蚌埠集一員乾隆十九年添設駐本城五十四年移懷遠定遠〉
〈二員順治三年裁十七年復設靈壁一員乾隆二十三年改爲管河主簿〉巡檢五員
〈鳳陽屬臨淮鎮懷遠屬洛河鎮定逺屬池河鳳臺屬闞疃集靈壁屬固鎮 舊設一員雍正十〉
〈一年添設定遠池河一員乾隆十九年添設鳳陽臨淮鎮一員嘉慶十二年添設鳳臺闞疃集〉
〈一員二十三年復設懷遠洛河鎮一員 舊有定遠驛驛丞乾隆八年裁又有鳳陽王莊驛臨〉
〈准紅心驛定遠張橋驛驛丞均於乾隆二十年裁又裁定遠池河靈壁固鎮二驛驛丞以巡檢〉
〈兼管〉典史五員
潁州府知府 督捕同知〈嘉慶七年添設〉通判 府學敎
授 經厯 知州〈亳〉州同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巡檢〈義門鎮乾隆十九年添設〉知縣五員〈阜陽潁上霍邱〉
〈太和𫎇城〉縣丞〈阜陽〉縣學教諭四員〈潁上霍邱太和𫎇城〉訓導五
員 巡檢四員〈阜陽屬沈邱鎮霍邱屬開順鎮三河尖太和屬洪山 舊設三〉
〈員嘉慶十二年添設霍邱三河尖一員〉典史五員
滁州直隸州知州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巡檢〈大鎗嶺 舊有大柳驛驛丞乾隆二十年裁以巡檢兼管〉知縣二員〈全椒〉
〈來安〉縣學敎諭二員 訓導二員 興史二員
和州直隸州知州 州同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巡檢二員〈牛屯河裕溪河〉知縣〈含山〉縣學教諭
訓導 巡檢〈運漕鎮乾隆三十五年添設〉典史
廣德直隸州知州 州判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巡檢二員〈杭村廣安 舊設三員乾隆三十五年裁陳陽一員改設〉
〈廬州府合肥縣官亭〉知縣〈建平〉縣學敎諭 訓導 巡檢〈梅渚〉
〈司〉典史
六安直隸州知州 州同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巡檢二員〈和尚灘馬頭汛 舊設一員乾隆五十四年添設馬頭汛〉
〈一員〉知縣二員〈英山霍山〉縣學敎諭二員 訓導二員
巡檢二員〈英山屬七引店霍山屬上土布舊設三員乾隆五十四年裁霍山〉
〈千羅畈一員移設本州馬頭汛〉典史二員
泗州直隸州知州 州同〈駐雙溝〉州判〈駐半城鎮乾隆四十二年〉
〈設〉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三員〈盱眙天長〉
〈五河〉縣丞〈盱眙管河〉縣學敎諭三員 訓導三員 巡
檢〈天長屬城門鄉〉典史三員
︹武職官︺
巡撫兼提督〈駐安慶府統轄通省營伍仍聽兩江總督節制 按康𤋮十四年設安徽〉
〈提督轄上江營務十七年裁併江南提督巡撫向止轄本標左右二營嘉慶八年始兼提督銜〉
〈以舊屬江南提督之夀春鎮及徽州寕國蕪采池州廣德五營舊屬兩江總督之安慶恊及分〉
〈防滁州把總均歸統轄十一年改設宿州營隸江蘇徐州鎮仍歸統轄〉叅將〈中軍兼左〉
〈營康𤋮十三年設遊擊雍正十年改〉遊擊〈右營〉守備二員〈在右營各一員〉千
總四員〈左右營各二員〉把總七員〈舊設左右營各四員雍正八年裁右營一〉
〈員撥入江蘇泰州營〉經制外委五員〈雍正七年左右營各設外委千總一員把〉
〈總二員乾隆元年裁左營外委把總一員〉額外外委六員〈乾隆二十七年左右〉
〈營各設一員四十八年又各添設二員 以上均駐安慶府城内〉
夀春鎮總兵官〈駐夀州城順治三年設夀春協副將轄亳州泗州二營本恊分中左〉
〈右三營設守備三員千總三員把總六員雍正十年改中軍守備為都司乾隆元年改恊為鎮〉
〈裁副將設總兵官兼轄六安廬州二營本鎮分中左右三營裁都司設遊擊三員添設守備一〉
〈員千總三員把總六員十九年改左營遊擊為都司移駐宿州嘉慶十一年又改駐宿州之左〉
〈營都司為宿州都司隸江蘇徐州鎮本鎮止存中右二營十二年添設潁州營亦隸兼轄〉遊
擊〈中軍兼中營駐本營〉都司〈右營駐本營 舊設遊擊嘉慶十一年改入徐州鎮標中〉
〈營裁江寕城守右營都司移設〉守備二員〈中營駐本營右營駐鳳陽府城〉千總
四員〈中營二員一駐本營一防霍邱縣汛右營二員一駐本營一防懷遠上窰汛〉把
總七員〈中營四員分防夀州正陽關鳳臺定遠潁上三縣汛右營三員分防鳳陽五河〉
〈鳳陽臨淮鄉等汛 舊設八員嘉慶八年移右營鳳陽王莊汛一員入亳州營〉經制外
委十四員〈中營外委千總三員外委把總六員分防夀州瓦埠鳳臺下蔡闞疃集白〉
〈龍潭段家崗定遠岱山潁上八里垜霍邱葉家集三河尖等汛右營外委千總二員外委把總〉
〈三員分防夀州懷遠上窰鳳陽長淮紅心王莊等汛 按中營舊設外委六員嘉慶十二年添〉
〈設三河光一員二十四年添設白龍潭段家崗二員又嘉慶十二年移本營三𮗜寺外委駐闞〉
〈疃集右營舊設外委六員嘉慶十二年裁原駐五河安樂集一員歸中營駐三河尖又嘉慶十〉
〈一年移本營原駐鳳橋集外委駐王莊二十一年移本營原駐徐家橋外委駐長淮衛〉額
外外委十一員〈中營六員分防夀州下塘集三覺寺霍邱三劉集潁上江口集〉
〈鳳臺顧家橋定遠北鑪橋等汛右營五員三防夀州汛二分防鳳陽蚌埠小溪二汛 按中右〉
〈營舊俱設額外四員嘉慶十一年裁左營額外三員撥入中營二員分防顧家橋北鑪橋二汛〉
〈撥入右營一員防夀州汛又十二年派中營原設之額外一員防三覺寺汛派右營原設之額〉
〈外一員防安樂集汛二十一年又移安樂集一員防小溪〉
以上夀春鎮聽巡撫節制
安慶協副將〈駐安慶府城順治二年設安慶鎮總兵官四年改鎮為協裁總兵官設副〉
〈將康熙元年裁副將設遊擊五年裁游擊復設副將本協分左右二營兼轄游兵奇兵𤓰洲潛〉
〈山四營雍正八年改奇兵𤓰洲二營歸江寕恊管轄〉都司〈中軍兼左營駐懷寕縣 舊設〉
〈守備雍正十年改〉守備〈右營駐貴池縣〉千總二員〈左營駐本營右營防東流〉
〈黄石磯汛〉把總四員〈左營一員防懷寕碎石嶺汛右營三員分防望江黄家塅貴池〉
〈李陽河銅陵大通等汛〉經制外委六員〈左營外委千總一員把總一員分防〉
〈安慶府城内關廂懷寕碎石嶺二汛右營外委千總一員把總三員分防銅陵大通望江黄家〉
〈塅東流黄石磯貴池李陽河等汛均於雍正七年添設〉額外外委四員〈駐本〉
〈營乾隆二十七年添設左營二員右營一員四十八年復添設右營一員〉
游兵營遊擊〈駐和州西梁山鎮順治二年設營及逰擊以下等官〉守備〈中軍駐本〉
〈營〉千總二員〈分防和州西梁山繁昌荻港二汛〉把總三員〈分防含山〉
〈縣銅陵紫河洲當塗采石鎮等汛〉經制外委五員〈外委千總二員分防和州〉
〈西梁山繁昌外荻港二汛把總三員分防和州銅陵外沙洲當塗外采石等汛均於雍正七年〉
〈添設〉額外外委二員〈分防和州烏江鎮含山運漕鎮二汛均於乾隆二十八年〉
〈添設〉
潛山營遊擊〈駐潛山縣城順治二年設潛山協副將康熙三年改協為營裁副將設遊〉
〈擊以下等官〉守備〈中軍駐本營〉千總二員〈分防望江宿松二縣汛〉把
總四員〈分防桐城太湖桐城樅陽潛山天堂等況〉經制外委六員〈外委〉
〈千總二員分防望江吉水溝宿松下倉埠二汛把總四員分防太湖珠子關桐城北峽關樅陽〉
〈潛山天堂等汛均於雍正七年添設〉額外外委三員〈分防潛山桐城天安莊太〉
〈湖白洋坂等汛均於乾隆二十八年添設〉
徽州營叅將〈駐歙縣東山鎮順治二年設東山鎮總兵官十一年裁改爲徽州營叅將〉
〈康𤋮十三年改營爲恊裁叅將設副將二十一年仍改協爲營裁副將復設㕘將二十四年分〉
〈爲左右二營名設守備以下等官〉守備二員〈中軍兼左營駐休寕縣右營駐婺源〉
〈縣 舊設一員康熙二十四年撥京口右路營一員添入〉千總〈右營駐本營 舊設千總〉
〈二員嘉慶九年裁左營一員移駐宿州南平汛〉把總五員〈左營三員一駐本營二分〉
〈防祁門黟二縣右營二員一駐本營一防績溪縣 舊設四員康熙二十四年撥京口右路營〉
〈二員添入嘉慶十二年裁右營原駐歙縣汛一員入潁州營〉經制外委七員
〈左營外委千總一員把總三員一駐本營三分防休寕上溪口高梘祁門縣等汛右營外委千〉
〈總一員把總二員一駐本營二分防婺源西灣中平二汛 舊設八員乾隆五十四年裁右營〉
〈一員入寕國營〉額外外委四員〈左營二員分防休寕黟二縣汛右營二員一駐〉
〈本營一防績溪縣汛均於乾隆十五年添設〉
寕國營叅將〈駐寕國府城順治二年設寕國恊副將十年改協為營裁副將設叅將以〉
〈下等官〉守備〈中軍駐宣城縣〉千總〈防南陵縣汛〉把總三員〈分防宣城〉
〈旌德太平等縣汛〉經制外委五員〈外委千總一員防南陵縣汛外委把總四〉
〈員分防宣城灣沚寕國縣涇縣及涇太二縣交界之查村等汛 按雍正十年設四員乾隆五〉
〈十四年添設查村一員〉額外外委二員〈駐本營均於乾隆二十八年添設〉
蕪采營遊擊〈駐蕪湖縣城順治二年設叅將十一年改設遊擊〉守備〈中軍駐當〉
〈塗縣〉千總〈駐本營〉把總二員〈分防當塗烏溪繁昌縣二汛〉經制外
委三員〈外委千總一員防當塗縣汛把總二員分防當塗黄池鎮蕪湖縣二汛均於雍〉
〈正七年添設〉額外外委二員〈分防蕪湖繁昌二縣汛均於乾隆四十八年添〉
〈設〉
池州營都司〈駐池州府城順治二年設池太鎮總兵官十一年改鎮為營裁總兵官及〉
〈原設守備二員設遊擊等官嘉慶十二年裁遊擊移駐潁州府改原設貴池汛守備為池州營〉
〈都司轄六邑〉千總〈中軍防青陽縣汛〉把總三員〈分防銅陵建德東流等縣〉
〈汛〉經制外委五員〈外委千總一員防貴池縣汛把總四員分防銅陵石埭建〉
〈德東流等縣汛均於雍正七年添設〉額外外委二員〈分防貴池殷家匯青陽五〉
〈溪二汛均於乾隆八年添設〉
廣德營都司〈駐廣德州城順治二年設廣德鎮總兵官七年改鎮為營裁總兵官設遊〉
〈擊以下等官八年裁守備二員乾隆十九年改遊擊為都司〉千總〈中軍駐本營〉把
總二員〈分防建平縣本州青洪山嶺二汛〉經制外委三員〈外委千總〉
〈一員防本州界牌汛把總二員分防建平白茅山本州誓節渡二汛均於雍正七年添設〉額
外外委〈駐本營乾隆八年添設〉
以上安慶協遊兵潛山等七營均隷巡撫管
轄
六安營叅將〈駐六安州城順治二年設六安營守備康𤋮三年以廬州營叅將移駐六〉
〈安州即以本營守備移駐廬州十三年改營為協裁叅將設副將並添設守備一員二十一年〉
〈仍改協為營裁副將及添設守備一員復設叅將以下等官乾隆元年以本營原防之無為巢〉
〈縣二汛改歸廬州營管轄〉守備〈中軍駐六安州〉把總四員〈分防英山縣霍山縣〉
〈英山縣茅草畈舒城縣等汛 舊設千總一員把總三員康熙二十五年添設千總把總各一〉
〈員乾隆元年裁千總一員入廬州營嘉慶十二年裁原防英山縣茅草畈汛千總一員入潁州〉
〈營移本營城守汛把總駐茅草畈〉經制外委五員〈外委千總一員防本州城〉
〈錢家集汛把總四員分防本州金家寨英山雞兒河茅草畈廬江縣等汛 按雍正初添設外〉
〈委六員乾隆元年裁外委千總一員入廬州營〉額外外委三員〈分防本州及霍〉
〈山包家河舒城縣等汛均乾隆二十七年添設〉
潁州營遊擊〈駐潁州府城順治初潁州汛設把總歸亳州營管轄乾隆元年因潁州升〉
〈為府添設千總一員三年裁千總改設守備仍屬亳州營嘉慶十二年改立專營設遊擊以下〉
〈等官裁池州營遊擊移駐〉守備〈中軍駐𫎇城縣 舊駐本營嘉慶十二年移駐作為新設〉
〈遊擊中軍管轄阜𫎇等汛〉千總〈駐阜陽縣城嘉慶十二年裁六安營芳草畈千總添設〉
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阜陽縣𫎇城縣阜陽驛口橋等汛 舊設阜陽汛一員〉
〈嘉慶八年添設驛口橋汛一員均屬亳州營十二年改歸本營並改原駐𫎇城縣之宿州營一〉
〈員歸本營轄又裁徽州營歙縣汛一員入本營〉經制外委二員〈外委千總外委〉
〈把總各一員分防阜陽縣陸拾里西洋集二汛〉額外外委五員〈三駐本營二分〉
〈駐阜陽𫎇城二縣汛以上均嘉慶十二年添設〉
泗州營都司〈駐盱眙縣城康𤋮十一年設泗州營守備以下等官雍正十年裁守備改〉
〈設都司〉千總〈中軍駐泗州城乾隆四十二年泗州移治虹城移原駐盱眙之千總駐泗〉
〈州原駐虹城之把總駐盱眙〉把總二員〈分防天長盱眙二縣汛〉經制外
委三員〈外委千總一員防本州半城汛把總二員分防本州施家岡天長汊澗二汛均〉
〈於雍正七年添設〉額外外委二員〈一駐本營一防盱眙舊縣汛均於乾隆四〉
〈十三年添設〉
廬州營都司〈駐廬州府城順治五年設廬州營叅將以下等官康熙三年以叅將移駐〉
〈六安州以六安營守備移駐本營雍正十年改守備為都司乾隆元年以六安營原防之無為〉
〈巢縣二汛歸本營管轄〉千總〈中軍防無為州城汛乾隆元年添設〉把總〈防合肥縣〉
〈汛〉經制外委二員〈外委千總一員防巢縣汛把總一員防合肥縣梁園鎮汛〉
〈雍正七年添設外委把總乾隆元年添設外委千總〉額外外委〈駐本營雍正十年添〉
〈設〉
亳州營都司〈駐亳州城順治二年設亳州營守備雍正十年改守備為都司嘉慶十二〉
〈年以所屬潁州汛改設潁州營不歸本營兼轄〉千總〈中軍駐本營〉把總〈防太和縣〉
〈汛 舊設二員嘉慶八年添設一員十二年改撥二員入潁州營〉經制外委二
員〈外委千總把總各一員分防亳州白龍王廟太和淝河二汛 按雍正七年添設三員嘉〉
〈慶十二年裁一員〉額外外委二員〈駐本營 按乾隆二十七年添設一員嘉〉
〈慶六年添設三員十二年改撥二員入潁州營〉
以上六安等五營均隸夀春鎮管轄
宿州營都司〈駐宿州城順治初以夀春協左營守備駐宿州乾隆元年改為夀春鎮左〉
〈營守備仍駐宿州十九年改夀春鎮左營逰擊為都司移駐宿州以原駐宿州之守備移駐夀〉
〈州嘉慶十一年江蘇徐州改恊為鎮因改夀春鎮左營都司為宿州營都司歸徐州鎮管轄以〉
〈原駐夀州之守備隨營移防旋改為徐州鎮中營守備〉千總三員〈一駐本營二分〉
〈防本州南平靈壁二汛 按夀春鎮左營舊設千總二員嘉慶九年添設宿州南平汛千總一〉
〈員十一年改為宿州營即以原駐夀州之千總隨駐本州為中軍千總〉把總三員
〈一駐本營二分防本州龍山百善二汛 舊設四員嘉慶十二年撥原駐𫎇城縣一員歸潁州〉
〈營〉經制外委五員〈外委千總二員分防本州湖溝靈壁固鎮二汛把總三員〉
〈分防本州大店驛臨渙徐溪口等汛 舊設外委千總一員把總四員嘉慶九年添設固鎮汛〉
〈外委千總一員又移原駐南平汛之外委千總駐湖溝汛十二年撥西洋汛外委把總一員歸〉
〈潁州營〉額外外委三員〈俱駐本營均於嘉慶十二年添設〉
以上宿州營隸江蘇徐州鎮管轄仍歸巡撫
統轄
安慶衛守備 前幫後幫千總四員〈每幫各二員乾隆十六年〉
〈改原設安慶衛前後幫為安慶衛幫二十三年仍分為二幫〉
新安衛守備 池州幫千總二員
宣州衛守備 千總二員
建陽衛守備 寕太幫千總二員〈乾隆十六年改原設建陽衞寕〉
〈國太平二幫為建陽衛寕太幫〉
廬州衛守備〈舊設六安衛康熙十七年裁併廬州衛〉頭幫二幫三幫
千總六員〈每幫各二員〉
滁州衛守備 蘇州幫千總二員
鳳陽衛守備〈康熙十七年裁鳳陽後衛併鳳陽中衛裁懷遠衛併鳳陽衛乾隆十五年〉
〈又裁鳳陽中衛併鳳陽衛〉常州幫原鳳中二幫原鳳中常州
幫千總六員〈每幫各二員〉
長淮衛守備〈舊設夀州衛武平衛宿州衛康熙十七年裁夀州衛併長淮衛裁武平衛〉
〈併宿州衛乾隆十五年又裁宿州衛併長淮衛〉頭幫三幫四幫宿州頭
幫二幫千總十員〈每幫各二員乾隆十六年改原設宿州衛頭幫二幫為長〉
〈淮衛宿州頭幫二幫〉
泗州衛守備 前幫後幫千總四員〈每幫二員〉
︹户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額人丁一百四十三萬八千二十三乾隆三十七年停編丁今滋生男婦大〉
〈小共三千二百五萬七千四百四十四名口又屯丁男婦共一百五十六萬九千五百三名口又衛〉
〈丁男婦共四十七萬四千三十三名口〉
︹田賦︺〈田地共三十三萬二千二十七頃三十畝六分有奇額徵地丁銀一百六十萬二百五十六兩〉
〈八錢二分一釐雜項銀二萬八千三百七十九兩七錢六分七釐額徵米四十一萬五千二百八十〉
〈九石八斗三升四合二勺麥一萬一百一十一石三斗八升四合豆二萬三千一百八十五石二斗〉
〈四升一合六勺安慶寕國池州太平廬州鳯陽潁州七府六安泗二直隸州共額徵漕糧二十八萬〉
〈四千四百九十六石一升六合三勺新安等九衛屯田地共一萬一千八百三十九頃七十七畝五〉
〈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四萬三千二十四兩九錢一分一釐又各府州屬歸併省衛外衛屯田地〉
〈共二萬九千八百四十六頃二畝七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六萬三千四百九十四兩三分四釐〉
〈安慶池州太平廬州和州五府州蘆課銀共五萬五百七十五兩二錢四分一釐〉
︹税課︺〈蕪湖户關額徵正税銀十五萬六千九百十九兩有竒盈餘銀七萬三千兩蕪湖工關額徵正〉
〈税銀七萬一百四十六兩有奇餘銀四萬七千兩鳳陽關額徵正稅銀九萬一百五十九兩有竒〉
〈盈餘銀一萬七千兩 安慶池州太平廬州潁州五府六安泗二直隸州鳳陽府屬之鳳陽懷遠定〉
〈遠靈壁壽州鳳臺六州縣滁州直隸州並所屬之來安縣行淮南綱引寕國府和州直隸州及滁州〉
〈直隸州屬之全椒縣行淮南食引鹽課均載江蘇稅課門徽州府廣德直隸州行兩浙正引鹽課載〉
〈浙江税課門鳳陽府屬之𪧐州行山東正引鹽課載山東稅課門〉
︹名宦︺︹漢︺何武〈郫縣人宣帝時為州刺史時九江太守戴聖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優容之〉
〈武廉得狀聖懼自免後為博士毁武於朝廷武终不揚其惡及聖子以事繫廬江分必死武平心決〉
〈之聖大慚服武毎行部先即學宫試諸生次問田榖已乃見二千石以為常〉陳衆〈廬江人建〉
〈武中為州從事李憲餘黨淳于臨等聚衆屯潛山揚州牧歐陽歙遣兵不能克衆請喻降臨於是〉
〈乘單車駕白馬往説降之潛山人共為立祠號白馬陳從事〉滕撫〈北海劇人拜中郎將督〉
〈徐二州事進擊廣陵賊張嬰斬獲千餘人又厯陽賊華孟攻九江殺郡守撫乘勝進擊破之斬孟等〉
〈東南悉平〉陶謙〈丹陽人靈帝時為徐州刺史擊黄中大破走之境内晏然〉︹三國︺︹魏︺劉
馥〈沛國相人為州刺史單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數年中恩化大行流民越江山而来歸者〉
〈以萬數於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芍陂及茹陂七門吳塘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蓄〉︹晉︺
郄鑒〈金鄉人明帝時鎮合肥尋改鎮廣陵蘇峻反進都督州八郡軍事率衆渡江築大業曲〉
〈阿庱亭三壘以拒賊斬蘇逸降男女萬餘口又海寇抄東南諸縣鑒城京口復率衆討平諸寇〉︹唐︺
韋虛心〈萬年人景龍中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以廬江多盜遂縣舒城盜賊為衰〉李栖
筠〈趙人代宗時為浙西都團練觀察使平盧行軍司馬許杲擅留上元有窺江呉意栖筠至張設〉
〈武備遣辯士厚齎金幣抵杲軍賞勞使士歆愛奪其謀杲懼悉衆渡淮掠楚泗而潰又奏部豪姓多〉
〈徙貫京兆河南規脱徭科請量産出賦以杜奸謀詔可〉崔衍〈安平人德宗時遷宣歙池觀察〉
〈使簡靜為百姓所懷幕府奏聘皆名士後多顯於時〉張建封〈南陽人貞元中除徐濠泗節度〉
〈使地迫於寇嘗因蹙不支至是復為雄鎮〉路應〈三原人元和中遷宣歙池觀察使至則出倉粟〉
〈下其估半以廩餓人李錡反應發兵救常湖二州以故錡不能拔〉盧坦〈洛陽人憲宗時拜宣〉
〈歙池觀察使時江淮旱穀米踊貴或請抑其價坦曰所部地狹榖來他州若直賤榖不至矣不如任〉
〈之既而商以米坌至乃多貸兵食出諸市估遂平〉王凝〈晉陽人乾符四年為宣歙池觀察使〉
〈王仙芝黨𫝑益張凝遣牙將助守池又以舟師扼青陽賊不能進時江南環境為盜區凝以强弩拒〉
〈采石張疑幟益儲蓄繕完以備賊至不能加〉︹宋︺王嗣宗〈汾州人至道中為淮南轉運使〉
〈揚楚間有窄家神廟民有疾不服藥但致祀以邀福嗣宗撤其廟選名方刻石州門自是民風稍變〉
〈初漕運經泗州浮橋舟多覆壞嗣宗徙置城隅遂獲安濟〉張昷之〈真宗時提淮南路刑獄〉
〈楊崇勲知亳州恃恩為不法誣𫎇城知縣王申罪械送獄昷之廉得𡨚狀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
范仲淹〈呉人仁宗時嵗大蝗旱江淮京東滋甚命仲淹安撫江淮所至開倉賑之且禁民淫〉
〈祀奏蠲廬舒折役茶江東丁口鹽錢條上救敝十餘事〉周湛〈穰人仁宗時為江淮制置發運〉
〈使大江厯舒州長風沙其地最險謂之石牌灣湛鑿河十里以避之人以為利〉蔣之奇〈宜興〉
〈人為淮東轉運副使嵗惡民流之奇募使修水利以食流者如之大長三十六陂宿之臨渙横斜〉
〈三溝尤其大也用工至百萬溉田九千頃活民八萬四千後擢江淮荆浙發運副使鑿龜山左肘至〉
〈洪澤為新河以避淮險自是無覆溺之患凡所經度皆為故事〉張燾〈濮州人為江淮發運副使〉
〈泗州水城且壞燾命悉力營護詔寵其勞〉曾孝藴〈晉江人為江浙荆淮發運使泗州議開直〉
〈河以避漲溢沙石之害孝藴以淮汴不相接不可成既而工役大集竟成之䇿第賞辭不受未幾〉
〈河塞〉任諒〈汝陽人徽宗時為江淮發運使蔡京破東南轉般漕運法為直達綱應募者率游手〉
〈亡賴盜用乾没漫不可核人莫敢言諒入對首論之京怒㑹汴泗大水泗州城不沒者兩板諒親部〉
〈卒築隄徙民就高賑以米粟人獲全京誣以漂溺千計坐削籍歸田里〉李光〈上虞人建炎中〉
〈除知建康夀春滁廬和宣撫使時太平州卒陸德囚守據城叛光設方畧盡擒其黨〉葉夢得
〈吳人紹興初為江東安撫大使知建康兼夀春等六州宣撫使時建康兵不滿三千夢得遣將分屯〉
〈要害劉豫兵入寇夢得諭降其將八年除安撫制置大使建康留守奏防江措畫八事金帥宗弼至〉
〈柘臯夢得團結民兵分據江津金兵不得渡而去夢得兼總四路漕計以給軍餉軍用不乏〉李
顯忠〈清澗人授淮南制置使隆興初兼淮西招撫使自濠梁渡淮復靈壁入城宣布德意不戮〉
〈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時邵宏淵圍虹縣未下顯忠開諭禍福金貴戚大周仁及富察托木皆出降〉
〈遂復宿州 富察托木舊作蒲察徒穆今改正〉趙師䕫〈隆興中遷江東運判池州軍帥與守〉
〈臣上書相攻詔師夔究曲直軍帥遣人求庇師夔斥之軍帥坐罷〉李道傳〈井研人提舉江〉
〈東常平茶鹽公事按部劾吏之貪縱者十餘人胥吏之為民害者黜逐百餘人釋獄之濫繫者二百〉
〈餘人弛負錢十餘萬緡夏旱應詔言楮幣鈔法切中時病條上荒政多從之與漕臣真德秀賑飢道〉
〈傳分池宣歙三州窮冬行風雪中雖深村窮谷必至全活甚衆〉真德秀〈浦城人為江東轉運〉
〈副使江東旱蝗廣德太平為甚德秀與留守憲司分所部九郡大講荒政自領廣德太平以便宜發〉
〈倉賑給毁太平私創斛徽州守林瑛無廉聲寕國守張忠恕規匿賑濟米皆劾之政譽日聞〉邱
崈〈江隂軍人為江淮宣撫使時師潰崈奏泗州立淮北所屯精兵幾二萬萬一金人南出清河〉
〈口及犯天長等城則首尾中斷墮敵計矣莫棄之還軍盱眙從之金人自渦口犯淮南或勸崈棄〉
〈廬和州為守江計崈曰棄淮南則與敵共長江之險矣吾當與淮南共存亡益增兵為禦〉徐鹿
卿〈豐城人理宗時為江東轉運使判官𡻕大飢人相食奏授真德秀留漕時撥錢以助賑給不報〉
〈遂出本司積米三千餘石減半價以糶及減典當庫息出緡錢萬有七千以予貧民勸居民收字遺〉
〈孩日給錢米所活數百人制置茶鹽岳珂罷以鹿卿兼領太平仍暫提舉荼鹽事弛苛政蠲采石蕪〉
〈湖兩務蘆税江東諸郡蝗入當塗境鹿卿露香黙禱忽飄風大起蝗悉渡淮〉吳淵〈宣州人理〉
〈宗時節制無為等三郡屯田事詔以淵興利除害究心軍務拜資政殿大學士〉馬光祖〈金華〉
〈人淳祐中節制無為等郡屯田至官減租税養寡招兵置砦屬縣税折收棉絹除免以數萬計興〉
〈學禮賢僚屬極一時之選民為建祠六所〉常楙〈理宗時監江淮茶鹽所蕪湖局不受商税贏〉
唐璘〈古田人理宗時為江東運判時邊事急置四察訪使詔璘分建康太平池州江西檄當塗〉
〈宿設戰具防采石撥和糴續生劵奏捐總領所錢二十萬緡助江防聲大振〉王埜〈淳祐末節〉
〈制無為軍及和州安慶謂要務莫如屯田講行事宜推京口法創游擊軍萬二千𫎇衝萬艘江上晏〉
〈然〉︹元︺姚天福〈絳州人至元中授淮西道按察使淮甸當兵衝將吏有豪猾為民害者悉〉
〈剷除之政化大行〉︹明︺王竑〈河州人景泰時以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江北四府徐〉
〈和滁三州時大水民飢道殣相望竑不待報開倉𤼵賑家賦牛種復業者無算他境流移安輯者萬〉
〈六百餘家病者給藥死者具槥鬻子女則贖而歸之還籍者與道里費由是人俱忘其饑頌聲大作〉
王恕〈三原人成化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舊制應天鎮江太平寕國廣德官田征半租民〉
〈田全免其後民田悉歸豪右官田累貧民恕乃減官田耗均之民田常州時有羨米奏以六萬餘石〉
〈補夏税又補他府户口鹽六百萬貫公私便焉水災奏免秋糧六百餘萬石周行賑貸全活二百餘〉
〈萬口〉李充嗣〈内江人正德時巡撫應天嵗大飢悉心賑救時宸濠有逆謀充嗣為之備及宸〉
〈濠反自將精兵萬人西屯采石傳檄部内詭言京邊兵十萬且至賊疑懼竟潰就進工部尚書修蘇〉
〈松省水利大開白茅港疏吳淞江嘉靖初奏減正德時所加白糧并蠲嵗辦之浮舊額者民困以蘇〉
高友璣〈樂清人嘉靖初以右都御史總督漕運兼撫鳳陽諸府鹽徒多為盜捕誅其渠魁豐〉
〈沛大水民飢力請寛卹郵傳冗費漕務宿弊多釐革焉〉李遂〈豐城人嘉靖時以右僉都御史〉
〈巡撫鳳陽四府時倭寇淮揚嵗復大水民飢遂請餉增兵恤民節用次第畫戰守計屢破倭衆〉唐
龍〈蘭谿人以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兼撫鳳陽諸府夀州正陽關𣙜税通泰二州虛田税及漕卒〉
〈船料皆人所患苦並奏罷之〉史可法〈大興人崇禎八年分巡池州安慶監江北諸軍蒐軍〉
〈實治戰具流賊不敢犯十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屢敗賊衆十四年總督漕運時漕輓每嵗缺〉
〈餉幾至百萬可法大濬南河祛除宿弊殆盡又興屯田繕城郭威望大著後以東閣大學士督師淮〉
〈揚州破慷慨就死〉
︹本朝︺李猶龍〈陜西人順治二年招撫安池諸郡調度有方平白雲大溪諸寨皖人德之為立〉
〈祠〉陳培禎〈奉天人順治中江南左布政以廉幹稱海寇薄城食盡民將為變培禎開聚寳〉
〈門以通運人心乃安與總兵梁化鳳潛開卜東門出不意擊賊大破之〉靳輔〈襄平人由學士〉
〈簡任安徽巡撫甫下車值嵗飢榖貴疏請改折並檄屬郡仿耿夀昌朱子遺法復社倉以備災患逆〉
〈藩之變皖駐重兵𠞰逆之師經皖水陸絡繹輔轉輸糧餉造戰艦設營舍皆適機宜任七年擢總河〉
〈去皖民懷之專祠奉祀並崇祀名宦〉高承爵〈奉天人康熙三十二年巡撫安徽時盱泗等州〉
〈縣河流泛溢修築隄防三十九年再任捐俸賑饑皖人獲濟〉佟國佐〈奉天人巡撫安徽政〉
〈尚寛平人吏浹和〉李鈵〈鐵嶺人康熙二十八年任安徽巡撫戢兵安民緩徵息訟立義學義〉
〈倉又造江船以拯溺修馬橋以利涉遺愛甚多〉梁世勲〈延安人康熙五十年任安徽巡撫慈〉
〈祥和易深恤民瘼其最著者皖城江磯險阻每遇風雨數十里無泊舟處世勲捐金於城東五里外〉
〈鑿新河四十里行旅便之〉施世綸〈鑲黄旗漢軍康熙中累擢淮徐道安徽布政司總督漕運〉
〈革羨金劾貪弁除蠧役號稱嚴明〉高晉〈鑲黄旗漢軍乾隆中由知縣厯任河道擢安徽巡撫〉
〈尋授江南河道總督擢兩江總督統理總河事授大學士仍管總督總河事厯任封疆三十年勤以〉
〈奉職誠以任事整飭吏治盡力民瘼吏不敢欺卒於官 詔賜優卹入祀賢良祠諡文端〉董
教增〈上元人嘉慶十二年任安徽巡撫清理積案親提訊結者數十百起查明通省虧空 奏〉
〈請彌補嚴束寕國池州廣徳各府州棚民各安種植無敢繁擾〉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6.djvu/6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6.djvu/6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6.djvu/6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6.djvu/63
安慶府表
������������������������
������������������������
������������������������
������������������������
������������������������
������������������������
������������������������
������������������������
������������������������
������������������������
������������������������
������������������������
������������������������
������������������������
������������������������
������������������������
大清一統志
安慶府〈安徽省治東西距四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東至廬州府無為州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湖北黄州府蘄州界三百里南至池州府東流縣界九十里北至廬州府舒城縣界一百八十〉
〈里東南至池州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江西九江府治四百十里東北至無為州界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六安州界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七百里〉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州之域春秋時為皖國及羣舒地
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漢為皖縣屬廬江郡後漢
建安未徙廬江郡來治三國屬吳晉初仍屬廬江
郡安帝改皖置懷寕縣兼置晉熙郡〈見宋書州郡志而晉志作〉
〈孝武置〉宋齊因之梁末置豫州大寳元年改曰晉州
北齊天保六年改曰江州陳大建五年復曰晉州
隋開皇初郡廢改州曰熙州大業三年改曰同安
郡唐武德四年改曰舒州六年置總管府貞觀元
年府罷天寳元年復曰同安郡至德二載改盛唐
郡乾元元年復曰舒州屬淮南道五代初屬呉後
屬南唐宋初亦曰舒州政和五年置德慶軍節度
紹興三年改屬淮南西路十七年改曰安慶軍慶
元元年升為安慶府〈以上所治皆在今潛山縣端平三年移治羅刹洲又移楊〉
四年改安慶路總管府屬蘄黄宣慰司二十三年
屬河南江北行省明洪武初改曰寕江府六年復
曰安慶府直隸南京
本朝初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屬安徽省
為省治領縣六
懷寕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桐城縣界六十里西至太湖縣界〉
〈一百三十里南越大江至池州府東流縣界五里北至桐城縣界六十里東南越江至池州府貴池〉
〈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望江縣界九十里東北至桐城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潛山縣界九十里漢廬江〉
〈郡皖縣地晉以後為晉熙郡懷寕縣地隋為同安郡懷寕縣地唐為舒州懷寕縣地南宋景定元年〉
〈始移縣來治宜城為安慶府治元為安慶路治明為安慶府治 本朝因之〉桐城縣〈在府〉
〈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廬州府無爲州界七十里西至〉
〈潛山縣界六十里南至懷寕縣界九十里北至廬州府舒城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池州府貴池縣界〉
〈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懷寕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廬州府廬江縣界九十里西北至舒城縣界四〉
〈十里春秋時桐國漢置樅陽縣屬廬江郡後漢省樅陽梁時復置兼置樅陽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八〉
〈年改縣口同安屬同安郡唐屬舒州至德二載始改名曰桐城五代因之宋屬安慶府元屬安慶路〉
〈明屬安慶府 本朝因之〉潛山縣〈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七里南北距一百〉
〈八十里東至桐城縣界七十里西至太湖縣界三十七里南至懷寕縣界四十里北至廬州府舒城〉
〈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懷寕縣界十里西南至太湖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桐城縣界六十里四北〉
〈至六安州界一百六十里春秋時皖國漢置皖縣屬廬江郡後漢因之建安中爲廬江郡治晉仍屬〉
〈廬江郡永嘉後廢安帝改置懷寕縣并置晉𤋮郡宋齊因之梁末爲晉州治隋爲同安郡治唐爲舒〉
〈州治宋爲安慶府治端平三年徙廢元至治三年始即懷寕舊治析置潛山縣屬安慶路明屬安慶〉
〈府 本朝因之〉太湖縣〈在府城西北二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
〈潛山縣界四十里西至湖北黄州府蘄州界八十里南至宿松縣界三十里北至潛山縣界六十里〉
〈東南至望江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宿松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潛江縣界八十里西北至六安州英山〉
〈縣界二百里漢置湖陵邑後漢併入皖劉宋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立太湖左縣屬晉𤋮郡後〉
〈省泰始二年復置齊曰太湖隋開皇初改縣曰晉熙十八年復曰太湖屬同安郡唐屬舒州五代因〉
〈之宋屬安慶府元屬安慶路明屬安慶府 本朝因之〉宿松縣〈在府城西南二百六十里〉
〈東西距一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望江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湖北黄州府黄梅縣〉
〈界三十五里南至江西九江府湖口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太湖縣界五十里東南至九江府彭澤〉
〈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黄梅縣界二十里東北至太湖縣界七十里西北至黄州府蘄州界八十〉
〈里漢初皖縣地始元五年置松兹侯國屬廬江郡後漢省梁時置高塘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高〉
〈塘十八年又改為宿松屬同安郡唐武德四年于縣置嚴州八年州廢屬舒州五代因之宋屬安慶〉
〈府元屬安慶路明屬安慶府 本朝因之〉望江縣〈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八十里〉
〈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池州府東流縣界四十里西至宿松縣界四十里南至江西九江府彭澤縣〉
〈界十五里北至懷寕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東流縣界三十里西南至宿松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懷寕〉
〈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太湖縣界七十里漢晚縣地晉置大雷戍東晉安帝置新冶縣屬晉𤋮郡宋齊〉
〈梁因之陳置大雷郡隋開皇初郡廢十一年改縣曰義郷十八年又改曰望江屬同安郡唐武徳四〉
〈年於縣置高州尋改智州七年州廢屬嚴州八年屬舒州宋屬安慶府元屬安慶路明屬安慶府〉
〈本朝因之〉
︹形勢︺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衝〈宋朱綽廳壁記〉九江之北三
楚之南〈潛山賦〉其山深秀而頴厚其川迤邐而蕩潏
〈方輿勝覽〉南濱大江北介清淮〈府志〉
︹風俗︺人性躁勁風氣果決尚淳質好儉約〈隋書地理志〉率
性真直賤商務農〈寰宇記〉風土清美有粳稻之饒〈朱長〉
〈文圖經序〉
︹城池︺安慶府城〈周九里有奇門五重池三引江水環城爲固宋景定元年築 本朝順治〉
〈二年重建康𤋮四十九年修 懷寕縣附郭〉桐城縣城〈周六里門六西北負山東南瞰〉
〈河明萬厯四年築 本朝康𤋮九年修雍正十年乾隆十年重修〉潛山縣城〈周七里有〉
〈奇門四明崇禎十一年築 本朝順治六年改築土城康𤋮五年修乾隆二十九年建甎城〉太
湖縣城〈周六里門六北負山西南瞰河環河有池深廣各丈餘明崇禎九年建 本朝順治〉
〈五年修康𤋮五年十一年重修〉宿松縣城〈周四里門六明崇禎十二年築 本朝康熙中〉
〈屢修〉望江縣城〈周三里一百六十四步門五明萬厯三年築 本朝順治六年修康𤋮五〉
〈十三年重修〉
︹學校︺安慶府學〈在府治東明初建 本朝順治八年重建康熙五十八年六十年雍正七〉
〈年增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懷寕縣學〈在縣治東 本朝順治三年建康熙中屢修入〉
〈學額數二十五名〉桐城縣學〈在縣治東南明初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修康熙二十二〉
〈年雍正七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潛山縣學〈在縣治東明初建 本朝順治十年〉
〈康熙六年五十八年雍正八年重修乾隆四十五年重建入學額數二十名〉太湖縣學
〈在縣治西 本朝順治六年重建康𤋮十一年雍正八年屢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宿松縣
學〈在縣治東南明初因元故址重建 本朝順治三年修十一年康𤋮二年八年雍正八年重修〉
〈入學額數二十名〉望江縣學〈在縣治北宋故址 本朝順治六年修康𤋮二十一年雍〉
〈正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六名〉敬敷書院〈在府治東 本朝雍正十一年奉 㫖建〉
山谷書院〈在府治東北今為府學文廟後有祠堂祀宋黄庭堅〉皖山書院〈在潛〉
〈山縣舒臺上明知府胡纘宗以程朱皆嘗至潛而游酢黄幹皆有政績于潛故創書院以杞〉熙
湖書院〈在太湖縣東門内 本朝乾隆五十五年縣令余心暢建〉太白書院〈在太〉
〈湖縣北司空山〉禹江書院〈在宿松縣西半里明知府李遜講學于此〉來仙書院
〈在望江縣東門外 本朝康𤋮十九年知縣陳柿祚建二十二年知縣伊巘置田供寒士之就學者〉
蓮花書院〈在望江縣西北小茗山〉慈湖書院〈在望江縣北二十里元王幼學〉
〈講學處 按舊志載培原書院在府學東 本朝順治九年廵撫李日艽建康𤋮十年巡撫靳輔修〉
〈三立書院在潛山縣 本朝知縣常大忠建今並廢〉
︹户口︺〈原額人丁三百八十一萬七千六十三今滋生男婦一百七十六萬九十四名口〉
︹田賦︺〈田地二萬一千五百十七頃二十一畝有奇額徵地丁銀一十七萬一千九百五十六兩三錢〉
〈五分一釐雜項銀四十五百三十七雨三錢一分七釐米一十一萬八百五十三石四升二合有奇〉
︹山川︺拓澗山〈在懷寕縣東五十里南瀕江北阻湖盤旋數里為縣下𨵿水口〉黄山〈在懷〉
〈寕縣西三十里西迆皖口而上當治湖之口形如臥象亦名象鼻山又西十里有紫寶山三峯圓秀〉
太平山〈在懷寕縣西八十里委折深秀〉大雄山〈在懷寕縣西百里舊志地名釋迦坡〉
〈山之東三十里曰愚公峰山之西曰俚子峰左右夾峙由萬石嶺至絶頂俯視衆山如兒孫皖水諸〉
〈河如帶〉撼船山〈在懷寕縣西一百二十里下有長河渡相近有騰雲山南接望江縣界〉
百子山〈在懷寕縣西北二十五里濱石湖羣峰曡出最高者為雲峰山口曰獅巖奇石稜峭〉
〈下臨溪水居人蓺梅其上曰梅谿山内廣袤可二三里許土性宜桃春日爛漫如霞有高嶺曰金坑〉
〈為出山路口又西北五里曰甑山在石門湖西形甚兀〉鏡山〈在懷寕縣西北四十里石色瑩〉
〈若明鏡又北有雙尖峯又十里有寨基山三峯疊秀〉獨秀山〈在懷寕縣西北六十里脈自潛〉
〈山縣來挺然傑出為羣山之長相接者曰桑山中多巖洞石如層樓可藏千人又有花山去硤石嶺〉
〈五里上多竹茶〉龍門山〈在懷寕縣北二十里周十餘里府志由龍山左腋注勢兩山相夾如〉
〈門山多奇石巖洞空嵌〉大龍山〈在懷寕縣北三十里桐城縣南一百四十里府之鎮山也〉
〈有龍井亦曰雷澤井四時不竭禱雨常于此懷寕縣志大龍山北障皖城山色縈青繚碧望之瑩然〉
〈其最高峯曰三鄉尖桐城縣志山勢蜿蜒若龍故名山陽隷懷山陰隸桐有地維峯倚山之半周五〉
〈十里高十八里舊志其東連出者曰小龍山峯巒奇勝〉浮度山〈在桐城縣東九十里一名〉
〈符度山又名浮山隋書地理志同安有浮度山寰宇記符度山在縣東九十里頂有三巖約容三五〉
〈十人有天井泉下通深潭又有金穴西南有獨峯號為創山直上數千仞及此山内古跡不可勝紀〉
〈其三巖懸泉常流枕帶江湖府志浮山奇峯七十有二最著者曰石龍翠微翠蓋懸元翠屏丹崖屯〉
〈兵紫葢抱龍立馬諸峯下各有巖有洞其巖三百有五十最著者曰金谷巖曰大通巖巖巔一竅〉
〈見天日曰首楞巖曰㑹聖巖巖側有石曰蓮花石曰棲真巖曰穿心巖空洞約百武每雨瀑自中出〉
〈如練下有仙人橋曰談禪巖曰張公巖内有天然石閣後有龍井甘冽異常曰多景巖四壁石窟縱〉
〈横交錯曰海島巖曰枕流巖曰觀音巖曰摘星巖高數百仞曰丹邱巖上有天池昔人鑿石數十丈〉
〈引水入巖以供汲飲其他皆稱奇勝洞六曰雷公朝陽蓬壺金雞横雲阮君有石延亘數丈狀若廊〉
〈廡曰巖廊蹲踞如關曰龍虎關曰紫霞關有寺曰華嚴寺為遠公道場〉青山〈在桐城縣東一〉
〈百一十里草术秋冬皆青故名明初徐達擊趙普勝之浮山寨敗其兵于青山即此上有金雞洞〉
白雲巖山〈在桐城縣東一百二十里府志有東西兩巖峯有四曰鐵障鐵船絳霄雙峯巖〉
〈之小者有五曰燕子蛾眉雪浪樓子墓巖洞有三曰函雲四顧抱龍有泉有池多奇石其名勝亞浮〉
〈山〉𠙶山〈在桐城縣東一百三十里瀕江又名蓮花峯上有煉丹池風洞又東十里曰下青山〉
〈瀕江帶湖水漲則宛在湖中 按𠙶通雅云陳仁懋音后今桐城有𠙶山音偶〉黄連山〈在桐〉
〈城縣東南一百里巨石巉巖屹峙湖畔懷潛舒桐四縣之水俱㑹於此為縣𨵿鎖〉樗蒱山
〈在桐城縣東南一百十里寰宇記山有二石各高六丈自然如人相對樗蒱之狀〉摩旗山
〈在桐城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志上有𨵿侯廟相傳南宋時嘗駐兵于此有砦口有鎮又宿松縣西〉
〈北七十里亦有摩旗山有石丈餘懸駕山泉〉盛唐山〈在桐城縣南漢書武帝紀元封五年〉
〈冬南巡狩至於盛唐寰宇記盛唐山在桐城縣南一里俗名小益唐山元豐九域志桐城有盛唐山〉
〈明統志在桐城縣南五里府志在桐城縣南一百五里 按漢武元封五年冬至盛唐望祀虞舜於〉
〈九嶷此為一事登灊天柱山至薄樅陽而出又為一事總承之曰作盛唐樅陽之歌非謂盛唐即在〉
〈樅陽之左右也文頴不得其解曰盛唐疑當在廬江左右縣名韋昭則曰在南郡而顏師古註亦曰〉
〈韋説是是唐初巳有定論矣至𨳩元天寳間更霍山縣曰盛唐是亦以盛唐在廬江也樂史作寰宇〉
〈記復指桐城縣南一山以當之不知九嶷距此極逺豈得於此望祭武帝憚衡嶽遠移於天柱山豈〉
〈又憚九嶷遠而移於樅陽耶又考郊祀志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灊之天柱山號曰南嶽浮江〉
〈自潯陽出樅陽過彭蠡禮其名山川益足徵為二事而韋昭南郡之有可據也今姑列以備考〉環
山〈有二西環山在桐城縣西十里一名官莊山東環山在縣東三十里一名魯硔山〉石井
山〈在桐城縣西二十里亦曰龍井山上有石井又名栲栳山一峯聳峙拾級而上幾出雲表〉挂
車山〈在桐城縣西三十里三國呉志朱桓傳黄武七年魏曹休将步騎十萬至皖城時陸遜為〉
〈元帥擊休桓進計曰休今戰必敗敗必走走必由夾石挂車此兩道皆險阨若以萬兵柴路則休可〉
〈生虜縣志宋時有挂車鎮在其下〉五峴山〈在桐城縣西一百里寰宇記其山五重巖巘交〉
〈映故名〉碧峯山〈在桐城縣西北七里諸山分峙一澗迆邐沿澗而入南崖壁立千仞下開〉
〈四洞可容數千人有按雪洞尤勝〉龍眠山〈方輿勝覽在桐城縣西北王象之輿地紀勝在〉
〈縣西北三十里與舒城六安接界以中有二龍井故名縣志在縣北五里與華崖對峙多峭壁俯清〉
〈流若青布潭碾玉硤諸處尤勝宋李公麟為泗州叅軍歸老於此號龍眠居士自繪龍眠山荘圖蘇〉
〈軾為之跋舊志有東西兩龍眠在縣北五里與華崖並峙蓋東龍眠也〉投子山〈在桐城縣〉
〈北二里相傳孫呉魯肅與曹兵戰敗投其子于此故名宋劉興言周彥俱有詩咏其事〉華崖
山〈在桐城縣北八里高聳横峙多石草木繁茂中有龍井又二里曰石門山有石如門一名石門〉
〈冲有瀑布〉吕亭山〈在桐城縣北十七里寰宇記呉將吕蒙屯軍扵此故名〉北峽山
〈在桐城縣北四十里即古夾石三國呉志吕蒙傳孫權攻皖破之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
〈又陸遜傳黄武七年曹休舉衆入皖遜自為中部令未桓全琮為左右翼三道俱進衝休伏兵徑至〉
〈夾石寰宇記南夾戍在縣北四十七里即張遼所築在古廬州南故名縣志北峽山兩岸相夾如關〉
〈又西峡山在縣北四十七里即古南夾戍也〉鳳石山〈在桐城縣東北三里有獅子巖偏北〉
〈有觀音崖崖懸二百餘丈下臨桐陂又有卓錫泉虎跑泉仙姑井〉洪濤山〈在桐城縣東北〉
〈四十里其山高廣毎大雨則洪水下流如濤〉白雲山〈在潛山縣南接懷寕縣界絶險壁立〉
〈上有平陂懸橋以升可容萬人舊時結白雲砦于此有嶺曰帷嶺溪曰滸溪又太湖縣東北三十里〉
〈亦有白雲山山外有石徑越數里始達其麓峯巒環合有泉瀑于兩崖之間下注成澗〉皖山
〈在潛山縣西北唐書地理志懷寕縣有皖山李吉甫元和郡縣志皖山在懷寕縣西十里寰宇記潛〉
〈山在懷寕縣西北二十里高三千七百丈周二百五十里山有三峯一曰天柱山一曰潛山一曰皖〉
〈山三山峯巒相去隔越天柱即司元洞府有白鹿洞潛山有魏時左慈煉丹房山東面有激水冬夏〉
〈懸流如瀑布下有九井一石床容百人方輿勝覽皖山在懷寕縣西皖伯始封之地縣志山之南為〉
〈皖山北為潛山東為天柱山一名雪山西為霍山道家以為第十四洞名天柱司元之天有峯二十〉
〈七其著者曰飛來三台又有嶺八崖五巖十有二原四洞十臺四池三竒秀不可殫記唐李白江上〉
〈望皖公山詩青𡨋皖公山巉 絶稱人意即此 按灊之名見左傳昭公二十七 年吳公子燭庸帥師〉
〈圍潛杜預注在廬江六縣西南漢武登灊禮天柱山號為南岳即此漢灊縣故城在今霍山縣東北〉
〈三十里晉六縣故城在今六安州北十三里去 今潛山頗遠今潛山縣本漢皖縣東晉以後為懷 寕〉
〈縣地元 英宗至治三年始置縣曰潛山蓋據寰 宇記稱皖 山一曰潛山也然晉以前灊縣實不在 此〉
〈諸志紛紛以皖山 為灊嶽為霍山俱誤〉三 祖山〈在潛山縣西北二十里明統志梁高僧誌〉
〈公隱居處有唐僧三祖禪師塔峭壁間刻杜牧金陵懷古詩〉牛眠山〈在潛山 縣西北七 十〉
〈里下有金鐘潭甚深又北三里曰水吼嶺〉天堂山〈在潛山縣西北一百四十里四壁高峻中〉
〈敞如 堂平廣可容萬人中有温 泉及龍湫又有 黄沙碎 石清風飛旗諸嶺及雙乳 峯主簿原其連 出〉
〈者曰羅原後霍公葢金龜鯉魚及東 山後山嬴 山諸山左右環合稱為絶險又見霍山 舒城二縣 舊〉
〈志按寰宇記有多智山在懷寕縣西北二百里高九百八十丈自霍山縣西南入懷寕太湖縣界西〉
〈接蘄州其山兩岸相去十里北有水一道入霍山縣界小山迆邐一百里連太湖縣界山南有水一〉
〈道入太湖縣界葢即天堂諸山矣 按山北水入霍山縣界即渒河山南水入太湖縣界即薛家河〉
〈志所謂後部河之上源銀河者也又山東南之水爲皖爲潛〉玉鏡山〈在潛山縣北寰宇記〉
〈在懷寕縣北二十里唐貞元二年皖山東南怱然爆裂皎然如玉行路遠見如鏡懸馬刺史吕渭奏〉
〈聞因改萬嵗鄉爲玉鏡鄉府志一名玉照山以宋黄庭堅詩仙人持玉照留在潛峯西故名〉崑
崙山〈在潛山縣東北六十里上有泉舊志近置崑崙寨于此相近有龍隱山亦名白崖山〉鳳
凰山〈在太湖縣東十五里相近又有奪龍山爲縣治水口關隘〉鳳棲山〈在太湖縣東南〉
〈五十里與望江縣接界〉香茗山〈在太湖縣南四十里望江縣西北七十里太湖縣志中一〉
〈峯曰蓮花峯左曰小茗山右曰大茗山尤爲高峻上有丹砂險不可取山半有洞可容數百人有泉〉
〈甘冽望江縣志大茗山山顛有巨石屹立頂平如砥雲常覆之有水沿流入馬頭河〉嵯峨山
〈在太湖縣南寰宇記在縣南七十里縣志在縣南四十里嶙峋多石〉新寨山〈在太湖縣西十〉
〈里壁立險阻元末邑人立寨其上〉龍門山〈在太湖縣西十五里兩峯相峙狀如龍門其巔〉
〈有泉下瀉瀦為三坎〉夾羅山〈在太湖縣西二十里龍門山之西五里山東西對峙與龍門〉
〈山相𩔖以夾羅溪而名其土沃〉龍山〈在太湖縣北三里磅礴多石下有龍潭世傳其下有洞與〉
〈四面山通〉天頭山〈在太湖縣北四十里高峻冠諸山四面有河又北八里曰獨阜山峻削秀〉
〈峙多古石刻〉白樂山〈在太湖縣北七十里絶巘有洞洞有懸溜可愈𤍠疾相近有安常山〉
瑪瑙山〈在太湖縣北一百二十里上多石類瑪瑙亦名瑪瑙峯〉珠子山〈在太湖縣〉
〈北一百八十里孤峭干雲上有關與六安州英山縣分界相近有發洪尖其巔洪水時發下注成溪〉
司空山〈在太湖縣北寰宇記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九域志太湖縣有司空山明統志在縣〉
〈西北一百六十里相傳為釋氏二祖傳衣三祖之地山極高峻山半有洗馬池即古司空原唐李白〉
〈嘗避地於此有詩曰卜居司空原北將天柱鄰舊志山周四十里其上平坦可數畝謂之司空原山〉
〈半泉最清冽旁有雷洞甚深邃又有小鴉嶺極峻〉四面山〈在太湖縣東北十里山方而鋭〉
〈四面如一自麓至巔有石磴有澗〉鑿山〈在宿松縣東十五里周三十里中有仙洞洞口石磴〉
〈陡隘入後豁敞可容千餘人底有大河竅通江海〉月山〈在宿松縣東三十一里三面濱河形〉
〈彎如月〉響石山〈在宿松縣東南七里外實内虛人跡皆響〉洿池山〈在宿松縣東南〉
〈六十里周十餘里環山皆湖水漲則宛在中央中列𠪨市明崇禎中縣嘗徙治于此〉馬頭山
〈在宿松縣東南八十里峯岫紆廻如馬掉首故名晉書桓宣傳祖約與蘇峻作亂宣拒約不與之同〉
〈欲南投潯陽營于馬頭山祖煥遣衆攻宣宣求救于毛寶寶擊煥破之即此〉小山〈在宿〉
〈松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遲大魁小山志𪧐松縣東有山在水中央為小孤山隣彭澤間突兀巑岏〉
〈一柱直插天半舊云髻山相沿日久遂指小謂小姑非也山以特立不倚故得名其云小者則從〉
〈彭蠡之大别言之耳縣志與江西彭澤縣接界舊時峙江北岸與南岸彭郎磯相對為控扼要處〉
〈元天厯中立鐡柱于山上長三尺有奇鐫曰海門第一關江流經此湍急如沸明成化二十年江水〉
〈怱分流于山北流日益廣自是屹立中流大江澎湃環于四面山無支峯石足穹立攀躋無𨻶惟西〉
〈北石罅路通一綫有石級百十有一曲折蛇行而上其南曰胭脂港北曰蛾眉洲與小相映帶〉
南臺山〈在宿松縣南三里又南一里曰長安山下有清官潭潭側為桃花巖巖左半里有嶺〉
〈曰餞客嶺〉得勝山〈在宿松縣西四十里元末余闕守安慶嘗敗陳友諒于此故名〉翠睂
山〈在宿松縣西北五里小巒獨立河水環照影如修蛾見于鏡中又五里曰靈隱山〉銅鈴
山〈在宿松縣西北三十里山界大路為八省通衢外陡中平峯若城郭有泉不竭明末巡撫史可〉
〈法嘗駐此葺垣禦寇名曰同人堡〉西源山〈在宿松縣西北五十里水織知環入山祗河一〉
〈道過徑三十六渡有九井三龍王祠山後為石湖梯望週四遠梯下為銅鼔巖泉滴巖中如金奏響〉
〈相近曰獨山孤尖迥秀產茶多竹木史可法嘗置天城堡于此〉陳漢山〈在宿松縣西北八十〉
〈里縣河之水出焉路通蘄黄英霍其地險固相傳元末有陳漢者結寨于此〉邱家山〈在宿〉
〈松縣西北接湖北蘄州界山隂為蘄州界高矗雲霄為諸峯第一亦名羅漢尖產茶〉横山〈在宿〉
〈松縣北二十里迆邐十里秀河源出此〉嚴恭山〈在宿松縣北唐書地理志宿松有嚴恭山〉
〈眀統志在縣北三十里環亘十餘里出蒼术縣志山半有錫杖坪鉢盂峯頂有雲天嶺嶺有白猿洞〉
〈嶺斷峯峙中夾絶澗一石横跨曰玉泉橋嶺後為玉屏峯明史可法建淳風堡于此相連者曰四顧〉
〈山一峯陡起可法建連雲堡于此〉白崖山〈在宿松縣北五十里陡峭幽奇與太湖英霍諸〉
〈山相接由止鳳河入經夾石仄徑十餘里至山麓縁磴而上有靈湫飛派史可法依巉巖結堡有東〉
〈峯西峯北嶺遂各以其方為營間列市肆惟中峯尤為絶險相近為洞坑山山高而鋭亦有靈湫〉
烽火山〈在宿松縣東北寰宇記在縣東北六十里齊陳二國割江為界征伐不息烽堠頻驚〉
〈兹山高敞百以瞻望齊永明八年因置烽火於山〉周何山〈在望江縣東一里相傳周瑜何〉
〈無忌皆嘗駐軍於此〉值雪山〈在望江縣西十八里明統志上有平闌相傳唐李白遊此值雪〉
〈故名〉麒麟山〈在望江縣西北二十里〉者山〈在望江縣西北八十餘里大茗山之西十〉
〈餘里接太湖縣界〉孝感山〈在望江縣北十里縣志唐德宗貞元中孝子徐仲源居此〉磨
叉山〈在望江縣北三十里明統志山趾有巨石如駝象形上磨叉痕及馬蹄人跡又有一孔大〉
〈如錢許空洞莫測〉寶珠山〈在望江縣北五十里瀕湖衆山皆伏此獨突起圓明如珠相近〉
〈有張山劉山〉長安嶺〈在懷寕縣西三十里甚高且長路通潛山縣濱江有大勝磯明崇禎〉
〈中巡撫史可法敗賊于此相近者曰谷神嶺𫝑俱盤聳〉分龍嶺〈在懷寕縣西北五十里獨〉
〈秀之南天柱之脈至此而分東出為大龍諸山西南出為大雄太平諸山〉脊現嶺〈在懷寕縣〉
〈北十八里大龍之脈伏而復見聳起如脊故名後譌為集賢嶺〉梅嶺〈在桐城縣東南一百十里〉
〈亦名梅林山〉黄栢嶺〈有二俱在桐城縣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者通舒城縣界在縣東北一〉
〈百四十里者有南北二嶺通無為州界〉分流嶺〈在太湖縣東四十 里有水分流其下故 名〉
〈跨潛山縣界〉龍溪嶺〈在宿松縣西北二十里山下有溪 按九域志宿松縣有龍溪鎮葢〉
〈置于此〉小隘嶺〈在宿松縣西北八十里嶺脊與湖北蘄州交界阻山臨河峭隘盤曲眀初〉
〈攻湖廣元帥石良由此嶺通道蘄州〉闕嶺〈在宿松縣北五十里與太湖縣接界兩壁陡峙如門〉
〈山最幽深人跡罕到〉長嶺〈在望江縣西北四十里蘆新溝出此又分茅嶺在縣北六十里接太〉
〈湖縣界〉雷公崖〈在太湖縣西北六十里削壁萬仭稱為奇勝〉紅墩〈在宿松縣東南〉
〈七十里倉鎮小口其土赤色故名〉銅鑼墩〈在宿松縣南三里元末余闕戰勝于此有河為〉
〈横山諸水西流入大河處〉九程坂〈在宿松縣東九十里地洿下四周皆水又酆坂在縣西三〉
〈十里三面皆水獨余嘴春冬陸路可至夏秋亦隔小河皆明末邑人避賊處〉石牛洞〈在潛〉
〈山縣西北十五里有唐李翺題詠縣志山谷寺有大石如牛眠石上有二蹄跡宋黄庭堅讀書於此〉
〈時李公麟畫庭堅坐石牛上庭堅因自號山谷道人題詩其上所謂青牛駕我山谷路是也〉西
風洞〈在太湖縣西北十里明統志兩石壁立穴口闊五尺入内漸狹風從上出草木不生每六〉
〈月間環縣數里無蚊〉懷乳尖〈在太湖縣東北二十里尖半有池其上有寨凡五門〉大江
〈自湖北黄梅縣東流入逕宿松縣南一百二十里對岸為江西湖口彭澤縣界又東北逕望江縣南〉
〈十五里對岸為池州府東流縣界又東北逕懷寕縣西繞城南而東又東北逕桐城縣東南一百二〉
〈十里對岸為貴池銅陵二縣接界又東北流入無為州界厯府境四百二十里史記秦始皇本紀三〉
〈十七年渡江渚註括地志云江渚在舒州同安縣東漢書武帝紀元封五年冬自尋陽浮江親射蛟〉
〈江中𫉬之薄樅陽而出又郊祀志上巡南郡浮江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寰宇記大江水在懷寕縣〉
〈西一百八十里與望江縣分界至皖口南對江州東對石牌中流與彭澤縣分界呉時來江防考江〉
〈水經小孤山最為險要小之上二十里曰楊家洲下十五里為毛湖洲皆宿松縣界自毛湖洲下〉
〈至懷寕縣皖口鎮凡一百五十餘里皆望江縣界自雷港司至長風夾一百六十里皆懷寕縣界自〉
〈長風夾下至六百丈墩接無為州界凡百餘里皆桐城縣界〉皖水〈今名長河源出潛山縣西〉
〈北天堂山東南流經縣西北二十里又南至縣東二里㑹潛水又南至石牌市與太湖縣東諸水㑹〉
〈又東南經懷寕縣西十五里又南入江寰宇記皖水在懷寕縣西北自夀州霍山縣南流入經縣北〉
〈二里又東南流二百四十里入大江謂之皖口九域志懷寕有皖水潛山縣志皖水亦名後河源出〉
〈天堂山之龍潭東經烏石陂至縣東二十里陶阜分為二支一由破越溪至府西石牌口入江一經〉
〈縣東二里與潛水合亦逹于石牌懷寕縣志一名長河北自潛山縣分烏石呉塘二支奔㵼二百餘〉
〈里㑹于康平山又太湖縣水亦奔㵼二百餘里至此同㑹于石牌屈曲七十五里至皖口入江 按〉
〈輿圖潛山縣北有賓河又北有黄花河又北稍東有破越河以地𫝑推之黄花河疑即皖水而賓河〉
〈疑即潛水又按方與紀要但載皖水在府西源出潛山合潛水南至石牌市東至皖口入江流長三〉
〈百四十里即引宋史河渠志為證蓋皖潛同流亦通受其名也〉潛水〈今名前河源出天堂山相〉
〈近之羅源山曰羅源澗東南流經潛山縣城北又東合皖水宋史河渠志元豐五年淮南監司言舒〉
〈州近城有大澤出潛山注北門外比者暴水漂居民知州楊希元築捍水堤千一百五十丈置洩水〉
〈斗門二遂免淫潦入城之患縣志源出公蓋山經水吼嶺又柱西呉塘堰至縣西北五里曰沙河分〉
〈為二支一繞縣北東合皖水一繞縣西而南又分為二支一東南合黄泥港至石牌合皖水一東經〉
〈縣南曰黒河明萬厯三十一年知縣于廷采濬之乃與縣北之潛水合〉雷水〈亦曰雷池曰大〉
〈雷江曰大雷口今名楊溪河源出湖廣蘄州黄梅縣界派流至宿松縣西北四十里隘口合流曰三〉
〈溪河至縣西北三十里曰二郎河又曰清灣河又至縣西一里曰縣西河又南行五十餘里出龍湖〉
〈曰洿池河又東過泊澇湖經望江縣南五里曰楊溪河又東抵華陽鎮南入江晉咸和二年温嶠欲〉
〈率衆下衞建康庚亮報嶠書曰足下無過雷池一步又義𤋮六年劉裕討盧循軍于雷池宋鮑照有〉
〈登大雷岸與妹書隋書地理志宿松有雷水寰宇記望江縣大雷池水西自宿松縣界流入至縣東〉
〈南積而為池謂之雷池又東流至縣南去縣百里入于江為大雷口相近有小雷口明統志楊溪長〉
〈河在望江縣南五里有三十六斷雷池在望江縣東南又十五里入江名雷港望江縣志宿松縣龍〉
〈南諸湖之水匯于泊湖其水東泊湖之口又東達雷港入江明天啟中雷港為浮沙所塞今自華陽〉
〈鎮南入江〉青山河〈一名青山渡河在懷寕縣西七十五里合潛水入江〉雙河〈在桐城縣〉
〈東三十里一曰東河源出洪濤山一曰西河源出魯谼麻山至此合流曰雙河亦曰孔城河至縣東〉
〈南三十里曰角潭河又合白兔河至縣東一百三十里曰長河又東十里由老洲入江其白兔河在〉
〈縣東南三十里源出獨山湖流合雙河又石溪河在縣東九十里源出石溪山下通長江〉樅陽
河〈今曰練潭河在桐城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源出潛山縣東北界之黄馬河東流經懷寕縣北九〉
〈十里又東流經桐城縣西南七十里練潭驛南盡匯懷寕桐城二縣北境之水又東南至樅陽鎮入〉
〈江漢書武帝紀薄樅陽而出即此九城志桐城有樅陽水寰宇記樅陽湖在桐城縣東一百五十里〉
〈縣志亦名樅陽河西引練潭北通孔城南達大江舊志練潭河西受懷寕縣北高河黄馬河諸水北〉
〈通白河〉沙河〈在潛山縣東六十里源出崑崙山南流合懷寕縣北黄馬河諸水㑹于桐城縣〉
〈西南之練潭河〉九井河〈在潛山縣西二十九里源出九井又青河在縣西十里源出潛山皆〉
〈合于潛水 按與圖潛山縣西南有西河其南有地靈河皆出縣西諸山東流經縣南又東南與皖〉
〈潛㑹疑即九井河青河〉黄馬河〈源出潛山縣北山中樅陽河之上源也東流經懷寕縣北〉
〈九十里又東南會沙河及北髙河水達桐城縣西南為練潭河至樅陽入江又井田河在懷寕縣西〉
〈北六十里源出觀音洞口達于練潭河〉馬路河〈在太湖縣西一里上流自後部河匯南陽〉
〈青石羅溪棠梨諸水繞縣南又東至縣東四十里潛山縣南三十里接界處曰黄泥港㑹潛水入江〉
〈舊志南陽河在縣北六十里源出湖北蘄州界之沙河青石河本名琴河在縣西北四十里羅溪河〉
〈在縣西北二十里源出司空山棠梨河在縣西十里源出龍門山俱流合于馬路河又縣東有雙河〉
〈源出四面山東㳘入黄泥港〉後部河〈在太湖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西去司空山三十里其〉
〈上流為銀河源出潛山縣之天堂山南流經太湖縣西北一百六十里合羊角山水為後部河又南〉
〈至縣西北六十里為龍灣河又東匯為馬路河〉羊角河〈在太湖縣西北二百里源出英山縣〉
〈界東南流入後部河〉秀河〈在宿松縣東半里源出横山黄栗冲二處委折二十餘里出南臺山〉
〈麓與縣西河合〉上長河〈在宿松縣南五十里上承洿池河下出泊澇湖分三十六段又下長〉
〈河在縣南七十里上承泊澇湖下出望江縣泊湖〉西源河〈在宿松縣西北五十里源出西〉
〈源山經羊角山下入清灣河〉舊縣河〈在宿松縣東北三十五里源出白崖諸山至縣東北〉
〈五十里曰止鳳河又至縣東北四十里曰馬黄河又至縣東北三十二里曰黒羊河合荆橋河又三〉
〈十里入望江縣泊湖其荆橋河匯縣東諸水别為一支入黒羊河〉縣步河〈在望江縣南門〉
〈外其水受楊溪河氷循周何山合後溪河水復入楊溪河後溪河在縣東北十五里其水受青草白〉
〈土湖水至三了口入縣步河〉蓮湖〈在懷寕縣東十二里匯大龍山谿澗水及江水支流而成〉
〈一名段塘中多蓮引流為長風港達桐城縣之樅陽河入江〉麻塘湖〈在懷寕縣西一百里〉
〈由石牌合皖水入江又冶塘湖在縣西三十里其下流達皖口入江〉石門湖〈在懷寕縣西北〉
〈二十里名積石河俗名馬嘴石河南入江又大龍水源出大龍山西流達石門湖〉巢湖〈在桐〉
〈城縣東酈道元水經注施水又東經湖口戍即此湖也寰宇記在桐城縣東二百一十里其水發源〉
〈廬江縣界三公山下入縣界〉團亭湖〈亦名獨山湖在桐城縣南六十里寰宇記與白湖相〉
〈連湖中出兩小山亭亭峻嶮白石皎然二水相連遂為團亭白石之號縣志獨山湖在縣南六十里〉
〈水出白河達樅陽蓋即古團亭也〉石塘湖〈在桐城縣南一百里大龍山東南其西南抵懷〉
〈寕縣段塘湖春夏漲溢則東合樅陽河入江又古湖在縣南一百里又鴨子湖在縣西南五十里其〉
〈水皆出練潭河〉南湖〈在潛山縣南明統志在府治南三面依城古木參天湖浸甚廣舊有褰芳〉
〈堂在湖中宋李師中有記潛山舊志一名靈湖渟涵浸宜于植蓮又有雪湖在縣東洋蕩方坑長〉
〈湖深泊鴉鵲横溝赤田共七湖皆在縣南〉太湖〈在太湖縣西寰宇記源出太湖縣西稻積山東〉
〈南流入大江南畿志在縣西南今為陸所存者其名耳縣東四十里有小池今為驛或即舊所稱小〉
〈湖也縣志縣界舊有五湖曰太湖小湖仰天湖陸鍾湖黄里湖今皆堙〉馬家湖〈在宿松縣〉
〈東南九十里九程坡芙蓉山下左連泊湖右達楊灣又十里曰茅湖内多蘆葦與江逼近〉龍南
蓮箬湖〈在宿松縣南四十里中有小洲曰浮笠洲湧若螺黛隨水上下又二十里曰泊澇湖〉
〈又五里曰赤壁湖通新溝入江明初置龍湖太湖洿池張富池四河泊所嘉靖間廢〉鮎魚湖
〈在宿松縣西南三十里又十里曰泥湖又五里曰牌湖又十里曰麻湖皆通大江〉鰔湖〈寰宇〉
〈記在宿松縣西南八十里湖水廣闊嘗有鰔魚甚大縣志水出西南通湖北黄梅縣攝湖口入江〉
泊湖〈在望江縣西四十里袤廣各五十里其分流曰鱭湖續文獻通考湖合龍南大小泊澇湖〉
〈諸水匯而為池下流分而東出與長溪長河合流〉慈湖〈在望江縣北十八里孝感山北明初〉
〈攻陳友諒于安慶徐達等追出慈湖焚其舟今堙〉武昌湖〈在望江縣東北三十里廣十里〉
〈袤三十里受馬頭湖蘆薪溝諸水由青草達于江其馬頭河在縣北五十里匯大茗石輝諸山水蘆〉
〈薪溝源出長嶺鷓鴣山俱流入武昌湖〉青草湖〈在望江縣東北四十里其東曰白土湖二〉
〈湖相通受武昌湖諸水趨漳湖以逹於江〉漳湖〈在望江縣東北六十里廣四十里袤六十里受〉
〈武昌青草白土諸水流經懷寕縣西南曰響水河出皖口入江漳湖支流由望江縣東北十里之路〉
〈灌口亦入江其湖四面受水最為田患近有洲生湖中曰漳腹洲〉桐溪〈在桐城縣北門外源〉
〈出龍眠華崖諸山南匯練潭入江明永樂中知縣胡儼沿山分支流溉西南田百餘頃名曰桐渠一〉
〈名桐陂 本朝順治康𤋮間重濬〉漳葭港〈在府城西門外土名老河東西迆邐六十餘丈〉
〈上通潛山太湖望江三縣下達大江爲糧艘商舶避風之所厯年久遠漸成平陸來往舟楫停泊江〉
〈岸俱無捍蔽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巡撫裴宗錫奏請重濬行旅便之〉團亭港〈在桐城縣〉
〈東寰宇記在桐城縣東六十里括地志云其水發源於界内南峽山東南一百五十里入團湖〉黄
泥港〈在潛山縣南三十里太湖縣境之水匯流于此合于潛水〉石子港〈在望江縣北二〉
〈十里源出縣西值雪山涼泉匯慈湖諸水入武昌府〉新溝〈在宿松縣東南七十里明初鄱陽湖〉
〈之戰邑人石良督義兵爲俞通海開溝三十餘里引大河達涇江口入江 本朝順治五年築壩康〉
〈熙二年復開〉木鵞洲〈在桐城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江濱相近有羅塘洲又有鐵板洲在縣〉
〈東南一百五十里接三江口縣志相傳周世宗與南唐割江爲界以木鵞浮江中隨其所之以定南〉
〈北鵞沿洲東下故以為名〉老洲〈在桐城縣東百六十里西南去樅陽鎮六十里〉孟洲〈在宿〉
〈松縣西四十里環洲皆湖其地廣饒宜畜牧居民甚衆〉黄陂洲〈在宿松縣西南四十里又〉
〈楊栁洲在縣西南八十里〉桑落洲〈在宿松縣西南百二十里與江西德化縣接界晉安帝元〉
〈興三年何無忌劉道規破桓元將何澹之舟師處晉書劉毅傳義𤋮中盧循引兵發巴陵毅次於桑〉
〈落洲與戰敗績陳書高祖記太清三年高祖率甲士三萬人發自豫章次桑落洲寰宇記在宿松縣〉
〈西南一百九十四里與江州尋陽縣分中流為界又江水始自鄂陵分派為九於此合流謂之九江〉
〈口〉清官潭〈在宿松縣南三里長安山下大河邊潭水清則官清否則汚濁甚驗〉桃花
潭〈在宿松縣西二里上河口〉盡忠池〈在懷寕縣治西舊名清水塘有閘引流出同安橋入〉
〈江元末余闕殉難於此因改今名〉天池〈在潛山縣西北三十里皖山頂有二一方一圓周不〉
〈滿丈深不滿尺清澄澈不盈不涸〉洿池〈在宿松縣東南六十里衆水所匯其中有山居民列〉
〈市利於魚鹽〉張富池〈在宿松縣東南八十里泊澇湖下長河之水匯流於此達於泊湖又〉
〈五里曰蘆花池〉王祥池〈在望江縣西南二十里寰宇記即卧氷取魚處明統志卧氷池在縣〉
〈南二里晉王祥自臨沂扶母避地於此人慕其孝因以名池縣志在縣步河南岸 按晉書王祥臨〉
〈沂人則解衣剖氷雙鯉躍出乃在臨沂時事其後遭亂方扶母至廬江此池當屬附㑹寰宇記說不〉
〈如明統志也〉靈龜泉〈在潛山縣皖山西有大石龜出水宋黄庭堅有銘〉湯泉〈在潛〉
〈山縣皖公山上明統志四時如湯可浴〉白水源〈在潛山縣北二十五里俗名白水灣衆山〉
〈圍繞西南飛瀑千丈景物絶佳〉司馬龍井〈在望江縣菩提寺北明統志冬温夏冷可以愈〉
〈疾相傳嘗有紫沫浮井上累日不散識者曰此龍涎也〉
大清一統志
安慶府二
︹古蹟︺龍舒故城〈在桐城縣漢書志廬江郡龍舒應劭曰羣舒之邑寰宇記龍舒故城在廬〉
〈江縣西一百二十里又云龍舒城在舒城縣西一百里 按廬江舒城二縣與桐城相距皆在百里〉
〈内據杜預 左傳注云舒縣西南有龍舒又云舒縣西南有桐 鄉今桐郷為桐城縣地則龍舒故城亦〉
〈在今桐城境内明矣互詳廬州府古蹟下〉樅陽故城〈在桐城縣東南漢縣漢書武帝紀元〉
〈封元年自尋陽浮江薄樅陽而出作樅陽之歌梁書鄱陽王恢傳子範太清元年為合州刺史鎮合〉
〈肥侯景圍 京邑範出東關請兵于魏魏人不出 師助範範乃 泝流西上軍于樅陽寰宇記樅陽故 城〉
〈在桐城縣 東南一百里漢武帝元封五年置樅 陽縣屬廬江 郡梁天監中改縣為樅陽郡陳大建 中〉
〈亦為樅陽縣割屬𤋮州隋開皇十八年徙廢通鑑唐武德七年輔公祏叛趙郡王孝恭討之破公祏〉
〈别將于樅陽舊志元至正十九年陳友諒之黨趙普勝據安慶結寨樅陽即舊縣也縣志今有樅陽〉
〈上下鎮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西去府城六十里明𥘉置税課局于此正德中革〉陰安故
城〈在桐城縣東南本漢魏郡屬縣在今大名府清豐縣北劉宋時僑置於此寰宇記隂安故城在〉
〈桐城縣東南一百八十里宋屬晉𤋮郡梁改屬樅陽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遂省〉同安故
城〈在桐城縣南隋志梁置樅陽郡隋開皇中廢郡改縣曰同安舊唐書志同安縣取界内古城爲〉
〈名新唐書志桐城本同安至德二載更名自開元中徙治山城地多猛虎毒虺元和八年今韓震焚〉
〈薙草木其害遂除寰宇記同安故城在桐城縣郭東門外隋大業九年築十三年爲李子通所陷因〉
〈廢唐開元二十年移縣治山城今亦荒廢府志同安城在桐城縣南又有山城在縣東南縣志宋末〉
〈移桐城縣治樅陽鎮後又移治池州之李陽河元時始還舊治〉安樂故城〈在潛山縣南唐〉
〈武德五年析懷寕縣置是年省寰宇記在懷寕縣南二十里古武功城内梁天監七年大將武㑹所〉
〈置遂號武功也〉皖城故城〈在潛山縣北唐武徳五年析懷寕縣置七年省寰宇記其城居〉
〈皖水之北在古逢龍城内三國時魏將臧霸討呉將韓當當逆戰于逢龍即此濠塹至今尚存〉梅
城故城〈在潛山縣北唐武德五年析懷寕縣置七年省寰宇記在懷寕縣北七十里古龍鳴〉
〈城内其城北齊天統三年行臺右丞盧潛屯兵所築于時龍鳴城内潛以為不祥移軍在外因號龍〉
〈鳴城〉皖陽故城〈在潛山縣北唐武德五年析懷寕縣置七年省寰宇記在懷寕縣北二十〉
〈二里皖水之北故名〉懷寕舊城〈即今潛山縣治漢置皖縣屬廬江郡後漢書馬援傳李廣〉
〈等聚會徒黨攻没皖城使援擊破之三國呉志孫䇿傳註袁術死術女婿黄猗等就劉勲于皖城䇿〉
〈自與周瑜襲皖城即克之表用李術為廬江太守守皖又孫權傳建安十八年曹操恐江濱郡縣為〉
〈權所畧徵令内移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十九年權征皖城克之獲廬江太守朱光又赤烏〉
〈六年司馬宣王率軍入舒諸恪自皖𨗇于柴桑宋書州郡志晉𤋮太守領縣懷寕令晉安帝立舊〉
〈唐書地里志晉於皖縣置懷寕縣並晉𤋮郡隋改為𤋮州又為同安郡武德四年改為舒州以懷寕〉
〈為州治舊志南宋為安慶府治端平三年元兵入安慶尋引去時以城去江遠控禦為難乃徙治羅〉
〈刹洲而故城遂廢元至治三年始復分懷寕縣之清朝玉照二鄉于故城置縣名曰潛山〉吕亭
廢縣〈在桐城縣東北宋書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郡蠻民立吕亭縣屬晉𤋮郡後省明帝〉
〈太始二年復立南齊書州郡志廬江郡吕亭左縣建元二年割晉𤋮屬寰宇記有吕亭山在縣北十〉
〈七里縣志在縣北十五里相傳吕蒙駐師于此今置驛〉太湖舊縣〈在太湖縣東北寰宇〉
〈記劉宋武帝置元嘉二十五年廢泰始二年復置舊在龍山太湖水之側因為縣名元嘉末年以縣〉
〈居山險移就平原去舊縣三十八里至北齊時行臺左丞盧潛更修故太湖城立為龍安郡以太湖〉
〈東陳二縣屬焉陳太建五年郡及東陳縣並廢舊志故縣在縣東北二里即今東嶽廟也〉東陳
廢縣〈在太湖縣東四十四里太平寰宇記齊建元二年置屬龍安郡陳太建五年廢〉青城
廢縣〈在太湖縣東新唐書志武德四年析太湖置青城荆陽二縣七年省青城入荆陽八年省〉
〈荊陽入太湖寰宇記青城廢縣在太湖縣東四十里本曹魏將曹仁所築黄初元年廢唐武德四年〉
〈大使鮑安仁復置七年廢荆陽廢縣在太湖縣東四十五里其城依據山險縣志青城今名上格城〉
松兹廢縣〈在宿松縣北漢侯國屬廬江郡後漢省漢書王子侯表松兹戴侯霸六安共王〉
〈子始元五年封寰宇記宿松縣在舒州西南一百六十里本漢皖縣地元始中為松兹縣縣志有故〉
〈縣在今縣北五十里其地曰仙田有嘉禾無種自生故名又有舊縣埠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其河亦〉
〈曰舊河 按魏晉所置之松兹在今霍邱縣東十五里晉僑置之松兹一在今江西九江府德化縣〉
〈西一即今湖北荆州府松兹也與此不同〉宜城〈即今府治宋史志安慶府端平三年移治羅刹〉
〈洲又移治楊槎洲景定元年改築宜城景定建康志宜城者雁汉對岸一要害處呉魏相拒時嘗設〉
〈疑城于此其後訛疑為宜故襲稱宜城其地山從北來分為七枝中短外長自西南以及東有大江〉
〈還遶其東北隅有段塘湖水為限惟北當備而有大小青龍山可以屯兵設伏形勢如此而古今屢〉
〈城不克己未庚申之間制臣馬光祖嘗艤舟視其地尋與制閫合疏奏聞詔從之城周十有三里高〉
〈二丈八尺門七濠長一千四百三十五丈遂為江上巨屏懷寕縣志今縣東門外有宜城鎮楊槎洲〉
〈在縣西南羅刹洲在貴池縣界〉吕𫎇城〈在懷寕縣東二十里臨江相傳三固呉吕𫎇所築今〉
〈為水次倉址又通志桐城縣東南亦有吕𫎇城〉古巢城〈在桐城縣南六十五里寰宇記即古〉
〈南巢城俗號古重城城三重故名南北川澤左右陂湖〉魯鎮城〈在桐城縣南七十里相傳〉
〈呉魯肅屯兵于此又六兒城在縣南十五里明初黄榮六所築〉連塘城〈在望江縣西北周二〉
〈里門四舊跡猶存相傳劉裕與盧循戰處〉古桐國〈在桐城縣北左傳定公二年桐叛楚杜預〉
〈註桐小國世屬于楚廬江舒城西南有桐鄉舊志漢朱邑少為桐鄉嗇夫即此〉南硤戍〈在桐〉
〈城縣北三國呉志吕蒙與甘安代皖張遼將軍救之至硤石聞城已拔乃退硤石築南硤戍寰宇記〉
〈在桐城縣北四十七里〉大雷戍〈今望江縣治晉時置戍安帝義熙六年劉裕討盧循自雷〉
〈池進軍大雷劉宋孝建元年江州刺史臧質叛使其黨魯宏下戍大雷宋書鄧琬傳泰始初晉安王〉
〈子勛舉兵江州遣將軍俞伯奇斷大雷禁絶商旅又以甲士五千人出頓人雷於兩岸築壘明年子〉
〈勛將劉胡等軍敗悉發南陵諸軍燒大雷諸戍而走梁書王僧辨等東擊侯景發尋陽軍于大雷陳〉
〈書高祖紀西討衆軍至自大雷人世祖紀王琳冦大雷詔遣太尉侯瑱司空侯安都儀同徐度率衆〉
〈以禦之寰宇記新冶縣即大雷戍陳置大雷郡隋改為望江舊志宋末嘗遷治于東流之香口鎮元〉
〈初復還舊治〉同安監〈在潛山縣東宋史志安慶府監一同安𤋮寕八年置鑄銅鐵九域志〉
〈舒州同安監在州東八十里〉順孫里〈在望江縣西明龍涌事祖母以孝聞嘉靖中詔樹慈〉
〈順坊于其里故名〉昭賢里〈在望江縣北八里唐孝子徐仲源所居也德宗勅里曰昭賢鄉〉
〈曰孝感又勅于其母墓旁築孝義墩白華軒今軒廢墩尚存〉射蛟臺〈在桐城縣東南樅陽〉
〈鎮相傳漢武帝射蛟處漢書武帝紀自㝷陽浮江親射蚊江中𫉬之〉皖伯臺〈在潛山縣明統〉
〈志在舊太平寺前以周大夫封皖伯而名〉舒臺〈在潛山縣東南相傳宋王安石讀書處〉讀
書臺〈在宿松縣南三里相傳唐李白脱永王璘軍至宿松依邑宰閭邱某築臺讀書于此又望〉
〈江縣西值雪山亦相傳爲白讀書地又縣南臺山有對酌亭白與閭邱舉杯邀月處〉分經臺
〈在宿松縣北五十里有石臺相傳梁昭明太子甞于此分金剛經爲三十二分〉孟宗臺〈在望〉
〈江縣北山阜穹越若臺相傳孟宗爲監漁池官甞登此寰宇記孟宗宅在縣北一里即泣竹生笋之〉
〈處 按呉錄宗江夏人其宅當在江夏不在皖也寰宇記誤〉四望樓〈在府治東舊志登眺〉
〈之頃江淮風景舉在目中〉天柱閣〈在潛山縣明統志在舊郡圃宋郭祥正詩羣山奔來一峯〉
〈起千丈芙蓉碧霄裏老松自作鳳鳴潮落時生三井水曾宏父詩坐對潛山萬髻鬟一峯秀獨〉
〈參天〉潛峯閣〈在潛山縣北明統志在故州治之通判㕔宋王安石爲通判時讀書處將去作〉
〈别閣詩一溪青㵼百山重風物能留邴曼容後夜肯思幽興極月明影伴寒松〉擢秀閣
〈在潛山縣北七里輿地紀勝擢秀閣乃陳瑩中讀書之所瑩中登第黄魯直名而書之〉三至
堂〈明統志在府治東宋元豐間郡守楊希元建希元之祖淳化中為守父天聖中為通守及希元〉
〈凡三至郡因名 按府治自端平三年始徙今處其初治在今潛山縣也三至堂宜在潛山縣明統〉
〈志誤〉大節堂〈即今府治元季郡守韓建拒賊宄城余闕因以大節名其堂并為文記之〉静
山堂〈在潛山縣治内宋王安石詩皖城終日静如山府掾應從到日間後人摘其詩句名堂〉
三孝堂〈在望江縣北明統志元至正間建三孝子呉孟宗晉王祥唐徐仲源也〉天開
圖畫亭〈在府學北面江挹山元余闕詩天外羣峯出地迥滄江環〉惜陰亭〈在桐城縣〉
〈東南樅陽鎮晉陶侃今樅陽後人慕之取其當惜分陰之語為建此亭〉涪翁亭〈在潛山縣〉
〈西北二十里山谷寺中明統志亭與石牛相對涪翁宋黄庭堅别號向子諲為之銘而書之〉橋
公亭〈在潛山縣北三里寰宇記在懷寕縣北隔皖水一里即漢末橋公所居今亭基為雙溪寺〉
〈縣志在縣北彰法山今為廣敎寺通志有橋家故井在彰法山麓〉古石亭〈在潛山縣東北〉
〈三國吳主孫權傳黄武七年秋七月權至皖口使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曹休于石亭〉梳糚
亭〈在宿松縣南一百四十里小山頂曹學佺名勝志小山西有小孤廟對面為彭浪港語訛〉
〈為彭郎遂有小姑嫁彭郎之説又起梳妝亭以附會之〉練潭館〈在桐城縣西南明王守仁〉
〈有練潭館詩〉西溪館〈在潛山縣寰宇記西溪館在懷寕縣西一里唐刺史吕渭所置以招〉
〈嘉客睇山夾沼為舒州之勝景〉龍眠山莊〈在桐城縣北二十里宋李公麟所居〉鐵牛
〈在府城漢志皖有鐵官寰宇記鑄鐵作牛埋于城北十步以鎮此地至北齊皇建二年刺史王洪遣〉
〈掘鐵牛遂𨏮入城未鎔鑄于時城中人馬多疫問巫覡曰鐵精為祟遂使人送牛本處當埋之時土〉
〈没牛六寸自是以来牛見出地一尺五寸府志江滸多水怪初建城時冶鐵鎮之一在集賢門内一〉
〈在盛唐門内一在山川壇東一在天柱閣右俱藏土中微露牛脊〉
︹關隘︺脊現關〈在懷寕縣北十八里脊現嶺上縣北連山迤邐至此而爲狹嶺置關其上以扼〉
〈舒廬之要 按脊現關亦作集賢關〉龍井關〈在潛山縣東四十里地名西堡懸岸瀑布最爲〉
〈奇勝〉駕霧關〈在潛山縣南三十里駕霧山下〉大關〈在潛山縣西四十里地名龍口又西〉
〈十里有小關地名芳嶺〉長楓嶺巡司〈在懷寕縣東五十里即古長風沙也宋初置鎮〉
〈眀初置巡司今移入府治寰宇記長風沙在懷寕縣東一百九十里置在江界以防冦盜唐李白長〉
〈干行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即此九域志懷寕縣有長風鎮縣志又有觀音港巡司在縣西北七〉
〈十里今裁〉三橋鎮巡司〈在懷寕縣西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設〉六百丈巡
司〈在桐城縣東一百六十里老洲〉馬踏石巡司〈在桐城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樅陽下〉
〈鎮〉練潭鎮巡司〈在桐城縣南六十里 本朝康𤋮十五年設驛乾隆二十年省二十〉
〈八年設巡檢〉北硤關巡司〈在桐城縣北四十里以北 硤山而名道出舒城宋之北 硤〉
〈鎮也有巡司九城志桐城縣有北硤永安龍馬山銅山挂車盤山石溪雙港孔城九鎮縣志銅山鎮〉
〈在縣北三十 里挂車在縣西三十里雙港在縣西南六十里孔 城在縣東三十里石溪在縣東九十〉
〈里〉天堂寨巡司〈在潛山縣西北一百里天堂山〉後部巡司〈在太湖縣北一〉
〈百二十里〉白沙巡司〈在太湖縣北一百三十里白沙鎮又舊有南陽巡司在縣西北九十〉
〈里小池巡司在縣東北四十里皆明洪武中置尋裁〉小山巡司〈在宿松縣東南一百〉
〈二十里〉華陽鎮巡司〈在望江縣南門外舊為楊灣口巡司雍正八年移〉涇江
口〈在宿松縣南一百二十里邑中諸水合流于此明置巡司 本朝嘉慶二十四年裁移設建德〉
〈縣永豐鎮〉皖口鎮〈在懷寕縣西十五里皖水入江之口也亦名山口鎮孫呉嘉禾六年使諸〉
〈葛恪屯于廬江皖口陳書高祖紀永定三年閏四月遣鎮北將軍徐度率衆城南皖口六月徵臨川〉
〈王蒨往皖口置城柵以錢道戢守焉九域志懷寕縣有皖口鎮元史余闕傳安慶依小山為藩蔽〉
〈命義兵元帥胡伯顔統水軍戍焉陳友諒自上游直擣小山伯顔與戰四日夜不勝急趨安慶賊〉
〈追至山口鎮〉樅陽上鎮〈在桐城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縣志舊縣置河泊所凡六長河河〉
〈泊所在樅陽上鎮石塘大池所在破岡民池所在鼇山鎮竹子河所在石灰河五觀所在𠙶山荻埠〉
〈所在練潭今皆省〉石潭鎮〈在潛山縣東寰宇記懷寕縣石潭鎮在縣東八十里北齊皇建〉
〈二年立以防梁兵陳大建五年廢唐武德五年大使王宏讓復置八年又廢九域志懷寕縣有石潭〉
〈許公荻步石井羅巨等鎮〉馬路口鎮〈在太湖縣西門外又西一里曰小馬路鎮〉便民
倉鎮〈在宿松縣東南七十里俯臨長河與小孤相連東通望江縣吉水鎮又余家嘴鎮在縣西〉
〈南四十里〉歸林灘鎮〈在宿松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江水兩分一派道其前沿流出涇江口〉
〈合大江舊置巡司今裁〉雷港鎮〈在望江縣東三十五里明設巡司後廢〉吉水鎮
〈在望江縣南三里本名急水〉楊灣鎮〈在望江縣西南三十里〉香草鎮〈在望江縣〉
〈西三十里舊設泊湖鱭湖河泊所于此縣志明初縣界河泊所凡四武昌河泊所在縣東北三十里〉
〈蘇家鎮楊溪長河所在吉水鎮俱嘉靖三十九年裁漳湖新口所在縣東七十里新溝鎮萬厯九年〉
〈裁〉馬頭鎮〈在望江縣北馬頭河側九域志望江縣有馬頭鎮〉隘口營〈在宿松縣〉
〈西北四十里路通蘄黄 本朝順治六年置又倉鎮洿池余家嘴皆置營設兵防禦〉野人原
寨〈在潛山縣西北十五里宋建炎二年邑人劉源屯兵于此與太湖張德興共圖恢復今曰善士〉
〈坊縣志縣有舊寨二野人原及天堂寨是也新寨五十有八遶皖山之麓皆明末所置在縣界〉鐡
山菴寨〈在太湖縣南二十五里〉張安撫寨〈在太湖縣西北一百六十里司空山〉
〈舊志宋亡有安撫張德興立寨於此以圖恢復又桃花寨在縣西北八十里與湖北蘄州接界〉石
牌市〈在懷寕縣西即石牌口宋樊若水試舟處也寰宇記懷寕縣石牌大江中流與池州分界〉
〈縣志石牌市在縣西一百里上達潛太宿望四縣有上下二集明初嘗置河泊所于此縣界河泊所〉
〈凡五今皆廢〉陶沖驛〈在桐城縣西南四十里地名三安坂道出潛山縣明洪武初置于沙〉
〈口陂十五年移置于此省志舊有同安水驛 本朝順治十六年裁〉吕亭驛〈在桐城縣北十〉
〈五里明洪武初置北硤驛十五年改置于此〉青口驛〈在潛山縣東北五里〉小池驛
〈在太湖縣北四十里舊設巡司後裁改置驛〉楓香驛〈在宿松縣北五十里〉
︹津梁︺野螺橋〈在懷寕縣東達京省要路〉大新橋〈在懷寕縣西張葭港水由此入江〉
同安橋〈在懷寕縣西有前後二橋清塘水由此入江〉桐溪橋〈在桐城縣東門外為〉
〈京省通津今名子來橋〉孔城橋〈在桐城縣東三十里〉黄華橋〈在桐城縣東南一百〉
〈里〉官步橋〈在桐城縣南一百里〉奔河橋〈在潛山縣東三里又二里曰黄華橋〉珠
琳河橋〈在潛山縣東十五里〉黄泥溝橋〈在潛山縣南二十里〉試心橋〈在潛〉
〈山縣西北皖山絶頂〉載陽橋〈在太湖縣西三里縣志舊有馬路口渡在縣西一里南通望江〉
〈西通宿松黄梅明萬厯間水道改從東北乃遷渡于載陽造舟為浮橋繫以鐵索〉花橋〈在太〉
〈湖縣北門外龍山下為驛使孔道亦造舟為梁〉荆橋〈在宿松縣東三十里縣東諸水匯于此入〉
〈泊湖〉大橋〈在宿松縣西一里跨大河長數百丈闊數丈〉化龍橋〈在望江縣南門外長〉
〈十九丈明崇禎十六年建關其上後左良玉兵至屢攻不下〉駱駝橋〈在望江縣西北三十〉
〈里〉蘆新橋〈在望江縣北三十里〉赤岡渡〈在宿松縣東三十二里又竹墩渡在縣東〉
〈南四十里〉
︹隄堰︺翟公隄〈在太湖縣東三十里元至正間縣尹翟居仁築王圻續文獻通考翟公隄在太〉
〈湖縣西南縣志縣境三面高原惟東南卑濕山峻水急雨則漲旱則涸舊有塘堰幾七十所今皆廢〉
〈塌〉楓香隄〈在宿松縣東三十里長三百五十丈又黎協隄在縣東一里長百丈並明宏治〉
〈中知縣施溥築〉方公隄〈在望江縣南門外達吉水鎮長三里明天啟中知縣方懋德築〉清
同堰〈在宿松縣南十里溉田甚多居民立約限時刻放水又惠民堰在縣西二里亦知縣施溥〉
〈築灌河西田百畝〉吳塘陂〈在潛山縣西潛水所經也三國魏志劉馥傳馥為揚州刺史興〉
〈治呉塘諸堨以溉稻田又呉志吕𫎇傳曹公遣朱光為廬江太守屯皖大開稻田𫎇以皖地肥羙若〉
〈一收熟坡衆必増征皖取之元和志吳塘陂在懷寕縣西二十里皖水所注寰宇記此塘即朱光所〉
〈開亦名呉陂堰灌稻田三百餘頃隋開皇十八年刺史梁慈更廣溝渠又加稻田一百頃唐貞元二〉
〈年洪水湧潰良田半為沙鹵縣志明嘉靖元年知府胡纘宗重鑿石渠萬厯三十年知縣于廷采重〉
〈築石堤石閘 本朝康𤋮十一年重修〉烏石陂〈在潛山縣東北三十里皖水所經亦古陂〉
〈也明知府胡纘宗修築石壩〉西圩〈在望江縣東北六十里周三十餘里堤岸三千九百七十〉
〈餘丈基闊十丈髙二丈圩中田三萬七千餘畝相傳孫呉時屯皖得榖數萬斛即此圩也〉
︹陵墓︺︹漢︺朱邑墓〈在桐城縣西二十里石井西〉橋公墓〈在潛山縣北名勝志漢太〉
〈尉橋元墓在縣七里彰法山廣敎寺後 按後漢書橋元梁國雎陽人厯太尉以病免就醫里舍至〉
〈光和六年卒是元未嘗退隱于皖也三國魏志建安七年曹公軍譙至浚儀治睢陽渠遣使以太牢〉
〈祀元自爲文以𥙊是橋元墓固應在睢陽也三國呉志周瑜傳從孫策攻皖拔之得橋公二女策自〉
〈納大橋瑜納小橋又裴松之註引江表傳䇿戲瑜曰橋公女雖流離得我二人作婿亦足爲歡是時〉
〈建安四年去橋公之没巳十有六年而其女或失所依自梁遷皖故䇿歎其流離未可知也寰宇記〉
〈謂二橋即漢末橋公女後人以橋公史不書名又載破皖得二橋事遂以橋元嘗逰寓于此志載其〉
〈居而并載其墓母亦事之傳疑者歟〉張何丹墓〈在宿松縣西水口山前有廟曰太王廟又〉
〈有廟在縣治左丹爲邑令因祈雨卒於雲壇百姓哀之爲立廟墓前〉︹南北朝︺︹齊︺何昌
㝢墓〈在潛山縣北八十里水車坂〉︹唐︺麴信陵墓〈在望江縣治北唐白居易詩我〉
〈聞望江縣麴今撫𢝼嫠身没欲歸葬百姓遮路歧攀轅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
〈垂〉徐仲源墓〈在望江縣北十里孝感山官道旁仲源母墓之左東北隅即其故居〉︹宋︺
貞女黄千金墓〈在潛山縣東門千金巷〉呉栗墓〈在望江縣北五里〉龍
仁夫基〈在望江縣北三十里〉︹元︺余闕墓〈在懷寕縣西門外二里墓祠有樓名正氣〉
〈明統志元末余闕死節賊義之求其屍清水塘中具衣棺葬此洪武八年封土繚垣樹碣墓道以表〉
〈之通志李宗可墓在余墓左馬倅墓在余墓右皆與闕同時死者〉韓建墓〈在懷寕縣東南〉
〈康濟門外江濱舊没于民居明知府胡纘宗得其地封識之〉王幼學墓〈在望江縣北二〉
〈十里慈湖坂〉︹明︺汪鑾墓〈在懷寕縣北郭外里許〉檀郁墓〈在桐城縣投子山西〉
〈又夏子孝墓在土地嶺俱孝子〉方法墓〈在桐城縣北龍眠山〉左光斗基〈在桐城縣〉
〈北四十里白沙嶺〉張秉文墓〈在桐城縣西薛家鋪〉雷縯祚墓〈在太湖縣西北〉
夏統春墓〈在桐城縣龍眠山〉義勇墓〈二冢在宿松縣城東西皆明季守城戰殁〉
〈者〉
︹祠廟︺四忠祠〈在府學東舊有二忠祠祀宋通判孫知微夏椅 本朝康𤋮六十年知府張楷〉
〈建今址并祀明總兵陳龍叅將潘可大〉大節祠〈在懷寕縣西祀元韓建〉朱邑祠
〈在桐城縣寰宇記邑為桐鄉嗇夫後為大司農卒葬於此人為立祠迄今祭祀〉黄公祠〈在桐〉
〈城縣西門内祀明黄得功〉竇將軍祠〈在桐城縣舊書院祀明義烈竇成亦曰竇公祠〉皖
山祠〈在潛山縣北門内寰宇記皖公山神在懷寕縣西北二十里周大夫皖伯之神也隋大業〉
〈八年縣令辛公義移就皖水之隂呉陂堰側號曰呉改神祠唐開成五年刺史鄭又别立呉陂祠〉
〈於廟垣之東以祀劉馥吕𫎇〉伍員祠〈在潛山縣北寰宇記在懷寕縣北二里〉周瑜
祠〈在潛山縣治南二里寰宇記在懷寕縣東南二里人有廟在望江縣水經注江水對雷水之地〉
〈側有周瑜廟亦呼爲大雷神〉惠民祠〈在宿松縣城隍廟左祀明巡撫彭韶知縣邢旭謝鑌〉
〈孫行施漙〉麴令祠〈在望江縣寰宇記在望江縣北三百五十歩祀邑令麴信陵唐登科記麴〉
〈信陵貞元元年進上擢第本縣圖經爲兹邑令亢旱祈禱甘雨立降貞元五年立祠〉余忠宣
廟〈在懷寕縣西門外祀元右丞余闕又一在府學東以同時從死推官黄突倫等三十三人附祀〉
〈又烈夫人祠在青陽書院東附闕妻及子德生女安安〉狄梁公廟〈在太湖縣北三十里〉
〈縣志廟北二里有梁公墓又宿松縣涇江口亦有祠 按狄仁傑傳曾貶彭澤令邑人爲置生祠此〉
〈地與彭澤近固應有廟墓不應在此〉棠梨廟〈在太湖縣西十里宋宣和中建祀唐張巡〉五
榖廟〈在宿松縣西北二十里祀神農后稷〉神女廟〈在宿松縣南小孤山下宋陳間夫詩〉
〈山存孙獨宇廟塑女𭅺形過客雖知誤行人但乞靈明洪武永樂中皆嘗遣官致祭〉何無忌
廟〈在望江縣寰宇記無忌爲宋鎮軍尋陽太守戰殁於此因立廟〉
︹寺觀︺雙蓮寺〈在懷寕縣阜民坊宋時嘗產雙青蓮因以名寺〉太平興國寺〈在懷〉
〈寕縣西正觀門外萬松山麓元創明洪武間重修 本朝康熙八年拓舊制增建〉谷林寺
〈在桐城縣東十五里魯硔山舊名清泉寺明建 本朝康𤋮四十六年 勅賜今額〉勝因
寺〈在桐城縣北二里投子山明嘉靖間廢 本朝雍正十二年奉 㫖重建〉太平寺
〈在潛山縣北太平山晉咸和中創元余闕有登太平寺詩〉山谷寺〈在潛山縣西北二十里寺〉
〈東北隅有三祖璨大師塔寰宇記梁大同二年以山谷為名明統志相傳梁僧寳誌卓錫之地〉二
祖寺〈在太湖縣北百二十里縣志二祖慧可神光也有卓錫石傳衣石〉太霞宫〈在桐〉
〈城縣西城外舊志晉裴既郭三仙遊此邑人見彩霞燭天因祀之稱為太霞福地明季燬 本朝順〉
〈治七年重建〉真源萬壽宫〈在潛山縣北二十里明統志真源萬夀宫乃梁白鶴道人〉
〈鶴止之所宋賜號靈仙觀後改今名舊志中有鶴鳴泉四時不竭又有應夢井唐元宗嘗夢遊於此〉
〈因賜名〉
︹名宦︺︹漢︺朱邑〈廬 江 舒 人 爲 舒 桐 鄉 嗇夫 廉 平 不 苛 以愛 利 爲 行 未 嘗 笞 辱 人存 問 𦒿 老 寡〉
〈遇 之 有 恩 所 部 吏 民 愛 敬 焉 後官至大 司農病且死 屬 其 子 曰 我 故 爲 桐 鄉 吏 其民愛我 必葬我桐〉
〈鄉 後 世 子 孫 奉 嘗我 不 如 桐鄉 民 及 死 其 子 葬 之桐 鄉 西 郭 外 民 果共 爲 起 冢立 祠 嵗 時 祀 祭 不 絶〉
︹三 國︺︹呉︺吕𫎇〈汝 南 富 陂 人 拜 偏 將 軍 領尋 陽 令 數進 奇 計 佐 呉 定 皖 即 拜 廬江 太 守〉
︹晉︺陶侃 〈鄱 陽 人 徙 家 尋陽 廬 江 太 守 張 夔 召 爲 督郵 領 樅 陽 令 有能 名 遷 主 簿 㑹 州 部 從 事〉
〈至 郡欲 有 所 按侃 曰 若 鄙 郡 有 違 自 當 明 憲 直繩 不宜 相 逼 若不 以 禮 我 能 禦 之 從 事 即 退〉︹ 唐︺
張鎮周〈舒 人 武 德 中拜 舒 州 都 督 甫 至 置 酒 召 親戚 相 與 酬 飲如 布 衣 時 凡 十 日 既 而 分 贈〉
〈金 帛 泣 與 之 别 曰 令 日 猶 得 與 故 人 飲 酒 明 日 則舒 州 都 督 治 百 姓 耳 自 是 親 戚 故 人 犯 法 一 無 所〉
〈縱 境 内肅 然〉張 萬福 〈魏州 元 城 人 大 厯 中 賊 陳 莊 陷 舒州節 度 崔 圓 令 萬 福 攝 舒 州 刺 史〉
〈督淮南盜賊窮破株黨〉獨及〈洛陽人代宗時舒州刺史嵗飢旱鄰郡逋亡什四以上舒〉
〈人獨安以治課如檢校司封郎中賜金紫〉麴信陵〈呉縣人貞元初為望江令有仁政嵗亢旱〉
〈以鐵板丹書沈江禱於神曰必也私欲之求行於邑里慘黷之政施於黎元令長之罪也神得而誅〉
〈之豈可移於人而害其嵗禱畢雨立降及代民遮道留得再任卒官白居易作秦中吟哀之〉韓
震〈元和中桐城令邑自開元中徙治山城地多猛虎毒蛇震焚薙草木其害遂除〉︹宋︺李炳
〈肥鄉人太祖時以殿中侍御史出知舒州時進征金陵緣淮供億惟舒不匱以勞加御史〉馮瓚
〈齊州厯城人太祖時知舒州境内有菰蒲魚鼈之饒居民採以自給防禦使司超盡征其入瓚奏請〉
〈蠲除之〉劉沆〈吉州永新人天聖中通判舒州有大獄厯𡻕不決沆數日決之章獻大后建資〉
〈聖浮圖内侍挾詔命督役嚴峻沆奏罷之〉李迪〈濮州人仁宗時知舒州〉王琪〈舒人仁宗〉
〈時通判舒州𡻕饑奏發廩救民永報可先賑以公租守以下皆不聽琪挺身任之〉李孝基
〈迪孫通判舒州舒吏受賂鬻獄以殺人罪加平民孝基劾治得其情廼抵吏罪〉楊希元〈元豐〉
〈中知舒州近城有大澤出灊山注北門外暴水漂居民希元築捍水隄一千一百五十丈置水斗〉
〈門二遂免淫潦入城之患璽書奬諭〉李師中〈楚邱人神宗時知舒州去之日民擁道遮泣馬〉
〈不能行〉黄庭堅〈分寕人徽宗時知舒州以德化民不事箠楚嘗游山谷寺石牛洞樂其林〉
〈泉之勝因自號山谷道人〉孫知微〈通判舒州紹興初賊劉忠入境執以去不屈賊臠而食之〉
喻樗〈南昌人建炎中言議和非便忤秦檜出知舒州懷寕縣〉趙師傳〈紹興中知望江〉
〈縣創純孝亭於南臺寺側合祀王祥孟宗俆仲源三孝子以風勵民俗後淳𤋮中趙思循為令更繪〉
〈三賢像祀之在官亦有嘉改〉蕭服〈廬陵人望江令治以教化為本訪古跡得王祥卧冰池孟〉
〈宗泣筍臺皆為築亭又刻唐縣令麴信陵文於石碑民知所向〉游酢〈建州建陽人知舒州〉黄
幹〈閩縣人知安慶府至則金兵破光山民情震恐乃請城安慶以備戰守不俟報即日興工城成〉
〈後二年金兵破黄州沙窩諸關淮東西皆震獨安慶安堵如故繼而霖潦月餘巨浸暴至城訖無虞〉
〈舒人相謂曰不殘於兵不蹈於水生汝者黄父也〉夏椅〈安慶通判瀛國時兵至仰藥死〉︹元︺
戴昌〈以舉人為宿松尹立縣治建學校築壇壝闢田野庶政修舉〉翟居仁〈汴人至正〉
〈間為太湖尹縣北多水民田盡汚萊居仁築隄障之田大稔遂名翟公隄〉程宗傑〈淝川人至〉
〈正間為望江尹立學宫表徐仲源墓建麴大夫祠杜行田騷擾之弊立差役五等法邑民永賴〉余
闕〈廬州人至正十三年闕為淮西副使僉都元帥府事分兵守安慶於時南北隔絕兵食俱乏抵〉
〈官十日而至拒却之乃議屯田戰守計浚隍增陴引江植柵時羣盜環布闕居其中屹然為江淮〉
〈保障如是五年陳友諒兵簿城下闕簡死士力擊屢却之賊志甚復來攻四面蟻集闕徒步提戈為〉
〈士卒先斬賊無算身亦被十餘創城陷引刀自剄墮清水塘中妻雅卜氏及子德生女安安皆赴井〉
〈死甥福童亦從死 雅卜氏舊作耶卜氏今改正〉韓建〈遼西人至正中知安慶路陳友諒破〉
〈城一家被害建方卧𢇻罵賊賊執以去不屈死同時不從賊而死知名者萬户李宗可紀守仁陳彬〉
〈金承宗元帥府都事特穆爾布哈萬户府經厯段桂芳十户和斯布哈李廷王葛延齡邱許元炎〉
〈奏差阿都瑪勒百户黄寅孫安慶推官黄多倫台經厯楊恒知事余中懷寕尹陳巨濟凡十八人〉
〈特穆爾布哈舊作帖木𥙷化和斯布哈舊作火失不花阿都瑪勒舊作兀都蠻多倫台舊作秃倫歹〉
〈今俱改正〉︹明︺胡儼〈南昌人建文初知桐城縣鑿桐陂水溉田爲民利邑有虎傷人儼齊沐告〉
〈於神虎遁去桐人祀之朱邑祠〉俞益〈餘姚人永樂中知潛山縣地僻陋鮮學者益親爲敎督勤〉
〈於民事而持巳以廉卒於官貧無以斂民助給之〉謝驥〈成都人永樂中知宿松縣於城東黎〉
〈協橋西開濬小河注學宫几四境渠堰有資灌溉者次第修舉〉周濟〈洛陽人正統中知安慶府〉
〈時𡻕比不登民間鬻子女充衣食方舟而去者相接齊借漕糧以賑而禁鬻子女者且上疏請免租〉
〈詔許之全活甚衆又爲定婚喪制禁侈費愆嫁葬期者有罸風俗一變卒於官民皆罷市巷哭云〉
陳恪〈歸安人成化中知宿松縣募民墾荒得田四百九十三頃粟二千七百餘石悉以償虛賦〉
〈又積谷三萬二千石修塘堰數百區由是逃亡歸籍者五百餘户〉袁慶祥〈雩都人成化中〉
〈知潛山縣山民多負固梗法慶祥諭之以義皆帖然不敢動懲豪右之呑噬貧民者日進父老於庭〉
〈諮以利弊後遷官民遮留不得去〉宗信〈平度州人成化中潛山縣丞縣西有高地五萬餘畝〉
〈小旱輒無𫉬信率其民鑿河三十餘里引吳塘水以溉之乃𫉬屢豐〉孫衍〈餘姚人成化中知宿〉
〈松縣邑多荒田積逋賦不能償衍請按實悉蠲除之〉姚岳〈長興人宏治中知宿松縣豪民逋賦〉
〈岳捕坐如法正德時中璫用事有司入覲率以賄行多取諸民間岳獨秋毫無擾民有道獻者悉却〉
〈之〉張夔〈黄巖人宏治中任望江教諭立企德亭於學嘗督築西圩盡心籌畫民咸德之〉張
文錦〈安邱人正德中知安慶府度宸濠必反預爲備禦敵計及宸濠果反浮江文錦慮其攻南〉
〈都令軍士登城詬之宸濠乃留攻卒不能克始解去璽書褎美擢太僕少卿〉王誥〈霸州人正〉
〈德中知懷寕縣淮官甫十日宸濠來攻城誥鼓勵士氣獨守城北面賊攻城輒先犯城北晝夜督戰〉
〈數設奇擊敗之賊解圍去城賴以全〉楊鋭〈其先蕭縣人正德時守備安慶與知府張文錦治戰〉
〈艦日督士肄水戰及宸濠反奄至城下鋭率衆禦之江滸巳收兵入城被圍鋭軍城西尤要衝晝夜〉
〈拒戰却之賊悉衆號十萬來攻宸濠自督戰鋭等殊死戰焚其攻具襲殺過當旬有八日而圍解累〉
〈功擢都督僉事〉沈教〈慈谿人正德中知桐城縣邑正糧外有羨米三千餘石教奏蠲之建桐溪〉
〈書院置學田定祭器及古鄉射禮編為風教錄〉胡纘宗〈泰安人正德中知安慶府境内嘗苦〉
〈旱纘宗為築龍壩開呉塘烏石堰以備蓄洩民享其利建射圃進諸生行鄉射禮一時文教興焉〉
李遜〈新建人嘉靖中知安慶府桐城民以陂池為業後屬之官且加課又蘆課亦於常額外嵗〉
〈増千金遜力請於官悉免之〉石簡〈寕海人嘉靖中知安慶府地當衝要民苦供億簡為裁損〉
〈嵗省費四萬遂為定式民立祠祀之〉陳于階〈遵化人嘉靖中知桐城縣邑城久圯于階重築〉
〈甎城陳家洲沃衍濱大江于階曰此可障而耕也築隄成田𡻕𫉬萬計〉文階〈南充人嘉靖中〉
〈知望江縣時景王就邸湖廣過望江供億甚繁階裁以定式中官憚之戢其部弗敢譁〉蔡幾
〈漢陽人嘉靖中知望江縣修築西圩甚賴其利邑苦田賦不均幾畝清文民始免無田之税〉于
廷采〈萊陽人萬厯中知潛山縣甃西隄挽南河以㑹東流修築石閘民賴其利〉陸元錫
〈仁和人萬厯中知潛山縣幹理精敏尤留心水利築沙河清涼二堤𡻕乃常稔至今稱為陸公堤〉
呉之才〈新昌人萬厯中知懷寕縣嵗苦蝗之才遣人分捕計石給銀未以為賞格捕者爭赴〉
〈蝗患立除縣嘗被水力請蠲賑民賴以甦〉張廷拱〈同安人萬厯中知懷寕縣縣苦徭役田賦〉
〈不均多為貧民累廷拱始定畝四丁一之制著為令咸服其平〉常自裕〈鄢陵人天啟中安慶〉
〈府推官時三王之國議拆毁河漘民居以開縴路又取縴夫數千名民間騷動自裕抗言力爭皆得〉
〈免〉吳暢春〈漢陽人崇禎中為潛山縣天堂寨巡檢時流賊正熾暢春練鄉兵悉力防禦被〉
〈執不屈死贈府經厯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謚烈愍〉潘可大〈江寕人崇禎中懷寕〉
〈縣守備隨總兵陳龍勦賊遇流寇於豐家店以三千當賊數萬困守一月矢盡可大自刎死龍亦自〉
〈焚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楊 爾銘〈筠連人崇禎中知桐城會流寇渡河〉
〈城被圍爾銘以民兵格之賊退亡何賊勢愈熾圍城𡻕以為常爾銘率士民登陴警柝繕壘七年如〉
〈一日城卒完〉張利民〈侯官人崇禎中知桐城縣賊張獻忠百道來攻凡四十晝夜利民揮〉
〈涕登陴率士民死守援兵至圍解又城中駐兵三千民既苦賊復苦兵利民委曲調劑始𫉬安堵〉
李孕嘉〈沈邱人崇禎中知潛山縣流賊賀一龍等攻陷城執孕嘉及典史沈所安去索賄以〉
〈贖孕嘉曰死即死耳以賄免是辱朝廷也賊索其印繫之腰間罵不絶口與所安父子俱被害 本〉
〈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謚烈愍〉金應元〈山陰人崇禎中知太湖縣流賊犯境據大濠以〉
〈守姦人導賊渡濠應元被執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謚烈愍〉李盛英〈榆林人崇〉
〈禎中知太湖縣流賊餘孽萬餘掠縣之西北盛英率守備徐際相禦之許家寨初多斬𫉬尋賊勢益〉
〈衆與際相俱力戰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謚烈愍〉扈永安〈霍邱人崇禎中太湖〉
〈訓導賊犯城或𭄿其去永安不從賊至猶聞誦讀聲遂遇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入祠〉
施元緒〈浙江人崇禎中宿松縣丞城新破於賊加之蝗疫兩災積尸盈野存者食樹皮幾盡〉
〈元緒方奉檄征漕嘆曰嗟此孑遺其何能堪願以一死代萬民命遂具衣冠自縊倉署中事聞其年〉
〈漕糧𫉬免〉朱萬年〈浙江人崇禎中宿松縣典史流寇犯境初無城守官吏俱逃萬年獨以獄〉
〈庫爲已任不肯去賊至被殺於堂上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入祠〉 張 起陽〈山隂〉
〈人崇禎中望江縣典史築隄守城頗有機畧夜半流賊來攻雲梯巳及城下起陽邏察守兵甚嚴知〉
〈賊至擊走之〉王治心〈沂州人崇禎中爲安慶同知性狷介巡撫王配元薦爲廉吏第一後〉
〈左良玉兵潰入城治心朝服坐㕔事賊至大罵之遂被害〉
︹本朝︺黄熙瓚〈晉江人順治中為安慶府推官精習吏事豪猾斂手民無𡨚獄嘗攝知府事㑹〉
〈海賊大至以偽檄招之𤋮瓚縛置之獄衆感其義同心堅守援兵至賊遁去𤋮瓚率水師追擊大破〉
〈之〉常大忠〈太原人順治中知潛山縣邑苦田賦不均大忠履畝清文以田均里積𡚁頓清〉
〈建三立書院以來學者置學地贍之每鄉立眺臺以備守望由是龿苻無警絃誦不絶〉高攀
桂〈錢塘人康𤋮中知桐城縣革除陋規力行善政以被誣去官縣人泣送市為之空〉安清
翰〈垣曲人乾隆二十三年知潛山縣以儒術飭吏治葺書院濬城河水澇有備至今利賴之〉
- 前106年 (提及)
- 548年 (提及)
- 579年 (提及)
- 733年 (提及)
- 975年 (提及)
- 1195年 (提及)
- 1167年 (提及)
- 1116年 (提及)
- 1441年 (提及)
- 1661年 (提及)
- 1662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1760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667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733年 (提及)
- 1767年 (提及)
- 1692年 (提及)
- 1819年 (提及)
- 1755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1807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789年 (提及)
- 1743年 (提及)
- 1728年 (提及)
- 1802年 (提及)
- 1676年 (提及)
- 1756年 (提及)
- 1765年 (提及)
- 1803年 (提及)
- 1738年 (提及)
- 1751年 (提及)
- 1754年 (提及)
- 1646年 (提及)
- 1758年 (提及)
- 1732年 (提及)
- 1730年 (提及)
- 1729年 (提及)
- 1736年 (提及)
- 1806年 (提及)
- 1645年 (提及)
- 1762年 (提及)
- 1804年 (提及)
- 1685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783年 (提及)
- 1686年 (提及)
- 1777年 (提及)
- 1648年 (提及)
- 1678年 (提及)
- 1713年 (提及)
- 1772年 (提及)
- 877年 (提及)
- 1635年 (提及)
- 1693年 (提及)
- 1689年 (提及)
- 607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757年 (提及)
- 1115年 (提及)
- 1260年 (提及)
- 1276年 (提及)
- 1236年 (提及)
- 前82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638年 (提及)
- 1649年 (提及)
- 1764年 (提及)
- 1636年 (提及)
- 1651年 (提及)
- 1719年 (提及)
- 1656年 (提及)
- 1653年 (提及)
- 1652年 (提及)
- 1484年 (提及)
- 1771年 (提及)
- 549年 (提及)
- 547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624年 (提及)
- 1359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613年 (提及)
- 732年 (提及)
- 622年 (提及)
- 508年 (提及)
- 213年 (提及)
- 448年 (提及)
- 573年 (提及)
- 454年 (提及)
- 237年 (提及)
- 559年 (提及)
- 1560年 (提及)
- 1128年 (提及)
- 1643年 (提及)
- 1522年 (提及)
- 183年 (提及)
- 199年 (提及)
- 1375年 (提及)
- 840年 (提及)
- 789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734年 (提及)
- 1353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